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和文化引领的城市特色空间塑造——以随州市为例论文_鲁雄静

基于生态和文化引领的城市特色空间塑造——以随州市为例论文_鲁雄静

随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湖北随州 441300

摘要:随州是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自古有“三山拱卫,两水入城”之称。随着城镇化的加快,使得这种独有的城市特色空间在发展中逐渐遭到破坏。如何体现自然生态格局、延续城市发展脉络,是随州乃至全国其他城市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通过梳理城市历史文脉和格局,剖析城市在特色空间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从生态和文化两个层面出发,提出塑造城市特色空间的规划策略。

关键字:特色空间;城市特色;生态保护;文化特色;山水城市;

1 随州城市特色

1.1自然环境特色

随州城区东、西、南三面环山,自古有“三山拱卫,两水入城”之称。三山分别是义地岗、白云山和东团坡,两水是指氵厥河和涢水两河交汇于随州。随州城区限定于三山二水河谷平地之间,河湖水面、古都新市以及诸山环抱,组成三层不同空间层次,形成了独特的山-水-城的自然环境特色。

1.2城市空间发展历程

随州市建成区用地空间发展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解放之前,城区用地主要集中在护城河以内,整个城市空间形似“琵琶形”。

(2)解放后——20世纪70年代,城区用地开始向护城河外围发展,城区建设用地成团装发展。

(3)20世纪80、90年代,城区大幅度向外围拓展,南北空间在这一时期得到拉伸,逐渐形成南北带状城市的形态。

(4)2000年后,先后建成北部曾都经济开发区、东南部随州高新区等工业片区。这一时期,城区开始跨府河向南部发展,沿交通线蔓延和翼间填充为城市主要拓展模式。

1.3城市文化特色

1.3.1古城文化。古城格局:据《随州志》记载,城高三丈,周十里,设有十三个城门。城外设护城河二道,深丈余,建闸五处导水入城,注入大小通津河。在城市格局上,一改“构图方正、轴线分明”的布局形式,运用上圆下椭的对称布局形式,构成了我国少有的形似琵琶的古城布局特色。随着城市建筑的更新,随州古城历史风貌已基本被现代建筑风貌所取代。

1.3.2编钟文化。1978年夏,在擂鼓墩发掘了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一万五千余件,其中以青铜编钟最为著名。这套编钟共65件,分三层陈列,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改写了世界音乐史。其出土地为擂鼓墩古墓葬群保护区,位于城区西侧,保护范围为5平方公里。

1.3.3炎帝文化。随州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的诞生地,自古是农耕文明的发祥地。炎帝开创了丰富多彩的原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由此而形成的炎帝文化与黄帝文化融合为炎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炎帝文化博大精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不息,为中国的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特色空间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2.1城市与外围生态关系日益紧张,滨河空间利用水平有待提升

现状城市建设用地已覆盖涢水、氵厥水、府河两岸,并已拓展到东团坡、白云山、义地岗山脚,山-水-城关系得到破坏。且近年来城市建设对水系影响逐渐较大,城市水环境逐渐恶化。护城河两侧建设对河道侵占严重,同时现状滨河空间建设开发强度大,主要以居住为主,功能相对单一,亲水性不强,既对城市视线走廊进行了遮挡,又对城市与水系造成了割裂。

2.2文化资源没有形成整体脉络,与周边城市功能联系不强

现状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之间缺乏快速通畅的道路联系以及连续的游憩线路,文化文化资源各自为战,缺乏功能上的整体考虑。文化资源重点地区缺乏有效的保护,空间利用缺乏引导。

3城市特色空间塑造策略

城市空间特色营造应依托自然山水和城市景观,突出三山、两水的资源特色,形成山—水—城交融的城市空间格局。提升城市品质的关键因素在于生态与文化引领塑造,因此城市特色的构建策略主要围绕激活生态和文化资源来开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1 生态策略——保护及合理利用山水田资源,构筑山水城格局

