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工具书出版现况及其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况论文,台湾论文,工具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前言
一个国家或地区,工具书出版发行的数量、质量、规模是与该国或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的。台湾地区也不例外。从1949年至1987年,国民党当局在台湾地区实施“军事戒严”,取缔和封杀一切不利于国民党统治的报刊及出版品,严重影响着岛内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其中也包括工具书的出版。因此,工具书出版的品种单一,数量有限,主要是一些专科辞典、地方性年鉴、百科知识及青少年百科全书等,如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8年出版的《世界记录百科全书》,基隆市政府出版的《基隆年鉴》等。直至1987年7月15日, 台湾当局正式废除实施了长达38年的“紧急戒严令”,开放“党禁”、“报禁”、“出版禁”,规定出版品由军法管理转交“行政院新闻局”负责,图书出版业才渐趋活跃,工具书的出版状况也才有了明显的改观。一些有关政治、经济的工具书开始增多,有关两岸关系的某些课题也开始成为更多工具书的内容。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很难收集到完整的台湾出版的工具书,现就笔者所了解的一些情况及其特点作如下评介。
一、台湾地区工具书出版现况
台湾出版的工具书种类繁多,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法律、“外交”、“国防”、科技、文化教育、新闻出版、社会生活、地理、环境保护等各领域;其类型大多为非辞书型工具书,包括年鉴、年报、统计、手册、年表、名录、大事记等,而辞书型工具书主要是一些语文辞典及专科辞典。其中,台语词典近年出版较多,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台湾“本土化运动”的发展脉动。
1、经济类
经济类工具书又可细分为工业、农业、财政金融、贸易等几个方面。
工业类工具书主要有中华征信所编辑的系列工具书,该所是专业工商调查研究机构,从事整体经济、个别产业、个别产品及商品价格等方面的研究。1971年10月首度研究编纂完成“台湾地区产业年报”共10辑。以后每年均有所增减,包括石化业、汽机车业、营建业、金融业、配销流通业、钢铁业、建材业等。至今,已先后出版70余种不同类型的产业年报,颇受企业界重视。此外,自1971年开始,中华征信所每年还定期出版《台湾地区大型企业排名》,即通常说的“TOP 500”。 内容分为编辑说明、总述、制造业篇、服务业篇、综合编、企业名称索引等部分,内设各行业公营企业排名、民营企业排名、公民营企业混合排名、相对美国FORTUNE 500大企业排名等栏目, 榜上有名的企业的营收净额、营收成长率、资产总额、税前纯益、资本额、净值、员工总数、净值报酬和资产报酬率等单项经济指标及单项指标排名一一清晰列于表上。“TOP 500”采用图形、表格与说明文字相结合的编排体例, 并在文字上采用中、英文对照的形式出版,生动直观,数据可信度较高,颇具参考价值。
另外,由台湾经济研究院编辑出版的“纺织工业年鉴”、“资讯电子工业年鉴”、“化学工业年鉴”、“机械工业年鉴”等工具书在相关领域也颇有影响。台湾经济研究院是台湾著名的学术研究机构,聚集了岛内大批颇有成就的学者专家,其编纂的工具书具有相当权威性。
农业类工具书有台“经济部”统计处出版的《“中华民国”台湾地区农业生产统计提要》,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产指数、主要农产品生产量、农业值及结构比、耕地面积、农家人口及农业劳动力五个方面。为便利国际比较参考,除生产提要分析说明外,一律以中英文对照方式刊印。此外还有《农业建设情况执行成果摘要报告》、《“中华民国”粮政》、《“中华民国”农业统计要览》、《“中华民国”农业》、《台湾省农民经营农业状况与意向调查报告》、《台湾省农业年报》、《台湾粮食统计要览》等。在已出版的大量农业类工具书中,可查阅到有关台湾地区自1945年以来的农业发展政策及规定;农、林、牧、渔各业发展情况;农副产品价格及农产品贸易等内容。
