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学术竞争促进语文教育改革的健康发展--关于“中学语文教育考试”若干观点的探讨_语文教育论文

开展学术竞争促进语文教育改革的健康发展--关于“中学语文教育考试”若干观点的探讨_语文教育论文

开展学术争鸣,促进语文教育改革健康发展——对《审视中学语文教育》一些观点的商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改革论文,健康发展论文,语文教育论文,语文论文,观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11月《北京文学》在“忧思中国语文教育”专栏中发了三篇文章,邹静之的《女儿的作业》、王丽的《中学语文教育手记》、薛毅的《文学教育的悲哀》,从此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关于语文教育改革的大讨论,在许多报刊发表了不少论争的文章,成为教育改革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后来集中反映语文教育研究论争的有两本书,一本是王丽主编的《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一本是孔庆东等主编的《审视中学语文教育》(汕头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审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语文教育引起社会的关注,其中许多是社会名流、专家学者,以及关爱青少年成长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他们对语文教育的积弊、顽症,提出了许多珍贵的意见和整治的方案,为创建新的语文教育体系打开了思路。但是也有一些专家学者,争鸣的目的、态度和观点很难令人苟同。现就《审视》一书有关观点与作者商榷,同时也求教于大方。

一、语文教育改革的成果不可小视

语文教育改革20年来真是“误尽苍生”“祸国殃民”吗?语文教育真的“走进了死胡同”,甚至“最终有可能使学生所受的其它学科的教育变得苍白,甚至误入岐途”吗?问题真的严重到了“上下共讨之,全民共讨之”的地步吗?

我国语文教育从1903年单独设科以来,经历过几次重大变革,其中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西学东渐,语文教育改革的先驱率先引进西方教育理论,结合当时实际作了多方面的实验研究。经过文白之争,把国文改为国语,语文教育理论和实践都有了重大发展,出现了叶圣陶为代表的一大批语文教育家和改革成果,这是第一个黄金时期。解放后,国文、国语统称语文,还进行了汉语、文学分科教学等实验。但是真正称得上第二个黄金时期是近20年的事。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学语文教育大纲》作了多次修订,1992年正式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语文教育大纲》,1996年推出了《全日制高级中学语文教育大纲》(初审稿),2000年又制订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先后编写了十余套语文教科书,出版了上百种语文教育学理论著作,涌现了一大批优秀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专家。语文教育方法从单纯的传统口授到多媒体现代化教育手段综合运用,语文教育改革实验如雨后春笋般展开。

语文教育质量是论争的焦点,这里不妨引用叶圣陶的话作些说明:“对于中学生国文程度的低落,久已有人叹息了,直到现在也并未衰竭。究竟低落到什么情形呢?从前中学生的国文程度怎样,现在又怎样?低落的现象是普遍的还是特殊的?其原因又何在?似乎还少有人作过精密的研究,给过仔细的说明。”他提醒大家“不要把从前读书人十年窗下,连便条都写不成一张的先例忘掉了”。(《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前不久,香港中文教育学会会长施仲谋先生对内地、台湾、香港、澳门的中学生作了一次测试,比较之下,内地学生平均分居首位,比台湾高一分,比香港高出十多分(《语文能力测试及比较》,语文出版社)。又据《中华读书报》载,1995年上海华中理工大学对该校3511名新生入学的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做了一次中国语文水平测试,结果是总平均分为63.9分,应当说是合格的,并且硕士生、博士生总平均分不及格,也从一个侧面说明20年来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成果不可小视。当然不是说现在的语文教育质量没有问题了,而是应当继续加大改革的力度,采取有效途径进一步提高语文教育质量。

