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资源观改革与企业发展战略_企业经济论文

西部资源观改革与企业发展战略_企业经济论文

西部资源观变革与企业的发展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战略论文,西部论文,资源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贯彻邓小平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战略思想,在世纪之交世界各国特别是各个大国都在抓紧确定和调整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推进新一轮全国改革开放,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全局性战略决策,是一个振兴中华民族的宏伟举措。

迎接西部大开发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西部大开发对企业发展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该如何面对?江泽民总书记曾经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开发西部地区,要有新思路,充分考虑国内外市场需求,按客观规律办事。这段话极具深刻内涵,不仅明确了西部大开发的必然性,而且指出了西部开发的新要求,为我们各项工作尤其是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西部大开发要求变革资源观

西部通常是指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10省、市、自治区、直辖市。西部拥有全国2/3的国土面积和22.8%的人口。西部地区存在着三大发展优势,一是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石油、有色金属、长绒棉等都是极具竞争意义的经济资源)。据统计,西部的“自然资源综合优势度”居全国前13位,“自然资源人均拥有量优势度”居全国前15位。“自然资源总丰度”居全国前13位。二是拥有若干实力较强的科研中心城市(西安、成都、兰州尤其是西安,其科研力量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居全国第三)。三是有一大批基础较好的“三线”工业基地(尤其是军工企业)。而且,与东部相比之下,处于大江大河下游的东部有14000公里的海岸线,而处于江河上游的西部则与10多个国家接壤,有3500公里陆地边境线。是仅次于东部的对外开放的第二个黄金地带。应该说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具有自身的优势。但是自进入80年代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发展速度加快,与西部差距拉大,资料显示,1979年到1995年的17年间,我国经济平均增长速度9.8%,其中东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2.8%和8.7%。东部地区高出西部地区4.1个百分比。近几年来的国内生产总值比率中,东部地区占65%以上,西部地区仅占据15%左右。这一事实表明,丰富的资源优势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现以西南水资源为例,我国水资源十分丰富,西南地区和西部局部地区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水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可开发水能资源2.46亿千瓦。仅以贵州省的水能源为例,全省可开发水能蕴藏量1683万千瓦,居全国第6位,其中乌江流域是水能资源的“富矿”,可开发装机容量771.5万千瓦,这是相当可观的。但是,西部地区多数地方只注重水量的开发,不重视水能的开发,目前仅开发了9%,同时,开发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十分低下,其中小水电开发利用率也仅达到13%,不仅没有发挥水电清洁、廉价的优势,还造成我国能源结构不合理,增加了环保和交通运输以及供水等方面的压力,小水电不能为地区经济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特别是由于生产手段落后,在水资源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农业灌溉,工业生产用水效率低,浪费水的现象也十分严重。西部丰富的资源没有转化成经济优势。我们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反思。其中资源观念的相对滞后是西部资源优势难以实现经济优势转换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首要问题。从建国后我国政府对西部两次开发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窥见一斑。“一五”和“三线建设”是两次大的西进运动。大规模的投资转移,奠定了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中国经济布局的不平衡,但也产生投资效益不高等问题。效益不高的原因从观念上看,第一,长期以来,西部地区通过开发自然资源为西部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也为西部地区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但是,在西部以至全国的开发过程中,把西部仅仅作为国家工业化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的观念盛行,忽视富民强区的目标。过去国家在推动西部地区工业化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考虑国家工业化的目标,因此国家在支持西部工业化的发展时,首先想到的是国家急需资源的开发,而不是地区工业竞争力的增强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至于一谈到西部开发,就是要加快其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的开发,以至于西部地区的主要工业行业,大多是围绕其自然资源优势逐步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在一些资源丰富的经济落后地区,往往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什么资源,就发展什么工业,由此就在西部地区形成了一大批典型,以采掘和原材料工业为主体的单一资源性城市,如东川、个旧、金昌等。很明显,这种典型的资源导向型战略,虽然在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其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譬如,由于加工增值程度较低,资源性产业的发展往往难以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受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资源性产品价格波动大,产业增长不稳定,地区资源的储量终究是有限的,一旦消耗殆尽,将会导致资源性产业的衰退,第二,西部在开发资源时,未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把大开发等同于“大开荒”、重开发,轻保护。长期以来西部一些地区对资源的开发基础上实现的是“有水快流”、“竭泽而渔”的掠夺式的开发,资源和环境都造成很大的破坏。目前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1998年的全国性的大洪水,与长江黄河、珠江等河流上游的生态环境被破坏有关。第三,资源观念封闭。在当今世界,有些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却是经济上落后的地区,而有些经济发达地区却原本自然资源贫乏。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富饶的贫困”和“贫乏的富裕”,仅东西部而言也是这种情形。西部地区尽管在自然资源禀赋,劳动力供给及其素质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但东部却实现了经济上的飞速发展,总结改革开放20年的实践经验,不难看出西部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实质上是人才和人口素质的差距。建国以来,政府为提高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对西部地区的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注入了大量资金,西部地区的教育水平进步显著,然而这种进步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却是有限的,现以西部的陕西和东部的江苏为例作进一步的分析。经过50年的发展,陕西现有42所高等学校(1999年底统计)。在校学生20多万,其规模在全国名列前茅。但是,不断增强的人力资本存量对陕西经济的贡献并不明显。陕西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其全年的GDP不及江苏的1/5,落后的经济无法提供足够多的经济机会,人才外流难以遏制。而江苏高校不及陕西一半,但其初、中等教育投资水平远高于陕西,加之较为发达的经济,据有关统计资料分析,其人力资本的存量增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要高出陕西很多。可见,其不同在于东部对资源的理解上更适应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在当今世界,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同其自然资源的丰度相关性越来越减弱,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自然资源作为一种初级的生产要素,其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日趋减少,而人才、技术、管理、信息等高级要素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东部正是抓住了这一机遇,注重培养和引进人才,加强技术开发和创新,实现了贫困的富饶。可见,观念不同,产生的经济效益也不同。建立新资源观迫在眉睫。

