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高山区农村中小学生作文兴趣的思考论文_郑传刚

对提高山区农村中小学生作文兴趣的思考论文_郑传刚

简阳市教师进修学校 四川 资阳 641400 

摘 要: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要改进语文课堂,加强听说读写系统训练,能写;加强课外阅读,丰富知识积累,有写;观察农村生活,积攒写作素材,把握农村独有特色,情境教学激发欲望,想写;改进评价,鼓励写作,敢写。

关键词:农村 写作 兴趣 阅读

《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中小学生作文要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教学建议”中进一步指出要贴近学生实际,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表达真情实感。山区农村教育条件差,教学理念落后,方式单一,学生语文基础差,也缺乏写作兴趣,在写作中“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实在是一个老大难问题。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现状

我国大部农村山区学校地处偏远,教育资源匮乏,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改变,语文教学呈一潭死水,作文教学更是举步维艰,学生写作成了“难于动笔,苦于表达”了。

1.语文课堂枯燥,学生写作没有兴趣。

现在的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教学内容与方式大都显得陈旧落后、枯燥乏味。语文教学大多是“教教材”,老师讲,学生听,机械重复,死记硬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使得教与学双方面都日渐失去兴趣,更是无暇顾及作文。学生写作没有兴趣,能作的题目就敷衍、搪塞一篇,否则就打闹,混到下课。

2.应试教育难舍,学生写作成为点缀。

山区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能力参差不齐,专业化发展水平较城镇学校教师低,不能把新的教育理念运用到教学中。加之学校评价标准难以改变,以考试分数作为教师考核评职的唯一依据,老师怎么办?只有咬定“青山”不放松,把应试教育当成靠山,作文常被搁置,往往成为点缀。

3.阅读量少,学生写作空洞无物。

新部编教材强调,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要整合阅读、写作、口语的综合实践系统,读写互动,听说融合,课内外培养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新课标要求九年课外阅读四百万字以上,而农村学生读书习惯差,课外读物少,阅读量很有限。这就造成了学生阅读少、语感差、知识面窄,写作时内容空洞,思想贫乏,语言干瘪,缺乏真情实感,假话空话连篇,虚浮不实,矫揉造作,怎能“恰到好处”地书面表达呢?

二、提高农村山区中小学生作文兴趣的一些方法

1.改进语文课堂,加强听说读写系统训练。

“字词——分段——中心”旧理念的“三步”教学方式,枯燥无味,调动不了积极性,读写并未做到真正结合,惶论在整个教学中听说读写的系统训练。要把它们当作一个系统,按计划整体训练,相互促进,培养写作思维和语言运用技能,提高写作水平。如重视听的训练,培养语感,打好学习语文的基本功;注重说的训练,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加强读的训练,积累语言素养;勤于练笔,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我们要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可以大胆地说、读、思、写,大胆探究、讨论,有创意地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在口语训练、阅读写作的内容和方式上要尊重学生意见,为他们所喜闻乐见,提升语言运用能力,激发写作主动积极性,从而写出自我、写出个性、写出特色。

2.加强课外阅读,激发写作热情。

“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和写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写作要有百科知识储备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大量的阅读信息及所产生的情感共鸣,是读者间接认识生活的途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文质兼美的文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做到读赏结合、读写结合。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还要加强指导课外阅读,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包括诗歌、寓言、童话、小说。既有古代的还有现代的,有文学的也有科普的,内容和范围越广泛越好。名言、佳句随身摘录,成为写作素材,并学会评价、鉴赏,从而开阔眼界,了解社会,感悟自然,启迪智慧,产生真诚豁达、执著善良、宽厚浪漫的美好情怀。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写作热情便激发出来。

3.走进生活,写出农村独有的特色。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既是写作的源泉,又能激发写作的激情和灵感,作文要成为学生真实生活的反映。

农村孩子勤劳朴实,热爱自然,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奠定了丰厚的素材基础。农村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细心观察,就能捕捉到丰富的写作资源,写出真情实感。上树掏鸟、下塘摸鱼、拾柴放羊……这些童年趣事都有深切的感受;还有许多熟知的事物,如美丽的田园里葱绿的庄稼、连绵的群山下广阔的田野、清澈的小溪汇进弯弯的河流,以及那天上翱翔的小鸟、山间的飞禽、水中的鱼虾、家中的兔羊……这些“源头活水”,生动有趣,其乐无穷。可通过登山、赏春、秋游、野炊、宿营、参观(养殖种植基地)等活动,感受新农村的变化,写出农村独有的特色。

4.让学生在情境教学中产生写作欲望。

语文课堂的枯燥无味让学生没有写作兴趣怎么办?可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索,拓展思路,激发灵感,提高兴趣。笔者2007年在成都听取中国小学语文经典课堂,王崧舟老师作文教学指导时,课上先与同学们一起做了一个“纸环”有趣的小实验,然后写观感,效果很好。

(1)创设活动情境,体验农村生活。可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贴近新农村、贴近社会、贴近校园生活的活动,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有感情可抒。如人教版课标本第九册选读课文《剥豆》写两人的比赛,这类小小的劳动比赛,农村学生可以参与的很多,把亲身经历写下来很有兴趣。

(2)创设实践情境,观察细致入微。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是迈向创新的第一步。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启迪创新,成为学习的自觉探究者和发现者,做生活的有心人。如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父亲的菜园》有这样的内容:“春有菠菜、莴笋,夏有黄瓜、茄子,秋有辣椒、南瓜,冬有萝卜、白菜。一年四季,都是一片诱人的翠绿。”对韭麦不分的学生,就可以把他们带至自己或邻居菜园种菜收菜垦地,认真观察自家菜园,积累生活素材。

(3)创设课文情境,感受语言魅力。生动的描述,音乐的动听,课本剧的精彩,角色朗诵的深情——“不是蜜,可以粘住一切”,扣人心弦的语言对激发写作欲望大有裨益。

5.改变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写作。叶圣陶大师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取得成功是兴趣的保证。因山区学生写作差,作文评价不能只体现甄别功能而忽视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要善于从差生粗糙的习作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一两句精练的话甚至仅有一两个用得恰当的词,也要加以鼓励,使他们能鼓起作文的勇气。同伴互助是进步的捷径,同伴的视角更容易接受,可组织学生相互评阅、相互肯定、相互争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课程教材研究所 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社。

[3]刘永金 《浅谈农村小学作文》.互助县台子中心学校。

论文作者:郑传刚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8

标签:;  ;  ;  ;  ;  ;  ;  ;  

对提高山区农村中小学生作文兴趣的思考论文_郑传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