二、广大语文教师应当呵护

关于怎样看待语文教师的问题,我们也不能同意《审视》一些作者的观点,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要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不但学生应该尊重教师,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并且指出:“我们要把从事教育工作的与从事科研工作的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受到同样的尊重,同样的重视。”《审视》的一位主编却说:“给人一种印象就是语文教育界的人都是些迂腐的老朽。”既然是“语文”教育研究,我不知道,这位研究者对这个“都”字作何“阐释”,面对数百万语文教师中的长者和广大青年教师作怎样的说明。《审视》开宗名义就说:“这是一本批判的书,但批判的对象不是老师,批判的方式不是谩骂。”难道说数百万语文教师都是“老朽”,以往把教师比作“臭老九”,今天你们把他们扣上都是迂腐的“老朽”的帽子,能说不是“批判”,不是“谩骂”吗?你们用这样的口吻的“母语”对待数以百万母语教师,他们能不伤心吗?你们说语文教师的做法是“低劣的野蛮行为”,是“狗屁教育”,又说语文教师“用政治来强奸语文教育”,你们还说语文教师上的“语文课成了艺术的屠宰场,成了情感的死囚牢”,你们说语文教师“比山大王还蛮横,比希特勒还粗暴”。语文教师简直成了该千刀万剐的罪魁祸首!

古人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李贽《赞刘谐》)“看、读、写、作”自古以来被看作人才的“基业”,语文教师是人类社会的启蒙者,是造就人才的奠基人。改革开放以来,于漪、钱梦龙、章熊、欧阳代娜等为代表的老一辈优秀语文教师作出了辉煌的成就,魏书生、程翔、陈军、许建国等年轻一代的优秀语文教师也取得了出色的业绩。以各地青语会为核心的上百万青年语文教师活跃在语文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他们是语文教改的主力军,是语文教育事业的希望,他们正在茁壮成长,数以百万计的教坛新秀,如璀灿的群星,正以崭新的姿态,阔步前进,迎接新世纪的曙光!当然,我们说广大语文教师应当呵护,并非说他们已经十全十美。面对知识激增、信息频传的时代,广大语文教师的素质仍需不断提高。

三、要端正教育观、文化观、审美观

《审视》一些作者的教育观、文化观、审美观也很有讨论的必要。他们认为教学内容陈旧,需要改革,这本来是值得称道的好事,可是他们对某些语文教育的评价,提出了许多常人无法理解的观念。例如,其中一位主编列举上海小学语文课本两则寓言,一则是讲一只鹿喜欢自己的鹿角,不喜欢四条长腿,结果在森林里遇上老虎,漂亮的鹿角妨碍行动,幸好四条腿又机灵又有力,才得以逃脱虎口。一则是讲一只公鸡为自己美丽的羽毛而骄傲,老牛谆谆告诫说,羽毛美丽有什么用,要为大家做好事才有用。于是公鸡赶紧夹起尾巴,恪守打鸣之职。由此生发开来说“上海小学生学的是这样愚蠢的东西,是小农心理、小市民心理,是功利主义”,是“非文化、非审美、非心灵的心理倾向”。又说:“上海人已很功利主义了,再用这样的教育观念教育下去,为一国之风气,这个民族就不会有好的前途。”真不知道寓言何时划到文化圈外去的,崇高勤劳,反对虚华又怎样会成了非审美、非心灵的东西?寓言中的鹿角与鹿腿,鸡毛与鸡鸣的对照是常用的文学手法。文学作品的分析要整体把握,而不能犯“瞎子摸象”的错误,你偏爱鹿角和鸡毛是文学想象中的失重现象。并且语文教学中早已倡导学生开展立体思维,多角度评价课文。诸如说鹿角和羽毛除了审美价值,还有经济价值等等,但怎样说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不求奢华的美德,是非审美、非心灵的呢?正当的功利主义在过去和今天也都无可厚非。审美境界本来就有生理快感、功利快感、审美快感三个层面!关键是看你持怎样的功利观。

