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结构_图书馆论文

信息资源评估指标的体系结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系结构论文,信息资源论文,指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38(2003)06-0051-04

1 建立信息资源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的目的与必要性

信息资源建设是图书馆建设工作的核心,但它受到较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难以科学而快速地对其做出评价,以至于无法根据结论及时地对信息资源的结构和数量进行调整。构建信息资源评估体系的目的,一是进行馆际或空间上的横向比较,找出本馆信息资源建设所存在的问题,便于在科学依据上进行调整;二是建立一种时间序列,在纵向上测定本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历史,为本馆未来的信息资源建设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由于信息资源建设的评价指标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双重特点,宜采用决策论中的层次分析法,遵循宏观评判(定性)——定量排序(定量)——分析评价(再定性)的辩证思路,按照以下3个方面进行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综合评价。第一步,分析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所涉及的影响因素与测评系数,筛选对评判具有关键控制作用的影响因子,建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评价的层次结构体系。第二步,科学地确定各评价参数的相对重要性或权重,采用有关运算方法求算排序值,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评价馆年度信息资源建设的质量,优选出最佳质量点。第三步,分析讨论在具体应用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评价层次结构模型的过程中,如何认识和解决一些难以测评的定性指标问题,提出对这些指标测评和赋值的办法。

2 信息资源建设评估的内容

信息资源是开展信息服务工作的物质基础,也是图书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信息资源,也就没有信息服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评估的内容包括人员、经费、馆舍、信息资源收藏量、设备、服务质量6个方面。

2.1 人员

在网络环境下,虽然起基础作用、决定图书馆性质的是信息(因为图书馆在本质上是有组织的信息集合),但是收集、组织、整理、传输信息的都是人,处理信息与系统、人与信息、人与设备关系的也是人,是图书馆员,因此,图书馆员是信息资源建设的主体,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最后因素或决定性因素也是图书馆员。

学科信息的无限性和专业知识、工作技能的有限性的矛盾构成图书馆员挑战自我的永恒主题。图书馆员的数量、业务资历、构成(年龄、学历、职称、学位)对信息资源建设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关系。

2.2 经费

经费的来源有事业费、拔入之专款、信息服务收费(复印、视听、多媒体、咨询)、接受捐赠(个人、团体)等。经费的多少,也直接关系到信息资源的建设好坏。图书馆在确保“信息资源购置费占学校事业经费5%”的贯彻落实的同时,一定要改变等、靠、要的做法,走出去、多渠道地筹措资金,寻找财源,以充足的经费保障信息资源建设的顺利进行。

2.3 馆舍

馆舍也是影响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馆舍面积、馆舍利用率、环境(地理位置、图书馆建筑、安全设施、绿化)与信息资源的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图书馆一定要在尽可能的条件下,扩大馆舍面积,提高馆舍利用率,改善馆舍环境,给信息资源的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2.4 信息资源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非数字资源,二是数字资源。非数字资源指本馆所收藏的印刷型文献,如图书、期刊、书目、文摘、综述等印刷型文献。数字资源指将本馆有价值的印刷型文献转化而成的数字资源、自建或购买的各类数据库、网络信息资源等。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正是通过这两方面的建设得以实现。反过来,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质量又是通过读者利用的效果来衡量的。对信息资源建设状况的评价,必须以对社会信息需求的满足能力和信息被利用的程度为标准。如果单纯考虑收藏(投入)而忽略满足需求(产出)的程度,则评价便毫无意义。

评估非数字资源建设应包括馆藏非数字资源量、非数字资源结构、非数字资源管理水平、非数字资源利用效果4个方面。其中非数字资源收藏量包括图书收藏量、期刊收藏量、文献保障率;非数字资源结构包括文献学科结构、文献层次结构、文献类型结构、文献时间结构;非数字资源管理水平包括文献加工深度、馆藏布局与排架、文献复选与剔除;非数字资源利用效果包括文献利用率、文献需求满足率、馆际互借率、服务质量。

评估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包括数字资源结构、数据库建设、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信息资源利用效果4个方面。其中馆藏数字资源结构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载体类型、不同学科与不同存取方式的信息资源能否在数量、质量和使用方式上相互补充,合理分配,又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以较少的投资求得馆藏整体效用的最大发挥。数据库建设包括数据库数量、数据库开发的方式;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包括网络信息资源的采集、网络信息资源的加工;信息资源利用效果包括信息资源利用率、信息需求满足率、服务质量。

2.5 设备

设备包括复印设备、视听设备、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网络系统等。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网络环境是设备评估中最重要的三个因素。

2.6 服务质量

通过服务质量评价,一可体现图书馆存在的价值,二可提高服务质量。对图书馆服务质量的评价,应从用户期望、图书馆服务、服务规范、用户对服务的感知四方面着手。

信息资源评估内容中的6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个整体,具有个别性、多样性和不可分割性。因此,对信息资源建设的评估应从整体上考虑,不能以偏概全,必须采取定量评估、定性评估和经验评估相结合的原则,以求公平、准确、科学和全面。

3 信息资源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法

3.1 设计原则

适用性原则。根据各馆信息资源的实际情况,客观地提出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实用性要强。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对准确反映资源体系的六项内容要从定性与定量两方面提出评定指标,且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相对稳定性原则。资源评估指标体系在一定时段内对评估资源状况具有指导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指标体系也需要不断地修改和完善。

