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特色及启示论文

德国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特色及启示论文

德国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特色及启示

于 喆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4)

[摘 要] 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完善,办学质量高,具有多元性、包容性、开放性、自主性、创新型等特点,在世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从院校研究考察的视角对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进行探寻,挖掘大学培养定位、课程设置、教学环节、质量保障等方面的鲜明特色,为我国现行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提供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 德国;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办学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要求:“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当前,高等教育发展正处于大众化向普及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国家引导地方高校在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新形势下,如何构建完善的大学教育体系,如何构建产学研融合、实现高效、地方、企业的密切合作?一个新时代的命题摆在了我们面前。与我国不同,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发展较早,其应用型职业教育和培养体系发展成熟。当前,正值德国大力推进 “职业教育4.0” 建设的新时期,探究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特色对我国当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改革大有裨益。本研究以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为例,对其办学特色进行系统剖析,以期为我国地方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的简介

当前,德国共有355所高校,按特色学科分类包括:学术型大学、应用科技大学、教育高校、艺术高校,其中学术型大学和应用科技大学占主体,应用科技大学有156所。历经40多年的发展,应用科技大学除了在学校数量上不断增加,同时也成为德国高等教育成功的特色标志之一。与学术型大学相比,应用科技大学是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为目标的高校,以跨专业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注重职业实践,对德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1]。应用科技大学在办学定位、课程设置、教学环节、研究领域、质量保障等方面体现出了鲜明的特色。

当采用组成数据,通过专用软件计算天然气的烃露点时,GB/T 30492-2014《天然气 烃露点计算的气相色谱分析要求》要求对于C+6组分的定量分析,当按碳数归类有交叉的情况时,应将苯、甲苯、环己烷、甲基环己烷等组分进行单独定量分析[15]。

(一)大学的基本情况

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成立于1971年,位于巴伐利亚州,是德国最著名的应用科技大学之一,也是拜仁州最大的应用科技大学。目前,学校下设14个学院,有18 000名学生,466名教授,745名讲师,782名助理人员,85门本科和硕士课程[2]。课程均体现了跨学科的多样性和学术关联性。其中通识学习和跨学科研究是学校的一大特色,使学生有机会接受跨学科和个性化教育。学校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可持续与创业思维和行动能力、国际化经历和跨文化能力,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国际化交流,与不同国家的大学开展国际合作项目。

(二)行政管理工作情况

大学的行政管理工作主要由管理委员会和主席团共同负责。管理委员会包括来自科学和文化、商业、专业实践的10位人士。管理委员会具有选举校长和副校长的权利,任期一般为一到两届,一届4年。从职能上看,大学理事会决定着大学的基本结构及其变化以及学习计划的制订。主席团在制订高等教育政策方面发挥决定性作用,两年选举一次,由6位教授代表组成;科学和非科学的工作人员代表各一位,两名学生代表和女性代表以及大学理事会部分成员。大学管理扩大组织包括管理委员会成员、主席团成员、14位院长、14位大学的女性代表。该组织工作的侧重点在于为大学管理工作提供支持和建议,制订大学的财政预算以及发展计划。为确保大学的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各学院设置了教职委员会。教职委员会具有学院最高的决定权,对学院的一般教学事务进行决策,其成员包括院长、副院长、科研院长、教授,科研人员、学生和妇女代表。学院的所有教授都可以参加教职委员会的会议并提出建议,该委员会每年选举一次。

二、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办学定位的理论内涵

(一)为职业实践而进行的科学教育

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具有职业性特征,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为就业做铺垫。该大学的办学特性和教育的实用性体现在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人才,为地方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办学类型上看,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属于高等教育层次,以地方实践为主导,理论学习与实践培训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应用型能力,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优化人才结构、服务产业进步提供教学保障;从办学目标上看,大学用教育行动诠释着教育使命,不断培养学生适应多元化社会和动态化经济形势,使其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运用所掌握的知识通过社会实践转化为产品和服务,助推区域经济发展;从办学方式上看,积极与其他大学、企业、政府、科研机构交流合作,将资源整合到人才培养过程中,为学生创造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实现优势互补。政府可以助力大学共同制订发展导向,企业会在参与的过程中观察和了解学生,从而实现双向选择;科研单位和大学形成合力,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二)为桥梁式人才而进行的能力教育