财政金融类工具书主要有《“中华民国中央银行”年报》、《金融机构业务概况年报》、《金融机构一览》、《中国国际商业银行年报》、《“中华民国”财政统计年报》、《台湾地区产业年报金融业》、《“中华民国”证券年鉴》等。以上各工具书均是按年刊印。另外还有非连续性按年出版的工具书,如《“中华民国”台湾地区产业分析、股票选择投资指南》、 《“中华民国”税务通鉴》、 《台湾地区银行发展40年》等。
贸易类工具书主要有《“中华民国”贸易出口统计月报》(年刊)、《经贸年报》、《农产贸易统计要览》、《海外市场经贸年报》等。
经济类工具书还有:《“中华民国”经济年报》、“经济年鉴”、“台湾地区国民所得”、“观光统计年报”及《台湾省物价统计年报》等。其中,“台湾地区国民所得”,是由“行政院主计处”编辑出版。从1953年开始,“行政院”即以联合国国民经济会计制度为蓝本,按年编算台湾地区国民所得。这是一套以具体经济指标,陈述台湾地区经济活动总成果,并阐明各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以供经济计划及经济研究分析的重要参考资料。内容包括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情势综合分析,历年主要统计结果表,国民经济会计报告等,并将一些基本概念、重要名词解释、编算方法及资料来源等简要说明。
2、社会类
社会类工具书包括人口、社会生活、就业、劳动力分配、社区建设等许多方面。此类工具书多为台湾当局各有关行政机构编辑出版,因此,其资料搜集一般都较为全面系统,具有相当权威性,且多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出版,而各专业出版机构出版的此类工具书则较少。
《“中华民国”台湾地区社会指标统计》,由“行政院主计处”于1979年编印完成逐年出刊。本年报将全部指标分为人口与家庭、经济、就业、教育与研究、医疗保健、运输通信、生活环境、公共安全、社会福利、文化与休闲及社会参与等十一类。自1983年起增加文字彩色图表陈述摘要说明,以阐明社会变迁及人民生活变动情况。本指标除编制台湾地区整体性指标外,另按县市别编制地区性指标,但受基本资料限制,地区性指标远不及整体性指标周祥。
《“中华民国”台湾地区薪资与生产力统计年报》,由“行政院”主计处编辑出版。年报统计范围包括:矿业及土石采取业、制造业、水电燃气业、营造业、商业、金融保险及不动产业、工商服务业、运输仓储及通信业、社会服务及个人服务业等九大行业。其原始资料系分由各主管机关负责查报,再由主计处综合加以审核、复查、电子处理、汇编制表、研究分析等过程,编印成本年报。
《“中华民国”劳工检查年报》、“劳工行政年报”、“台湾地区中高年劳工统计”、“台湾地区工会概况调查统计报告”、“台湾地区营造业劳工工资工时调查报告”等,由“行政院劳工委员会”编辑出版;“台湾地区就业与薪资统计提要”、“台湾地区人力资源调查统计年报”、“台湾地区受雇员工动向调查报告”、“台湾地区人力运用调查报告”、“台湾地区国民休闲生活调查报告”、“台湾地区国民文化活动需要调查报告”、“台湾地区国民文化活动需要调查报告”等,由“行政院主计处”编辑出版;“台湾地区国民生活状况调查报告”、“台湾地区低收入户生活状况调查报告”,“台湾地区社区建设与活动调查报告”等,由“内政部”统计处编辑出版;《社政年报》由台湾省政府社会处编辑出版;“台北市家庭收支调查报告”、“台北市家庭收支记帐调查报告”,由台北市政府主计处编辑出版;《“中华民国”台闽地区人口统计》、《人口政策资料汇集》由“内政部”编辑出版。
3、综合类
综合类工具书,种类虽不甚丰富,但利用率较高。如《“中华民国”年鉴》、《世界年鉴》、《“中华民国”统计年鉴》等,在日常工作中发挥着较好的参考作用。
《“中华民国”年鉴》,由“中华民国”年鉴社编辑、正中书局出版。内容分为14篇85章,包括政党、政府组织及职能、民政与边政、教育科技、劳工行政、“国家”经济、外交与侨务等,第14篇为大陆概况。
《世界年鉴》,由“中央通讯社”编辑出版,自1990年起每年编印,资料不断更新增补。内容分为岛内部分、国际部分、两岸三边关系、回顾与展望四部分,每部分又分为若干章。