主客体相结合原则。评价事物的价值有三个因素,主体、客体和标准。评价主体的价值是通过客体根据标准对主体进行评价,明确主客体是评价事物价值的前提条件;标准是指主体和客体对主体作用于客体和客体反映主体的共同约定。在图书馆服务体系中,图书馆是服务主体,用户是服务客体。因此,在评价时要坚持主客体相结合的原则。

评价模型科学性和协调性相结合的原则。所谓评价模型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1)评价方式要合理;(2)收集的数据要真实有效;(3)质量分析方法要科学;(4)评价结果要客观、公正。所谓评价模型的协调性是指在进行评价过程中允许对评价因子加权平衡、修改内涵等协调处理。主要原因是图书馆建设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具有相对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3.2 设计方法

一般信息资源建设评估指标体系是将信息资源作为一级指标体系,并分解为图书馆基础条件建设、非数字资源建设、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3个二级指标体系,3个二级指标体系再分解为12个三级指标体系和42个四级指标体系,并分别制定出各个指标的评估方法。

由于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因素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使得它们的相对重要性(权重)不能仅靠经验获得,而需要借助一定方法定量导出。层次分析法中的两两判断矩阵法,为此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实用工具。

下表是利用层次分析法求出的信息资源建设评价参数相对于总目标的合成权重。

从表中可以看出文献资源与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和读者需求满足率、文献学科和层次结构、文献保障率及人员素质等项指标的合成权重较高,与前述评价意图一致。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先给各参评因子打分,然后再用每个评价因子的合成权重向量乘以参评因子的分值,最后是把各参评因子的权重相加,就可得出该参评单位的总分。

3.3 有关评价指标的说明

3.3.1 信息资源利用效果

利用效果通过利用率和信息需求满足率来体现。利用率是指信息资源被利用程度,通过考察各类信息资源在某一段时间内的借阅或使用的频次来获得。信息需求满足率是指信息资源对读者需求的覆盖程度,可通过网上读者意见调查和访问的方式来评估。对于核心馆藏部分,也可通过考察学科文献覆盖率来评价读者需求满足率。

3.3.2 电子文献评估指标

电子文献按照其内容属性大体可分为:检索工具型电子文献、参考型电子文献、全文电子文献、多媒体电子文献。由于电子文献在载体(数据类型)、服务模式等方面存在多样性,并且在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中的作用不同,所以在评估时应从信息类型、信息量、包含的时限范围、学科收录范围、存取方式、利用条件、数据更新与滞后情况、系统易用性等方面,采用定量评估、定性评估和经验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类型、不同特性的电子资源的信息资源保障能力和对印刷型文献的替代程度,进行全方位的评估。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将电子文献的保障能力附加到印刷型文献保障能力指标体系中,形成综合的评价。可比性和可计量性是对电子文献评估的关键。电子文献评估的指标体系,可从电子文献的版本和数据库类型两方面测算。基本方法是,将检索型和全文型数据库根据不同的更新周期、网络用户数,折算成数据库涵盖文献种数的百分比;事实型文献则根据图书馆能同时供多少用户使用,折算成该馆拥有该文献的套数。具体系数(权重)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而定。

3.3.3 虚拟资源评估指标

处于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下的馆藏信息资源评估工作,应更多地注重技术评价和信息分析,突出馆藏的“价值”和“需求”,即以其为用户提供所需的各种形式的信息能力来衡量图书馆的价值,而不再以馆藏的规模、深度和广度来衡量图书馆的价值。因此,应将虚拟信息资源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估指标。对虚拟信息资源进行评估比对馆藏文献进行评估更为复杂,因为它没有可计量的实体单位。科学地制定评估标准,不仅需要科学地确定评估要素,还要进行大量的调查、分析和测算。

图书馆远程连接数据库的数量和种类。这是衡量获取网络信息的专业范围、数量、质量的最重要的要素,反映了获取虚拟信息资源的途径和能力。应根据数据库的类型(全文型、检索型、事实型)、数据库覆盖的学科面、覆盖的文献种类和数量、更新周期、回溯的时限等评价其在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中的地位。

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设备配备及布局。这是衡量图书馆向读者提供虚拟信息资源服务能力的要素。可根据网络终端数量与用户人数的比例、是否开通拨号入网或专线入网、高校馆是否在学生宿舍设有网络终端等条件进行评估。

允许上网查询专业数据库的人员范围。这是衡量一个图书馆提供虚拟信息资源服务的要素。应分别根据向各类读者提供服务的不同范围,评估其利用虚拟信息资源的有效性,判断虚拟信息资源在总体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中的比重。

上网查询收费标准。这是衡量虚拟信息资源被利用可能性的要素。如果上网收费过高,即使该馆拥有的数据库再多、提供的设备有多先进、向所有读者开放服务,也会影响虚拟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从而降低信息资源的保障能力。应分别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读者,提供不同基数的免费时限、付费标准等,来评价虚拟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网络开通的时间。这是衡量虚拟信息资源服务便利性的要素。网络开通的时间越长,虚拟信息资源越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其保障能力就越大。可以分为8小时开通、12小时开通、24小时开通3个时段,制定出相应的评估标准。

网络的带宽和速率。网络的带宽决定信息传输的速率,使用不同带宽的网络获取等量的信息,投入的时间和资金是有很大差别的。该要素的测定比较复杂(因为图书馆或本单位局域网出口的带宽并不一定是实际获得的带宽),较为简单可行的方法是通过联网线路的类型,即电话拨号联网、ISDN联网、DDN联网和光缆联网4种类型,来评估虚拟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标签:;  ;  ;  

信息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结构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