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键能力的培养与表现性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综合实践活动论文,评价论文,关键论文,能力论文,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0186(2014)02-0019-06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能力培养应有明确规划和有效途径
(一)课程开发与设计重知识内容轻能力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生成性很强的课程,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创生。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主要凭兴趣选择研究课题,教师主要从课程资源的便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三大内容维度、四大指定领域角度出发去开发课程内容。如图1所示,某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主要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维度进行。再如表1所示,某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安排主要从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角度进行领域的设计。总的来讲,从各所学校课程开发、设计与规划的层面来看,基本上都是关注研究的内容维度,而相对忽视从学生能力维度出发去设计和开发课程内容。
图1 某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
(二)课堂教学重流程忽视过程
当前,课型研究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究热点,各地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课型,如选题指导课、课题论证课、方案论证课、方法指导课、中期指导课、成果展示课、总结评价课等。课型的研究可以帮助新任教师在短时间内尽快熟悉这门课程。但是,模式化的现象也非常普遍。教师把学生的研究变成了机械地走流程,不能关注学生的研究需求和能力的培养,也无法体现教师对学生的有效指导。比如,在制订方案课上,指导学生制定方案实际上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但是教师往往无法站到能力培养的高度来指导,而是让方案制订完全变成了烦琐的文案工作。
(三)能力的培养找不到抓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教师在制定活动目标时,经常会有这样的表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搜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那么如何培养这些能力呢?教师其实缺乏研究和明确的认识,在活动设计中也缺乏自觉、有效的教学设计。不同年级、不同学段的学生在能力的发展上也是有梯度的,怎样在活动设计中体现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能力的持续培养,教师都缺乏一定的专业指导和支持。
(四)活动方式单一,不能体现儿童特点
学生和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虽然整个形态与学科课程有很大的区别,但是活动方式还很单一,基本上就是开题、定方案,中期指导、结题汇报,不能体现儿童的趣味性和特点。学生在单一的活动过程中,能力也很难得到持续的提高。事实上,学生的很多能力都是可以通过游戏、比赛、体验、制作等多样化的活动方式来培养的。
(五)长线活动居多,短线活动偏少
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基本以长线活动为主,学生的一个课题研究往往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周期。小学生的研究兴趣是很难维持的,这样会使得活动失去吸引力。这就需要教师在长线活动的过程中,及时根据学生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困惑、疑难,特别是在研究中所体现出的能力上的不足方面,进行一些短线的、有趣味的活动设计,这样的活动既有针对性,又跟长线活动具有互补作用,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活动的热情,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这门课程的丰富性。
(六)教师不知如何评价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
教师都习惯传统的纸笔测验来评价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要评价学生的能力发展靠纸笔测验的方式是很难完成的。因为教师缺乏评价学生能力的技术与方法,所以教师在教学指导中也不知道怎样“对症下药”,这就导致学生的能力水平总在低水平上徘徊。
二、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键能力培养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于学生能力发展的评价还存在着模糊性、经验描述的局限性。为了增强教师教学指导的有效性,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过程评价的科学性,促进学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培养的关键能力。
不同的课程侧重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每一门课程都有自己强调培养的关键能力。如语文课程中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文化理解与价值观判断能力,数学课程中的数学运算、空间想象、数学论证、数学文化理解能力等。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我们着力培养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相比较学科课程而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键能力主要包括哪些呢?一般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键能力包括八大关键能力,即创造性思维能力、组织与规划的能力、合作能力、沟通与表达的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自我反思与管理能力。
