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信息管理专业教育改革的认识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改革论文,信息管理论文,世纪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G250
1 信息管理专业教育面临新的社会环境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信息业的发展以及信息的社会化组织与服务水平已成为关系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最基本因素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社会信息化的迅速推进,使信息管理专业教育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的形势。
1.1 信息技术革命对信息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社会信息化最显著的标志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一批依托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的新兴行业,如联机检索、数据库服务、数据处理、软件开发与维护、信息咨询服务等迅速成长起来。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的大发展,对图书馆、档案馆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这些机构信息存储与检索的媒体形式、信息处理与服务的技术手段和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而对从事信息工作的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1.2 市场机制对信息人才需求的影响
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高等教育,原有的招生、分配机制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以往我国的信息管理教育主要是为公益性的图书情报档案部门培养文献信息管理人才,在新的形势下,这种办学模式培养出的人才显然知识面过于狭窄,知识结构也不尽合理,适应能力较差。随着社会对传统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逐渐接近饱和,学生分配日渐困难,不少学生即使分配出去也被迫改行。现在,图书情报与档案机构已不再是信息资源的唯一拥有者和提供者,一些公司企业、电脑中心、数据库中心,甚至个人都可在网上开展信息服务,从而对图书情报档案机构形成挑战;另一方面,社会信息部门已不局限于从信息管理专业挑选信息人才,有些专业在吸收或转向信息管理教育之后,有着更大的竞争优势。因此,无论从包括图书情报档案机构和其他行业的信息部门对信息人才的需求,还是从毕业生就业途径多元化考虑,信息管理专业都必须拓宽专业面,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信息人才。
1.3 图书馆学、信息学和档案学学科变化导致信息管理教育一体化趋向
本来,图书、情报和档案都源于一体,有相同的学术渊源,学科的内在体系结构也十分相似,都是研究社会文献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开发利用的科学。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一体走向独立,又从独立走向一体化的过程,因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分化独立的纵向发展缺乏横向联系,封闭守旧的局限性越来越大。
1993年7月,原国家教委修订颁布了《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将情报学改为信息学,并将图书馆学、信息学、档案学和图书出版发行学合并为一个学科群,称“图书信息档案学类”,归属历史学门下,从而正式将图书馆学、信息学和档案学确认为一个学科群。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颁布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其中在管理学门类下,设置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1级学科,下辖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3个2级学科,毕业研究生可授予管理学或工学学位。这又一次调整了这一学科群的归属,比归于历史学门下更加科学合理。1998年7月,教育部公布了调整后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目录在管理学门类下设立了图书档案学类,再分设图书馆学、档案学两个2级学科,并将原来的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和林业信息管理5个专业合并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1个专业,放在管理学门类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这一调整体现了综合化和宽口径的方向。
学科发展的一体化,使作为培养信息管理人才的图书馆学、信息学和档案学的教育必然要走整体化的教学模式。
1.4 传统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教育正面临着变革
在现代信息社会的背景下,传统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模式培养的人才已不能适应新的需求。例如,从1978年美国俄勒冈大学图书馆学院关门起,15年间,美国共有14所图书情报学院倒闭,它表明原教育模式由于在教学内容等方面不适应时代变化正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
面对危机,调整和改革是积极的举措。1993年,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宣布更名为信息管理与系统学院,并经过3年多的准备,于1996年实施了新的教学计划。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教育机构也于1992年兴起一股改名潮:1992年9月,北京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系正式更名为信息管理系,引起巨大震动;此后,约有几十所院系纷纷效仿改名,如南开大学称信息资源管理系,北京师范大学称信息技术与管理系,天津师范大学称信息产业系。名称的改变,表明了教育体系、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的实质性变化。
从我国改革的初衷看,就是要把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置于信息管理的大背景下,既能适应因社会发展、技术进步给图书情报和档案事业带来的深刻变化,也能使所培养的人才有更广泛的社会适应面。尤其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不断改革,人才直接面向市场,高校毕业生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情况下,其适应面越广,就业前景就越好。这种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的变革的努力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有关教育管理部门的承认,为信息管理专业教育跨世纪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前,各类信息服务的交叉与融合,因特网信息服务的商业化、综合化和国际化,以及在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下结合而成的全球信息网络的进展,最终提出了按大信息管理学科群发展模式建立学科理论体系、发展专业教育和培养多方面信息管理人才的问题。
2 建立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信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现在的信息管理专业教育面临着社会信息化的大环境,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信息化、职业工作与信息业务的有机结合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全球网络化的发展,要求高等学校所培养的信息专门人才既具有共同的专业基础,又具有某方面的专业技能,以尽快适应具有不同社会分工的工作。这种既“通”又“专”的要求反映在专业教育的组织上便是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多层次教育模式。
按这一思路的专业教育定位是,一体化信息管理专业教育中的多元化专业方向的确立,即在信息管理各专业中,按现实需求和未来社会的发展设立若干专业方向,实现各专业方向的协调发展。
就信息管理专业教育的主体——本科教育而言,总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通晓技术、能干务实、自我发展和应变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的信息管理应用型人才。复合型就是实施宽口径、厚基础教育,实行多学科的综合教学,使培养的人才有较宽的适应面,具有可塑性和进一步发展的后劲。应用型即注重对实用技术的掌握,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贴近实际。具体说来,信息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培养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和其他某一专业的基本知识,系统掌握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与相关学科理论,经过良好的专门训练,具有较强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特别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与网络技术应用)能力,能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从事信息组织、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信息分析、咨询与服务等方面的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能适应政府机构、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及信息行业部门的信息管理业务工作。