西部大开发中企业发展要树立新的资源观

西部地区大开发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和艰巨任务。

1、在发展战略上,变资源导向型战略为市场导向型战略

西部大开发是在我国经济全面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开发不应是封闭的、单一的;而是开放的、多样化的。即必须以市场机制为主导,依托东部大市场,实施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的比较资源优势才能得到发挥,西部资源的开发也才能实现高效益。如西部地区的水力、电力、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优势,只有通过西电东输,西气东送才能实现高效益,西部特色农产品,绿色食品不进入东部消费市场,就难以实现高价值。在加快优势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还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开发步伐,积极发展壮大西部的优势产业,积极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变化需求,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由重点开发能源,矿产品资源转向

对农业水土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由采掘、原材料为主的重工业化模式转向以加工农副产品为主的轻工业化模式,由政府对竞争性产业的投资转向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西部地区不是有什么资源,开发什么资源,而是有什么市场(包括国内、外市场)开发什么资源;不是政府直接投资开发资源(包括能源),而是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开发资源,政府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基本服务并降低交易成本和投资风险。从而实现资源开发与保护环境的双赢目标。逐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矿产业和制造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2、在资源利用上,树立开发与保护并举的观念

西部地区大开发的基本目标是缓解与东中部地区的社会发展差距,增强经济实力,富民,稳定边疆,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全国生态安全。因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以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重要前提,既要考虑到当代人的发展需要,又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首先,要对重要资源实行保护性开发。原则上凡是能够从国际上低价进口的资源品,尽可能不在国内开采。西部要摒弃传统的“竭泽而渔”式的开发观,认真贯彻“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和“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针,实行保护性开发。其次,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再造山川秀美的大西部。这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和发展始终是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具体途径是加强具体比较优势资源的开发,由重点开发能源和矿产资源转到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由重工业化的道路转到农畜产品的加工的轻工业化道路。着手进行黄土高原和塔里木河的治理,重点绿洲、交通沿线,重点城市地区的沙漠化防治的综合治理,长江和黄河源头地区的生态建设。

