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因平等问题的哲学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因论文,平等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6国科学家今年2月12日共同宣布,经过初步测定分析,人类基因组约有32亿碱基,包括3-4万个蛋白编码基因。这是继去年6月26日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公布后,科学家首次公布人类基因组第二阶段的“基本信息”,标志着HG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计划对人类社会的巨大的科学和经济意义正在逐步显现。同时,也必将带来一系列问题。关于基因平等问题的争论也正是在这一计划实施的背景下出现的。如何看待基因平等问题将影响到现有的法律、道德、伦理,乃至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在此背景下,从哲学的角度对此问题作一冷静的思考显得更有意义。
一、所有的基因是否平等?
从哲学角度讲,这里实际上提出了一个怎样看待基因的问题。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所有的疾病都是人类基因组与病原基因组中的有关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即使是中毒和外伤等非生物的病因、人类机体的最初反应、病情的发展以及组织再生,都与相应的基因有关。各种遗传病以及与遗传密切相关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等未来也都可以得到早期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从这一意义上说,所有的疾病都是基因病。因此,有人就把那些对人类有益的基因称为好基因,而把那些会给人类带来不良或不利影响的基因称作坏基因。这种分法是否科学我们尚且不论,仅就人类基因而言,任何人都或多或少地带有某些基因的缺陷。对每个人而言,发病的几率几乎是一样的。《人类基因组宣言》第一章第一条例开宗明义地指出:人类基因组意味着人类家庭所有成员在根本上是统一的。它说明人类只有一个基因组——正常基因组。
辩证地看来,任何基因都没有绝对的好或坏,其内部都包含着有利与不利的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从这一角度而言基因都是平等的,无所谓好或坏。导致某些疾病的基因虽然在一定情况下确实是病因,但同时它可能也有对人类有利的一面。如,白种人频率最高的“囊性纤维变”杂合子很可能对霍乱、伤寒等传染病有抵抗力,当然,我们也不能无视现实:有致病基因就可能产生相关的遗传病人。然而,从另一角度说,正是对弱者、残疾人及其他不幸者的同情、新生和关怀才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即使是不健全的婴儿出生,社会也要让他(她)快乐地生活下去,因为所有的人都是生来平等的。同样,所有的基因也是平等的,这是一条基本原则。基因本身并无好、坏之分,所谓“好”或“坏”纯粹是人为的价值判断。在基因问题上强加这种人为的价值判断必然破坏基因平等原则。这一原则一旦被打破必然引发一系列相关问题。
二、基因歧视的根源
违背基因平等原则,首先就会导致基因歧视现象的产生。人类历史就是一部被阶级与等级制度所分隔的历史。种族、宗教、语言及民族主义等均为常用的分隔依据。一旦承认基因不平等,社会将进入一个更为严重的基于基因的分隔状态。这种担心并非耸人听闻,在西方,基因歧视现象正显现于一系列机构、部门甚至学校。不久前,美国北圣菲铁路公司从部分雇员身上采集血样进行基因缺陷检测,并把基因检测结果作为雇用员工的基础。为此,美国公平就业机会委员会将北圣菲铁路公司告上法庭,要求这家公司停止对其雇员进行基因缺陷检测,并称这一做法违反了美国残疾人法案,应该立即禁止。基历歧视渗透到教育部门,后果将更为严重。如果学校将学生按基因类型分类,那么,教师们就会忽视环境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的作用。他们可能不重视甚至放弃“基因不良”的学生。那些长期缺乏教师关注的学生将逐渐失去自尊和自信,一步步滑向社会边缘,这似乎使人想起了文革时期的“血统论”和“成份论”。有专家预言,随着基因歧视现象的蔓延,如果不采取有效对策,将来一支基于基因的遗传性失业大军的出现不可避免。如此下去,基因将会成为衡量一切的简单标准,甚至成为一种霸权。因此,要从源头断绝这一现象的发生,必须在坚持基因平等原则的同时,相关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也势在必行。
三、对基因优生的思考
“基因优生”是在承认基因不平等的前提下提出的概念。这一概念与传统的“优生优良”是完全不同的。所谓“基因优生”,通俗地说,就是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在男女受精卵结合成胚胎初期,添加一些对人类有益的遗传基因,再去除那些对人类极为不利的基因,从而如愿以偿地“设计”出完美的下一代。这种做法如果技术上可行,那么将导致根本性的社会结构变化。
首先,它可能造成人类社会两极分化,通过基因工程,那些能将“优秀”基因传给下一代的人,其后代越来越“优良”,而多数人则因保留有上代“有缺陷”的基因而相对前者差距日趋加大,从而整个社会被分成两级——“基因优生人”(或称“超级人”)和“基因自然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可能成为两个完全隔绝的物种。
其次,如果说两极分化只是量的积累阶段,那么,基因优生的最终结果将导致人种产生质变——“基因自然人”最后被淘汰。那些“超级人”构成了一种全新的人种,而他们的最显著特征是单一性。但我们只要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就必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种“超级人”真的优秀吗?其优秀是相对于什么而言呢?
