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欧出口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欧债危机以来的数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因素论文,危机论文,数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2008年10月,冰岛银行信贷过度膨胀,被迫由政府接管,银行债务上升为主权债务。随后,中东欧国家主权债务问题相继恶化。2009年12月,国际三大评级机构相继下调希腊主权信用评级,欧债危机大规模爆发。欧债危机爆发至今,持续蔓延,进入2013年仍然看不到完全结束的迹象。
欧盟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2012年,中国对欧盟出口总值达3339.88亿美元,占中国同期对外出口总额的16.30%。由于贸易依存度高,欧盟内部经济整体实力的下降必然恶化中国对欧出口贸易环境。
国内外学者对进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侧重在以下几方面:(1)汇率变动对贸易的影响。Marquez,J.and Schindler(2007)运用月度数据分析中国进出口影响因素,认为出口产品量与人民币升值成反比;进口份额则因实际汇率的不同度量方式而不同。Kwack,S.Y.et al.(2007)运用引力模型对30个经济体1984—2003年的贸易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人民币升值不利于出口。李艳丽(2011)利用1999—2010年中国对8个国家(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季度数据,测算发现欧盟货币汇率变化对中国出口影响显著。(2)收入和价格变动对贸易的影响。Noland,M.(1989)运用广义伽马滞后模型测算日本对外贸易,得出价格变化对贸易影响存在滞后期。Bahmani-Oskooee M.and O.Kara(2004)运用ARDL模型分析收入和价格变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发现价格弹性变化可以改变贸易收支。(3)贸易摩擦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Jong-Wha Lee and Phillip Swagel(1994)研究指出由于政治、经济需求,国家会采取关税、非关税及汇率管制等途径限制进口,以达到保护本国大型产业及薄弱产业的目的。刘瑶,王荣艳(2010)分析发现中国企业面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通过增加研发或政府扶植以促进产业及贸易结构升级。此外,也有学者从其他角度研究进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如张建清和魏伟(2010)对中美贸易进行测算,发现中国提高出口退税,美国实行积极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均有利于增加中国对美出口。David Hummels and Georg Schaur(2012)从运输方式耗费时间差异的角度提出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简化海关手续对贸易的重要作用。
二、欧债危机对中国对欧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欧债危机爆发前后中国对欧出口贸易变化
1.中国对欧出口贸易规模变化
为便于了解欧债危机爆发前后中国对欧出口贸易规模变化情况,现以2009年10月为中点,前后各选取38个月进行对比分析,具体如图1所示。
(1)中国对欧出口额增减明显
2006年8月至2008年8月,中国对欧盟出口贸易额稳中有升(个别月份除外)。2008年7月,中国对欧盟出口贸易额为280.86亿美元,同比增长27.1%,进入8月,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同比仅为0.24%。此后,出口额持续下降,至2009年2月,出口总额仅为128.52亿美元,月降幅达-35.20%。2009年3月以后,中国对欧出口额逐步回升,虽个别月份有明显下降,出口额整体上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2)中国对欧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比重无增反减
2006年8月至2009年10月,中国对欧出口额占中国总出口额比重涨跌波动显著。从整体趋势来看,欧洲市场承担中国总出口额18.5%以上的比重。由于危机影响自有的滞后性,希腊危机爆发初期,欧洲依旧是中国重要的出口市场。进入2010年3月,中国对欧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持续降低(个别月份除外)。2012年11月,中国对欧盟出口额占中国总出口额的比重降至6年来最低,仅为14.17%。
2.中国对欧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
根据海关HS编码统计数据,2006年至2012年,中国对欧年度出口额最高的六大类商品其出口总额占中国对欧出口总额的80%以上(见表1)。
2006至2012年,第十六、十一、六类产品出口额虽有涨跌,但出口占比名次一直未变;第十七类产品出口占比仅2009年略有上升,其余年份一直较稳定;第十五和二十类产品出口额占比名次虽有变化,但这两类产品本身所占比重较少,不足以影响中国对欧出口商品的整体结构。可见,欧债危机爆发前后中国对欧出口商品结构未发生实质性变化。
