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生辍学的防治对策研究--小康农村初中生辍学现象研究之三_分层教学论文

农村初中生辍学的防治对策研究--小康农村初中生辍学现象研究之三_分层教学论文

农村地区初中学生辍学防治策略研究——小康农村地区初中学生辍学现象研究之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初中论文,农村论文,地区论文,学生论文,之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通过对样本县(河北省某小康县)的研究,我们探讨了差生和辍学生之间的关系、差生产生的根源以及小康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基本规律,得出的结论是:小康农村地区初中还存在着较高的辍学率,辍学生主要来源于农村初中日益增多的差生群体[1]。既然差生和辍学生之间存在着同源性,按照本研究和农村初中的实际情况,目前差生既有大量存在的事实,又有随时转变为辍学生的可能,因此,治辍防差是当务之急。

按照教育机会均等理论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本研究认为,防治学生辍学的基本思路为:既要依法专项治理辍学现象,强力遏止汹涌的辍学之风;更重要的是防止差生的大量出现,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村初中差生的数量,从根源上杜绝辍学生的产生,二者结合标本兼治。如果只搞专项治理,也许可以减少一时一地的辍学生,但就辍学论辍学,不能堵塞辍学生产生的源头,解决的仅仅是表面问题,很容易流于形式而出现反弹。只有根本减少差生,力防分化,方能消灭大量产生辍学生的根源。所以,专项治理是针对目前的既有事实,强力执法,广泛宣传,辅之以专门的防止学生辍学的措施;重在防差是将眼光放长远,消灭未来可能发生的辍学现象。无论预防差生还是治理辍学生都应遵循“学校为主、家庭为辅、社会配合”的基本原则,力求实现“预防为主、执法为辅、防治结合、标本兼治”的最终目的。

一、专项执法:强力遏止农村初中汹涌的辍学之风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规的规定,通过法律的强制手段处理辍学问题,按照法律要求的程序,有效遏止来势凶猛的辍学之风。

(一)建立相应的执法机构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要求,在农村由乡级人民政府负责查处学生辍学案件。可在乡镇一级行政机关设置教育法治小组,代表乡级人民政府实施执法权。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农村乡镇缺乏类似机构。

(二)建立三项制度

其一是建立依法治辍保学的“捆绑”责任制度。乡人民政府、村委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校长、班主任、科任教师以及工商、劳动等相关部门都要层层建立控制初中学生辍学的责任制。

其二是建立学生辍学的责任追究制度。凡在控制辍学工作中未采取必要措施,形成放任自流局面造成学生辍学的,要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这类行为包括:对学生辍学未采取措施,听之任之的;对管理范围内学生辍学底数不清,或弄虚作假、隐报瞒报辍学人数的;对学生不到校,没有及时进行家访做好说服工作并在最早时机报告上级部门的;对有辍学倾向的学生未及时作好思想工作并采取适当防止措施的;因工作方法不当严重伤害学生自尊心而导致学生辍学的;为片面追求“升学率”,故意让差生转学或退学,或分快慢班导致差生辍学的。以上均属导致学生辍学的过错行为,应按照实施细则有关规定予以追究。

其三是建立案件及时查处制度。在涉及学生辍学的案件中,应重点查处两类:其一是对辍学生家长或监护人的处理,辍学生家长或监护人应及时送其子女或被监护人回校复学,对经规劝仍不送辍学生返校或有意阻拦学生复学的,应及时给予行政处罚,对情节严重的还应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其二是对雇佣辍学生的公民和法人应由劳动、工商等部门给予行政处罚。

(三)落实依法治理学生辍学的有效程序

程序不明往往导致责任不清,面对多而复杂的辍学现象,就会出现推委扯皮现象,从而延误防止辍学的最佳时机,并最终贻误事业。因此必须明确以法治理辍学的基本程序。

其一是入学通知程序。对新入学的初一新生,由学校委派专人将入学通知书送至学生家中,并由学生家长填写收到通知书的回执。

其二是学生入学注册程序。学生入学后,要逐人与小学毕业名单核对并登记在册,建立学籍。要做到逐校逐班逐人核实,防止瞒报、漏报、虚报。

其三是学生辍学确认程序。学生三日不到校,班主任及相关教师必须及时家访。经确认为辍学的,应进行规劝,并及时报告校长。

其四是校村规劝程序。经确认为辍学生的,校长应及时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说服教育,同时书面通知学生所在地村委会,请求他们帮助做好学生及其家长或其他监护人的说服工作。