从哲学上讲,要消灭所有对人类“不利”的基因,这种做法本身就是形而上学的,带有很大的片面性。所谓“有利”是相对于“不利”而言的,如果“不利”的基因被去除了,那么,“有利”的基因就失去了被称为“有利”的条件,它就不能再称为“有利”的基因。生活经验表明,去掉某些缺点,很可能同时也会失去许多优点,人无完人,许多不健全的人同样也对人类社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霍金,这位继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却是个重度残疾病人,他带有可怕的肌肉萎缩基因。再如,如果精神病患者一律不准出生,那么就不会有凡·高了。人类将会失去很多天才。还有,英国的“疯牛”都是些膘肥体壮产奶量高的“优生牛”,但却对疯牛病毫无抵抗力,从而给英国的畜牧业造成了致命打击。基因表达研究表明,转基因,特别是植物转基因的表达在当代或传代过程中常常会减少甚至“沉默”。生物体自身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当今每一生物物种都是在经过千百万年的进化或演变之后,在其自身系统内达到了一种平衡状态,同时系统又和环境之间达到了一种最佳的和谐状态。如果通过基因工程来改变物种的现有特征必将破坏系统内的平衡及系统和环境间的和谐,而新的平衡及和谐又难以立即实现,结果这种新的个体必然难以持久。这也正是基因工程面临的难题之一。生物多样性原则是自然界的一条基本原则,基因也应如此。即使“造出”所谓“超级人”,也会由于其结构过于单一,缺乏进化机制,从而最终会导致人种的退休。更为严重的是,它有可能引起某些疾病的迅速蔓延。人类的美丽在于多样性。因此,必须坚持基因平等,反对基因优生。
四、警惕基因法西斯主义
违背基因平等原则最极端的不良后果就是会导致“基因法西斯主义”。人类基因组创始人杜贝克曾提出,DNA就是真理,世界上发生的一切都与DNA序列有关。正因为基因在遗传过程中发挥着如此重要的作用,于是各种各样的“基因决定论”喧嚣尘上。“基因决定论”的本质在于强调基因决定一切,不同人种因携带基因有差异从而生来就是不平等的,这是环境无法改变的。为此种族主义者欣喜若狂,认为他们已找到人种优劣的理论依据。在西方,某些种族主义极端组织甚至企图研究一种针对某些所谓“劣等”种族的基因武器,这种武器主要是通过对具有群体遗传特点的人的细胞、组织器官和机体系统施加目标明确的化学和生物影响,从而有选择地损害某个种族或民族。核威胁的乌云尚未散去,然而更恐怖的消息再次使人类不寒而栗——利用基因技术,只须20克超级热毒基因武器就足以使全球数十亿人死于非命。这再次向人类敲响了警钟——要警惕“基因法西斯主义”。因为其后果比希特勒还要希特勒。
从哲学角度看,基因在遣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只是内因,而环境则是外因或条件。基因虽然重要,但离不开环境的作用。基因只有在它所要求的环境中才能起到决定作用。最近,德国科学家发现,哺乳动物的个别蛋白质会不按照基因的原始排序制造,有一种“编辑”机制会使这些蛋白质构成的氨基酸摆脱基因控制而发生变动。他们还发现,哺乳动物中那些为数不多的RNA经过了“编辑”的基因都与大脑控制功能有关。这足以表明基因并非决定一切,从而有力地回击了“基因决定论”。值得一提的是,HGP研究表明,不同种族人之间的基因组差异是极其微小的。这给那些狂热的种族主义者泼了一涌冷水。任何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基因技术向人类展示了一个光明的、充满希望的未来,人类在为这一伟大成就欢庆的同时绝不可忽视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要防止这一伟大的技术被怀有不良动机的极端主义分子或组织所利用。这样才能使得科学技术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并最终造福全人类。
五、基因资源的利用也应遵循平等原则
当前,基因研究的国际合作不可避免,因而基因平等的内涵必须进一步拓展。这也就是基因平等的另一层涵义——在基因资源的国际合作研究中应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在生物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一国的基因资源已成为他国所觊觎、为本国所倚重的战略资源。如何开发和利用本国丰富的基因资源,尤其是在国际合作中如何坚持平等互利,以及让当事人充分做到知情同意,都是目前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首先,基因研究的重要前提是被采集样本者的知情同意。否则,研究就不能进行。我国政府于1998年颁布的《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对于保护和合理利用我国的人类遗传资源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一些边远落后地区,在基因研究中要真正做到知情同意还有待进一步的努力。
其次,基因技术产业化的前景十分广阔,发展中国家大多基因资源丰富而客观上又不具备先进的基因技术。因此,一些发达国家早已把贪婪的目光聚集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他们打着国际合作的幌子从一些发展中国家疯狂地掠取基因资源。可悲的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技术、资金落后的情况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珍贵资源被抢走。因此,如果不采取紧急措施,发展中国家可能会成为基因廉价供应国,成为发达国家新的掠夺对象。发达国家甚至会利用基因技术把发展中国家沦为基因殖民地。杨焕明教授因此呼吁,要警惕“基因殖民主义”。
鉴于发达国家的掠夺行为已激起了国际社会的公愤,为了解决基因国际合作研究中利益分配与回报的不公平,2000年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发表了《关于分享利益的声明》,呼吁基因研究如果有了利益,制药公司提取利润1~3%返还受试者。我国人类基因组织也完全赞同这一声明。尽管如此,要真正实现国际基因合作研究过程的平等互利仍然任务艰巨。
21世纪是生物学世纪,基因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人多,病也多,许多地方的人几代同堂,长期生活在同一地点。有些少数族群生活在偏远的大山里,形成的家系最多最纯。这些丰富的基因资源是我国的宝贵财富,也是我国进行相关研究的独特优势,因此必须加以保护。当前我国也在与一些国家进行基因合作研究,我们必须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同时要加强立法,还要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双方协议必须形成文件以确保真正做到平等互利。
标签:生物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