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世界社会主义:模式创新、百态纷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百态论文,模式论文,世纪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06)01-0039-05
20世纪是社会主义制度兴起又遭受重大挫折的百年。由此,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家预言,在20世纪崛起的社会主义制度在21世纪必将灭亡,并将作为最反常的政治与理性畸形物载入史册。社会民主党人则预言,21世纪将是社会民主主义战胜科学社会主义的世纪,社会民主党人将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思想的唯一力量。针对上述臆测,马克思主义者对21世纪社会主义科学预测的结论却完全相反:在把握社会主义发展必然规律的基础上,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不仅将继续存在,而且必将走出低谷,实现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根本转换。21世纪的社会主义决不会是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复活和翻版,而是呈现出“模式创新、百态纷呈”的新特点、新局面。
一、社会主义:有模式,但无固定模式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在他们的著述中,曾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做过若干科学的、原则性的预测和设想。恩格斯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2] 列宁也明确提出:“在分析任何一个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3]。邓小平则意味深长地指出:“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4] (P291)这就是说,照搬马克思、等于马克思,照搬列宁、等于列宁,都不是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只有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突破马克思,发展列宁、突破列宁,才是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
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实行新经济政策,在许多方面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对此,邓小平认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比较好”,但可惜实施的时间不长,就被斯大林过早地结束了,并在实践中迅速地形成了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客观地说,这一模式发挥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但问题是苏联模式的僵化从总体上阻碍了世界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毛泽东更是比较早地看到了这一模式的弊端,提出要“以苏为戒”。因此,他强调不能照搬苏联模式,从而开始了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家也开始探索不同于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或斯大林模式或苏联模式的新道路。如南斯拉夫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工人自治的探索。尤其是在苏共“二十大”发起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之后,从苏联开始,东欧和中国重新思考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问题,初步进行了改革的尝试。但是,由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积弊甚久,旧的习惯思想和保守势力根深蒂固,加上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严重阻碍了各国独立自主的改革,到60年代前期,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尝试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挫折,有的国家甚至恢复了原有的体制。其中,存在着一个很大的思想障碍,就是对社会主义是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而不能多样化。
针对这种状况,从1976年到1985年,南斯拉夫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察夫塔特召开了10次国际性的社会主义圆桌会议①。会议的核心议题是社会主义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在1983年的第8次圆桌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做了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报告,引起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但却遭到苏联的抨击,中国被指责为搞社会主义多元化。在第10次圆桌会议上,一些专家指出:“每个国家都有权以自己的特定方式去发展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任何人的私有财产,不能按照或低或高的利率进行借贷和租用,但也不能把它封闭起来,排斥其他概念和思想。假若不实现这些前提,那么社会主义就会受到自身的危害”;“由于存在多种民族和多种文化,所以也将存在多元的社会主义。在这个意义上,世界历史的进程仍然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但它显然正在脱离这个单一性和一元性的模式。”当然,也有专家置疑:“因此也存在一个相关的危险,社会主义可能变成什么,可能已经在变成什么?”由此可见,单纯地把社会主义模式的多样性归结为社会主义的多元性,弄得不好,会否定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20世纪80年代在东欧和苏联曲折推进的新一轮改革的最终失败,就是一个严重的教训。
那么,什么是模式呢?在机械学或工程学意义上,所谓“模式”就是某种事物的标准样式。世界共运中的所谓“模式”,则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制度的总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或者说,它是按照一定路线、一种工作方法工作的最后结果,是一种工作、斗争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因此,可以说,模式是一种客观存在。同时,社会主义模式既然是社会主义的实现形式,就不可能只有唯一的一种。早在1918年,罗莎·卢森堡就十分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模式在俄国和德国是不同的。社会主义的实现绝不是一些只需要加以运用的现成处方的总和,它是从活的历史的发展中产生的。人们必须一步步探索才能找出实现社会主义的形式、措施和机制。“布尔什维克自己也不打算否认他们不得不一步一步地摸索、尝试、试验,朝各个方向试验,他们的措施很大一部分并不高明。如果我们着手去干,我们大家也都会并且一定会遇到这种情况。”[5] 她热情赞颂俄国布尔什维克在极其困难和险恶的条件下摸索、尝试、试验的不朽历史功绩,但同时又警告不能把一种社会主义模式固定为大家仿效的唯一模式,如果这样,危险就开始了。然而,世界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现实不幸被她言中了。