另外,还有《台湾省统计年报》、《台湾省统计手册》等,由台湾省政府主计处编辑出版;《台北市统计要览》,由台北市政府主计处编辑出版;《高雄市统计年报》,由高雄市政府主计处编辑出版;“行政概况”,由“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编辑出版;“内政概要”、“内政统计提要”等,由“内政部”编辑出版。
限于篇幅,有关政治、法律、外交、科技、教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工具书,不再一一详述,只将各类中具代表性的工具书作一简介:政治类有《“总统府”公报》、《“中华民国”行宪政府职名录》、《“中华民国”选举统计提要》等。法律类有张知本编、林纪东续编,大中国图书公司出版的《最新六法全书》及蔡墩铭主编,五南图书公司出版的《民法汇编》、《民事程序法汇编》及《刑事程序法汇编》等。“外交”类有《“中华民国”外交年鉴》,“外交部”编辑出版;《中国国际法与国际事务年报》,由中国国际法学会编辑,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科技类有《“中华民国”科学技术年鉴》,由“行政院”科学发展委员会编辑出版。教育类有“教育部”编辑出版的《“中华民国”教育年鉴》及《“中华民国”教育统计》。文化类有《“中华民国”出版年鉴》,台湾中国出版公司出版;《中国文化研究年鉴》,国文天地杂志社出版。艺术类有《“中华民国”电影年鉴》及《台湾美术年鉴》,分别由台湾电影资料馆和雄狮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二、台湾地区工具书的特点
对于工具书的鉴别与评价一般包括六个方面:即权威性、内容与收录范围、编辑风格、及时性、体例和外观。〔1 〕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教授周文骏在其著述中也谈到:“工具书的评价,一般是以编著者和出版商的权威性、编写目的、收录范围、及时性和准确性为标准”。 〔2〕依据上述原则,台湾出版的工具书大体表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就出版形式而言,可分为:
1、多种载体形式并存
台湾出版的工具书相当部分仍然采用印刷版,大体延续中国传统的工具书编排体例,分为类书、政书、百科全书、年鉴等。同时,依然采行繁体字竖排版面的形式,只有部分为繁体字横排版。
台湾是资讯工业高度发达的地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信息存贮技术得以不断演进:磁存贮技术、缩微存贮技术和光盘技术先后出现,形成了信息载体多样化的局面。工具书这一类特殊的信息密集型文献,其载体形式随着信息存贮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除印刷版外,还有缩微版、机读版、声像版、光盘版多种载体形式并存的局面。生产英文图书数十年的远东图书公司,1995年成功推出了第一部CD辞典——《英汉百科辞典》,五南图书公司也推出了光碟版的《六法全书》。虽然目前就整体来说,多媒体的总额还不高,行销还有不少困难,如价格较高、尚未普及、需增加设备、软件不相容等问题,但可预言,百科全书、工具书等类型的多媒体光碟仍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2、与大陆交流合作日益密切
80年代以前,台湾图书出版业在“戒严管制”下,与大陆处于隔绝状态。之后台湾当局对图书出版业的某些政策有所松动,敏感的台湾出版商就把目标瞄准了拥有12亿人口、同文同宗的祖国大陆。一些出版机构和书商纷纷通过香港中介组织引进大陆图书。比如1989年6、7月间,台湾出版商获香港三联书店授权公开出版《汉化字总表检字手册》。此后不久,台湾“新闻局”公布,音乐、艺术、工具书等非明显政治意识形态的大陆书籍,出版业者经过正常授权后, 可在台以繁体字出版。 1990年7月,台“新闻局”修订了“大陆出版品管理办法”, 取消了经第三者“中介授权”才能出版大陆图书的硬性规定。由此,两岸工具书的合作出版出现了新的契机。
