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积极地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评价和修正_升学考试论文

更积极地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评价和修正_升学考试论文

引导学生评议补正教材是更积极的学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引导学生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材是时代的产物,其内容与时代发展相比较,往往具有滞后性。小学语文课本也不例外,其内容也存在着某些缺陷。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评议课文,参与教学补正,这对于打破固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有重要意义。

一次教育研讨课,一位教师执教《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她讲解这一段课文:战士们像潮水一般冲向敌军司令部所在地——隆化中学。“嗒嗒嗒……”突然,从一座桥上喷出六条火舌,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冲锋的部队被压在一个小土坡下面,抬不起头,冲在最前面的一个战士倒下了。教师刚讲到这里,这时一位小朋友举手发言:“老师,在潮水股的冲锋中,敌军突然喷出六条火舌,我认为不可能只打中一个战士。”另一个小朋友接着说:“我看过很多有打仗场面的电影、电视,只倒下一个战士时,部队冲锋是不会停止的。要停止冲锋,战斗一定很激烈,可能会有很多战士倒下。”学生的发言令老师颇感意外,这位教师镇定了一下,表扬了这两位小朋友肯动脑筋,然后说:“确实在潮水般的冲锋过程中,敌人突然喷出六条火舌,有可能不只是射中冲在最前面的一个战士。”教师特地加重了“一个战士”的语气。这时有的小朋友说:“一个可改为一些。”有的说干脆改成:“冲在最前面的战士倒下了。”整堂课讨论热烈。

这堂课引起了听课者的不同反响。一种意见认为这堂课上得很好,学生充分参与了课堂教学,发展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另一种意见认为这堂课偏离了教材,尤其是丧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我们是赞成第一种意见的。这里且不说课文里“一个”的用法是否值得商榷,单就那位小朋友的观点也是很有参考价值的,这样的改动可能更符合当时战斗场面的事实。可喜的是教师能因势利导,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点燃了学生不满足于书上和教师现成答案的思想火花,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的良好思维品质。

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对教材进行评议是无可非议的。现在世界名著尚且可以评议,教材为什么不可以让学生评议并加以补正呢?学生学习课文不仅要理解课文,还应该评议课文,补正课文,而且评议补正课文是更生动,更积极地学习。评议补正课文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语文教学只让学生学习理解课文,不让学生评议课文是很片面的。教材应是学生学习的“工具”,而不是只许顶礼膜拜的“圣书”。那种“教科书就是法律”的观念早已过时了。

事实上,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是把语文课教好、教活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使学生思维能力得以提高,主体意识得以形成,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初步的写作能力。如《落花生》中的一段话:“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使人一看就产生爱慕之心……”有的学生对这段话提出异议,他们认为:花生表面不好看,实际有用这固然很好,但桃子、石榴和苹果比花生更好,不但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表面也好看。这段评论使我们感觉到了学生的时代意识和辩证观点的运用。另一位学生写读后感时写道:“花生表面不好看,但实际有用,这固然不错,但我们做人外表也要讲好看,因为衣着整齐,说话文明礼貌,别人看着舒服。《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规定‘穿戴要整洁’……人要做有用的人,但不要做太追求外表好看,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面对学生的这些评议,我们还有什么可指责的呢?我们应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创造条件,使学生充分享有参与教学过程的权利,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以推进语文素质教育进程。

标签:;  

更积极地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评价和修正_升学考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