图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的八大关键能力
(一)创造性思维能力
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石。一般来说,创造性思维能力包括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等。创造性的思维一般有如下特点:一是新颖性,提出的问题或观点非常新奇,视角独特;二是指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速度敏捷顺畅;三是变通性,又称思维的自由度,指改变思维方向和范围的能力。
(二)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主要包括通过网络、图书馆、问卷调查、采访、社会考察、实验等多种途径收集资料的能力;能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科学处理、加工整合,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补充有欠缺的信息,使信息变得具有条理性,能够在解决问题中有效利用各种信息,能够全面、清晰地呈现、展示各种信息。
(三)组织与规划能力
组织与规划能力主要包括具有明确的目标、围绕目标制定各种规划来达成目标的能力;组织协调相关的人力、物力、财力,有序地来实施规划的能力;对未来具有一定的预见性,有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能够坚持按照规划行动的能力等。
(四)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对团队成员的信任感和依赖感,具有一定的团队意识;学会与他人共同学习、生活和工作;学会交往、学会分工合作,学会宽容和接纳他人;学会共享资源,在团队中能担当责任;掌握一些合作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等。
(五)沟通与表达能力
沟通与表达能力,首先包括理解别人的能力。只有善于倾听,理解别人,才能进行有效沟通和表达。其次,要学会与他人积极主动地沟通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再次,要能够较好地运用口头语言、写作、绘画、肢体语言等多种方式清晰地、灵活地、具有个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要能够根据不同的场合和情境需要,学会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表达。
(六)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本身是一种多因素的智力结构,它包括精细的知觉能力、定向的注意能力和以分析、比较为基础的选择性思维能力等。良好的观察能力必须具备以下四种品质。第一,观察的目的性,观察具有明确的指向性。第二,观察的全面性,指能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全过程、事物的各个构成部分及其相互联系等,并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第三,观察的准确性,指能够精确地把握事物的特征,能辨别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第四,观察的深刻性,能够在日常的观察中发现和提出各种问题,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
(七)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动作协调能力,使用工具和技术的能力、设计和制作的能力,如设计与生产一个产品的能力,发明创造的能力等。
(八)自我反思与管理能力
培养学生养成善于反思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客观评价自我、对自己的不足之处能够进行反思。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培养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能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自我服务,完成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键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树立能力培养的主动意识
教师在组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要把能力目标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虽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重视三维目标的达成,但是与学科课程是有差异的。学科课程相对来说,对知识目标是非常注重的,而综合实践活动更加强调能力目标和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相对弱化知识的获得。在设计和开发课程时,不仅要考虑孩子的兴趣、学校的资源、社会的热点话题等维度,更要有意识地从学生各项能力发展的角度开发和实施这门课程。
(二)分解八大关键能力的基本结构要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八种关键能力中的每一项能力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度的。
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经验描述的层面,还要通过结构分析、要素分解等因素,明晰每一种能力形成的过程与机制,研究中小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关键能力表现的理论结构模型。以合作能力的培养为例。学生形成合作与社会交往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合作能力包含很多的要素。约翰逊兄弟、斯莱文和卡甘是研究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对合作学习基本要素的认识并不完全相同,见表2。
综合各位专家的观点,笔者认为,学生合作能力至少包括积极互赖、个体责任、相互作用、合作社交技能、小组分工、个体作用、合作精神等几个要素(如图3),这几个要素之间基本上是相互递进的关系。
图3 学生合作与社会交往能力的基本要素与结构图
再如,合作能力要素中的合作与社交技能还可以划分为若干的要素:高效率地组成小组的技能(向他人打招呼问候、自我介绍——介绍他人、说再见)、小组活动基本技能(表达感谢和应答感谢、倾听、赞扬耐心等候、求助、道歉、鼓励他人参与、提问、拒绝、给予指令、有礼貌地打断别人讲话、观察和评论小组活动等)、交流思想的技能(提建议、询问原因、寻求反馈、批评、有礼貌地表示不赞同、说服他人、妥协)等。可见,每种关键能力的结构可能都是非常复杂的,通过对能力结构要素的不断分析,可以使我们对能力的内涵和形成机制有更深刻的认识,教师可以更加有效地来设计促进这些能力发展的教学活动。