两岸以多种形式合作出版工具书。(1)购买版权:合作伊始, 由于双方对彼此情况均不甚了解,多采取购买版权的方法开展交流合作。这样即可越过台湾当局禁止在台销售大陆图书的障碍,也可解决两岸图书差价悬殊及繁体、简体字不同的问题。如《辞海》、《汉语大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等都是通过此种方式在台湾出版的。(2 )合作编译:这是在双方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发挥各自优势,台湾方面利用大陆人才资源丰富,专业知识水准高,祖国大陆利用台湾资金充足的特点,开展合作。如《中国文化研究年鉴》、《中国美术辞典》等就是由台湾提供资金,而由大陆专业人员编辑,双方合作完成的。此外,还有合作排印、合作出版等。
海峡两岸图书出版界的交流合作,虽然近年已取得较大进展,但仍受到台湾当局诸多限制。当然,台湾也存在盗版大陆工具书的现象,如台湾丹青出版公司盗印大陆中华书局出版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并引发了双方的版权诉讼案。
3、重视翻译别国的工具书
台湾出版商比较重视出版西方的图书。据估计,每年台湾翻译西方的著述占出版量的10%以上,其中主要的是工具书。如中华学术研究院日本研究所翻译出版的《日本简明百科全书》、光复书局翻译出版的《大美百科全书》(30册)。
第二、就出版内容而言,可分为:
1、卷帙繁简兼顾,内容深浅相济
繁:主要是卷帙浩繁的知识性工具书。如《中华百科全书》,由文化大学、中华学术院联合编辑,中文大学出版部1980—1983年出版。这是一部综合性百科全书,共10卷,辞条15000多, 根据内容分为四十个门类,计有哲学、宗教、文学、史学、各国重要人物、政治、经济等等。全部辞条按首字笔画为序,1—9卷书前有辞条目录,第10卷为附录,包括全书总目录、大事记、辞条分类索引等。
简:主要是小型袖珍辞书,携带和使用方便。这类工具书虽小,但功能不可小视。如《台湾省统计手册》,台湾省政府主计处编辑出版;《“中华民国”内政统计手册》,“内政部”统计处编印。这是专门供台湾各级行政官员随身携带参考而编辑出版的。
深:为了专业、研究人员的使用,对知识进行大量归纳,系统整理,出版了一些内容专深的工具书。如医学及理工类的某些工具书。
浅:一些为少儿、退休人员浏览而出版的图文并茂,内容浅显,引人入胜的工具书。如《中华儿童综合百科》,众文图书公司1987年编辑出版,共分18册,包括森林中的动物、草原上的游客等;《日常生活常识百科全书》,廖丑编,大伟书局出版。
2、索引完备,释义清新
台版工具书一般较重视索引的编排,使用起来较为方便。如《“中华民国”现代名人录》,“中国名人传记中心”编辑出版。其索引包括笔画姓氏索引、汉语拼音姓氏索引两种。《重编国语辞典》(共6 册),“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编辑委员会编著,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书后计有6种索引供读者使用:音序检字表、部首索引、部首检字表、 同义异词索引、西文译名索引。
需要指出的是,台湾出版的工具书,其汉字注音方法与祖国大陆通常使用的现代汉语拼音不同,是采用旧式拼音法,人们在使用中应当注意。
3、特定地区范围。
台湾当局现在仍自称“中华民国”。台湾地区出版的工具书中,书名含有“中华民国”、“中华民国台湾地区”者,内容包括台、澎、金、马地区有关内容;书名含有“台湾省”者,内容不包括金门、马祖地区,也不包括台北市、高雄市的有关内容。
4、资料系统全面,颇有参考价值
某些统计类资料,如人口统计、教育统计、职工就业统计等,主要由官方机构和专门研究机构编撰,所以资料搜集比较全面、系统,可信度较高。如《“中华民国”教育统计》,其资料来源系根据“教育部”登记资料、大专院校和中小学校以及台湾省政府教育厅等有关单位定期报部的统计报告等资料汇编而得。又如《“中华民国”观光统计年报》,“交通部观光局”编辑出版。其资料来源包括:外籍旅客资料系依据“旅客入出境登记表”,由台北市政府警察局电子作业组提供;华侨旅客资料由“侨委会”及“内政部警政署电子资料处理中心”提供;台湾旅客资料由“内政部警政署”据“旅客出境登记表”及“出境证”资料统计,同时参考各景区门票收入情况而得。