其五是及时上报程序。经校村劝学无效的,学校应及时向乡镇教育法治小组及乡镇人民政府写出书面报告。

其六是敦促复学程序。接到学校书面报告后,乡法治小组应代表人民政府对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进行批评教育,并发出书面复学敦促书,使其及时送子女返校。

最后是行政处罚和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程序。经反复劝说教育仍不奏效的,经乡人民政府批准,对其进行行政处罚,如不服判罚则应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在农村健全相应的管理机构,建立相应的制度,同时推行行之有效的工作程序,宣传、落实《义务教育法》等法规,能有效降低当前居高不下的辍学率。

二、补偿教育:建立预防差生、转化差生的立体防治体系

差生产生的原因既涉及到学生个体成长的社会背景、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等外在因素,又与其生理、心理等内在因素息息相关,因此,预防和转化差生需要很多必要条件的参与。但是,本研究通过对农村初中大量教育事实分析得出结论:教育内部的教育机会不均等以及农村初中多年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是造成差生和辍学生的根本原因。所以,本研究从最初的立意出发,按照首先在教育内部解决问题的思路,认为从教育教学的不同角度对差生实施“补偿教育”是目前最基本的和最有效的追求教育机会均等的方式。由于差生的数量较大,又随时可能产生新的差生,因此,预防和转化差生的工作是长期而又艰巨的。目前农村初中的当务之急是应在乡镇一级建立专门的差生工作领导小组,协调“防差治辍”工作,把预防转化差生落实到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和每个教育工作者身上,组织专项工程,实施多层防治。具体为:

(一)科任教师负责的全程学科差别对待工程

这一工程的关键点在于每位科任教师都要从学科角度把握所教班级学生的层次,以个体教师对差生的工作为基础,以年级为单位同班主任、科任教师以及学校领导小组相协调,实施科任教师责任制,做到对差生从初一到初三全程跟踪教学。由于差别对待,差生会有所转化,因此这个工程中的差生处于动态管理下。

科任教师的主要工作:一是测试了解。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情况进行测试,以便准确、真实地掌握差生的数量、分布及变化情况。测试不应是开学初一次性的,而应是定期的。二是诊断分析。依据测试结果和日常教学对每个学生的基本学科学习状况做出诊断分析,对差生情况要建立专门学科学习档案。三是分层教学。在目前课堂教学这种基本教学组织形式必须存在的情况下,实施分层教学。其含义是:教师对班级学生按学业测试诊断成绩分成ABC三层(分层情况若无特殊原因由教师内部掌握)。全过程分解为五个层次进行操作。即,分层备课。按照大纲、教材的基本要求和学业层次实际,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立分层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获,使差生学一得一;分层上课。在课堂教学中,除共性问题外,侧重分层提问,分层施教,尤其应侧重照顾差生的课堂掌握;分层作业。作业不搞“一刀切”,设立基本题、综合题、提高题,供不同层次学生选做;分层辅导。教师的辅导除了辅助、答复解决个别问题外,还应掌握差生反馈情况以利于下一轮教学分层;分层施考。不同层次的学生同考一套题,只能起到打击差生的作用。分层施考有助于差生恢复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追踪提高。除课上的分层手段外,科任教师课下针对差生个体或群体的学习情况进行追踪至关重要。可借鉴日本防止学生辍学的方法[2],建立校外学习小组制度,使每组中学习好的成员帮助做好差生工作,起到组织、监督的作用。

总之,科任教师在整个预防差生的工作中的位置十分重要。只有各科分工协作,防止学生大距离分化,使每个学生都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才能使学生在整体学业成绩中远离差生。

(二)以班主任工作为主的分期防差止辍管理工程

班主任是班级的教育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在班集体的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优秀班主任可以将“差班”转变为“好班”,也可以在其他教师的协助下将差生转变为合格生、优秀生,当然这需要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科学务实的工作作风和恰到好处的工作方法。初中三年正是农村学生辍学的高发期,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从管理上做好“防差止辍”工作。

