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 云南 曲靖 655000)
【摘要】 目的:观察丁苯酞胶囊治疗腔隙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丁苯酞胶囊,200mg/次,3次/d,疗程均为14d,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7d、14d、21d的NIHSS评分结果:①观察组患者有效率为87.2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9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95,P<0.05);②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7天NIHSS评分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29,1.214,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4天及治疗后21天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65,10.261,P<0.05);结论:丁苯酞胶囊能够改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的缺损,疗效显著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死;丁苯酞胶囊;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1-0179-02
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 属于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亚型之一,其发病率占缺血性脑卒中 25%左右,是一种直径不超过20mm的微小性脑梗死[1]。丁苯酞胶囊是目前临床中的一类新药,有相关研究[2-3]表明,丁苯酞胶囊有较好抗脑缺血的作用。为了观察观察丁苯酞胶囊治疗腔隙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本研究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部分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丁苯酞软胶囊,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其中对照组:男性33例,女性22例,年龄60~88岁,平均(72.95±6.47)岁;其中32例患者有糖尿病史,40例患者有高血压史,21例患者有心脏病史,30例患者有高血脂史。观察组:男性32例,女性23例,年龄61~89岁,平均(73.08±6.83)岁;其中33例患者有糖尿病史,39例患者有高血压史,20例患者有心脏病史,31例患者有高血脂史。两组比较患者性别、年龄及病变情况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上报医院伦理委员会,研究同意后实施。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4]
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②首次发病且已通过1995年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LI的诊断标准确诊;③经MRI或者CT确诊;④患者意识清楚,不存在任何精神疾患,依从性好,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能够配合治疗。排除标准:①存在其他脑外伤、缺血性脑卒中、鼻咽癌放疗或者放射性脑病、颅恶性肿瘤脑转移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者缺血缺氧性脑病;②患有严重心肝肾疾病者;③存在过敏史;④精神异常,无法配合治疗者。
1.3 治疗方法
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确诊后,全部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丁苯酞胶囊,200 mg/次,3次/d,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4d。
1.4 疗效标准[5]
临床疗效标准: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脑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超过90%,CT与脑电图检查基本正常,则为治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脑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50%~90%之间,CT与脑电图检查基本正常,则为显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脑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30%~50%之间,CT与脑电图检查有改善,则为有效;不符合以上疗效标准者,则为无效。其中治愈与显效记为总有效。
1.5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②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7d、14d、21d的NIHSS评分情况。
应用医学统计软件SPSS19.0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NIHSS评分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7天NIHSS评分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29,1.214,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4天及治疗后21天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65,10.261,P<0.05),见表。
3.讨论
腔隙性脑梗死属于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亚型之一,其发病率占缺血性脑卒中25%左右,是一种直径不超过20mm的微小性脑梗死[1]。该病好发于老年人,多为白天发病,多以慢性或者亚急性起病,一般12~72h达到高峰,且多无明显诱因[6]。因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梗死灶较小,梗死灶周围往往无水肿,因此治疗该病与其他脑栓塞或者脑血栓有所不同。临床治疗上多进行血管扩张,并且采用抗凝药物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反应,从而缓解梗死灶的发展[7-8]。
丁苯酞胶囊是脑血管疾病领域的国家级一类新药,其主要成分为丁苯酚,能够改善脑血管的微循环。有相关研究[9-12]发现,丁苯酞胶囊分子量小,具有很强的脂溶性,能通过血脑屏障容易被肠道吸收,见效快,效果明显。经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丁苯酞胶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有效率能够达到84%左右,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7.27%,与相关文献[13]报道结果一致。其可能机制[13-15]为:①能够改善缺血区的微循环与脑血流以及能量代谢,可明显增加脑微血管;②对神经细胞线粒体具有全面保护作用,能够改善因再灌注导致的线粒体功能异常;③能够提高脑缺血区磷酸肌酸及三磷酸腺苷的水平,抑制脑细胞的凋亡,起到保护神经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抗自由基、降低花生四烯酸含量及降低细胞能钙浓度等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4天及治疗后21天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此结果表明,丁苯酞胶囊对改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有显著作用。
综上所述,丁苯酞胶囊能够改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的缺损,疗效显著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艳.丁苯酞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42例[J].中国药业,2012,21(8):82-83.
[2]王文敏,张宾美.丁苯酞胶囊联合银杏达莫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120例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3):59-61,66.
[3]徐先早.丁苯酞胶囊抗缺血脑损伤保护作用机制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3,9(11):44-47.
论文作者:巴瑞琼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7月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3
标签:患者论文; 胶囊论文; 丁苯论文; 脑梗死论文; 评分论文; 统计学论文; 缺血性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7月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