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拔使用基层党政人才要严把“四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政论文,严把论文,基层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创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促使优秀青年干部人才脱颖而出,在党政人才选拔使用中,我们必须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的程序办事,依法行政,认真把好培养、选拔党政人才的质量关。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进方式,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因此,在选拔使用党政人才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严把“四关”。
一要认真接受群众意见,防止“鱼目混珠”,严把“识人关”。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邓小平同志曾谆谆告诫我们:“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对党政人才的考察,必须紧密依靠人民群众,虚心接受群众意见,在改进干部考察方式和方法上下功夫,扩大考察面,延长考察线,实行“立体式”考察法。如除了采取个人书面述职、征求分管领导意见、民主测评、民主推荐、填写征求意见表、个别谈话、查阅资料、专项调查、实地察看、经济责任审计等多种方式外,还可聘请一批从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干部参与考察,全面考察领导班子及后备干部人才情况,从而防止鱼目混珠的现象,将最优秀的人才发掘出来。在考察中要体现两个明显特点:一方面考察内容要丰富,范围要广泛,既要突出考察干部工作实绩,又要客观分析干部的德才情况,既考察干部八小时以内的工作情况,又要了解其八小时工作之外的生活圈和社交圈,既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又征求分管部门领导的意见。考察时要做到“五查五看”,即查印象,看反映好坏;查行踪、看品德优劣;查阅历,看才能大小;查交往,看群众感情厚薄;查嗜好,看自律能力强弱。通过“五查五看”,使党政人才的德、能、勤、绩等方面情况更加明了,更加真实。另一方面参评人员要多,谈话面要广。人民群众是荐贤识能的伯乐,又是最大的人才信息库,他们有识别人才的慧眼金睛。在考察中,我们要切实贯彻“群众公认”的原则,把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当成一根标尺,多渠道充分发动群众参与,虚心耐心听取群众各方面的意见,进一步扩大和保障群众在选择党政人才上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察权,坚持走群众路线,广辟知人渠道。我们在考察中,还应多方听取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普通群众的意见,为科学发现、使用每一个党政人才提供更科学的依据。依靠群众识别、选拔党政人才,不仅是在用实际行动树立党政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而且做到了取信于民,能进一步融洽党群干群关系。
二要坚持德才兼备,防止“良莠不辨”,严把“选人关”。在选拔任用党政人才时,我们应充分认识到:选拔任用高素质的党政人才是防止权力异化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应始终不渝地贯彻执行德才兼备标准和干部“四化”方针,选用那些能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牢记“两个务必”,实践“三个代表”,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的人;选用那些心胸开阔、群众基础牢固、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选用那些光明磊落、坚持原则、群众拥护、实绩突出的人,真正把高素质的党政人才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同时,我们坚持两条原则不动摇。一是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不动摇。在党政人才的选拔中,要防止各种消极思想,如有的干部认为这次对自己是个机会,“过了这个村便没有这个店”;有的认为,等了好几年,多年的媳妇终应熬成婆,山不转水转,这次也许可以上;有的这山望着那山高,不愿在艰苦的地方工作,想去轻松和所谓“实惠”的单位任职,意识不到自己存在的问题,期望值过高等等。针对这些现状,我们在选拔党政人才过程中应清醒认识到,党政人才选拔任用不是“物质搭配”,更不是“轮流坐庄”,必须根据其事业需要、工作需要,根据干部德才兼备条件进行综合衡量,否则,搞“论资排辈”和“平衡照顾”的话,只会造成干部选拔工作形式化、简单化、庸俗化,就会出现良莠不分的后果。为此,我们必须坚持把那些经过考察确认是思想政治素质好、科学文化程度高,组织领导能力强,政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党政人才充实到班子中来,不以个人的亲疏好恶选人用人,从而形成“不讲人情讲党性,不讲关系讲原则,不讲义气讲正气”的好风气。二是要坚持组织程序不变通,对拟提拔的人选,我们要严格按照“单位推荐,组织考察,群众意见,党委集体讨论,报上级党委备案”的程序,坚持做到未经组织部考察的干部不讨论,群众不拥护的不提拔,多数人不同意的不通过,不搞临时动议,更不搞“一言堂”或少数人说了算,从而形成一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的选人用人机制。
三要坚持优胜劣汰,防止“瞎子摸象”,严把“荐人关”。在使用干部人才时,有些单位在推荐党政人才时存在“瞎子摸象”等现象。为此,我们应注重从文化考试等方面人手,严把“荐人关”。选拔党政人才应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同时还可公开选拔和选派一批优秀年轻机关干部和应届大专毕业生到乡村挂职锻炼,为基层后备干部配备和培养农村基层党政人才打好基础。组织部门要本着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积极抓好此项工作的实施。也就是说,要把“赛场选马”与“伯乐相马”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推荐后备干部人才的透明度,提高荐人效果。这样做,为进一步优化基层党政人才文化、年龄、素质结构,为举荐优秀人才,加速干部年轻化、知识化步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要拓宽监督渠道,防止“灯下黑”,严把“用人关”。在党政人才任用过程中,我们不能凭个人的印象、感觉和私情、凭主观意志去任用干部,尤其是使用身边的干部一定要注重多渠道拓宽监督途径,力求群众公认。一是要认真实行干部考察责任制。考察前,组织部门要专门召开考察组工作会议。严肃考察纪律,要求考察组全体成员不带条条框框,不受干扰,对考察结果负责,如实反映干部的优缺点,对有意造成考察失真者要追究考察人责任;二是加强与执纪执法部门的联系,任免前征求纪委、检察等部门的意见,重点了解考察对象和后备干部人才的违纪违法和立案查处情况;三是成立群众来信、来访、来电接待组,开设征求意见电话专线与征求意见箱,收集党内外群众的意见。对群众反映出来的问题,派专人进行调查核实,确保人选质量,防止用人失察、失误;四是实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干部考察的同时,由审计部门牵头,对乡镇场和县直财务单位核算的一级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财政收支情况和干部经济行为进行跟踪审计,并把审计结果作为干部任用的一项重要依据;五是严格实行任前公示制,对每个拟以任用的党政人才进行公示,征求方方面面的意见,接受新闻媒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对群众所反映的意见,有关部门要派专人调查核实,对调查后不影响提拔的人选,方可进行任命,从而体现群众意愿,增大干部工作的透明度。只有这样做,才能防止领导用人持个人主观意志,造成看错用错干部,从而带来的“灯下黑”等问题的发生。只有真正把好了各个关口,才能确保党政人才使用质量,才能有利于增强干部的公仆意识,帮助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为依法行政提供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