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画的孩子家长聊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画论文,家长论文,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与孩子在一起的感觉真好,看孩子的画,让我时常拥有一颗童稚的心,感觉不到自己在变老;透过天真充满童趣的画面,使我走入孩子们的情感空间,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孩子们用多彩的画笔,稚嫩的小手勾勒出所想、所盼的天真世界,跃然纸上的是一个个动听而有趣的故事。
我在沈阳市青少年宫任专业美术教师已有八年了,第一届的小学员今年已参加美术高等院校的应考了。有时走在街上,遇见他们,总不忘谈起当年,我与他们外出写生、参加现场作画时的情景。于是感慨多多,孩子的今日,与当年教师和家长的培养、教育、引导是密不可分的,因而想与正在学画的孩子家长聊聊有关的几点看法。
家长的误区
我在儿童画班授课时,时常会听到、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怀着极大的兴趣与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在绘画当中,在得到老师的肯定、鼓励下,正陶醉在自己的创作情感中自得。下课间休时,孩子满怀欣喜地等待自己的爸爸、妈妈来夸奖自己,却不料,家长一看孩子的画,与老师黑板上的画不一样,与小朋友的画也不一样,就在众人面前大声地训斥孩子,“看你画的什么呀?乱七八糟的,你怎么与老师画的不一样,马上改过来。”“你看你,比例都画失调了,怎么把头画的这么大,身子这么小,眼睛怎么画的一大一小。”;“太阳怎么涂成蓝色的。”更有甚者,拿起橡皮不问青红皂白就是一顿擦,只要是黑板上没有的一律擦掉,不管孩子在一旁如何地解释:“是老师让我们凭想象填加上的”。往往这时,孩子的学画热情会锐减,孩子在得不到大人的肯定与赞扬的同时,就会失去作画的兴趣。从而失去画好画的自信心。在以后的日子里,不敢从容下笔画画,不敢随心所欲地在画纸上表达自己的情绪、愿望,孩子缺少了作画的激情与兴趣,就很难画出一幅好的儿童画作品。长此以往,禁锢孩子的想象力,阻碍孩子发挥创造力,限制孩子表现力的提高也是必然的了。
教师的尴尬
做教师的我,时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事。上课时,教孩子们画想象画,在经过了一番讲解、示范、启发、引导后,让孩子们自己想象画一张有趣的画。有些孩子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大胆落笔,很快进入创作状态,而有些孩子或是始终下不了笔,或是照着黑板上提供的学生优秀作品范画临摹,不加一点儿自己的想象进去。当你问他为什么不自己创作,画自己想画的东西时,孩子往往会说:“妈妈不让我自己乱画,让我跟着老师画,不照黑板上画妈妈就打我。”课后,与这位家长谈及此事,当妈妈的很诚恳地接受了我的建议。满以为这下孩子可以放开胆量去画了,第二次上课,这个孩子还是照着黑板画,不肯加一点儿自己的想象进去。问他你不会画?他摇头,问他为什么不画自己想画的东西,他不语。逼问急了,孩子会说妈妈不让。这时不语的是我,看来,教育不是单方面的努力就能达到的,得需要多方配合才行。家长与教师之间的理解与沟通是很有必要的。两者之间不能达成共识,只会事倍功半,到头来,最困惑的是孩子。这是比较含蓄的家长在不理解的情况下这样做。遇见直性子、武断的男家长,他会在教室内看见孩子的画的一瞬间,大吼一声:“你上课时干什么来着,净玩了吧,瞧瞧你画的是什么?去去,你看看人家孩子是怎么画的,你瞧瞧你的。”说到气急时,会当众撕掉孩子的画,责令其孩子必须照老师的画,否则不准玩。这时,孩子若说:“是老师让加的想象。”这位父亲就会满脸不高兴地说:“爸爸花钱是来让你学画的,不是让你瞎画的。”一句话过后,孩子只有哭的份,而做教师的更是尴尬。这话不仅打击、伤害了孩子的创作、表现欲望,同时也损伤了教师的尊严与初衷。
