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建构资源活动的三个原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类论文,原则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2X(2003)03-0032-03
人类建构资源的经济活动,虽然存在着人类特有的种种主观随意性和偶然性,但是显 然,只有以合理性为根本原则,才能获得建构起资源世界的成功。合理性原则已经成为 当代人类建构资源活动的自觉要求和根本原则。由于人类建构资源的经济活动存在着多 种维度,所以可以确立起多种合理性原则。归根到底,它们来自人类建构资源活动各个 维度的种种规律或必然。
一、生存发展需要的合理尺度原则
人类建构资源的经济活动开始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类生存发展 的需要,并且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无限性,在原始的维度上不断推动着人类建构资源活 动的发展。如果把人类的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那么从表面上看,人类到目前 为止的建构资源活动,都是为了实现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需要。但是,进一步的思考可 以发现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事实上,由于人类物质需要的实现从来离不开人类的精 神活动,由于人类的许多精神需要也只是借助物质中介才能实现,所以人类建构资源的 经济活动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开始于或为了实现人类的物质需要。另外,由于人类建 构资源的经济活动是不断发展的,同时由于人类的需要的确按马斯洛所说是有层次的, 一般情况下,精神需要处于比物质需要更高的层次,所以当人类建构资源的经济活动在 达到基本实现人类的物质需要的水平以后,就必定进入主要实现人类精神需要的历史阶 段。可以看出,当今人类知识经济生产过程中建构资源的许多活动,就主要不是开始于 或为了实现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需要,而是开始于或为了实现人类生存发展的精神需要 。如果说,人类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从根源上推动着人类建构资源的活动,但并不意 味着在人类生存发展一定历史阶段上的所有需要都是合理的。人类建构资源的活动必须 以合理的需要为出发点,为了实现合理的需要而展开,而不是去实现人类一定历史阶段 的任何需要。这就是人类建构资源的第一个合理性原则——合于生存发展的合理需要的 原则。
人是需要、精神、行动三位一体的存在者,人的需要的不断扩大,人的精神的不断突 破自身力量界限的努力,行动的永远创造、永远发展,表明了人类是超越性存在物。这 种超越是人类不断进步的动力,同时也包含了偏离正规即走向不合理的可能。就人类生 存发展的需要及其实现要求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它们的合理与否。(1)人类 生存发展的任何历史阶段都存在着由其本质所规定的相对稳定的局限,但与此同时总是 包含了超越的一面,而这种超越并不是均衡地存在于一个社会的所有主体或群体之中。 不同的群体因各自的存在条件不同而所具有的超越性在程度上存在着差别,即在自觉意 识程度和实践努力程度上存在着差别,因此一方面在某些群体那里必定产生由这一阶段 的内在必然所规定的突破原有发展局限的需要,因而要求实行新的建构资源方式,包括 建构社会制度资源和技术工艺资源,无疑这一类需要在根本方向上是合理的,而另一方 面在另一些群体那里也必定会产生维持原状的需要,特别是维持原有的建构资源方式的 需要,显然这类需要在根本方向上是不合理的。(2)人类的需要,无论是群体层次上的 需要还是个体层次上的需要,其实现过程都只能以建构资源的能力水平为前提。这有两 种情况,一种是需要的水平与建构资源的能力水平相一致,即建构资源的能力水平能够 承担需要的实现,这样的需要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另一种情况是,由于人们总是力图不 断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和急于实现自身需要的天性,经常导致需要的水平大大超出于建 构资源能力的提高,因而人类建构资源的活动在此一时期内不可能实现这样的需要,因 此这样的需要也不具备充分的合理性。(3)从需要的个体层次和群体层次的关系来看, 除了个体的需要和群体的需要分别是否合理之外,还存在着群体的需要比个体的需要更 合理和个体的需要比群体的需要更合理的情况。在一般情况下或常规情况下,群体的需 要高于个体的需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群体的需要是更加合理的,必须放在优先实现 的位置,而如果任何个体置顾群体的需要于不顾而一定优先实现自己的需要,就是不合 理的或不具有基本的合理性。