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创新组织模式选择范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式论文,模式论文,组织论文,企业技术创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 引言
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核心在于对以技术能力为核心的创新能力系统进行研究,围绕获取、整合与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来构筑竞争优势与增强企业竞争力[1]。知识基础论认为,知识是企业的基础性资源,企业的主要功能就是将不同拥有者的知识整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知识以获取高额租金。由于单个企业不可能掌握所有专门知识,因此单一的自主创新模式并不能保证企业适时获取足够的、高质量的创新知识[2];创新技术开发的高度复杂性且投入规模庞大,而创新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却日益缩短;网络经济所具有的时空压缩、双向互动以及虚拟空间等特征使得诸多企业开始寻求利用技术联盟或企业并购方式来获取知识[3-4]。因此,企业创新知识获取的途径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由此产生的问题是:企业知识获取的途径具体包括哪些?在资源与能力有限的情形下,企业到底选择何种方式来获取创新知识?企业内外有哪些因素影响企业知识获取方式的有效选择,作用机理如何?
上述问题主要涉及创新过程的有效组织——即创新组织模式的有效选择。企业创新模式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工具包括理论推演、博弈模型以及计量实证等;研究的理论基础也在不断丰富与相互融合,主要涉及产业组织理论、交易成本理论、资源基础理论、核心能力与动态能力理论、知识学习及其演化理论等;各种理论相互补充对于理解企业各种创新模式运作机理及其有效选择具有借鉴作用。实际上,创新组织模式的类型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不同的创新组织模式具有不同的内在特征、功用及适用条件[5-6]。如企业内部研发(In-house R&D)模式可以实现技术成果的独自占有、有效避免技术获取后企业内部知识的有效整合过程,但具有投资规模大、研发周期长、风险高等特点,一般与外部技术环境的渐进性变动相匹配;相反,合作研发(Cooperative R&D)模式可以有效扩大企业技术知识获取的广度,具有实现研发的规模经济、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分担研发风险以及实现技术外部效应“内部化”等作用[7],但需要主体企业在知识转移以及整合方面做好配套。通常,非股权型(Non-equity)合作研发模式与互补型技术的变动相匹配,而股权型(Equity)合作研发模式则与企业技术环境的全面、深刻变化相联系[5]。企业创新组织模式选择会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有效选择是维系创新成败的关键环节之一,决定了企业技术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演化路径,对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具有核心指导意义。创新模式选择的复杂性及其重要性使得研究科学、合理的模式选择过程尤为重要,本文对此展开研究。
1 企业创新组织模式内涵、类型及特征
企业技术创新组织模式,简称创新模式,是对创新过程的一种有效组织,是指在一定的创新体制下,基于创新类型以及对主体角色进行的有效定位,为有效获取创新知识,对主体所掌握的资源与能力进行优化配置的一种制度安排。在该概念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具体的创新组织模式可以发生在创新的全过程之中。如企业并购、合资企业模式等;也可以发生在创新过程的某一或几个环节,如企业内部研发、合作研发等模式则主要集中在研发阶段。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会对创新组织模式选择产生较强影响[8]。其次,创新组织模式类型不同于创新类型。简要概括,前者是后者的实现手段。再次,企业选择创新模式的动机(Motive)在于获取创新知识。按照获取知识在创新过程中的不同功用,其大体包括技术知识获取与市场准入知识获取两个方面[9]。最后,创新组织模式差异的核心在于对企业资源及能力的不同组合方式,反映了企业创新过程组织架构的差异性。其本质决定了不同组织模式对创新能力的增强以及绩效水平的提升具有不同的功用[2],内在地要求模式采纳企业应具备不同的组织惯例采用不同的学习过程及使用不同的系统整合工具。例如,企业采用技术联盟来获取创新知识时,为保障联盟成功,要求参与企业必须在组织内部建立起相应的联盟能力(Alliance Capability)[10-11];若企业采用企业并购模式来获取创新知识时,为保障并购成功,则需要主体企业本身必须具有并购能力(Merge and Acquisition Capability)[12]。因此,不同模式的选择表征了企业资源及能力的差异化的组织配置,预示了企业创新能力的不同演化路径。