家长如何辅导孩子画画
儿童画是广义的,泛指儿童作品而不是单一的画种。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一般可分为:儿童简笔画、儿童蜡笔画、儿童彩笔画、儿童水彩画、儿童水粉画、儿童水墨画、儿童线描、儿童速写、儿童版画、儿童剪贴画等。不能抱以欣赏成人画的尺度去欣赏孩子们的画。成人的画一般都比较理性,严格地讲究结构与布局,而孩子的画大多重直觉感受力而轻理性。一幅好的儿童画应是孩子心灵的真实写照。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孩子从咿呀学语,到可以独立的用笔在纸上乱涂乱画。当家长的你,是否会时常发现你的孩子独自一人坐在小书桌前,笨拙地拿着画笔津津有味地画呀、涂呀,时而还会乐出声来,时而用不同的声音说话,边画边说,完全投入在自己的小天地中,一画就是一个小时,不知疲倦。在那满是凌乱的符号与不解的线条间,您是否知道那是孩子在宣泄情感、用特有的语言与他喜爱的小动物、小精灵在交谈,您发现了孩子的绘画天赋吗?殊不知您及时的鼓励与赞扬,是造就一代印象派艺术大师的开端。也许您的漫不经心、不屑一顾,就此抹杀了一个天才的诞生。
“涂鸦期”(3-5岁)的孩子需要您的支持与鼓励,不信, 就请您一连几天地表扬孩子画得如何的好,不管他画的是否正确,您会发现孩子的绘画热情高涨,并时不时地拿一张作品给您看,为的是再得到您的夸奖。坚持下去您会发现孩子的绘画兴趣越来越浓,虽然画得不是很好、成形,算不上作品。但孩子对绘画有了一腔的热情、充足的自信心和浓厚的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您会发现孩子作品上的线条越来越流畅、越来越具像,这时您如能有意识地多带孩子去公园、大自然中走走,讲解一些基本常识,如树都有什么样子的,是什么颜色的,叶子是什么样的,树干是怎么生长的,枝条是怎样的……让孩子抓住其特点说,孩子不能发现的,家长应耐心地讲解告知。让孩子多观察、多了解大自然,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当孩子有一点点进步,就应及时表扬、鼓励。孩子就会更加留意观察身边的事物。只有这样才能拓宽其思路、开阔其视野,孩子才能在画想象画时,不至于头脑中一片空白,不知画些什么。
在开始学画的阶段,由于孩子年龄小,应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其画画,可以与孩子比赛画线段,看谁画的线最长;也可与孩子玩一些填色游戏,看谁涂的最漂亮;还可以让孩子照图书上画一些简单而感兴趣的东西;与孩子一道去公园玩,让他根据记忆画游园时的情景;讲宝宝爱听的故事,让孩子根据故事情节想象画出感兴趣的片段。起初,孩子可能画得吃力些,画面也许画的很凌乱,形象也不准、不像,色彩涂的甚至让人感到可笑。当孩子第一次鼓足勇气,把自己的大作拿给您时,您一定要表现出极大的欣赏,鼓励、赞扬一番后,更要有耐心地给予指导,告诉孩子怎样画形象才能完整,怎样画才能更加突出其特征。涂什么样的颜色才更逼真。最好,你在给孩子提意见时,先问一问他为什么要这样画、这样涂,也许孩子有他的道理。比如:他把人物的脸涂成蓝颜色,你问他,他会说:“这个小孩刚刚从海里游上来,脸上的海水还没干呢!”有的孩子回答得富有个人表现色彩,“我喜欢蓝颜色。”这时的您就需慎重地加以指导,不可武断地告诉,脸是肉色的,涂别的颜色不行。否则,孩子就会认为绘画是一种模式,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多了,就很难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同样担负着启迪孩子心灵智慧的重任。家长培养孩子的过程,其实就是训练孩子具备独立观察、思考及想象能力,锻炼孩子的耐力与注意的持久性的过程,最终达到我们培养的目的:提高孩子的创造力和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