针对初中三个年级的学生在生理、心理、学习态度与习惯、抱负水平等方面的差异,班主任应分年级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工作。初一年级班主任的工作重点应放在防止差生出现上。其关键在于以切实可行的办法帮助不同类型的学生尽快渡过适应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初中生。因此,班主任工作首先应放在全面了解学生,迅速分层分类,针对性地做好适应较慢、小学基础较差的学生的工作。这一过程要全面实际、快速准确,要树立“尊重平等”的学生观,切忌出现“晕轮效应、定势效应和情感效应”的偏差,因为班主任在与学生交往中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差生的心理变化。其次,帮助全体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长远看,差生不是输在具体成绩上而沦为差生的,主要是由于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导致学业失败。所以,班主任可以从改变差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入手,有针对性地确立“优良习惯标准”,并在实践活动中予以训练。再有,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这一点对差生尤为重要。班主任要以各种活动组织学生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和自我教育,使学生逐渐认识到自我的存在和力量,并不断修正自我形象,防止学生因偶尔受挫而“自暴自弃”。

初二年级的班主任工作应与科任教师相配合,重点放在因人施教、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上,目的是防止学生大面积分化。因人施教重点在差生。班主任要从正面教育入手,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社会责任感,更要与科任教师配合,在课堂教学上把知识与趣味相结合,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力量。同时,班主任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课堂学习的要点、课外学习的重点并督促学生搞好课后复习,逐渐激发、培养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培养其自学能力。此外,珍惜每一次给予学生成功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初三年级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应是防止差生产生厌学情绪从而辍学。为此,初三教学内容中应尝试开设选修课。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科目,淡化学生的分数竞争意识,引导其为就业做好准备的意识,从内容上、心理上增加学校的吸引力。另外,要协调好校内外的关系,在班级活动、学校活动中做好差生工作,防止对差生形成较大刺激。总而言之,初一重预防,初二抓转化,初三保稳定,这是班主任分期“防差止辍”管理工作的基本点。

(三)学校及委员会负责的协调补偿分流工程

根据农村初中差生工作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学校应成立专门防差止辍小组,形成运行机制,制定相应规划,整合校内外力量,做好差生预防和辍学生治理工作。

第一期工作:对初一初二学生重点做好两个协调,一是协调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关系;二是协调乡、村、家庭和学校的关系。防差工作应由学校专门小组领导组织,班主任、科任教师分工负责形成合力,以达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清,取得一致效果。同时,学校专门小组协调全校和社会力量成立中途组织,对各年级“特差生”、“双差生”专门进行针对性诊断、咨询、辅导、追踪等补偿性活动,把差生数量降到最低。

第二期工作:初三年级组织实施2+1分流工程。首先应明确的是,农村初中实施2+1分流工程决非排斥教育机会均等,而是对差生在初中最后一年予以教育补偿的有效形式。经过两年的学习,总有一些学生在文化课学习方面既达到了一定水准又丧失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无论学校体系如何组织,他们得不到最适合其个人能力又满足社会需要的训练。“因此……通过最充分地利用已有设施,来满足被忽视的需要。”[3]“这样的学生进一步利用时间学会一些应付生活的技能知识,同样是重要的,这就意味着课程应包含四个部分,它们是自尊、生活技能培训学习、怎样学习和特定能力。值得庆幸的是这几个方面可以互相促进。”[4]这也保证了学生均等地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否则,这部分学生很可能丧失进一步学习的机会而选择辍学。因此分流工程是面对现实的理智选择。

虽然分流符合《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基本精神,但其性质还不能完全纳入职业教育系列,而是为了保证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均等和为未来步入社会(或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奠定基础。因此,三年级分流课程以选修方式出现,主要内容为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例如,C县(样本县)初中可开设大棚蔬菜、水产养殖、汽车维修等课程。其教材编选可与当地农村成人教育机构结合,将成人培训教材进行改编使用。任课教师由乡镇协调,可聘用成人教育教师兼做,也可聘请有经验的县内专家。为增加课程吸引力还要与乡、村协调建立实习基地,以保证学生学有所得。

以上三项子工程相辅相成,密切配合,形成有机整体,构成一个立体的防护体系,着重体现了对差生的“补偿教育”,体现了素质教育“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思想,也体现了教育工作者“防差治辍”人人参与的责任意识,有可能收到良好的实效。

三、农村初中“防差治辍”现实性对策的再思考

所谓现实性,就是面对农村教育实际,按照实事求是的思想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防差治辍”工作中取得实质性进展。本研究除提出以上一些大胆的设计外,还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农村义务教育学制“幼小初一体三段制”设想