1.1 创新组织模式的分类
如表1所示,国外学者按照不同的标准对企业的创新模式进行了差异化的分类,即使同样的术语不同的学者对其内涵的界定也不尽相同。本文将典型的创新模式类型分成两大类,分别为正式模式(Formal Mode)及非正式模式(Informal Mode);其中前者进一步分成三个子类,分别为自主创新、企业并购以及技术联盟[1]。技术联盟是一大类创新组织模式的总称,按照创新过程中是否涉及到企业股权,可分为股权型技术联盟与非股权型技术联盟,后者通常又称为契约式技术联盟[7]。契约型技术联盟按照参与企业资源投入—创新知识获取途径的差异又可以分为非股权——交易型技术联盟与非股权——整合型技术联盟两大类[13],其中前者的特点是联盟参与企业以自身知识资源位代价来换取联盟企业的创新知识,而后者则是联盟参与企业之间将各自资源整合在一起以创造出全新共享的创新知识。具体创新模式类型及内涵如表2所示。
一般地,非正式创新模式通常广泛存在,相比较正式模式,其具有知识存量获取小、灵活性强的特点,且通常伴随企业的正式模式而起作用。因此,创新模式的选择主要是指创新正式模式的有效选择(下文如无特殊说明,通常是指正式模式的选择)。各种创新模式有着本质的不同,基于资源基础观,本文按照相应组织模式下创新所涉及的企业整体资源与活动被整合的程度——资源与活动整合度[14-15],对创新组织模式的特征进行阐述。如图1所示,典型如企业自主创新模式,在该模式下创新活动几乎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因此资源与活动的整合度最高;其次为企业并购模式,通常需要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之间在组织过程之间实行完全协同,在组织惯例以及学习机理上达到同步。相反,非股权——交易型技术联盟,特别是市场交易的形式,创新的资源与活动几乎外部化,因此整合度就比较低,对企业的影响也最小;介乎两者之间的顺序是股权型技术联盟与非股权——整合型技术联盟,一般来说,股权型技术联盟的知识整合强度要高于契约型技术联盟的知识整合强度。
图1 企业创新组织模式知识整合度比较
资源与活动整合度作为一个系统性概念可以有效区分各种技术创新模式间的差异性,其中自主创新模式的整合度最高,市场交易模式的整合度最低。该概念通常可通过合作者的数目(Number of Partners)、组织影响(Impact on the firm)、持续期限(Time Horizon)、控制结构(Structure of Control)、关系强度(Density of relationships)、投入强度(Input Density)、协议的形式化程度(Formalization of Agreement)、灵活性(Flexibility)等子维度进行反映[8,14]。其中,合作者的数目指的是参与模式的创新主体数目;组织影响是指组织模式的采纳对企业整体的系统性影响程度,通常包括组织结构、组织文化、企业资产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系统影响;持续期限是指创新组织模式本身的持续时间;控制结构主要包括集中控制与分散控制两种主要类型,反映参与主体对于模式过程中资源、活动以及结果决策的控制与影响程度;关系强度是指创新参与主体在模式过程中交流的频次与强度;协议的形式化程度指的是创新参与主体关于创新组织模式所签订合约的规范化程度(包括是否涉及产权等);灵活性是反映参与主体随时改变模式内容(比如更换技术目标、参与主体以及更改合约内容)的可能性,反映了创新组织模式本身的环境适应能力。各种创新组织模式的详细特点如表3所示。
2 创新组织模式有效选择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
综上,不同的创新模式在参与主体数目、组织影响程度、持续期限、关系强度、投入强度、控制结构、协议的形式化程度以及灵活性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化,因此,资源与活动整合度就存在着根本的差异。明确各种模式类型的差异性是正确且有效选择适宜创新模式的前提与关键。其次,创新模式选择问题在于进一步清楚阐述创新模式有效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因素对创新模式选择的系统性影响反映了相关理论对创新模式选择做出的各自不同解释。
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交易成本是交易双方用于寻找交易对象、签约及履约等方面的一种资源支出;市场交易、层级组织交易与合作交易是三种典型的交易模式类型,在交易性质、交易条件、专用性资产投入、交易的持续时间、交易双方地位以及冲突解决机制等方面均存在着显著差异。该理论认为,一种合适的组织模式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交易的不确定性、资产专用性以及交易频率是决定交易成本规模的关键因素[16]。结合本文研究,企业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交易成本的大小是决定创新模式有效选择的关键[7]。因此,创新组织模式选择的交易成本解释高度关注企业技术开发本身,从创新组织模式下行为主体有限理性、机会主义行为、契约的不完全性等方面阐述创新模式的选择问题。