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已经“开创全世界历史的新时代”。依照列宁的观点,这个新时代的内容是摧毁资本主义,同时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个新的社会奠定基础。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但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由于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有的是在苏联红军的帮助下获得解放而建国的(如民主德国),有的是在本国人民武装配合苏联红军的进军获得解放而建国的(如波兰、蒙古、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朝鲜),有的是在苏联社会主义的影响下,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武装斗争获得解放而建国的(如南斯拉夫、越南、阿尔巴尼亚、中华人民共和国、古巴、越南),这种状况决定了各社会主义国家在建国初期必然仿效苏联的体制,把斯大林建立的苏联式经济、政治、文化和对外关系体制等同于标准的社会主义制度。可是,斯大林主观地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强行推广到东欧其他国家,加上其他各种主客观因素,最终导致了教条化的社会主义模式在苏东国家的历史性失败。
事实证明:社会主义模式只能是历史和现实的产物,没有唯一的和固定的社会主义模式。每一个国家的社会主义模式都要随着不同时期的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可以取代其他一切模式的唯一社会主义模式。尽管世界上曾存在过或存在着各种社会主义模式,如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或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匈牙利社会主义模式、南斯拉夫社会主义模式、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等等,但是任何模式决不能自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唯一模式。至于一种社会主义模式有无社会主义味道,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本质或原则,是否正确,正确程度多少,是否有缺陷,缺陷是什么,是成功还是失败,只有实践和历史来最终检验和回答。正确或比较正确的社会主义模式只能是那些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符合时代精神和本国国情,进而产生积极成果的模式。同样,这样的模式也不可能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不断随着时代和条件的变化而发展的。这就要求人们随着时代和条件的发展不断摸索,朝不同的方向试验,不断地纠正错误并且开辟新的道路。
这里,否定照搬任何社会主义模式,并不意味着对其他社会主义模式采取一概排斥或敌视的态度。各种社会主义模式都有其产生的历史根源,都会有其正面或负面的效应。只有善于吸取他人的教训和善于借鉴他人的经验,才是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不断克服片面性和丰富自己的重要前提。
苏东社会主义的失败是一种高度集权的、僵化了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绝不是社会主义的死亡。正如苏东社会主义模式绝不是那种曾被宣称的毫无负面效应的唯一绝对正确的模式一样,它也绝不是只有负面效应而毫无正面效应的模式。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和否定物,苏东社会主义取得过辉煌的成就,起过积极的历史作用,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尽管付出了种种巨大的代价。但是,历史已经证明,无论是对它一概加以否定,把它视为只有错误,甚至只有罪恶,还是死抱着它,梦想恢复它,都是荒谬的。21世纪的社会主义决不会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复活,而必将在全面地、科学地、理性地总结正面经验、全面深刻地吸取负面教训,特别是在总结失败的教训、批判错误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产生诸种新的社会主义模式,出现“多彩多姿、百态纷呈”的局面。
由此,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有模式,但无固定模式。正如邓小平在1989年5月所指出的:“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4] (P292)这是因为,“每个国家的基础不同,别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但是不能照搬。”[4] (P263)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只能“走自己的路”,同时还要认识到,模式作为社会主义的实现形式,虽然有着相对固定的内容,但是,客观条件的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求我们必须时刻总结经验教训,纠正失误,消除弊端,始终保持模式本身创新、发展的态势,进而使之日趋完善。反之,阻遏这种创新和发展,将社会主义凝固化为静止不变、僵死的教条,必然会窒息模式本身的生命力。
二、21世纪:社会主义“模式创新、百态纷呈”的世纪
不同国度的社会主义具有共同的本质特征,但这种共同的本质特征只有通过不同国度的具体形式才能生动地体现。社会主义的共性和特殊性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共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来具体体现。与教条化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形成鲜明的对照,社会主义发展的多模式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社会主义应该有多种模式。因此,寻找既符合本国具体情况,又不脱离社会主义目标的发展形式、方法和步骤,自然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国家所面临的共同历史性课题。
首先,人类社会发展的非同步性是现实社会主义发展多模式化的基本前提。当今世界仍然有许多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国家和民族。同时,各国的经济、文化不仅有各自的特殊性而且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在这种现实背景下,社会主义生存、发展于历史、经济、文化各自不同的民族和国家中,必然带有与这种不同的历史、经济、文化相适应的特殊性而呈现出多样化,社会主义只有与时俱进、因地制宜,才能不断地焕发出生命力。换言之,社会主义只有在多样化中才能生存和发展。即使是在斯大林致力于实行单一模式和统一指挥的情况下,亚洲的社会主义仍不同于苏联,美洲的社会主义仍不同于欧洲和亚洲,甚至受苏联影响颇深的东欧一些国家也曾尝试着创造与苏联不同的模式。这充分说明,各民族和各国的特殊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多模式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次,当今世界多极化发展的总趋势推动着社会主义的多模式化发展。两极对抗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加快发展。欧洲趋于一体化和亚洲的崛起,已使世界新格局日渐明朗。当今世界形成的几大政治中心和几大内部联系紧密的经济区域的进程对每个国家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这种动荡变化环境下,社会主义实践必然会出现许多适合于正在发生不同变化或已经出现不同变化的诸多社会因素的新模式。唯其如此,社会主义才能在与人类变化着的现实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的过程中开辟前进的道路。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诸多新模式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适应本国、本地区特定环境的过程中产生的较为成功的一种。