从农村教育实际看,在差生的形成过程中,小学与初中衔接不紧密,导致学生升入初中后不适应,影响学业成绩,甚至造成学业不良,成为形成差生的制度性原因。从目前看,虽然小学、初中九年均属义务教育阶段,但在办学指导思想、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皆有许多脱节之处。当然在两个学段中,由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不同,教育教学理应有所区别,问题在于本来正常的发展过程,却由于小学初中的区别而截然分段,既不利于学生的顺利成长,也不符合未来教育的发展模式。就目前六三学制来讲,由于小学取消了升学考试,把百分制改成等级制,师生没有了升学压力,教学内容又偏少,于是师生利用充裕的时间进行大量的机械重复,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各种与教育无关的活动偏多,也无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到初中阶段一下子学科增多,内容加量,中考加压,教学时间紧迫,造成各学科抢追进度。很明显,两个学段间反差太大,在现行体制下不易平衡。

因此,本研究设想利用目前农村大规模合班并校及小学入学人数逐年减少的有利时机,形成义务教育学制“幼小初三段一体制”,即让学生的幼儿教育、小学初中教育连续在同校读完。各地采用五四制还是六三制取决于现实情况和未来发展,灵活掌握。总体上看,一体制符合国家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使教育的功能定位在学生协调发展而不是选拔上,符合义务教育公平的原则;一体制也能使小学初中教育资源合理配置,防止诸如教师等资源重复浪费的现象发生,提高办学效益,并在一定程度上遏止择师、择校问题,对差生实施有效的系统补偿,使其成为合格毕业生,减少辍学之忧。

(二)实施区域教师一体化,使优秀教师、专业教师形成多校师资共享

农村中小学教师数量不足、素质低下的问题,就目前而言短时间内解决是不现实的。即便数量问题得到解决,也会由于一大批不合格教师占岗在编反而使优秀师范毕业生由于编制限制不能上岗。因此应打破学校界限,让优秀教师、专业教师在一定区域内(如乡级范围)流动起来,以解决由于部分教师素质不高而误岗误课、误人子弟、制造差生的问题。同样道理,农村初中死气沉沉、缺乏吸引力与缺少音体美专业教师有直接关系。实施师资共享有益于教师资源的增值利用,缓解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与专业教师短缺的压力,从“质”上改造部分初中的总体教育环境,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

(三)发挥学校人才资源优势,主动参与服务社区活动,是提高农民家长的文化水平、使教育问题双情互达最终得到支持的较好形式

在农村,学校是文明的窗口,是人才最集中的地方。在制度化的概念里,学校是个自我封闭的系统,无需与社会发生任何联系。社会的进步要求学校、家庭与社区协调一致、有机结合。尤其是在农民学生家长整体素质不高的今天,学校应充分利用人才和教育资源优势,在自己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服务于社区,同时借机搞好《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的宣传。C县个别学校试行了“父子同校”的家长培训制度尝试,定期把家长请到学校,共商教育学生策略,并有系统、有计划地提高家长文化水平及教育素养,确保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四)加大力度,加快农村薄弱校建设,推进基础教育在农村的均衡发展也是目前在农村初中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现实任务

在义务教育阶段采取措施逐步缩小学校之间的差别,才能使全体学生都受到高质量的教育,保证基本教育权利的平等。但是,薄弱校的改造绝不仅仅是拉平其设备、校舍、生源等方面与其他学校的差距,用简单拉平和大平均的方式消灭校际差别的最终结果只能是降低各校的整体水平。实际上,薄弱校变成优秀校,最重要的是学校教育工作者现代教育理念的确立以及科学管理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比如,进行结构调整、重组学校资源,建立薄弱校投入保障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造计划,抓住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重点部位进行改造等措施。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挖掘薄弱校自身的潜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而不能仅仅依靠外界力量实施改造。

(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实教育机会均等的最终要求

在农村初中,目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应选准突破口。首先应增强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和主动性,摆脱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相隔离的现象,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改革开放的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其次,应加大考试评价改革力度,为深化中小学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服务。在这一点上,应重点探索制定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小学综合素质水平评价方案,鼓励建立和发展教育质量评价和监督的社会中介组织,建立教育内外部对教育质量进行双重评估和监控的机制,以便形成评价主体的多元、教育方式多样的教育评价制度。

总之,差生、辍学生的形成乃是长期积累所致,成功的防治也应为一项长期、细致、艰苦的工程,同样,促使差生、辍学生分化发展的也决非一种因素,问题的解决就需要调动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力量协同参与,通过整合教育内外各种因素,尽量减少差生、减少分化,最终达到根治辍学的目的。

责任编辑注:关于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现象的系列研究文章的前两部分《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现状调查和规律研究》、《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现象成因探析》已居本刊2004年第4期全文转载。

标签:;  ;  ;  

农村初中生辍学的防治对策研究--小康农村初中生辍学现象研究之三_分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