教学的核心目标是教师应该以学生为导向,不断地提高能力和调整自我学习流程,进一步加强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当前,大学面向所有教师建立了教师合作教学培训项目,促进教学、课程、管理、问询、关怀等多方面内容的推进和发展,所有的教授都要参与到教学培训中。对于新晋教授,学校会在前两年减少他们的教学工作量,从而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教学培训中。教师会共同合作交流,分享他们的教学方案和设计。团队教学的方式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责任感,同时教授和讲师共同负责一门课程,有利于团队的进一步交流与合作。高校教师培训机构和高校教师专业中心可以为应用科技大学的教学提供有效的支持。

选取2017年2月~2017年6月收治的90例拟行无痛分娩的产妇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1)具备阴道试产条件者,(2)单胎头位且自愿接受无痛分娩者,(3)年龄为21~35周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Ⅰ~Ⅱ级,(4)临床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1)具有妊娠合并症的产妇,(2)经产妇,(3)具有椎管内阻滞禁忌证的产妇,(4)合并恶性肿瘤者,(5)有硬膜外麻醉禁忌证者,(6)临床资料不全者。本研究获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受试者均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三、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

(一)多元化的设计理念

纵使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在办学形式上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但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目前还处在成长发展的初级阶段,而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已经发展成熟。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目前尚未获得国家的大力扶持和资助,学校在发展中遇到了诸多的困境和问题。高校突破该困境的关键在于要清醒地认识到学校是服务社会的力量。应用型本科院校从定位上看,应与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密切联系,学校培养人才主要为推动社会的发展服务。因此,学校可以结合当地的发展水平和状况,了解地方的发展需求,制订点对点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好地与地方达成一致,结成伙伴关系,获得地方对高校的大力支持而达成协同发展。

(二)两种课程模式并存

德国在实践教学领域中开发了项目教学,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化学习,主要是通过解决现实生产中的遇到的问题,设计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主题研讨活动。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对教学形式进行创新改革,推广五个质量保障推进项目,其总体目标是通过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跨领域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就业能力。具体包括以下项目能力领域范畴:创业化的思考和行动、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化、研究型教与学、数字化能力。 每个项目领域当中都包括系列子项目,学生以申请项目的形式参与到项目当中,在众多项目当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此外,大学建立了“未来教学空间”项目,指的是物理空间对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果的影响,项目包括五个行动领域:科学分析和监测、教与学空间设计创新概念的开发、网络和能力的建设、战略空间发展、伴随性改善过程的确立。开发深潜项目,也叫数字化项目,学生们通过该项目学习在线课程,实现自己的创意,并由合作公司和教授做出积极的互动和评价,旨在让所有学生了解该领域的理论、趋势和挑战。

李叔和这时候,反而有些怕,他突然想起这样一个理由。我咋跟你去?我这一身打扮,满身的鱼腥味,怕给你丢人哪。

第一次加工了500斤柚子皮,宋娟炒了一盘熟菜当样品,然后把柚子皮拉到城里的蔬菜批发市场,那些蔬菜商们开始都不太相信柚子皮也能炒成菜,但尝了几口宋娟带来的样品后,就都深信不疑了,他们纷纷和宋娟签下了收购柚子皮的订单,就这样,宋娟的柚子皮被一车一车地运往城里,成了饭店酒楼和普通市民餐桌上一道独特的农家小菜。