再次,21世纪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与交往的日益密切,全球化趋势的锐不可当,不断调适着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模式。20世纪社会主义的“自我封闭”状态已经明显不适合甚至阻碍当今社会主义的发展。21世纪社会主义将在自觉开放的环境中,在吸收全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成果中生长。由于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及世界上各种社会主义政治力量所处的历史方位不同、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不同、对外开放的条件不同,在借鉴、杂糅本国和周边国家以及世界其他国家有益的成果过程中,必然推动社会主义实践产生多种特殊模式,从而具有更大的兼容性和自主性。
最后,20世纪各国共产党都走过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它们仍将是21世纪探索社会主义新模式的主导力量。这些共产党在各自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已经产生了诸多不同点:经验不同、成就程度不同、组织结构不同、活动方式不同,等等。这些不同点将在21世纪适应本民族和本国特殊性的过程中,在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带来的诸多新变化中,在特定的开放环境中,继续锻造着各有特殊性的共产党。因此,在具体政治纲领、组织结构、活动方式、思想作风、斗争道路的导引下,这些各具特殊性的共产党,必将创造出各自特殊的社会主义模式来。
基于上述基本分析,21世纪社会主义的多模式化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前提下的多模式化。这种多模式化不是背离社会主义根本原则,而是在各自特殊的环境下以各自特殊的道路和形式实践着社会主义原则。社会主义运动应该承认各国不同的经济、文化、历史传统,承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地、因地制宜地走自己的路。今天,社会主义仍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发展,在实践中前进。回望19世纪的大半进程和20世纪的百年,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辉煌与沉重并存、凯歌高奏与艰难挫折并行。但是,这丝毫不能遮蔽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曲折前进始终照彻人类文明的光辉。在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将带着19世纪、20世纪的丰厚遗产,在新的实践和探索中续写新的光辉篇章。
三、关于社会主义模式研究的方法论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明确指出:“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6] 因此,我们应该站在21世纪初所能达到的认识高度,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认真分析和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过去和现在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探寻它的发展规律,研究它的发展趋势,推进世界社会主义新的创造历史的活动中争取更多的自由和主动。
第一,在研究中,要研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众多流派和思潮,特别是前进与探索中的一切经验教训。譬如,各国社会主义思潮和流派的态势,现有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探索,发达国家共产党和左翼力量的理论与实践,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力量的现实和前景,苏东剧变后该地区诸国社会主义力量的状况和走向,等等。当然,研究必须有重点,目前应着重研究现有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问题与对策,尤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世界意义;苏东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以及这一地区诸国社会主义和左翼力量的活动情况;西方国家社会主义力量的新动向、新理论、尤其是新“第三条道路”和社会民主党的新变化、新特点等问题。
第二,在研究中,要超越在狭窄范围内孤立地研究世界社会主义,而应当把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放到整个世界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及当代历史的发展中来研究,特别是研究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从世界历史的方位上来总结和研究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及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目前,研究的领域和层面要尽可能地宽广,及时准确了解、潜心跟踪研究世界社会主义的新情况、新问题,包括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理论、方针与政策,事件、组织、人物与文献,以及与世界社会主义相关的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时代问题、文明问题、政党政治问题、世界科技发展、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发展、民族解放运动、和平运动、生态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等。
第三,在研究中,还必须始终注意方法论的创新。对于世界社会主义问题,必须进行历史的、全面的、客观的、理性的分析与研究,必须考虑到具体的社会主义发展环境、历史传统,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也不能以一国的实践去评判别国的实践,要在错综复杂的现象中突出地反映和研究社会主义本质的、主流的东西,以及预示社会主义未来的东西。
世界社会主义的研究是如此,世界社会主义的实践更是如此。社会主义者始终不变的理念应该是,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否定物、继承物和发展物,社会主义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代表着人类的前进方向和未来。各国人民走自己的路,各国社会主义政党和社会主义者要在求同存异、相互借鉴、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中,不断探索各具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这必将汇成真正具有无限活力和永恒魅力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
环顾世界,和而不同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更是21世纪社会主义“模式创新、百态纷呈”的缘由。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作为21世纪社会主义成熟和稳态发展的存在方式,社会主义发展要有模式,但这决不意味着只有固定的和唯一的模式;同时,与静态的概念相对照,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更是一种动态的实践,即模式可以借鉴,但绝不可以照抄照搬。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模式创新、百态纷呈”应该是也必将是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态势和未来演化方向。
注释:
①来自世界各国从事社会主义问题研究的专家和南斯拉夫的学者一起,围绕着“当今世界的社会主义”(1976)、“社会主义和政治制度”(1977)、“社会主义与发展中国家”(1978)、“社会主义的主观力量”(1979)、“参与、自治、社会主义”(1980)、“社会主义、科学、技术和发展战略”(1981)、“今日马克思主义思想、目前的形势、争论和前景”(1982)、“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和今日世界”(1983)、“社会主义与和平”(1984)、“处在21世纪前夜的社会主义”(1985)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