以企业资源基础理论为代表的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所控制或可利用的资源及能力会引导企业经营战略的方向,并成为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17]。该理论主要关注企业在业务开展过程中的资源投入、能力形成与柔性及其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强调经验、惯例与学习机制在能力演化路径中所扮演的基础性角色。因此,该理论认为,创新组织模式的有效选择主要取决于创新参与企业的类型、所投入资源及能力的差异性[13]。
而产业组织理论则认为,产业组织环境是企业战略决策制订的依据与准绳[18];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取决于与环境的匹配程度。因此,该理论认为,创新组织模式的有效选择从根本上决定于模式本身与企业环境的协同,创新模式成功及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取决于对组织环境的耦合程度。
综上,相关理论从自身理论体系出发,归纳了模式选择的主要理论依据。使相关理论相互补充,整合相关理论的观点,本文将影响企业创新模式选择的因子系统性地归结为4个维度,分别是创新的动机、模式能力、合作对象属性以及环境因子[1,8,14]。
2.1 创新的动机(Motives)
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企业参与创新的目的是减少交易成本、防范合约的不完全性、规避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及避免创新活动的高成本。而资源基础等理论则认为,创新的动机主要是为了分散创新成本与风险、获取资源与知识等。产业组织理论则认为,创新的动机在于分散市场风险、实现规模经济、提升创新成功率以及加大市场占有率等[4]。实际上,按照创新过程理论,企业技术创新动机大致可归纳为技术知识获取与创新产品市场准入两个方面,如表4所示。
从企业知识论的角度看,创新的动机可以简要归结为创新知识的获取(包括技术知识与市场知识两个层面)。创新知识的特征可通过知识的宽度、深度、速度、关联度与清晰度等五个维度来表达。创新知识的宽度指的是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所要获取创新知识的多样性程度;一般地,知识宽度与创新过程的覆盖面呈正相关;创新知识的深度代表了知识的专业化程度;知识速度代表了知识获取的时限;关联度表明所要获取的知识在企业核心业务中的比重及其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阐述了知识获取的重要性;而清晰度则界定了企业对所要获取的创新知识宽度、深度、速度以及关联度的认知程度。
创新动机刻画了企业模式选择的基本方向,对模式选择具有导向性作用。一般来说,创新知识获取的宽度越广,其越可能采用内部创新、并购或股权型技术联盟等整合度高的组织模式;相反,比较单一的创新知识获取则可能采用整合度较低的组织模式[14],实证研究同样证明了此点[5]。随着创新知识获取深度的加强,技术本身开发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创新主体行为的不确定性和资产专用性会提升,同时交易的频率不会太频繁,因此会拉升交易成本,所以需要整合度高的组织模式来匹配[13,19]。而知识获取的速度通常与模式的整合度呈负相关关系;企业所要获取的知识速度越快,企业越会缩短技术开发后产品制造与推广的时间,如NIKE公司将其球鞋等主营业务通过外包的方式交由亚洲企业来负责生产与分销。
命题1a:企业通常采用活动与资源整合度高的组织模式来获取宽度广的创新知识。
命题1b:企业通常采用活动与资源整合度高的组织模式来获取深度强的创新知识。
命题1c:企业通常采用活动与资源整合度低的组织模式来获取速度快的创新知识。
进一步,创新知识获取的宽度、深度、速度可以有效表明知识获取的复杂性程度。交易成本理论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知识越是复杂,通过简单的市场交易形式越容易出现机会主义行为,从而导致交易成本提升;同时由于知识获取复杂性程度的提高,创新的投入水平与风险水平也会相应提升,为分散技术风险与市场风险,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不太可能通过内部自主创新的方式获取知识。因此,随着创新复杂度的提高,企业通常会通过技术联盟的方式来获取创新知识。
命题1d:企业通常采用技术联盟的组织模式来获取宽度广、深度强且速度快的创新知识。
