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享有“城市之肺”和“城市的起居室”之称的城市公园,成为当今城市居民生活和娱乐不可缺少的重要场所。通过以建平县市民文化公园的景观设计营造为例,对城市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城市公园 公园设计 文化延续
1 引言
城市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现代城市的窗口和文明的标志。它作为城市主要的公共开放空间,不但担负着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功能,而且还能绿化、美化城市环境,给市民提供一个舒适、休闲的活动空间。在注重环境生态、人居质量、历史文脉和地方特色的今天,景观规划设计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2 项目背景
2.1 项目背景
近年来,建平县在宏观区域发展战略背景下,随着新城区的规划建设,老城区内以功能优化和疏解为主,迁出不适合老城区发展的部分工业,进行功能置换。通过增建绿化公园和广场,提升老城区土地价值。在这样的背景下,建平人民政府决定在老城区内建设市民文化公园,以公园建设为契机,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和改善市民户外休闲的活动环境,打造特色鲜明并具有标志示范作用的综合性公园。
2.2 设计范围
规划市民文化公园位于老城区内,南邻牤牛河,北与县政府距离约600m,仅一街之隔;南与叶柏寿火车站隔河相望,区位条件优越。公园规划范围东至光明街,南至北滨河路,西至文化街,北与万寿路以南居住组团相接,东西宽约250m,南北长约290m,总面积约6.77ha。
2.3 现状分析
公园周边现状都是低矮的民房,杂乱无序。地块高差较大:北部最高点约为海拔414m,近安兴小区一带最高,有一陡坡高差约7m;东边下烧锅集贸市场一带最低约为海拔400m。整体地形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目前规划公园内大部分用地是农作物种植地及零星苗木种植地为主。
3 设计构思
3.1 规划定位
3.1.1 规划目标
结合公园条件,打造一个体现建平城市文化特色、富有魅力的城市空间,实现公园周边综合开发和运营。
塑造城市公共活动中心:民众共享、绿色和谐的市民游憩之园;塑造一个具有文脉传承意义的文化展示之园;以公园建设为契机,带动周边的发展,形成特色鲜明、标志示范作用的城市精品之园。
3.1.2 功能定位
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以立体公园体验为理念,打造成一个综合性县级公园。区域服务:发挥公园区位的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服务:满足城市功能需求,创造环境优美的休闲娱乐场所;社区服务:在满足市民观赏和休闲的同时,兼顾公共设施的建设,使城市的公共功能趋向完善。
3.2 规划原则
整体性原则:强调公园和周边地块的功能互补以及核心空间的整体性,突出各功能区间的协同性和互动性,使之形成一个主次分明、特色明显的有机整体。生态性原则:通过加强生态环境的营造,发挥公园的优势,塑造一座新型的现代生态公园。特色塑造原则:以建平地方文化为特色,结合建平县的城市特征,塑造富有特色的空间, 使之成为建平县具有高度识别性的市民文化公园。可实施性原则:充分考虑现状用地的条件,结合地块周边的功能开发,兼顾合理性、长期性、超前性,分步开发,为未来的发展预留弹性的余地。
3.3 规划构思
立体公园:因形就势,设置空中天桥和堆坡造山,创造出不同高低的空间体验,丰富公园的空间层次。
生态公园:结合场地北部陡坎,应用生态建筑设计手法,使公园建筑融入到公园景观之中。
文化公园:通过红山文化元素符号的运用,设置文化展示空间,展示建平的特色文化。
休闲公园:结合公园布局安排娱乐休闲设施,为市民提供多种的休闲娱乐空间。
4 总体布局
4.1 规划结构
结合公园的景观总体布局和场地特点采用了“一轴、一核、一环、一带、多点”作为公园的规划结构。
一轴:景观文化轴,从南至北贯穿公园的主要景观轴线。
一核:核心景观区:中心广场区域,构成了重要的公园核心。
一环:景观交通环路(公园的主园路)是串联各个景区的主要通道。
一带:休闲服务功能带,由北部覆土公共服务建筑构成。
多点:多个功能景观节点,发挥各自特有的景观功能,组成公园的景观系统。
4.2 功能分区
根据设计主题和场地特征,整个公园共划分为6大功能区,核心景观区是公园的核心,其它五个功能布局围绕核心景观区展开。
4.2.1主入口广场区
紧邻北滨河路的主入口广场,开阔大气。广场上设置通透而富有地方特色的入口门楼,作为公园标志性入口标识,与广场的后面的台地树阵、大台阶喷泉融为一体,形成磅礴大气的入口区景观。同时作为公园文化景观轴的起点,是引导游人开启了红山文化之旅的开始;入口广场也是公园系统的重要景观节点和游人集散的主要场所。 图2 功能分区图
4.2.2核心景观区
核心景观区包括文化表演广场和大台地喷泉等,其中文化表演广场为公园的核心,它为市民提供庆典集会、文化表演、户外活动的公共场所。大台阶喷泉是整个公园亮点之一,阶梯式跌水层层跌落,恢弘大气,与南边牤牛河相呼应。中心广场以红山文化的代表元素---玉猪龙的造型雕塑为点睛之笔,是全园的视觉焦点。广场四个角处设置四个休闲景观亭,为市民提供纳凉休息的场所,广场周边选用高大挺拔且富于季相的变化的乔木,提升广场的整体景观效果。广场北面是下沉式大草坪,为大型文化娱乐活动提供了开阔的活动场地。
4.2.3民俗展示区