(三)建构中小学生八大关键能力的层级表现指标
学生的能力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不同的年级,学生能力发展的水平是不同的,在不同的水平阶段,学生的能力表现要达到不同的层次,通过外在的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可以观测学生能力发展的水平。我们可以尝试建构中小学生关键能力表现的层级指标体系,教师明确了每种能力培养的序列,指导时就会循序渐进。仍以合作能力的培养为例。在小学中年级,能力的表现指标可以表述为:能够根据具体的任务,表达合作意向,创造合作机会;能积极融入团队,将个人目标融入团队目标;积极参与合作方案的研制,确认合作方案。而在高年级的能力表现指标是:能够完成计划设定的任务,协调过程因素;能够有序地协调和处理突发事件;能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提升行动效果,评价过程优劣,为活动的提升创造条件;合理评价合作效果,总结行动,为新的计划运作积累经验。当教师明确了能力培养的序列,指导时才能做到既不降低标准,又不拔高要求。
(四)设计八大关键能力培养的专项训练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需的主观条件,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具体的活动,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所以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各个阶段都应以各种“活动”来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
以往,学生的能力形成往往是在各种活动中自然养成的,其实每一种能力的养成还可以通过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活动来进行专项训练。在了解能力的基本要素和结构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可以设计系列的活动,并在教学中进行实验研究。教师应从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系统设计一些有针对性、有创意、有趣味、有效果的专项训练活动,使得能力培养要由自然变为自觉。比如,南京建邺区就学生组织规划能力的培养设计了一系列活动:一是“认识自我,规划未来”,主要是培养孩子的初步的规划意识;二是“行行出状元”,主要是让孩子了解社会的各行各业,形成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三是“我的寒假我做主”,结合即将到来的寒假进行生活和学习的规划训练。三项活动都是对学生组织规划能力的培养,但各有侧重,从远及近,对孩子的规划意识和能力的形成还是很有针对性的。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键能力的表现性评价
传统的纸笔考试无法来测试出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真正学到的综合性的素质与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往往通过平时在活动中对学生表现的观察和了解,采用描述性评价的方式,给学生的行为表现打上一定的评价等级。但是,事实上,教师对学生每一项能力的发展的具体情况缺乏清晰的了解和全面的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应该引入并遵循表现性评价的理念与操作举措。表现性评价是一种真正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理念的评价方式。运用表现性评价的方式,通过设置若干的情境或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去完成某项任务,通过学生完成任务的具体情况表现,就可以对其关键能力的发展情况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比如,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在实践中,通过表现性评价的方式,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能力表现进行考查,如表3。
为了考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小学三年级的考核内容是这样设计的:如果我们想以“快乐的春节”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那么可以把这一个大主题分解为几个小课题来开展研究活动呢?请把你们的想法罗列出来。
为了考查学生合作制定方案的能力,小学四年级的表现性评价是这样设计的:
我们想这样研究课题!
——四年级“中国年俗研究”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课题研究方案
再如,在评价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时,可以设计如下几种任务:
1.描述任务:想想你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是什么,请向我介绍一下。
2.突发事件任务:假设你独自在家,忽然家中起火了,你打电话给消防队,而接电话的正好是我。现在你假装正在和我通话,你要怎样向我求助?(请直接对我说,从“你好”开始。)
3.顺序任务:想一想你最拿手的菜是什么。请告诉我,一步一步地,怎么完成这一过程。
4.说服任务:假如我就是学校的校长,请针对校园中存在的某些问题或者现象,向我提出若干改进意见或建议,要求尽量说服我。
5.概括评价任务:给学生若干相关主题的文字材料,要求学生将不同的文字材料进行概括,有条理地介绍这些材料,并用自己的观点评论这些材料。
6.演讲任务:要求学生在同学面前围绕某一主题进行演讲。
以上几种任务对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任务的设计。
其实,每一种关键能力的考察都可以通过设计具体的活动任务,让学生从中表现自己的能力水平。这种评价是嵌入教学过程中的,既是测验又是有效的教学活动,这种评价方式比档案袋评价、评价量表打分更加能测试出不同层次学生各项能力的具体情况和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是非常适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评价方式。
标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文; 课程评价论文; 数学论文; 教师评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