(二)欧债危机对中国对欧出口贸易的影响
1.影响路径
欧债危机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影响中国对欧出口贸易:
(1)收入传导路径
欧债危机爆发后,欧洲公共债务不断增加,截止2013年第一季度,政府负债占GDP比重达92.3%,成员国失业率居高不下,至2013年2月,12.1%的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①。同时,受债务危机影响,消费者易对未来经济增长持消极预期,同样会减少对进口商品的消费需求。
(2)价格传导路径
中国出口商品价格总指数在2006年8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呈现明显的“M”型变化趋势,波动幅度明显,直接影响到中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希腊危机爆发后,欧元区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直接导致欧元货币贬值,限制进口。
(3)汇率传导路径
欧元汇率变动直接影响到中国对欧出口贸易。为缓解主权债务压力,欧洲央行先后多次下调欧元汇率,人民币被迫升值,中国出口商品竞争力被削弱。
(4)实际利用外资传导路径
欧债危机直接导致欧洲银行业及金融业大量瘫痪、破产,对中国投资减少甚至撤资,中国实际可利用外资减少,生产成本波动,削弱生产竞争力。
(5)贸易保护主义传导路径
为加快区域内经济复苏,欧洲国家采取更为严格的贸易保护手段,限制中国对欧出口。
2.欧债危机对中国对欧出口贸易的影响
(1)欧盟加强对华贸易调查
2010年,欧债危机大规模爆发后,欧盟企图通过扩大出口、限制进口来刺激经济复苏,更加频繁地对中国出口产品实施贸易制裁,摩擦进一步加剧(见表2)。
根据欧盟委员会统计数据,2000年至2009年十年间,欧盟对外共发起反倾销调查226起,其中,对华发起62起,占总量的27.43%。2010年,欧盟对外共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贸易调查新立案18起,其中,对华10起,高达年度总量的55.55%,且涉案企业数量、涉案金额明显增多。进入2011年,欧盟对华发起调查案总量有所下降,但制裁手段从反倾销扩展至反补贴。2012年欧盟对华发起调查7起,略低于2011年,但贸易诉讼规模、涉案金额庞大,仅光伏产品一项就高达1300亿人民币。
(2)中国出口企业风险倍增
欧债危机爆发后,欧元对人民币汇率持续走低。由于中欧贸易多以欧元结算,欧元持续下跌使中国出口企业面临的风险倍增。同时,欧洲国家的厂商履约率和银行信用均下降,一些境外进口商资金链断裂,恶意拖欠、拒付货款、违约回单、申请破产等情况增加,给中国出口企业带来严重损失。
(3)欧盟自贸区建设恶化中国出口环境
欧债危机大规模爆发后,欧盟加快自由贸易区构建进程,先后与印度、东盟、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自由贸易区协定谈判。鉴于中国出口产品结构与上述经济体之间存在层叠,又难以在短期内开拓新市场,欧盟与其他经济体自由贸易区建设必然会进一步恶化中国出口贸易环境。
三、中国对欧出口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考虑到影响途径间存在交互影响,采用自回归模型对中国对欧出口贸易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加入虚拟变量以便反映欧债危机爆发引起的中国对欧出口影响因素变动。
(一)模型构建
根据多元回归模型原理,构建模型如下:
其中,exp为中国对欧出口额月度数据;为常数;n表示影响因素的个数;表示第个影响因素的待估参数;为第i个影响因素;crisis为时间虚拟变量;考虑到希腊危机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开始大规模爆发;将2009年12月及以后各月份设置为1,之前为0;ε为随机干扰项。
(二)样本来源及变量选取
样本区间为2006年8月至2012年12月。样本数据来自中国海关总署、中经网统计数据库、欧委会数据统计网站和欧洲央行数据统计网站。
鉴于数据的可获取性和研究的有效性,根据欧债危机影响中国对欧出口贸易的途径,初选取解释变量如表3所示。为使模型更加简洁,同时保证模型估计的精确度,运用逐步回归法以5%的显著性水平对数据前向搜寻,确定选取中国对欧出口额(export)一个因变量和欧元区货币供应量(M3)、欧元区失业率(unemp)、欧元区消费者信心指数(ecci)、中国出口商品价格总指数(expi)等四个解释变量。由于样本数量有限,人民币对欧元汇率(exrate)和时间虚拟变量(crisis)未通过检验,但根据前面分析可以看出两项对中国出口欧盟贸易有显著影响,同样作为解释变量加入模型。
(三)数据检验
为避免产生伪回归,对数据进行ADF单位根检验,并对非平稳序列进行差分处理,中国对欧出口额(exp)、人民币对欧元汇率(exrate)和欧元区失业率(unemp)通过平稳性检验,其余各数列进行差分处理后通过单位根检验。具体如表4所示。
(四)VAR模型回归分析
1.VAR模型定阶
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IC)和施瓦茨信息准则(SBIC)初步选择滞后阶数为2。