(三)实施订单式双元制课程

“订单式”双元制课程是一种校企深度合作的课程模式,增强了学校和企业之间异质性要素的活力,形成“利益共同体”[4]。从课程设置的内容上看,课程设置需要完全契合企业的需求,进行点对点培养,完全按照某个企业的某一个岗位进行个性化课程定制,具有连贯性、职业性、实践性、自主性的特点。连贯性体现在曾经在中等教育阶段缺失职业教育的学生需要去职业学校进修职业课程;职业性体现在需要在课程中融入未来所从事职业的全部内容;实践性体现在具有大学入学资格,但没有经过职业教育的学生会被安排到企业兼职实习;自主性体现在学生需要自主安排研讨学习和自学课程。从课程申请流程上看,学生在入学一年前需要寻找合作企业并提出申请,企业同意后会发放合作合同。学生拿到与公司签订的合同后,才有资格申请大学的双元课程。学生可以在双元课程的学习中获得未来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并在讲座和研讨课程中进一步强化他们所获得的经验。在整个学习期间,企业会为学生提供经济支持,同时在企业实习期间会给予学生一定的报酬。学生在毕业时可以获得学士学位和职业教育认证学位,毕业后到实习的企业对口就业。

步骤4 将决策变量决策变量Wli的值Wlit代入下层模型目标函数中,获得下层模型函数目标值θ,s-,s+及目标值符合满意值范围时(下层约束条件),则转入步骤5;如果目标值未达到满意值范围时,根据松驰变量s-,s+的值,调整的Wlit值,转入步骤1。

(四)确立数字化课程为发展重心

应用科技大学的师资与综合性大学不同,强调学术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以“双师型”教授为主体,教学任务都由教授来承担,教授会带领讲师团队对其工作进行支持和补充,实现了研究和教学结构的初等差异化。就其教授评定的要求而言,在学术性层面上,想获得教授资质,必须是在学术型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并通过国家统一考试;在实践层面上,要求其在本专业工作5年以上,其中3年在高等院校以外。德国高等教育框架法规定应用科技大学的教授可定期(一般每4年)到企业工作,了解新需求、发现新问题,及时在企业中获取最新的实践领域知识。为了方便对接,大学从社会和企业聘请了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面对社会对应用科技大学的师资队伍结构日益增长的复杂需求,师资队伍结构不断改善,灵活化和差异化特色凸显。从2010年至2019年,为确保各大学学生的培养与当地的企业发展水平和劳动力需求相适应,各大学提高了兼职教授的比例,从原来的8%增长到18%,而80%的全职教授比例,保证了一所大学教学质量和教学稳定性,同时有效地改善了教授不足的问题。

四、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的教学特色分析

因此,如上依据客户偏好数据挖掘客户总偏好的过程可转化为本文提出的有80个专家参与的自动大型群决策问题。限于篇幅,省略以上信息粒度封装及统计分组的详细过程。

(一)建立教学行动领域

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建立了三个教学行动领域:数字化教学、实践教学、研究路径教学。数字化教学指利用数字媒体丰富课堂教学,是一种融入在线学习的混合学习形式。教师利用数字化教学进行媒体教学咨询测试、技术问题支持测试、新的数字学习和考试模式测试等。为了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开发能力,大学开发了实践教学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入门阶段专业学习兴趣和社会融合的推进;2.可持续、跨专业、跨文化实践导向学习模式的支持和构建;3.面向实践导向教与学的开发和实施,如模拟游戏;4.捆绑实践相关的课程概念和模式;5.持续评价新的发展概念。该领域为教学的咨询、信息的获得、计划或组织的支持、质量评估具有重要贡献。研究路径教学指E-learning 中心与科研部门积极配合,教师与跨学科教师紧密协作,共同致力于导向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咨询,共同为学生设计教学方案。行动领域的确立,有助于教师理解教学概念,组织教学活动和教学框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推广项目型教学

