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分论文_夏恒

海绵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分论文_夏恒

鄂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湖北省 鄂州市 436000

摘要:海绵城市是很多城市摸索的前沿领域,由于其具备更好的环境适应力,能够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提高城市对于水资源的利用和储存效率,在市政给排水规划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目前关于海绵城市的最新研究和相关理念请介绍来帮助更多的读者认识到这一新型概念。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水文过程;排水规划

海绵城市的一大特色就是能够在城市工人中增加对于水资源的储存和再利用效率。通过对市政给排水设施系统进行改造,能够帮助城市,以更高效率应用自然环境,通过对给排水规划和自然生态特点进行结合使城市的发展能够最大程度的以当地自然环境相结合,提高对于雨水的收集利用能力,提升城市日常生产生活中关于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城市生活中对于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情况[1]。

1、城市水文过程

所谓的城市水文过程,实质上设置自然水在城市中以各种形式在不同空间内进行传输,这种过程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了细分城市功能,在城市的不同区域会有不同的城市水供应系统在整个城市水文供应过程中。城市水文效应与城市水文过程相类似,所谓的水文效应是指人类在进行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对于城市及周边水文过程所造成的影响,从一般层面来讲,这一类影响一般都是负面的,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日常生产生活的用水需求规模不断增加,对于当地自然的水文系统所造成的损害程度也愈演愈烈,造成城市水安全问题不断升级。

在自然界水循环系统的结构遵循以下的内容:水蒸气通过凝结形成降雨,降雨通过径流进入地下水,地下水下渗进入土壤成为土壤水分,土壤水分通过日照蒸发重新回升为水蒸气,而另一部分土壤水分则通过毛细管上升成为地下水,地下水与地面水之间通过地下水系进行交互[2]。

2、海绵城市基本概念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会将城市用地区域的土壤逐渐硬化,造成城市下垫面的自然属性发生改变,由于目前很多城市区域都采用沥青或混凝土作为表层材料,所以导致城市表面土壤情况与自然环境无法形成有效的互动,完全隔绝了自然环境,这样一来也导致原本存在的水文循环无法正常进行,导致城市的水资源枯竭。而海绵城市的发展理念则是将这些下垫面保留原有的自然形态。与传统城市的排水方式相比,海绵城市的排水方式更加科学,传统城市年径流总量大于80%的部分通过径流水形式外排,其余部分通过下渗或蒸发形式消失。而海绵城市只有大约40%以内的禁流水会外排,其余水分中除了下渗和蒸发部分外,还有近40%的水量会被人为的储存起来。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城市就像海绵一样,能够在多雨季节对多余的自然水资源进行储存,并对相应的雨水进行净化,在城市用水高峰期将这部分水资源投入使用较大程度的减少了,对于地下水资源的使用,减轻了城市日常生产生活过程对于地下水资源造成的巨大压力,同时也能够使城市能够具备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来抵抗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

通过协调带动城市建设发展与当地自然生态的友好共处,解决原有城市发展中对于周围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的固有矛盾,体现出城市发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原则,同时强化了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尽可能规避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于周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破坏程度,强调对原有水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与传统粗放式城市发展模式相比,海绵城市更加惊喜。传统城市发展模式追求更大的土地使用规模,而海绵城市则是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增加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友好共处的可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减少传统城市发展中地表径流显著增加的情况,当海绵城市基本建设完成之后其地表径流总量将常年保持不变。

想要实现海绵城市规划,就需要重视城市水文循环。在过去城市发展中,地表会逐渐硬化,雨水管系统,由于排水能力较强导致城市规划者忽视了城市原有水文循环系统的作用和意义,单一凭借城市排水系统很难应对大规模降雨季节,造成多雨季节时,雨水会容易滞留在地表环境,影响城市的正常交通,造成内涝灾害。而在现代城市的规划中,设计者首先要分析原有的生态系统,对于该城市固有的径流总量水质和生态环境进行一个系统的调查,并将其调查结果充分利用到城市规划中,改变过去城市发展中单一利用排水系统对城市水资源进行调运的固有形式,通过对城市及排水系统进行合理可持续的规划和升级,实现城市对于雨水资源更高效率的使用。利用更大规模可随时调配的水资源,可以帮助补充城市地下水或者为生态景观营造提供足够的水资源。

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强调转变,以往快排是城市排水思路,在传统的城市规划中,设计者们尽可能的提高排水效率,用各种方式来保证整个排水系统的畅通,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排水管道的建设规划中,但是却忽视了雨水自身的渗透回收利用,造成大量的水资源被浪费,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而在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则要求设计者们能够对雨水的渗透,滞留,储存,净化,循环作出系统的设计。从各个环节来共同促进城市对于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通过引进新型技术来提升城市中对于污水治理的效果,通过合理布局和统一规划,来降低在城市区域内地表水的径流量确保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于原有的水文资源不会造成破坏和影响,充分发挥自由水循环系统的功能和作用[3]。

3、海绵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实例

3.1工程概况

厦门市给排水规划设计的工作人员,以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为依据,将源头分散以及曼牌环节作为整个城市排水规划的指导思想,综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渗水铺装等方式尽可能多的收集雨水资源,并将其储存到各不同区域的储水系统中。初期建设完成之后,城市不仅大幅度提升了对于雨水的回收利用效率,同时也显著提升了城市的洪涝灾害抵抗能力。

该市的园林工程是海绵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工作的展示窗口,应用大量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工艺,建设有雨水洪水调去多功能水体。中央湖区的湖底标高为130米,年平均水位为127米,周边地区设置的蓄水位最高可达134米,最低水位为123米,设计人员通过查询近五十年来的水文资料并代入公式计算得出该工程能够满足市政园林周边三平方公里范围内的雨洪调蓄,同时能够在蓄水过程中完成对水资源的净化。设计人员通过将园林道路与河道以及其他海绵花园进行连接的形式使该区域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海绵系统网络。这套网络可以适应城市不同季节不同降水量的要求,并根据实际降雨情况,选取不同节点进行蓄水。

这部分水资源除了应对城市用水高峰期的需求之外也应用在了城市沿岸的景观建设中,设计人员通过将城市原有河道分为不同区段的景观类型,采用LID技术营造出丰富的水陆海绵体系景观。

结束语

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参考海绵吸水的特征,是未来新型城市规划的可行意见。能够较好的防止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周围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同时提高城市自己的环境适应能力,充分发挥自然界原有的平衡体系来帮助城市达到更好的用水平衡。

参考文献

[1]段书卫.海绵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27):1721.

[2]曲希胜.海绵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8,(23):94-95.

[3]张洪刚.海绵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分析[J].四川建材,2018,44(2):200-201.

论文作者:夏恒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3

标签:;  ;  ;  ;  ;  ;  ;  ;  

海绵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分论文_夏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