又如陶铸的《松树的风格》,一位大学者竞然会作出如此不近人情的评价。他在作报告时说:“散文赞美松树,根可派什么用场,枝可以派什么用场,叶可以派什么用场,然后号召我们大家要向松树学习,不知在座的各位学得如何(笑)?也不知那些编教材的和教书的学得如何,没听说他们集体捐献心脏肝脏(笑)。”并且说文学教育要求人们学习奉献精神,就是混淆了做人和做牛的区别,“人就不完整了”。文学教育难道只能是停留在口上、纸上的“唯味论”“唯美论”吗?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优秀文学作品由入境到共鸣,必须要有共同的感情和心理基础。但是审美过程不是实践的目的的活动,只是符号性的意念过程,审美观赏要求以理性思维来控制审美过程,使情感体验和意志力向正确健康的方向扩展和延伸,实现共鸣和观赏的统一。这样的审美原则他们很清楚,然而偏偏要这样来向长眠于地下的作者陶铸和广大编者,语文教师发难。不引导学生学习松树那样的奉献精神(课文当然可以有选择),难道要大家去培养学生成为极端自私、为名为利的个人主义者吗?人当然不是牛。康德说:“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才能表明人有不同于自然物的主体性的自律原则。牛是自然物,人有主体性。学习松树的风格,学习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是做人的主体和自律原则的需要,已成为所有进步人类的共识,即普遍的道德规律。

四、学术争鸣不能太情绪化

《审视》有不少观点过分情绪化,用语极不得体,不利于稳定、改革、发展的大局。

例如,他们说“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完全以某一种政治利益为标准,整套语文教材都为富于‘斗争’色彩的权利话语所(充)斥,几乎沦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教材了,没有美感,没有温馨,没有和谐,没有生趣,也没有关爱”。还举了个例子,说“以《人民英雄纪念碑》为象征的中学语文教材所构建的话语体系成了压在我心上的一座坟垒,这辈子再也搬不掉”。表明了他们对《人民英雄纪念碑》持有一种特殊的心理,他们对十几种语文教材说这样绝对化、情绪化的语言,妄作否定一切的评价,是不客观的。不知道评论者看过几套教材。现有十余种教材的共同特点是将语文学科最基本的材料分别以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等不同系统构成语文学科的内容结构,语文课程的内容更为丰富,理论基础更为坚实,运作系统更为灵活。不少课本内容科学化、审美化、生活化程度在提高,说语文教材是“压在心上的一座坟垒”,不是时间错位就是非理性的胡说。

《审视》有不少情绪化的评述牵涉到对一些伟人的评价问题,很难令人信服。许多观点也缺少起码公正的态度。他们把80年代的大学写作教材《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也拿来讨伐中学语文教育。他们引用一个老外的话说总理是“国家首席公务员”,“这有什么值得一个诗人去歌颂的?…你们重庆的妇女这么漂亮,都是美女,为什么不去找美女抒情而偏偏去对国务院抒情呢?”一国有一国的国情,各人有各人的爱好。你们有爱美女的自由,人家有爱总理(公仆)的权利。只准你们拜倒在石榴裙下,不许别人歌颂人民的好公仆,是否也有“强奸”民意之嫌呢?

吴晗的《谈骨气》一文,应当是很有血性的文字,但他们妄加评述,说该文在1961年3月发表于全国性饥荒时期,千万人死于饥荒,作者“即没有历史学家的求实精神,也缺乏思想者的真知灼见,他叫青年克服困难与国家共渡难关,但避而不谈造成国家巨大经济困难的真实原因,好大喜功的专横意志、反科学的专断决策。……整篇文章其实是变着法说要青年,当然也包括所有平民百姓在受蒙蔽的情况下,硬着头皮去承受大人物造下的孽”。造成60年代初三年困难时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思想路线上的错误也是可以批评的,但是作者吴晗在国内外矛盾交织的民族危亡之际,要大家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战胜种种错综复杂的困难,把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好,该文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是不可低估的。而指责含冤九泉的作者在文中不谈造成经济困难的原因,变着说法让国人承受大人物造下的孽,不知他们是怎样的逻辑,哪家的法典?