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有两种课程模式,即综合本科学习模式和学士—硕士深入学习模式。综合本科学习模式整合了本科课程和职业资格课程,包括职业教育、在校学习和企业实践三方面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多样化应用能力和丰富学生的方法论知识。在校学习期间,学生必须在考试前获得21个月的实践经验,并且有18个月的商业教育,而后才有资格参加手工商会的考试。考试主要由毕业设计、笔试和口试组成,考核的内容都与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博洛尼亚进程的有效推进下,应用科技大学创建了学士—硕士培养模式,建立了与欧洲学术体制统一的课程体系,推行模块化课程。除了实习学期外,学生还要在学习期间完成合作公司的强化实践阶段学习,该阶段学习占总课程内容的50%以上。文化教育部部长会议确定大学基本发展方向,大学根据自身的定位设计了以能力为导向的培养课程。大学硕士课程的设立主要依据以下几点:1.加入行动能力为导向的核心课程;2.设立弹性的学习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成长计划和未来的工作走向自主选择;3.大学和应用科技大学共同合作,共同开发研究项目课程。硕士阶段的学习需要4个学期,通过毕业论文后获得相应的硕士学位[3]

(三)加强合作教学

一直以来,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被本地工业领域称为“桥梁式人才”培养基地,使学生获得能力。在办学过程中,大学设定了如下几方面能力目标:1.创业化的思考和行动能力;2.可持续发展的能力;3.国际化能力;4.数字化能力。创业化的思考和行动能力,包括认识机会、了解商业模式、创新改革条件、思考和行动、了解经济和社会规则、具有好奇心和冒险精神、具有责任心和自控能力、掌握营销管理及组织发展等领域的基本业务知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包括能够认识物质以及它们在全球环境和依赖关系中的复杂性;分析和评估生态、经济和社会文化体系;了解有关资源的局限性以及项目的规划和实施等方面的知识;兼具责任意识、计划和行动能力;在际代公平、全球争议、资源保护和整体方法的道德准则方面进行行动导向、未来导向的思考。国际化能力,指的是在国际化背景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感知和接受文化差异的意愿和能力、公正对待他人的能力、超越自己和空间界限的能力、异质群体合作的能力、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的能力。数字化能力,指的是了解私人、公众、经济领域数字化的发展、机会和风险的能力;使用数字概念、学习使用媒体、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了解知识传播和生产的创新形式以及个人能力发展的全球网络化能力;产品和过程的新思考以及经济和社会的革新能力;将技术知识、道德和法律知识的结合的能力,并将其用于批判性反思;超越地理文化界限的网络化思考和互动能力。

五、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办学的质量保障

(一)高等教育的渗透性

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变化来源于不断变化的职业需求,这涉及到应用科技大学的渗透性问题。在应用科技大学,学生首先要获得职业资格认证,才能通过学习获得高等教育的资格认证。在获得职业资格认证方面,大学为学生提供学习和研究的培训机会,同时对学生进行监管和学习成绩和能力的认证,从而保证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有效融合。在高等教育资格认证方面,大学建立本科—硕士培养模式,学生获得了更多的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两个阶段课程充分体现出了学分转换和跨校学习的弹性学制,从而为学生的跨区域就业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二)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

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财政资金主体来自于对口服务企业,州政府和国家、第三方资助。资金结构可用于研究、教学、实践和发展活动,同时应用于大学的机构管理。随着“职业教育4.0”的推进,第三方对大学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并启动了专项投资项目。2018年,大学和州政府联合开发了 “应用科技大学专业发展”项目,与国家合作了“数字化教学研究任务”,与若干企业签订了“专业质量的革新”项目合同,该项目辐射到机械、自然、经济等各个领域。政府与企业联合,第三方资金有效注入,在实践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各方资金的注入和推动下,大学的硬件和软件都得到了提升。国家和州政府作为监督审查机构,对大学的资金利用情况提供了指导和监督,促进了大学对资金的有效利用。