3、树立大资源观

实施西部大开发与改革前的两次“西进”,与80年代的沿海发展战略,面临着根本不同的国内外经济和体制背景。尤其是世界范围内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西部地区提供了跳跃式发展的条件,但也不能忽视其减少对西部资源性产品和劳动力需求的负面效应。因为资源价格低本来是西部地区的重大比较优势,但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用技术代替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势头方兴未艾,这使西部地区技术比较优势下降。加上目前发展中国家相继走上了市场经济道路,都把劳动力密集型和低技术产品打进国际市场,造成全球性的初级产品价格下跌,这对产品加工层次,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的我国西部地区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知识经济改变了我们的经济,也带来了新的资源意识,天赋资源和一般性劳动力资源的作用相对下降,而商标、品牌、专利、市场网络、信息、创新环境、制度环境等后天获得性资源与创新人才的作用与日俱增,某种意义上说,后者对前者是有点石成金之效。海尔、小天鹅、娃哈哈、三九集团等企业,在西部兼并了一些厂,有的并未注入多少新资金,而只是带来了新的管理模式,注入新的经营理念,就使一些困难企业起死回生,重新焕发生机。并成为当地的利税大户。因此西部地区大开发要树立大资源的观念,不仅要重视资金、矿产、土地等有形资源的利用,更要强化人才、制度、管理、信息等无形资源的开发。实际上,大资源在西部开发浪潮中主要表现为政策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自然资源。这些资源的不同组合就构成了现实的无限商业机会。制定西部地区大开发方案时,要重新审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问题,不宜再搞那些代价大、收益低的资源开发及其加工的大项目,重视社会发展(教育、医疗、卫生、城市建设等)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强职业教育,广泛推广培训上岗制度,全面提高劳动者的职业道德素质;结合再就业培训和在职培训,全面建立终身教育体系,使社会成为学习型社会,企业成为学习型企业;加速高等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产业化;完善人才市场,形成合理的人力资本回报机制。

西部大开发中企业结构的变革

总之,新的资源观要求西部产业结构进行战略调整,首先宏观上应以三个原则为指导思想,第一,贯彻江总书记“山川秀美”的战略意图,以保持生态平衡,坚持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出发点。第二,以迎接21世纪经济时代的到来为目标,产业发展规划要有一定的前瞻性。第三,充分考虑西部现有资源条件和工业基础及发展中地区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大调整,就是大转折、大机遇、大挑战。企业发展应审时度势,抓住机遇,以这三条原则为出发点。其次微观上要从西部的实际出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发展具有西部地区自身特色的产业,制定“多重结构、动态升级”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增强西部企业竞争力。第一,加快资源型产业发展,提高现有和有规划建设一批新的农业、能源、原材料基地,振兴老工业基地特别是原有“三线”地区的国防工业。第二是进行第二产业的创新,应用高新技术,激活与改造西部业已形成规模与体系的传统工业如机械、纺织、钢铁、汽车、家电、医药等行业,避开与东部产业及产品结构趋同,推出自己的品牌与名牌来。第三发展西部的大旅游业,西部有三大旅游资源,一是民族文化资源;二是历史文化资源;三是自然地理资源。这均是国内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旅游产业优势,发展跨省

区的大旅游业使其成为西部经济增长的又一极。第四是以保护、恢复西部生态为出发点,以农业高新科技为手段,以产业化的经营机制为制度安排的现代化大农业。

标签:;  ;  ;  ;  ;  ;  ;  

西部资源观改革与企业发展战略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