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财政运行情况分析与1997年财政形势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政论文,形势论文,情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当前财政运行的基本情况
1996年国民经济运行态势良好,国家预算执行情况基本正常,财政收入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幅度,财政支出受到了一定的控制,国家财政收支平衡状态好于往年。财政运行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财政收入增长幅度较高,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基本相适应。1996年1—10月累计,财政收入完成年度预算的79%,比上年同期增长19.4%,基本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现价增长速度持平。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财政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12.1%;地方财政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26.8%。
2、主要税种收入持续快速增长。1996年1—10月累计,消费税完成年度预算的79%,比上年同期增长29.3%;增值税完成年度预算的76%,比上年同期增长20.1%;营业税完成年度预算的90.5%,比上年同期增长23.5%;关税完成全年预算的123.8%,比上年同期增长9.6%。在进出口税收政策进行了较大调整的情况下,关税提前完成计划表明,1996年我国税收改革是成功的,关税超收对缓解中央财政困难将起到良好的作用;分税制改革以来日益成为地方财政收入主要税种的个人所得税继续保持高增长,前三季度与1995年同期相比增幅达51.8%。
3、受不可比因素影响,财政收入当月增长速度起伏较大,整体速度在第三季度以后基本保持平稳。1996年1—10月,财政收入各月增长速度分别为83.5%、26.77%、0.09%、55.79%、9.08%、—14.3%、19.4%、29.4%、9.8%和30%,起伏较大;财政收入累计增长速度分别为83.5%、54.9%、27.6%、41%、29.1%、17.7%、18%、19.3%、18%和19.4%,1—6月逐步回落,7—10月份基本平稳。影响财政收入速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一是出口退税。1、4两月财政收入的高速增长及2、5、6三个月增速的回落主要原因在于出口退税额的变化。二是进口税收政策的调整。1996年4月份开始实行新的关税税率,并取消一些进口优惠政策,对进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了进口关税及海关代征“两税”的增长。按海关统计资料测算,一般贸易进口额当月数1月份比上年同期增89.6%。与此相适应,1月份关税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78.7%,进口税收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94.6%,成为当月财政收入及中央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由于进口税收政策调整引起的突击进口基本上发生在1995年年底和1996年1月份,以后月份的进口恢复正常增长,关税和海关代征税收也进入正常增长轨道。三是企业所得税。3月份财政当月收入基本与上年同期持平、6月份财政收入大幅度下降、9月份财政当月收入增加较少的主要原因是企业所得税比上年同期减少所致。
4、财政支出增长受到较好的控制。1996年1—10月份财政支出累计完成年度预算的72.5%,比上年同期增长18.3%。其中中央财政支出增长13.5%,地方财政支出增长20.4%。1—10月份财政收支增幅相比,财政支出增幅低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1.1个百分点;财政支出增幅与上年同期相比也下降了4.5个百分点,这些都反映出财政支出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5、财政平衡状况良好。在收入增长较快,支出增长受到一定程度控制的前提下,财政保持了一定的结余。这是自实行新财税体制三年来同期最好的情况。
6、国债发行采用了招标方式,发行情况基本正常。1996年国债发行基本上采用了招标的方式,具体作法是基数承销、余额招标、剩余包销。这样做,既保证了国债发行任务的完成,也使国债发行向市场化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二、财政运行中反映出来的几个主要问题
1、出口退税政策面临较大的压力。1996年前三季度累计,出口额比上年同期下降2.7%,从月份上看,上半年下降幅度较大,7月份开始出现增长。出口退税率的调低和1—4月份出口退税进度过慢对出口的影响是显然的。从5月份开始,国家加快了出口退税的进度,对解决企业的困难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对财政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目前出口退税已经完成年度预算的91.8%,外贸对出口退税的要求依然高,许多行业呼吁要提高出口退税率和加快出口退税速度,过去年度转移过来的负担也难以消化,今后财政如何解决出口退税问题仍然是个大难题。降低出口退税率的做法,作为权益之计是见效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财政过量退税负担的问题,但并没有解决出口退税环节骗税逃税等问题,总量上的少征多退问题解决后,对一些依法纳税的企业来说必然带来多征少退的压力。
2、国有预算内工业企业效益普遍低下,成为影响财政的重要因素。据初步统计,1996年三季度末,全国国有预算内工业生产企业生产总值和销售总值分别只比上年同期增长3.5%和5.6%;实现利润比上年同期下降69.0%;企业亏损面比上年同期增加5个百分点,亏损额增长23.0%。1—10月份,企业所得税仅完成年度预算的59.1%,比上年同期下降13.3%,成为主要税种中与上年同期相比唯一下降的项目。
3、企业欠税严重。据国家税务总局统计,1996年三季度末企业欠缴工商税收达396亿元,比年初增加262亿元,欠税逐季增加,一季度末为258亿元,二季度末为313亿元,三季度末为396亿元。其中75%以上为欠缴两税。
4、中央财政在收入增量中没有得大头,地区之间财政收入增长不平衡。从中央与地方对比来看,前十个月财政收入比上年同期的增量中68.48%为地方收入,中央收入只占31.52%;中央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比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慢14.7个百分点,中央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不到地方的一半。虽然经过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中央财政从两税收入中拿了大头,但是从整个收入增量的分配格局看,改革前的分配状况并没有改变。从不同地区来看,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有七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增长幅度在30%以上,其中最高的达到48.7%;有五个省、自治区增长幅度不到20%,其中最低的只有4.9%。