位于公园的东南角,区内设置多处的文化雕塑、文化景墙,以展示红山文化为主的地方文化。雕塑小品等的布局位置,是按照建平的历史文脉来演绎,使游人在游园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建平的历史演变和文化特色。同时本区以疏林草地的形式设有足够的开阔空间,为举行民俗展览提供了必要的场地。
4.2.4儿童游乐区
位于公园的东部,区内设置有儿童攀爬墙、绳索、滑道及儿童活动器械、沙坑、健身器材,为家庭亲子游乐提供了多样化的活动设施。为迎合儿童游乐的特点,种植方面将采用以开花、色叶植物为主,从而使得该区的景观更为丰富多彩。此外为保证儿童的安全,不采用带构刺、有飘絮的植株。
4.2.5休闲游憩区
位于公园的西部,区内既有茂密的林地、贯穿公园南北的景观天桥,也有私密的围合场地。山地密林的布局让游人体验到仿佛置身大自然之中的感觉。作为公园亮点的景观天桥穿越密林区域,提供了多种立体空间的体验,视野也将因所处位置的抬高而变得开阔,步移景异,更为适合休闲游憩。
4.2.6休闲服务区
位于公园的北部,该处利用地形与生态建筑相融合方法,为人们休闲娱乐提供独佳的活动空间。生态建筑是既本区的视觉焦点,也是向游人展示现代建平的窗口,在提供多项服务的同时,也将成为新的公园亮点。
各功能区既有自身的功能设置,又相互统一,构成一个丰富多样和谐统一的精品化的市民文化公园。
5 专项规划
5.1 景观规划
5.1.1设计特色
作为建平县的综合性公园,设计上运用灵活的现代设计手法和独特的植物造景,通过地形高差的处理以及贯穿南北的景观天桥和绿色覆土建筑,营造出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园。通过高架步行景观天桥、台地园、下沉广场、斜坡儿童乐园等立体化的空间设计,创造出层次丰富的立体空间的景观体验。
5.1.2空间组织
设计上采用现代园林景观强调“功能至上”的设计理念和“天圆地方”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平面构图中运用了方形和圆形的相互结合的设计手法,既彰显了历史文化性,又体现了公园地域性。在各功能空间处理上运用了障景、借景、对景、框景等造景手法进行景观空间组织,通过细节的推敲以及多种空间的合理组合,创造出富于变化的多层次景观空间。
5.2竖向规划
根据公园设计的方案需要,现状地形需重新设计。对地形的处理主要有以下两点:顺应地形:在公园北部利用地形高差通过生态手法设计了覆土建筑,既化解场地的自然地形高差,又可营造出一个休闲的绿色屋顶花园。因势造景:通过竖向设计形成富有韵律变化的空间,避免视觉上一马平川。从公园主入口顺着台地向北到达公园的制高点—文化广场,整个公园呈现出中心高四周低的空间形态;同时考虑到行动不便者,公园设计了无障碍设施,可通过坡道到达各个不同标高的活动场地。
5.3 绿化规划
整个公园的绿化设计以乡土树种为主、外来树种为辅、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生态性和实用性相结合为原则,以达到四季各有特色,四季有景可观的效果。既能展示植物的个体美,又可表现出群落的群体美,营造富于诗情画意的植物效果。
结合总体设计布局,整个公园绿化种植一共划分为5个绿化区:自然式背景林区、广场绿化区、草坪绿化区、台地花园区和隔离防护区。
5.4游线规划
观光游览路线由南边主入口广场进入公园开始,其中一条路线是沿主园路向北以逆时针方向进行游览,依次经过民俗展示区、儿童游乐区、休闲服务区、休闲游憩区;另一条 路线,由主入口广场开始沿中轴线一路向北游览,依次经过台地园、核心景观区、休闲服务区。整个公园共分为六景区和十个主要景点。
5.5设施规划
公园的建筑和小品一方面为市民的休闲娱乐提供相应服务功能,另一方面其自身独特造型也成为公园的一大亮点。因此设计上应与整体风格相协调,共同体现出公园的的特色。此外按照人们对不同类型服务设施的需求,合理确定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科学布点,以方便游人使用。根据服务设施的服务类型和对象,公园建筑和小品的类型主要有:绿色覆土建筑、滨水标志塔、景观天桥、景观亭和休闲廊架、主题雕塑。
结束语
建平人民公园不仅是建平县市民的主要休闲游憩活动场所,也是城市文化的传播场所,不久未来建平人民公园将在城市的生态、景观、文化、休憩和减灾避险等方面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俞孔坚,王志芳,孙鹏(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6-175.
[2]《城市公园设计》艾伦·泰特 (作者),周玉鹏,肖季川,朱青模 (译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年1 月1日第1版, 35-38.
[3] 《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Albert J.Rutledge(作者) 王求是,高峰 (译者)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0年02月, 53-58.
[4]《公园设计规范》北京市园林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06月, 12-15.
论文作者:区凌飞
论文发表刊物:《低碳地产》2016年7月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4
标签:公园论文; 景观论文; 文化论文; 建平论文; 功能论文; 城市论文; 广场论文; 《低碳地产》2016年7月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