关键词:生本;语文课堂;小组合作
前言:
自主、合作、创新、共赢的教学理念,是建立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基础上的,在教学策略上做到了层次分明、有的放矢,让学生变成了学习的主人翁,而教师只发挥了一个向导的作用。“生本课堂”将正常的学习变成了一场挖掘知识财富的冒险之旅,教师告诉学生“去哪儿、用什么样的方法、最终要得到什么”,而剩下的学习将全部交由学生自己去独立完成。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
小组合作学习法指的是教师用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或学习任务,让一个团体或一个小组共同完成,最终的那个结果跟他们每个人的付出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种方法一方面解放了教师,另一方面能让学生全神贯注地融入其中,是一种将学习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最佳途径。它不但提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更有利于完美人格的培养,在合作的过程中一些学习好的人能慢慢放下“小我”去实现一种“大我”,最终在对彼此的相互帮扶中收获一种价值感,而差生为了顾全大局也会对落下的功课进行反复深入地学习,想尽一切办法追上集体的步伐,最终整个小组会形成一种“在学习中快乐、在快乐中学习”的良好氛围。
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实施
部编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里已经规划了“生本课堂”模块,有些课后作业里就明确提出由一个小组合作演一个契合文章内容的情景剧,教师作为评委,主要的任务就是对每组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带头去践行生本课堂。在小学语文生本课堂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把小组学习场景变成了班级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学生们普遍反映语文课很有意思,甚至还有个别学生关于教学活动组织开展提出了很好的建议[1]。接下来笔者详细叙述一下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办法:
(一)帮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在语文生本课堂中,整个教学活动都是由学生来推进的,教师只用简单直率地告诉他们通过小组学习后最终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
以小学五年级部编版教材上册的《父爱之舟》为例,这是吴冠中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以“梦”切入,讲述了早年父亲和自己一起经历的多件生活琐事,包括与父亲一起住旅店、一起逛庙会、父亲送自己上学、为了自己考学的事父亲四处奔波的场景,人物心理、神态、表情的刻画可以说极为到位。读者能从中感受到父亲那淳朴、简单、隐忍而毫不张扬的爱。毕竟是叙事性散文,如果让一个学生从头看到尾,可能学生略微会感到枯燥,这一课时的学习其实可以作这样的一个安排:教师直接告诉学生需要阅读全文,并找出文章的主要线索,同时指出作者对待父亲态度转变的具体事例。这几个点都是有深度的,对于没有学习能力或缺乏学习主动性的人来说,难度肯定非常大。此时,教师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对文中父亲的角色做一个评价,二是找出文章的线索,三是观察作者对于父亲的态度的变化,并阐明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二)对组内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
在最早的语文生本课堂上,笔者发现了这样的一种现象:每次的小组任务分配下去,只有学习好的学生在积极准备,轮到教师提问时,他们总是被作为代表推选出来,回答问题时滔滔不绝,而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经常表现得沉默寡言[2]。这样当然起不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目的,若想让小组合作学习法要想兼顾到每一个学生,教师必须对组内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
以《父爱之舟》为例,把阅读的任务分给组内学习一般的学生,阅读环节由两名学生来完成,一名学生扮演父亲,读课文中父亲的话和内心独白,另一名学生扮演作者,读作者的话以及作者的内心独白,然后其他成员将对人物评价、线索寻找、作者情感和态度变化进行讨论共同寻找答案,明确每名学生具体的学习任务,可以使每名学生在讨论时以主人的姿态站出来,这样能够让每名学生都在合作学习中得到锻炼。
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高级语文生本课堂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实施,除了明确教学目标和组内分工外,教师还需对整个合作学习过程进行监督和指导,只有这样的“生本课堂”才能将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教育理念落入实处。最终实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周艳荣.简论小学语文生本课堂的构建[J].新课程研究,2019(16):77-78.
[2]杨彩凤.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12):163.
论文作者:邝燕霞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6
标签:学生论文; 小组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论文; 父亲论文; 合作学习论文; 作者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