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高考历史试卷与学生答题情况简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卷论文,情况论文,学生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及试卷结构在继承了最近两年命题改革所取得的基本成果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同时,从考生的答卷情况来看,也有许多问题值得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者加以重视。下面,我们就此试作简析,供大家参考。
一、试卷变化情况
1998年题型结构与1997年题型结构相比作了大的调整。试题虽增加了单选题的题量,但各部分内容的考查分值严格遵循了《考试说明》规定的比例。试题的文字量没有多大增加,仍注意到了保证考生必要的作答时间。从各类题型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考查的分数分配和重点内容考查的情况看较1997年试题的分数分配更为合理。
表1 1997年和1998年试卷题型结构与内容结构
1998年的试题对《考试说明》规定的范围的考查总覆盖率与1997年相比提高了8个百分点。其中中国古代史的覆盖率提高最大;中国近现代史的知识覆盖率有所下降;世界近现代史的覆盖率有所提高。最大限度地提高对知识考查的覆盖率,是有助于引导中学历史教学走向全面、深入的。
1998年试卷对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等三类内容的考查比例与1997年相比有了明显变化。突出的表现是对文化史内容考查的比重大大增加,对经济史的考查比重有所降低,而政治史的考查有过大的增加和回归。三类内容的考查比例的调整,很值得注意、研究。
从能力考查的分值分布情况看,在考查方向上具有“坚持在考查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历史学科能力”的特点。1998年试题能力考查的分值与1997年比较可以看出,历史思维能力考查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尤其加重了对较高层次的历史阐释能力的考查;材料处理能力的考查有所提高;再认再现能力考查的难度加大,不再是对单一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而是对多个知识点的再认再现。例如第2、3、5、14、16、18、33、35、36、41、48、49题。在材料阐释能力的考查中,选取的材料与教材内容基本无依托关系,作答也无需结合所学的知识;在历史阐释能力的考查中,深层次的思维概念结构与思维技能结构的考查力度加大,特别是世界近现代史的客观试题的考查无一例外。
1998年客观性试题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的主要表现是:第一,注重了历史概念要素中的时间、空间和人物的考查。例如第5、6、8、16、18、19、31题。第二,加强了对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要素中的原因、目的、条件的考查。例如第2、9、13、15、20、22、23、24、26、32、34、38、39、44题。第三,进一步体现了对过程要素中的开始、表现、进程、标志、特点的考查。例如第23、25、30、33、37、42、43题。第四,提高了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后果要素中的性质、作用、结局的考查。例如第4、6、12、21、27、41题。第五,对重要历史典籍中的内容,试题的考查也有一定的体现。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最佳选择题的数量比1997年试题明显增多;从题干和备选项看,一些题目是几种题型的组合运用。例如第6、15、33题等。最佳选择题、混合型选择题增多,单纯再认再现的题目减少,提高了试题的难度。
我们认为,今年的客观性试题在总体上虽无明显纰漏,但仍存在一些缺憾。主要是:①最佳选择题分布欠合理,在中国史中运用极少,而在世界史中运用过多,从而人为地加大了世界史的考查难度。这样会对中学历史教学产生误导,也不利于对考生实际水平的考查;②个别题目的命制欠科学严密;③题目难易分布不均,其命题风格也有明显差别,不够谐调,等等。
我们对主观性试题的看法是:稳定与求新并举,在平淡中蕴藏深意。对此,后面将结合考生答卷情况具体分析。
另外,今年的试题继续注重于考查历史学科的主体内容,刻意围绕重点内容创设新情境、挖掘新意、设计新角度、变换新形式。同时,试题还进一步体现了思想教育因素寓于知识和能力的考查之中,突出了“寓于、融入、渗透”,避免了“贴标签”现象的发生。全卷涉及的思想教育因素广泛。例如第42、46题等体现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防止政策失误给经济发展带来不良后果;第47、48题从正反两方面体现了“科教兴国”的重要性,并很好地体现了“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史学原则;第2、9、12、13、45题体现了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探索、抗争和反思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此外,坚持反殖、反帝、反霸斗争的立场和观点在第12、14、19、27、28、29、33、44、45题中都有较好的体现。
二、答卷情况简析
下面,我们拟重点介绍一下今年考生对于主观性试题的答卷情况,并作粗略分析。
如前所述,今年的材料解析题的命题注意了稳定和求新并举,试题的形式与1997年试题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消除了材料的阅读障碍,试题的材料选取和设问更具开放性、深刻性、有序性、全面性,材料解析题的命制走向成熟。但应看到试题的考查难度加大,难度系数由1997年的0.65降至0.59。