通常,企业所要获取的创新知识在企业核心业务中所占的比重愈大,对企业竞争力的增强愈显著,企业通常会采用组织影响程度、关系强度和控制程度高的组织模式来加强控制;由此企业通常会采用整合度高的组织模式来获取关联度强的创新知识[11]。
命题1e:企业通常采用活动与资源整合度高的组织模式来获取关联度强的创新知识。
一般地,企业对创新过程的熟悉程度愈强,通常会对组织模式的灵活性要求比较低,而更多地关注于对组织模式的控制以及更强调关系的紧密性,此时整合度高的组织模式会更适合。
命题1f:企业通常采用活动与资源整合度高的组织模式来获取清晰度高的创新知识。
2.2 模式经验与能力(Mode Experience和Capability)
模式能力是决定创新模式选择的又一类关键影响因子。在创新模式选择的早期研究中,创新企业对创新内容构想的准确程度以及对创新过程的熟悉程度、模式经验(Experience)被认为是企业模式选择的关键。例如,Shan(1990)通过实证研究认为,具有丰富研发经验的企业更有可能在企业的内部开展研发活动[20];Moenaert等(1990)则强调了企业技术获取模式具有强烈的路径依赖特性,企业研发模式的先前选择会强烈影响企业目前的创新组织模式选择决策[21];同样,Simonin(1997)与Anand和Khanna(2000)通过实证研究认为,拥有丰富联盟经验的企业是取得联盟成功的关键[22-23]。近年来,随着企业资源基础理论特别是组织学习及动态能力理论对竞争优势“组织黑匣”的探讨,在相关创新组织模式下,企业内部应具备的能力分析成为目前创新组织模式研究的国际前沿。例如,企业在自主创新模式下应具备自主创新能力(Self-innovation Capability)[24],在通过企业并购进行技术创新时应具备并购能力[25],在通过技术联盟进行合作技术创新时应具备联盟能力等[10-11]。
目前,对相关创新组织模式能力的探讨尚处于起步阶段,更多的是在创新过程理论的基础上借鉴资源基础理论、组织学习理论与动态能力的研究成果。模式能力,通常是企业出于自身的战略目的,在企业范围内对所拥有的自主创新、技术联盟或企业并购方面的知识进行整合、构建以及重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用来有效管理相应创新组织模式的结构、认知和关系等方面的有目的的和协同的过程、活动及行为。该概念以创新组织模式自身的创新过程、活动与行为为依托,从战略、结构、认知和关系等层面强调模式能力的整合能力的本质属性。以自主创新模式下企业应具备的自主创新能力为例,通常是在相关系统工具的支撑下,将个人与组织知识之间的转换与学习机制(知识表达、知识明确化、知识共享与知识内部化等)引入企业的自主创新过程(以线性模型为例,包括创新构想的产生、研发、制造以及市场推广等),整合、构建与重塑自主创新模式下的技术、组织与管理行为[26-27]。同样,联盟与并购能力也是将学习机制与动态能力的调整机制融入技术联盟或并购生命周期(由联盟或并购的构想、合作者的识别与选择、合作条款和构架协商、合作关系的监督与管理以及终止等所构成)[21],强调技术、组织与管理行为的过程协同。
综上,模式经验与模式能力是创新组织模式赖以成功的关键,对相应创新组织模式的成功具有正相关作用。由于模式能力通常是在创新组织模式实施过程中所形成的渐进性的组织积累过程,因此,有效的模式选择取决于模式经验以及对模式能力的预期。
命题2a:具有丰富模式经验的企业更有可能仍然选择先前相应的创新组织模式。
命题2b:预期具有丰富模式能力的企业更有可能选择相应的创新组织模式。
命题2c:具有丰富模式经验且预期具有丰富模式能力的企业极有可能选择相应的组织模式。
2.3 合作对象属性(Partners Attribute)
企业若是通过技术联盟或企业并购的方式进行技术创新,合作对象自身属性将是影响创新组织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其自身属性通常通过合作对象的供应链位置、组织差异以及谈判能力3个维度进行反映。当企业的合作对象处于供应链上下游的位置,比如与供应商或客户进行合作,其合作关系通常是以产品或服务为纽带,合作的重点更加强调业务的快速便捷、组织协同与合约的灵活性,资产投入更多是互补型的。因此,在实际商务中,创新模式多以面向中短期的、强调灵活性的以契约为主导的非股权—交易型创新组织模式比较常见。相反,与业内竞争企业之间的合作,由于双方是典型的合作—竞争关系,因此,信息安全流动是加强交流的前提、合作的重点更多偏向于基础研究,且资源投入多是替代型的;因此,在实际商务中,创新组织模式多以面向中长期的、强调灵活性的以契约为主导的非股权—整合性创新组织模式为主。
通常,企业的国别、行业、组织文化、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会显著影响企业合作的成本,此时企业通常不会选择股权型技术联盟或企业并购的方式来获取知识,而会选择如许可、外包等整合度低的组织模式以降低风险、减少对企业的影响。企业掌握的资源与能力、企业规模会显著影响组织的谈判能力。当企业具有较强的谈判能力时,通常会选择控制结构比较高的组织模式以方便施加影响,此时整合度高的组织模式会是首选;反之,亦然。
命题3a:相比较横向合作企业,与纵向供应链企业合作更可能选择整合度低的组织模式。
命题3b:相比较组织差异小的企业,与组织差异性大的企业合作更可能选择整合度低的组织模式。