(三)师资队伍结构凸显灵活化

2016年1月,联邦教研部在《职业教育中的数字媒体:联邦教研部资助项目》文件中提出了“职业教育4.0倡议”。各州文化教育部部长会议达成了一致目标,并将应用科技大学作为发展数字化教育的重中之重,合作制定了《推进应用科技大学教育改革创新行动战略指南》和《数字化世界的教育》等文件[5]。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作为试点单位率先根据会议精神和文件内容全面系统调整了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并将教学媒体手段进一步优化,全面纳入到教学过程中,与学校发展与教育教学管理同步,并把课改工作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把培养学生“数字化社会的能力”作为贯穿各门课程的综合性任务。当前,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把数字化能力要求从单一的信息技术课教学全面扩大到了专业课教学当中,明确了教育教学数字化媒体的质量标准和技术标准,从而更好地满足了学生行动导向的数字化能力提升的学习要求。大学在课程设置中建立了数字化行动能力框架,具体包括 数字化设备的使用能力和劳动技术能力、个人职业行动能力、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国际化思维和行动能力、项目导向的合作能力、数据保护能力,以及对待数字化联网的媒体、数字化对生活和劳动的后果的辩证能力等几个维度。

六、对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经验借鉴

就某些层面而言,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与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发展十分相近。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成长发展和办学特色,为我国当前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有自身独特的教学风格。如讲座、研讨班、研究组织、短期研讨、练习、实践,整个流程均以实践为导向。上课形式为小班授课,每班15—30人。与学术型大学不同,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更加强调跨学科和问题导向,同时通过理论分析,在教学中进一步完善职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常规的学习时间为5年,包括8个学期,一年的实践。基础学习时间有2—4个学期,此后会有一次期中考试。

(一)精准定位,增强服务地方的意识

随着社会文化环境差异化的不断形成,主导价值观、规范导向、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对于高等教育来说,其核心任务之一是让具有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学生能融合到一起,并为其提供合适的教育体系。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和异质性主导课程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国家学生以前的知识、文化、生活经历。当前,应用科技大学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可以在学生原来知识、文化、能力的基础上实现有效地提升,课程的模块化可以有效地处理异质。在整个课程设计中,学校会融入咨询、关怀、活动、立项等内容形式,并将其融入到学校的发展策略中,如教与学管理、师资招聘等。例如,大学在招收学生和教师时,会将范围扩展到全世界,并与国内外中小学以及高校合作,使高校管理具备国际化视角和设计。另外,学校设计了相互关联的融合学科,如生物医学、网络经济等,使学生具备跨学科思维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扩大课程的覆盖面,增加专业方向的数量。

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并没有发挥自身为地方服务的作用,没有从地方发展的角度出发,缺少与地方的沟通,而是把精力放在与综合类大学的竞争与对比上,对大力倡导的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浮于表面。因此,更新观念,准确定位,是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首要环节,对此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为我们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自建校以来,便确立了适应地方产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所设立的办学宗旨与办学方向以服务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导向,经过多年的沉淀,这已经变成了一种精神的传承,与政府、企业、相关机构的合作形成了循环体系。因此,大学的发展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得到地方各机构的支持,形成带动企业和社会发展的关键点,确立服务地方的定位是当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增强实力,加强与多方的合作联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隶属于地方管理范畴,其资助拨款也主要依靠地方政府。学校内外实力的增强都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因此学校要与地方政府形成良好的关系。学校的发展规划应与地方的发展统一,促进双方的同向发展,互利共赢。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历任校长与拜仁州政府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一关系在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为地方提供咨询和建议,获得地方更多的信任与支持。高校可以利用地方的资源优势,以政府为桥梁,与发展运营好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的培养和就业提供有力保障。高校可以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之于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模式,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系,建立企业联络点,充分发挥应用本科大学的人才智力优势,利用企业的资金优势,促进地方本科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与政府共同合作吸引优秀企业进驻,支持地方区域发展。