材料解析题第45题,考生的得分区间为5~7分,最高分为11分,平均分6.28分,难度0.52。该题属开放类题型,通过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的交涉、帝国主义国家在巴黎和会上的对华态度等三段材料进行设问,旨在考查考生在综合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提取关于中国代表团外交努力的目标、经过和结果的有效信息,对“外交努力”作出准确的评价。试题考查的落脚点是中国代表团的外交努力,较高层次的思维考查是对外交努力的评价。外交努力的过程,巧妙地考查了考生通过挖掘材料的隐性内容进行提炼概括的能力,其设计独具匠心。但考生作答时存在种种问题。首先是不能审明题意,往往把中国代表团外交努力的经过答为帝国主义对待中国问题的态度。但应看到标准答案规定的中国外交努力的经过是“驳斥日本无理要求、顶住英美压力以及各种方式据理力争”,在三段材料中确实无很好的信息依托,这种考查未免是对考生的一种苛求。其次是对“外交努力”的评价,考生的观点与标准答案有较大的距离。原因是受教材观点的影响较深;再是受材料提供的中国代表团“拒签的重要原因是来自国内的压力”这一信息的影响,以此作为评价的论据当然会与标准答案相抵触。由此看来该题的失分既有考生审题和分析概括能力的不足,也有标准答案与材料提供的信息不符的原因。
材料解析题第46题,考生的得分区间为6~8分,最高分11分,难度0.58。试题通过提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有关材料,让考生指出所有制和分配方式,并概括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危害及影响。命题意在考查考生概括、抽象历史特征的能力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以史为鉴”和国情教育的目的。试题设问的“错误、危害、教训”的三个方面答案要求层层深入,考查的理性化程度极高,答案源于材料高于材料,试题设计科学严密。考生答卷存在的问题是:第一,不能审清题意,对错误、危害、教训区分不清,答案思路混乱。不能从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上找错误;不能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找危害;不能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教训。答案一般不能落实到“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这一核心内容上。第二,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的理解出现偏差,不敢大胆引用材料中的“一大二公”和“一平二调”,甚至不能概括为公有制和平均主义。
材料解析题第47题,考生的得分区间为8~10分,平均分7.99分,难度是0.66。试题通过提供二战后日本的教育、科技、经济发展现象的材料,要求考生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特点,揭示教育、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最终以达到“科教兴国”的思想教育目的。试题设问平直,始终围绕教育、科技和经济发展这一中心,材料提供的信息量充足,难易程度适中,是一道成功的命题。考生答卷时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失误:一方面是对日本教育、科技和经济发展特点的概括不能高于材料,往往照抄原材料提供的各种现象;另一方面对提供教育、科技、经济发展的材料归属不清,致使答案混乱。例如:把“引进外国技术”理解为教育特点;把“学校为企业培养人才”理解为科技或经济特点等。第三,对教育、科技、经济发展的三者关系认识不清,不能从根本上表达出教育是基础,科技是生产力,教育、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发展这一规律性问题。
问答题第48题的得分区间是8~10分,得分离散程度较高,平均分是9.46分,难度是0.55。试题通过考查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文学、科学技术的表现及特征,考查考生概述、归纳、分析、比较及用文化是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的观点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试题在考查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学科能力。设问和参考答案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美中不足的是答案的表述与设问似乎有不尽吻合之处。该题考生失误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审题不清。答文学繁荣从屈原的《离骚》答到明清小说;答科技发展从《甘石星经》答到郭守敬,而唯独不答明清;把诗界革命、岭南画派、谴责小说视为鸦片战争前清代的文艺繁荣的表现。其次是概念不清。把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作为文学家,把四大徽班进京答成两大徽班进京。第三,作答不得要领,生搬硬凑。
问答题第49题的得分区间是5~8分,得分离散程度高,平均分6.49分,难度0.40。试题的设问是通过北美独立战争和拉美独立战争的背景和进程的基本史实,分析其造成不同结果的原因,旨在考查考生概括、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从试题设问的表面形式看考查了考生对基本知识的运用能力,而较高层次的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在本题中也得到全面体现。考生答卷失误的原因主要表现是:第一,未能准确审明题意,例如:只对北美独立战争和拉美独立战争的不同点作为比较,但没有得出二者不同的原因;只分析了两个独立战争获得胜利的原因,但没有分析出造成二者不同结果的原因;分析西属拉美殖民地独立原因时,忽视了题目限定在“西属拉美”的范围,而大谈英、法在拉美的殖民地;只是单纯叙述两个战争的过程,但没有作出比较分析。第二,部分考生缺乏最基本的基础知识,不着边际,分析得出的结论与史实脱节,随意性极大。第三,不具备灵活思维的素质。由于拉美独立战争的考查内容在教材中的体现不明显,考生往往不能用北美独立战争背景和进程中的有关考查内容进行反衬,致使答案内容脱离设问主题,这是该题造成失分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