某些以“调查报告”、“某某研究”的形式出版的工具书,应以大型科研机构及著名的出版机构的出版品较可信。因为他们拥有雄厚的科研力量,可在广泛而细致的社会调查基础上,进行深入全面的系统研究,所以一般得出的结论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5、反映当局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这主要体现在年鉴、年报等按年连续出版的工具书中。每一本年鉴提供的资料具有横向性,而整个年鉴系列提供的资料具有纵向性,为读者提供了横可鉴,纵可比的信息资料。翻开历年的《“中华民国”经济年鉴》,读者便可感受到从国民党退据台湾至今的台湾经济发展脉动,了解4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轻纺工业进口替代;60年代至70年代初的轻纺工业出口扩张;70年代至80年代初重化工业的进口替代;80年代以来科技产品的出口扩张;90年代初的“六年经建计划”及现在的“亚太营运中心计划”等。
6、反映两岸关系的调整演变
随着两岸关系解冻,有关大陆政策的沿革,两岸关系的发展、变化、交流状况的篇章也载入工具书中。在一些综合性工具书、如《“中华民国”年鉴》、《世界年鉴》;某些政府部门年报,如《“行政院”大陆工作委员会年报》及“海基会”成立后的“海基会年报”等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变化皆有不同程度的反映。某些专科、专业性年报、年鉴对两岸在本领域内的交流合作亦有介绍。如《“中华民国”经贸年报》对两岸在经贸领域的合作,包括台商在大陆的投资及台湾当局的有关政策、法规等都有涉及,这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台湾当局大陆经贸政策的演变过程。
台湾版工具书的特点还有书名多以中国、世界冠之,给人以集门类大全之感,如《中国书法大辞典》;印刷与用纸都较精细,印刷的质量与香港欧美不相上下,书价较高,从几百至几千元新台币不等,如《台湾地区集团企业研究》,单本定价6000元新台币;再有,专业性强,分类细,根据各书出版的目的、发行对象和学科性质,或侧重学科性,或侧重知识性或实用性。
第三、就编者角度而言,又主要分为专业出版机构编纂、科研机构编纂及“政府”机构编纂等。如由台湾雄狮图书股份有限公司编辑出版的《台湾美术年鉴》;由台湾经济研究院编辑出版的《“中华民国”纺织工业年鉴》;由“行政院”主计处编辑的《“中华民国”台湾地区薪资与生产力统计年报》等等,在前文均已提到,这里不再赘述。
结语
考察台湾地区出版的工具书,尤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政治倾向性:就思想内容来说,综合性和社会科学的工具书,从收录范围、资料取舍、甚至编排方法等方面,都可看到其特定的政治立场及其政治倾向。比如台湾在国际社会中,否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鼓吹“中华民国”在台湾,强调两岸是“分裂分治”、“对等的政治实体”,并搞所谓的“务实外交”等等,企图在国际社会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我们在使用台湾版工具书时,对此应特别注意分析与鉴别。第二、就知识性来说,台湾版工具书也必然受编者所处的时代及其社会地位、学术水平的限制,我们要擅于从中吸取精华,扬弃谬误。诸如文物、考古方面的工具书尤其如此。由于两岸的分离,祖国大陆考古挖掘的许多古代遗址及文物,在台湾版有关工具书中反应滞后,甚至没有反应。第三、就资料性来说,任何一部工具书都难以完美无缺,使用工具书中的资料时,应与相关文献进行核对,去伪存真,以免有误。台湾版工具书多由几家较大出版机构及研究机构承担,他们在某些数据的统计、分析及评价上,各自评判标准不尽相同,因此在使用时应进行对照分析,尤其是有关祖国大陆部分的资料统计,更应慎重分析。
目前,虽然在祖国大陆上所能见到的台湾版工具书还十分有限,但随着两岸交流领域的日渐增多,两岸图书馆学界交往日益密切,这种状况会不断改观。如何对台湾版工具书进行深入研究,如何发挥台湾工具书的作用,这无疑是工具书出版界和图书馆学界一个新的课题。
注释:
〔1〕《中国大百科全书
图书馆学
情报学
档案学》卷。
〔2〕《图书馆学情报学词典》,周文骏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