总的来看,目前作为我国信息管理教育主体的本专科生层次主要应实施通才教育,而在研究生层次主要应实施专才教育,如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和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都为其研究生设置了多个可供选择的方向。即使在本专科层次,也可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不同方向,但这一层次设置的专业方向不宜过细。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社会信息部门职业、岗位的分工不同,行业和地区之间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各专业教学点办学基础、办学条件的差异,不仅决定了人才需求的多层次、多类型和多规格,也决定了不同专业教学点承担着不同的专业人才培养任务。因此各专业教学点要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和自身条件,确定办学层次和类型,在统一规范的基础上自主确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出受社会欢迎、有特色、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创出各自的声誉和特色。
3 重构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
教学体系的建立关系着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着培养专门人才所具有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它主要体现在一个专业全部课程的组成结构和每门课内容的安排及教学方式的选择。
信息管理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学科,其专业教育和教学工作一般可分为3个层次:
● 知识基础教育。旨在为学生奠定必要的文化知识基础和专业知识基础。由于其自身的性质,决定这一层次的教育模式只能是一种师传学承式的“知识传授模式”。可以说,这一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模式的继承,也是信息管理专业新教学模式与传统模式相联系的接口。
● 专业理论教育。包括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和应用理论教育两个方面,旨在为学生奠定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这一基础与知识基础的有机融合便构成了学生的科学素质,是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发展的源泉。这一层次的教育应是专业教育的核心内容。
● 专业技术教育。包括现代信息管理技术、信息系统及信息网络等内容。专业技术是专业理论的延伸和技术层面的表达形式,其最大特点是可以直接作用于社会实践,从而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将理论思维转化为技术手段的能力。
就教学模式而言,信息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应与信息管理学科性质及当代科学发展的本质特征相一致。目前,我国已出现多种综合化模式,有人总结了4种典型的模式:
● 加法模式。即将几门学科知识并列地提供给学生,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图书馆学+信息学+档案学+外语+计算机技术……的拼盘模式。
● 抽样模式。即将各学科中有利于达到某个目标的部分抽取出来,提供给学生。
● 关联模式。即在寻求图书馆学、信息学、档案学等学科之间的相似性基础上,找出共同的原理和思维方式,由此引导出跨学科课程,从而使图书信息档案统一起来。
● 整体模式。这种模式强调的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那些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各学科知识单元,都必须在与其他学科和整体的关系中加以把握和理解。
由此可以看出,图书馆学、信息学和档案学从简单的结合逐步走向了寻求信息管理共同基础上的综合。
在学科一体化和教学的整体化模式下,我们强调“淡化专业、强化素质、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实践”。专业教学重点突出“一个主体,二个翅膀,三个层次”。“一个主体”就是信息的获取、组织、加工、处理、开发和利用的理论、原则、方法和能力;“二个翅膀”即外语和计算机;“三个层次”包括文献层次、电子层次、网络层次。
我们认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体现培养目标,顺应学科发展趋势,优化比例结构,突出实用性。其课程体系一般包括基础课、核心课、必修课和选修课4个层次。由基础素质知识模块、现代信息技术模块和信息管理专业知识模块、专业学科背景知识模块组成主干与多元相结合的课程结构设计。它突破了传统图书情报档案教育的疆界,确立了信息管理的新方向,使信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面向更加广阔的信息领域。就信息管理的本质而言,这种课程结构设计总体上是相同的,有利于实行跨学科的综合教学。
总之,根据上述指导思想,高校应建立区别于传统文献情报型的、具有创新意义的信息管理教学体系;采取3年分流或主辅修学位的教学体制;重视能力培养,加强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课程论文与社会实习等环节的教学实践活动。
4 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近年来,专业教学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总体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对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接收和应用显得迟钝;传统的、手工的方法技艺在教学内容中比例较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够,特别是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性不强。社会发展要求我们树立大信息教育观,我们应该在扬弃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各行各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普遍要求,高度概括和抽象出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以各种有效方式,加强核心课程建设与学科内容的整体结合,使信息资源管理教育成为信息管理领域具有普遍适应性的新型专业教育。要密切注视国内外有关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研究的最新动态,及时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并广泛吸收相关学科和新兴学科的知识营养。要不断提高现代信息技术课程在专业课程中的比例,在这类课程教学中,突出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毕业后在计算机信息管理领域能够独当一面地开展工作。
为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专业教育要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各教学单位一方面要建立其独立的实验室和稳定的实习基地,做到教学实习经常化、制度化;另一方面要在社会上聘请一定比例的校外信息资源管理专家担任教学任务,以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创新能力,要进一步提高选修课的比例,精简课堂教学时间,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学条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因材施教。改革“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增加社会调查、信息分析研究、专业设计等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实践中活化知识,增长才干。
此外,各专业教学点要抓住机遇,加强对现代化教学技术与手段的学习、研究和应用,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加速实现教学技术与手段的现代化,使之在改革教学方法,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教育改革任重道远。只要我们勤于思考、努力开拓,尊重教育自身的客观规律,立足现实,就能跟上社会信息化与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标签:档案学论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大学论文; 信息管理学院论文; 信息资源管理论文; 信息学论文; 图书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