命题3c:相比较谈判能力弱的企业,与谈判力强的企业合作更可能选择整合度高的组织模式。
2.4 环境(Environment)
企业创新环境是影响模式选择的核心要素之一;市场需求规模、竞争程度、变动程度、吸纳体制(Appropriability Resime)以及政府支持系统是构成创新环境的核心维度[1]。一般地,自主创新与并购模式通常与中等规模的需求市场相匹配,而股权型技术联盟以及非股权整合型技术联盟则通常与规模巨大的市场相联系,非股权交易型技术联盟则与规模狭小的市场相匹配[1]。如Rosenbloom(1987)等通过实证调查认为,内部研发的企业通常面临中等市场需求环境,而合作研发则主要存在于大规模需求市场环境中[28]。竞争程度也是影响模式选择的关键环境维度之一。在竞争比较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为减少自身创新知识的溢出效应,通常会选择整合度比较高的组织模式以加强控制[29]。而在变动程度比较高的创新环境下,企业为减少创新风险,通过会选择整合度低的创新组织模式。国家专利制度、商业秘密以及专业技术保护等法律是构成企业吸纳体制的核心内容。吸纳体制对企业创新组织模式的选择取决于两种效应的对比水平[30]:一方面,吸纳体制松软会引致企业溢出效应的增加、鼓励企业进行相互合作,因为内部创新的成果不能完全被企业获取导致内部创新投入下降;另一方面,吸纳体制松软,也会对内部研发起到拉升作用,因为企业为吸收知识溢出,通常会增加内部创新投入来增强吸纳能力[31]。实际上,吸纳体制的强化可以有效促进通过技术联盟的方式来获取创新知识,因为企业在强有力的法律制度的保护下,不用过分担心自己创新知识的溢出而对合作方施加额外的控制,所以更加有利于低整合度的联盟方式获取知识。政府的科技公共服务在企业创新模式选择中扮演重要角色,企业在条件许可的情形下通常会选择政府支持的创新组织模式。
命题4a:自主创新、并购等模式通常与中等规模的需求市场相匹配;股权型——技术联盟与非股权——整合型技术联盟通常与大规模需求市场相匹配;而非股权——交易型技术联盟则与小规模需求市场相匹配。
命题4b:竞争强度比较激烈的行业,企业通常选择整合度高的创新组织模式。
命题4c:变动程度比较剧烈的行业,企业通常选择整合度低的创新组织模式。
命题4d:吸纳体制比较强健的行业,企业通常选择整合度低的创新组织模式。
命题4e:企业通常会选择政府支持的创新组织模式。
3 企业创新组织模式选择范式——C-MECE模型的构建
综上,企业创新存在多种组织形式,不同的组织模式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其有效选择受到多种系统因素的综合影响。图2给出了企业创新组织模式选择的一个范式——C-MECE模型,该模型包括三个主要方面的内容:首先,该范式刻画了影响创新组织模式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创新的动机、模式经验与能力、合作对象的特征(自主创新除外)以及组织环境等。其中创新动机刻画了创新企业的组织需求,表达了创新组织模式选择的知识边界,对模式选择具有导向作用;企业的模式经验与能力、合作对象属性以及组织环境共同决定了企业内外创新过程成功实施的可能性与模式选择要求。可以看出,范式的左边表达了创新企业创新模式选择的组织需求。其次,该范式的右边主要通过资源与活动整合度的概念刻画了目前可供选择的、典型的创新组织类型及特征。再次,该范式认为,企业创新组织模式的最终取舍取决于创新企业的模式需求与可供选择模式之间的合理匹配。
图2 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范式——C-MECE模型
4 结语
本文以企业知识论为切入点,在系统归纳创新模式类型的基础上,按照资源与活动整合度的强弱对典型的创新模式类型、内涵及分类进行了界定,指出创新动机、模式经验与能力、合作对象属性以及企业外部环境是影响创新模式选择的核心要素;根据交易成本理论、资源基础观以及产业组织等理论,分析了影响因素与模式选择的内在机理,得出了命题1~4的结论;最后构筑了一个企业创新组织模式选择的系统范式——C-MECE模型,指出企业创新模式的最终取舍取决于环境与能力约束下创新企业的模式需求与可供选择模式之间的合理匹配。本文的研究在一定深度与广度上对企业创新模式选择过程中的特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但对企业创新组织模式选择问题仅仅作了最为基本的理论探索,还需要更加深入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影响因素与创新模式选择之间的关系作出进一步的实证检验,论证何种因素对模式选择的影响程度最为显著;二是本文提出了模式经验与能力的概念,并将其归为一类影响模式选择的核心要素,这从另外一个层面说明,具体创新组织模式的成功与否,从企业创新风险要素可控制的角度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但从现有研究来看,对模式经验与能力的探讨仍然十分缺乏,如何在构筑企业竞争优势的背景下,探讨模式能力的提升路径及其对具体创新组织模式的作用机理是进一步值得研究的新兴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