2.VAR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根据VAR参数模型估计结果(见表5),人民币对欧元汇率(exrate)、欧元区货币供应量(M3)一期滞后系数与中国对欧出口额(export)正相关,影响系数分别为0.087和4.234。欧元区消费者信心指数(ecci)一期滞后系数与中国对欧出口额(export)负相关,二期滞后系数与中国对欧出口额(export)正相关,分别为-0.008和0.009。欧元区失业率(unemp)一期滞后系数与中国对欧出口额(export)呈现正相关,与现实相违背,可能与经济影响本身具有时滞性,而居民消费需求在短期内具有刚性有关。中国出口商品价格总指数(expi)一、二期滞后系数与中国出口商品价格总指数(expi)均呈正相关,与供求理论相悖,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1)中国对欧出口商品价格上涨幅度低于欧洲本土制造的商品价格上涨幅度。(2)中国出口商品价格总指数虽有上涨,但低于同期其他国家(地区)对欧出口商品的价格总指数上涨幅度。
时间虚拟变量(crisis)与中国对欧出口额(export)、欧元区失业率(unemp)、欧元区货币供应量(M3)和欧元区消费者信心指数(ecci)均呈负相关,影响系数分别为-0.048、-0.005、-0.008和-0.373;与中国出口商品价格总指数(expi)呈正相关,影响系数为0.037。可见,欧债危机爆发导致欧元区失业率上升,货币供应量减少,消费者对未来的经济预期消极,不利于中国对欧出口。
3.模型平稳性检验
为更直观表现出各变量对中欧贸易额变动现期及未来的冲击,根据VAR回归结果进行脉冲响应分析。考虑到脉冲响应方法的稳定性要求,现对各变量协方差进行稳定性检验,结果如图2所示。
由图4可知,VAR模型所涉及的所有特征值数据及其相对应的差分、滞后数据经处理后,模均小于1,通过稳定性检验。
4.脉冲响应分析
由脉冲响应波动曲线可知(见图3),欧元区货币供应量(M3)在初期负向冲击中国对欧出口额(export),2期后冲击转为正向,4期冲击达到最大,随后再次波动,冲击逐渐趋缓。
人民币对欧元汇率(exrate)初期正向冲击中国对欧出口额(export),2期后冲击转为负向,4期后冲击再次为正,冲击力度逐渐变小。
中国出口商品价格总指数(expi)初期正向冲击中国对欧出口额(export),3期后上升的冲击力遇到阻力开始缓慢下降,但冲击方向在8期内始终为正。
欧元区失业率(unemp)初期正向冲击中国对欧出口额(export),2期后冲击转为负向,4期后再次为正向,冲击力趋于平缓。
欧元区消费者信心指数(ecci)初期负向冲击中国对欧出口额(export),1期后转为正向冲击并在2期达到最大,2期后冲击转为负向直至4期,4期后冲击再次为正,6期后冲击力再次为负,冲击渐趋平缓。
5.方差分解分析
通过方差分解进一步了解各变量冲击贡献率大小,结果如图4所示。
根据VAR方差分解分析图,中国对欧出口影响因素中,出口额对自身的贡献率最大,虽然从第一期就开始不断下降,但到第8期,仍维持在55.59%,我国对欧出口额受自身影响的程度非常高。
受危机冲击,欧元区失业率不断上升,区域内消费者对经济预期消极,欧元区失业率(unemp)和欧元区消费者信心指数(ecci)对出口的贡献率最大,两变量对出口的贡献率在2期后开始上升且速率不断加快,至第8期,分别上升至10.59%及12.81%。此外,虚拟变量(crisis)对出口贡影响较大,其贡献率在2期开始迅速上升,到第3期上升至10.86%,3期后虽有下降但在观测期内始终维持在8%以上,可见欧债危机爆发明显不利于中国对欧出口。由于危机会通过影响其他变量间接影响中国对欧出口,危机的消极影响必然会被放大。人民币对欧元汇率(exrate)和中国出口商品价格总指数(expi)对出口贡献率均在2期后开始上升,升幅平稳,观测期内汇率对出口的贡献率一直维持在5%以下,中国出口商品价格总指数对出口的额贡献率到第8期略高于6%。欧元区货币供应量(M3)在危机爆发后增幅趋缓,对出口的影响甚微,观测期内贡献率最高仅为0.44%。
四、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尽管欧债危机未对中国出口欧洲的商品贸易结构产生实质性影响,但受其影响,中国对欧出口规模增长速度明显下降,在欧洲市场的出口份额被迫挤出,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出口企业风险倍增,出口环境进一步恶化。
欧债危机通过收入、价格、汇率等传导途径影响中国对欧出口。从冲击方向来看,初期对出口正向冲击的变量有人民币对欧元汇率、失业率、欧元区消费者价格指数。欧元区货币供应量和时间虚拟变量初期对出口呈负向冲击。从各变量的贡献率来看,因变量对自身的贡献率最大。自变量中,欧元区失业率和欧元区消费者信心指数对出口的贡献率最大,危机虚拟变量在3期后对出口的影响较大,人民币对欧元汇率和中国出口商品价格总指数对出口的贡献率相对稳定,欧元区货币供应量对出口的贡献率最小。
(二)建议
1.对政府层面的建议:
(1)顺应欧元贬值契机,增加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量,积极收购破产的高、新技术企业,缩减对欧贸易顺差,缓和双边贸易压力。
(2)积极运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解决双边贸易纠纷,加强对本国产品的贸易保护。
(3)保持对外贸易政策的稳定性;减缓人民币升值,逐步推进国际贸易人民币结算进程,减少企业汇率风险。
(4)刺激内需,逐步改变中国商品长期处于买方市场的劣势地位。
(5)加快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大力开拓新兴市场,降低出口市场集中的风险。
2.对企业层面的建议:
(1)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分散出口风险。
(2)对欧加工、出口订单,尽可能用人民币签订,选择提前结汇、收取预付款的办法来规避风险;对于中长期业务,尽可能锁定汇率。
(3)构建企业资信体系,投保信用保险,规避因贸易伙伴违约、破产带来的贸易风险。
①参见欧洲中央银行统计数据库。
标签:贡献率论文; 欧债危机论文; 国外宏观论文; 因素分析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失业率论文; 欧盟论文; 欧元汇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