2.操作性原则。综合素质测评的对象常常数量多,特别是难以获得某些指标准确的数据来源,导致测评的绩效低和应用性弱。现有的测评对相关定性指标采取打分的方式,通过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获取指标值。对小样本的测评对象较为可行,对大样本的对象则难以实施。如何将相关定性指标合理转换为定量指标,以适应大样本的对象测量尤为重要。

(三)重视实践,培养“双师型”师资力量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积极探索合作育人模式。我国现代化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经济发展、科学文化发展离不开实践,更离不开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与德国一样,当前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宏观上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大类。然而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分类并不明确,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仍然将一些“双一流”综合类学术型大学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这必然会导致重理论、轻实践现象出现,即使在学习中安排学生实习,也沦为走过场。另外,从师资的情况看,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来源一般是从高校刚刚毕业的学生,外来人才引入也是从一些综合类大学引进的学者和教授,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缺乏实践经验。

培养“双师型”师资力量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势在必行的,需要系统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首先,应对新晋教师和需要充电深造的教师提出实践性要求,不能只取得博士学位便可进高校当老师。学校可以为准教师创造到企业实践学习锻炼的机会,教师通过该过程了解企业发展状况,了解企业一线在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等方面的新趋势,解决自身在专业实践方面的问题。另外,还要提出激励机制。从目前的教师晋升途径上看,同学术型大学一样,教师论文质量和数量是重要的评价标准和依据。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在教师的职称晋升中,教师在实践中创造的价值,如产品开发、专利技术等应该成为重要的评判标准。

(四)突出特色,创办行动能力为导向的学科课程

当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正处在改革初期,后期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势头。尽管如此,高校不能一味地追求变,而是要找到自身的特色,利用自身文化特性,保留特色,完善发展理念。长久以来,应用型科技大学由于对自身认识不足,在课程的设计上存在内容需求不明确、系统性缺乏、内容陈旧等诸多问题。改革的到来,致使很多院校陷入了盲从和跟风当中,课程改革收效甚微。

行动能力导向是德国20世纪80年代教育理论界出现的新思潮,是德国双元制课程提出的立基之本。在德国职业教育中,以职业为导向的课程是以行动能力发展为本位,促进学生认知、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我国的高校也可以参考德国的课程设置经验,以行动能力培养为核心,设立一门将知识性、能力性、素养性、实践性融于一体的模块化课程。课程的设计要打破学科为本位的现有知识体系,把课程内容分解,项目内设模块,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模块设置。

参考文献:

[1]Wissenschaftsrat .Empfehlungenzur Rolle der Fachhochschulen im Hochschulsystem [R]. Berlin:2010.

[2]ICH BIN STUDIENINTERESSENT/IN[EB/OL].https://www.hm.edu/studierende/index.de.html,2019-05-13.

[3]Leitbild der Hochschule München [EB/OL].https://www.hm.edu/allgemein/hochschule_muenchen/leitbild_2/index.de.html,2019-05-13.

[4]BMBF (Bundesministerium für Bildung und Forschung).Die Fachhochschulen in Deutschland [R].Bonn, Berlin: 2004.

[5]刘立新. 德国推进“职业教育4.0” 建设的策略与行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6).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nlightenment of Munich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in Germany

YU Zhe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4,China )

Abstract : Germany’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anagement is perfect, the quality of running a school is high, and it is characterized by diversity, inclusiveness, openness, autonomy and innovation.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world. This study explores Munich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stitutional research and study, and explores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university training orientation, curriculum, teaching links, quality assurance, etc., and provides consideration and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rrent local applied universities in China.

Key words : Germany; Munich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school-running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 G53/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5843(2019)10-0145-06

[DOI ]10.13980/j.cnki.xdjykx.2019.10.024

[收稿日期] 2019-07-11

[基金项目] 2016年度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重点项目“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特色对吉林省新建应用型本科发展的启示”(项目编号: 2016-468)。

[作者简介] 于喆(1986-),女,吉林辽源人,博士,东北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比较教育、教师教育。

(责任编辑:滕一霖)

标签:;  ;  ;  ;  

德国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特色及启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