而在另一些情况下或非常规的情况下,如在群体的存在方 式已经失去了必然性的情况下,多数个体的需要在方向上往往具有根本的合理性,而群 体的需要则往往不具有根本的合理性,并且这样的群体有可能强力进行实现其需要的活 动,结果会带来更大的实际危害。(4)人们的所有需要,只要开始进入实际的实现过程 ,就已经被人们的精神活动形成为观念、情绪、意志的内容,即需要具有了精神的形式 ,或是被精神所中介了的需要,因而从这一关系维度上,就有精神对需要的中介或对需 要的表达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问题。也就是说,只有精神正确表达出来的需要,才是原 本的需要因而是合理的需要;反之,就不是原本的需要因而不是合理的需要。显然,我 们以往对需要的研究中所经常忽视的,恰恰是这一十分重要的方面。
总之,需要的是否合理,说到底不是来自任何行为体的主观随意判定,而是来自实现 此需要所相关的各个维度的规律性。人们建构资源的活动,只能够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 具体方式,而不可能改变规律本身,而违反规律——不管是自觉地违反规律还是不自觉 地违反规律,都只能导致对人类有害的负面后果。生存发展需要的合理尺度原则,主要 是当代人类建构资源活动所突出的原则。
二、资源力量的节约原则
当代人类建构资源的另一个根本合理性原则是节约原则。它不仅是人类建构自然资源 的一个根本合理性原则,而且是人类建构社会资源的一个根本合理性原则,不仅是建构 物力资源的一个根本合理性原则,而且是建构自身资源即人力资源的一个根本合理性原 则。节约原则从负的角度说即是非浪费原则。建构资源过程中的不节约即是浪费。建构 资源包括两个环节:创生资源和使用资源。无论是创生资源还是使用资源,节约原则都 是根本的合理性原则。节约原则的最低要求是珍惜保护资源而绝不破坏资源。不珍惜保 护资源而破坏资源,是最大最不可饶恕的资源浪费。人类既然没有浪费资源的权利,就 更没有破坏资源的权利。这无论对于整体的人类,还是对于各个不同的民族,还是对于 众多的个体,都是如此。节约原则之所以具有如此的绝对性,是由人类的存在的根本特 性决定的。
首先,自然所赋予的人类存在的理性和社会性特征规定了人类建构资源活动的责任。 理性要求即是合理性要求,因此这规定了人类建构资源的行动必须合乎理性。从建构自 然资源的角度说,自然赋予了人类理性存在的权利,人类就有理性地节约自然资源和珍 惜保护自然资源的责任。这就是说,在根本上人类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发展才有保护自 然资源的责任,而是人类诞生于自然界就规定了人类对自然资源负有本源的保护责任, 这就如同子女对由于自己的父母具有赡养责任一样。除了必须战胜某些对人类具有负方 面影响的自然现象因而可以称之为对它们进行破坏外,人类没有任何其他对自然资源的 破坏权利。这是人类之为人类的一个根本维度所在。
其次,人类具有建构资源能力而能够进行建构资源的活动,本身就意味着人类对自己 的建构资源能力和活动负有责任。在建构资源的活动中,能力的实施即是一种力量因而 是一种权利,而有权利就有相应的义务或责任。从建构资源的过程所涉及的环节来看, 人类对自己的建构资源活动的责任,首当其冲的是这种能力本身的使用是否合理的问题 。因为人类建构资源的能力本身就是资源,建构其他资源的过程首先是能力资源的使用 过程,而既然人类自身能力资源的使用是人类的一种权利,因此人类必须承担实施这种 权利的责任。是否节约地使用了自身的能力资源,是否造成了自身能力资源的浪费和破 坏,是合理与否的主要方面。
最后,人类建构资源的活动,除了建构能力资源的维度外,还包含了把相关的自然事 物和社会事物建构为资源的维度,即包含了对这些事物行使自己力量的权利,因此人类 对这些事物的建构活动同时生成了对这些事物的节约保护义务。的确,所有这些事物都 是由人类的生存发展活动“生成”为资源的,即随着人类的生存发展活动而“建立”为 资源的,因而都具有“人类所为”或属于人类的性质,但是这绝不意味着人类把这些事 物建构为资源的活动仅仅具有对它们进行改变和使用的权利,而是同时就相应具有对它 们的被改变负有责任。以节约和保护而不是以浪费破坏的方式把它们建立为资源,是资 源建构主体义不容辞的责任。
总之,人类建构资源活动的节约和保护要求,从根本上并不是来自在时间延续上对子 孙后代负责,也不是来自在有益的后果上对人类的生存发展负责,而是来自在终极层面 上对人类自身负责。因此,人类没有任何浪费资源的权利,更不要说任何掠夺破坏资源 的权利。建构资源活动的节约和保护要求,已经成为当代人类绝大多数民族主体的强烈 共识。近代以来人类建构资源的活动所造成的极端浪费和掠夺式的破坏,造成了当今资 源的严重稀缺和严重失衡,因而节约资源和保护资源,成为当代人类建构资源活动必须 实施的最突出最迫切最具现实的根本原则。这也正是当代人类提出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现 实原因所在。但是应该指出,当今人类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并不是人类建构资源 的最源始最根本的原则。因为所谓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建构资源维度上即是从人类的长 远发展考虑,这说到底还是从人类自己的利益出发考虑资源问题,而事实上,人类存在 的终极特征就已经具有了建构资源的权利与义务,已经先验地承担着对资源的节约和保 护责任。