3.1.1强化生态管控,构建山水城格局。坚持绿色生态理念,通过点-线-面的控制、保护和疏通来进行构建。通过划定生态战略空间,强化生态底线。构建生态廊道系统,通过保护现有河道宽度和曲度来维护海绵城市廊道,通过引绿入城,梳理山、水、城空间关系,并加强涢水、氵厥水、白云湖、府河、漂水生态景观治理来疏通山水视廊。

3.1.2匹配生态资源,建设用地选择与生态优化同步。将城市建设用地与生态资源进行匹配,协调生态与建设之间的关系。

(1)山地丘陵:外部山体作为城市生态基底,以生态涵养和休闲观光为主,构建大生态廊道。内部山体建设为城市公园或郊野公园,以城市游憩、旅游观光和文化休闲为主。

(2)农业田园:普通农田发展生态农业观光、都市农业基地并为城市拓展预留。基本农田保障农业安全、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和都市农业。

(3)河湖水系:城市外部河湖作为大山水格局的重要构成元素,以水土涵养和生态多样性保护为主,发展城郊休闲娱乐。城市内部河湖作为城市防洪安全重要通道,是市民和游客亲水休闲的主要空间。

3.2 文化策略——保护及彰显文化特色,提高城市品质和可游性

3.2.1梳理历史脉络,传承文化特色

(1)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水平,保护修复历史文化资源。加强琵琶古城的保护,疏通修复护城河,保护玉石街、乌龙巷等传统街巷格局;保护草店子街、淅河老街的建筑风貌,对街区内部进行修缮;加强擂鼓墩古墓群、叶家山墓地、义地岗古墓群、安居遗址及羊子山古墓群等遗址和各类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加快实施文峰塔、天主堂、雪公堂、千户冲、九口堰革命旧址等历史建筑的保护修复。

(2)梳理历史脉络,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发展轴。通过旅游发展轴串联古城、擂鼓墩、炎帝故里、编钟文化产业园等文化资源,打造文化特色旅游,传承城市文化特色。提高滨水生态品质,打造沿河文化旅游发展轴。强化旅游服务,打造青年路文化旅游发展轴。串联炎帝故里,打造炎帝大道文化旅游发展轴。

(3)打造慢性系统,提升文化资源。以慢行系统串联核心资源,同时塑造城市景观眺望系统,提升文化资源开放性、可游性和公众性。

(4)采用差异化引导文化资源重点地区空间利用模式。

3.2.2植入新兴功能,培育创意文化

(1)为文化资源植入合适的新兴功能。根据各类文化资源的空间特点及其所代表的文化特性,在保护的基础上再开发进行功能置换,植入合适的多样化的新兴功能。

(2)加快重点文化产业发展。以文化引领,强产业支撑,实现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双赢。重点发展出版印刷、文化创意、演艺娱乐、乐器制造、文物复制等产业,加快建设中国编钟音乐之都等一批具有较强示范效应和拉动作用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3)培育发展创意文化产业。突出随州文化特色,顺应市场需求,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科技、金融结合,打造适应时代要求的文化创意产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建设。

3.2.3串联核心资源,提升文化品质和可游性

结合山地、滨水生态廊道,打造旅游线路,串联擂鼓墩遗址、炎帝故里风景区、随州古城、叶家山遗址等核心文化资源。完善旅游服务设施的配套,围绕随州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文化资源配套相应的餐饮、购物、住宿等设施,建筑风格应体现随州特点,并与周边环境相融合。

4结语

随州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和美丽自然环境的山水生态城市,也是一座经济发展迅速,拥有巨大潜力的城市。针对随州在快速发展中特色空间彰显不足的问题,以生态和文化引领为出发点,整合文化与生态特色空间资源,塑造随州特色,提升城市品质。构建宜居环境,实现山水城一体、可持续发展的城乡体系格局。

参考文献:

[1] 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 张功常.随州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12

[3] 周扬西丹丹.论城市特色空间的系统构建--以长春市为例,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Z],2013

[4]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随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随州市城乡总体规划(2016-2030)[Z],2016

论文作者:鲁雄静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5

标签:;  ;  ;  ;  ;  ;  ;  ;  

基于生态和文化引领的城市特色空间塑造——以随州市为例论文_鲁雄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