5、随着财政形势有所好转,各方减税让利呼声渐烈。1994年财税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规范了税制,清理了财政包干体制下的多种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对稳定财政起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面对市场化改革进程中众多的经济问题,各方要求减免税的呼声越来越高。例如,一些困难企业要求降低其局部的增值税率,一些负债重的企业要求恢复税前还贷或以税还贷,中西部地区希望得到以前给予沿海地区的减免税政策,一些政府部门在研究和解决改革所面临的政策问题时,也往往习惯于用减免税收的手段。
三、几点政策建议
1、进一步研究出口退税问题,改进出口退税办法。为了解决出口退税中的少征多退问题,财政已经两次降低了出口退税率,这对财政显然产生了一些积极作用。但不能否认,降低出口退税率后也出现了一些企业多征少退的问题,甚至对企业的出口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征税环节一些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提高出口退税率显然是财政不能承受的。为了减少对出口的影响,财政应加快出口退税的进度,并且对过去积存下来的退税问题要视财政状况争取在近期解决。面对出口企业的一些合理要求,出口退税办法也必须进一步改革,出口退税与财政收入出现矛盾的关键是征税环节税款征收不足和退税环节存在骗税问题,必须从征管上找出路。
2、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采取措施帮助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效益,遏制和扭转预算内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效益下降、亏损增加的局面,稳定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3、抓紧清理企业欠税。各级政府和银行、税务及企业主管部门都要把清理欠税工作列入重要日程,对企业的欠税进行认真清理,及时催交入库,坚决把欠税压下来。
4、财政支出政策要继续从紧,并对结构进行适度调整。要控制地方财政支出的过快增长,并从结构上进行引导。预计1996年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会超过预算规定的水平,一般来说,地方收入上去了,支出会紧紧跟进。这样,地方支出超预算的可能性很大。要适度控制地方财政支出的总体增长速度,并尽量要求地方将新增的收入安排到农业、能源、交通等重点领域。中央的财政支出在总量上要控制在收入能力之内,财政赤字不能扩大。从结构上来说,要适当压缩一些经费性支出,提高重点建设资金特别是技术改造资金到位的进度。
四、1996年全年财政形势分析与1997年财政形势展望
1、1996年财政收入有望与经济同步增长,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将略慢于收入增长速度,财政赤字控制在预算目标之内。从预算执行角度分析,我们对全年的看法较为乐观。财政收入的增长可与经济增长同步,只要收支两方面继续抓紧,预计全年收支都将超过预算安排,但赤字不会超过预算水平。总之,财政执行情况是循着年初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目标发展的。
我们认为,在经济适度增长,物价受到较好控制的情况下,全年财政收入将比上年增长18%左右,能够保持1993年以来每年增长1000亿元左右的水平,与GDP增长速度基本持平。全年财政支出将比收入增幅低1个多百分点。全年赤字可控制在预算目标之内。
分中央和地方看,决定中央财政收入水平的关键在两税、银行上缴收入、关税及海关代征两税,如果两税和银行上缴收入能够完成计划,按目前的发展趋势,中央财政收入有望略超预算;地方财政收入肯定超过预算,从目前发展趋势看,大致在400亿元左右。
2、1997年财政赤字将进一步缩小。从“九五”和2010年远景目标要求分析,“九五”期间我国要基本消灭财政赤字。1997年是“九五”的第二年,在1996年压缩财政赤字50亿元的基础上,有可能加大压缩赤字的力度。考虑到体制的进一步磨合,过多地压缩赤字也不太可能。
3、1997年要力争财政收入继续与经济同步增长。即使1996超额完成全年预算任务,预算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过低的问题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国家预算规模过小和国家财力不足制约经济体制改革与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困难状况,在短期内将难以得到改善。财政资金捉襟见肘的状况依然如故。由于预算规模过小,致使一些政府职能的转变因国家财力不足而无法很好实现。例如,困扰国有企业改革的社会保障问题,涉及到全社会利益的水利、农业、交通等基础设施投入不足问题,进行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资金短缺问题,以及解决国有企业资本金投入不足问题,等等。其中,中央的重点建设支出资金短缺问题更为突出,一些必须政府支持的公共投资,不得不依靠银行贷款,从长远看,这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将遗留下许多不利影响。因此,从需求的角度看,要求财政收入继续与国民经济保持同步增长。
从可能的角度看,1994年体制改革的正效应将进一步显现出来,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已经逐步调整为规范的税收征纳关系;国有企业对市场的适应性将好于1996年;宏观经济环境连续几年的稳定,也给企业创造了良好的调整契机,经济发展质量会有所提高;我国经济将继续平稳发展,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税收征管手段进一步完善等,都是有利于财政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的。只要国家通过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来正确处理经济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使新的财政税收体制不再受到破坏,财政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标签:财政支出论文; 增长速度论文; 预算执行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预算控制论文; 预算收入论文; 预算调整论文; 中央财政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预算论文; 出口退税论文; 同期增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