三、建构人力资源的人本原则
当代人类建构资源的第三个原则是人本原则,即人是人的原则。当代人类建构资源的 活动,已经形成了全新的特征,已经提出了建构主体资源即所谓人力资源的根本重要性 。人类建立经济资源的活动,无论把自然事物建立为自然资源,还是把社会事物建立为 社会资源,都是人类自身力量的实现活动,最终都是把自身的力量建立为经济资源。因 此,建立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关键是如何发挥人的力量,而这本身就是最根本的资源 建构活动——人力资源的建构活动。当今世界所谓经济活动的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 或知识资源(人力资源的根本),其终极的内涵就在这里。(1)人本原则,首先是指经济 活动中的每一资源建构主体,都以自己独立的人格从事资源建构活动乃至所有经济活动 ,所有资源建构主体之间的人格是平等的,因而所有资源建构主体的人格力量能够得到 最大实现。事实上,当代人类建构资源乃至所有经济活动的一个本质要求即是独立人格 的存在。从建构人力资源的这一角度看,凡是违反独立人格实现的制度,都是不合理的 制度,都必定被进行调整或变革。(2)人本原则,其次是指每一经济资源建构主体都能 够从自己的合理需要出发进行经济活动,不同主体的合理需要之间是平等的,由此每一 主体都具有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力量的巨大内在动力。所有资源建构主体的各种合理需 要的平等性的实现,从根本上在于建立平等或公平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制度。(3)人本 原则,最后是指每一人资源建构主体在经济活动中都是自由的,即都能够自由地确定和 实施自己的资源建构目标、计划,自由地发挥自己的力量。自由是当代人类存在的最根 本的特征,是当代人类区别于古代人类存在的根本标志,是当代人类一切力量的最大源 泉,是当代人类建构资源活动、全部经济活动的无穷活力所在。确立了资源建构中每一 主体的自由,就确立了最大限度地建立人力资源的关键。
人本原则即是人是人的原则,并不完全等于把人当做人的原则。人是人的原则,意味 着所有的人都现实地以人的方式存在,而把人当做人,经常不是所有人把所有人当做人 ,而是社会的一部分人把另一部分人当做人。这种状况意味着一部分人是异化权力的载 体,另一部分人则是异化权力载体的被支配者,因而实际的情况经常是另一部分人并不 被当做人,而把这另一部分人不当做人的那部分人,在实质上同样也没有把自己当做人 。
人是人的原则并非是一切社会历史阶段建构资源活动的现实,而是当今社会建构资源 进行经济活动的本质要求,尽管它正在实现的过程中,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在古代社 会,人类建构资源的活动现实地包含了一部分人把另一部分人当做奴隶,而这正是古代 人类所能够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资源方式,即奴隶制是大规模集结劳动资源的一种社会 资源方式。而实际上,把另一部分人当做奴隶的那一部分人即奴隶主,其实质也是奴隶 ,是自身的奴隶,是当时社会状态的奴隶。从资源的角度看,任何一个奴隶制社会都是 人类经济活动建立起来的社会资源,因而都是这一社会的全体成员被他们创造的社会资 源力量所统治。在近代社会,突出的现象是一部分人把另一部分人当做机器。这是近代 人类集结劳动资源的社会资源方式,即资本这种社会资源方式。同样,在实质上,把一 部分人当做机器的那一部分人,自己也是机器的奴隶,即自己也以机器的方式存在着, 否则,它就不可能把别人当做机器来看待和使用。从根本上,在近代人类建构资源的活 动中,工人和资本家都是资本所控制的机器,而资本最终是人类所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 资源,同时又是近代起统摄作用的社会资源,因而资本这种社会资源的统治即是近代人 类自身被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力量所统治。只是在当今社会,人是人的原则才不仅成为人 类建构资源活动的突出要求,而且也才有可能变成现实。建立人力资源力量的极致,是 人作为人的原则的彻底实现。也就是说,人类的任何成员都不仅现实地不再是奴隶,而 且现实地不再是机器。技术维度的人力资源的建立,不是以技术本身而是以人的力量的 自由发挥为依归,社会维度的人力资源的建立,不是以制度为轴心而同样是以人的力量 的自由创造为轴心。人们时下所说的知识成了决定性的资源,在本质上就是人的自由创 造特别是人的精神自由创造成了决定性的资源,而这正是人之为人、人作为人的力量的 彻底实现,即彻底实现了的人力资源。
收稿日期:2002-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