无独有偶,他们还举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批评“个人崇拜”,说作者“隐匿着一种改写历史的意图,而充斥于魏巍文章中对美国军人和南朝鲜军人的仇恨称谓和大量基于意识形态偏侠立场的情绪化语句”。接着写道:“我要说的几十年的个人崇拜已经彻底吞食了每个中国人的自我和基于其上的公民精神,彻底摧毁了中国人民在本世纪上半叶的斗争中逐渐形成的一点微弱的公民社会基础,个人崇拜把权力吞噬社会的危险推到了极致。”这些妄评真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魏巍又触犯了那一条禁令呢?魏巍的这篇文章适不适合作为现行教材可以讨论,但反映战争的题材不可能没有火药味,歌颂人民志愿军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这是文本客体的质的规定性,不是任何主观“审视”所能改变的。教育下一代从小了解一点前辈人的战斗精神作好为正义而战的思想准备,不是没有必要。并且评论者又把“个人崇拜”硬栽到作家、编者、语文教师头上,难怪有人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了。

情绪是对客体内心体验的表露。西方心理学对情绪与情感一般不作严格的区分。《审视》一些作者多数是文学工作者,他们情绪往往容易激动,但是他们对语文教育这个客体体验毕竟太少,再加上过分情绪化,难怪有些话就不很中听了。希望他们冷静一点,多了解,多体验,才能更好地挑起对语文教育“审视”“控诉”和“拯救”的重任!

五、倡导多提建设性的意见

《审视》一书洋洋大观,阵容又大。其中不少作者也确实对语文教育提出了许多弥足珍贵的意见和建议,包括怎样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等很值得教育领导部门和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深思和改进。

在研讨《审视》一书的基础上,关于语文教育改革,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很需要抓紧研究。

第一,首先要组织专门研究力量进一步修订课程纲要(教学大纲)并组织语文教师深入学习,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目的、任务以及教学原则。这次语文教育大讨论就是从语文学科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引起的。60年代末组织讨论语文教育问题,然后修订大纲和教材,使语文教育质量上了一个台阶。这一次更有必要,各级语文教育研究机构和有关专家学者更应当挑起这个重任。

第二,必须深化语文教育体制改革。必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尤其是要改革考试和招生制度。要着重研究汉语语文教育的考试题型、内容、评分标准和方法。建议客观题着重考查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和运用能力,作文题着重考查语言文字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第三,要认真组织编写高质量的语文教材。教本,教本,教学的根本。我的设想是编几套不同类型的教材进行实验:一种以语文知识、能力、素质和方法等线索编写综合型教材;一种以汉语、文学分别编写分科型教材,香港叫中国语文和中国文学;一种根据张志公先生的倡议,试编以理论知识为梯级的科学化教材。各种教材中古文比例应逐年段提增,高中比例可以与台湾教材靠近,即高一60%,高二70%,高三80%。文言文是现代文之源,古典文学是中华民族的精华。高中生要提高语文素质,增加文言文教学容量和力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四,必须努力提高教师素质。教改的关键是教师。只有提高教师素质,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尤其是母语自身的修养。要端正教育观念,加强开展教育科学实验和研究,要提高语文的解读、分析、理解和运用水平,要重视学生心理研究和学法指导,教学中要学会运用美学法规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水平。校长要给教师充裕的进修时间,并进行公开公正的考核评价,运用多种激励机制,切实提高语文教师素质。

总之,我们要通过学术争鸣,促进语文教育改革和发展,使语文教育更好地为提高全民族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是我们的根本目的之所在。语文是思维的工具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同时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弘扬人文精神,应当从母语教育的规律出发,使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整合,而且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跳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严重对立的怪圈,克服对人文主义偏窄的理解和情绪化的倾向。人文精神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是道德文化与科学文化的统一,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统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通与共建,才能真正把语文教育改革引向健康正确的轨道!

标签:;  ;  

开展学术竞争促进语文教育改革的健康发展--关于“中学语文教育考试”若干观点的探讨_语文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