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研究若干问题的回顾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若干问题论文,人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个充满纷争与辉煌的世纪即将过去,一个足以令人神往的新世纪就要来临。人类文明的历史车轮,碾过时代的沧桑巨变,把我们带到了反思自己历史的关口。综观西方文明发展的轨迹,可以发现,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来,人的主体性得到了全面的弘扬,人类理性在科学领域里的巨大成功,使其以雄浑的气势范导人类的生活。然而,正是这种理性化的趋势,最终导致了人类生存的困境。人在享受高度的物质文明的时候,也分明感受到了环境污染、核威胁、生态失衡、能源危机的沉重压力。人类文明发展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人类将迈向何方?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反省,就是现代西方人学理论兴起的深层动因之一。与西方文明发展的轨迹不同,中国是后发展国家,中国古代与近代没有理性的凯歌高奏和科学的突飞猛进,数千年的封建统治,扼杀了人的个性,造成了中国古代人性的扭曲和科学技术的落后,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面临着解放人和发展科学技术的双重挑战,市场经济与现代化建设需要有独立个性的人,这才是中国人学研究兴起的深层原因。由此观之,中西方人学研究成为热点,是大异其趣的,不能统而论之,归于一炉。近年来,国内人学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然而只能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这个时候,对人学研究中的一些讨论成果作一番检视是很有意义的。
哲学与人学
1.一种观点认为,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里,人们明显感受到了时代精神对世界共同体和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深切的召唤,哲学作为思想中的时代,典型地表达了时代精神的这种呼唤,它主要表现为20世纪哲学出现了面向现实生活世界的基本哲学转向。哲学是一种普遍的人学,人存在和他的世界的关系是哲学作为人学的真正起点,哲学对现实世界的追问蕴藏着深沉的人学动机。但是,无论是古代的直观本体论,抑或是中世纪的神学本体论,近代的实体本体论,都是通过瓦解人的现实世界或将现实世界的矛盾抽象化来解决人类自我理解的困惑的。这使得哲学成了一种“对人的非人的思辩设计”,哲学亟需找到一条使自己人文化的途径。马克思的哲学变革,实质上就揭示了一条哲学的人文化途径,它包括了对传统哲学的双重超越:由“主体自觉”对“主体困限”的超越;由“实践观点”对“实体观点”的超越。
2.有人认为,人是许多科学研究的对象。对人的哲学理解,也是哲学研究的对象,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课题。自从哲学产生以来,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人的生活使命,就一直作为一个最广泛、最困扰人的哲学问题存在着。中国传统哲学的内容是以人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主题而展开的,人生哲学是它的最基本的内容。冯友兰先生说,哲学就是关于人的学问,这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最恰切的概括。西方古典哲学是一种智慧之学,在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中也包含着十分丰富的人的学说的内容。早在古希腊,人类就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的要求,形成了“人是第一重要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观念,产生了“人是政治动物”的哲学命题。西方古典哲学中人的学说包含一种人道主义精神。马克思主义人的学说的产生是人的哲学研究历史上的伟大变革,它实现了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从生物的人到社会的人,从剥削者在到劳动者,从少数人到多数人的转变。
3.哲学是人类的自我认识。人类的认识是人类生活的一个方面或一种样态,而人类的一切知识也都是关于人类生活的知识。人类生活按其本质来说,就是人所具有的可能性在其活动中的实现,亦即把人类自身的目的实现于外部世界。人类知识的最高目的并不是对于外部世界详尽无遗的认识,而只能是对于人自身的认识,即对于人类生活本质的认识,对于人类生活本质的把握只有通过对全部人类知识的反思才能实现。反思是哲学思维的本质特征,从反思开始,我们也就开始了对人自身认识的自觉追寻,这就意味着我们超越了人的经验知识而进入了人的哲学。
4.如果承认历史唯物主义中包含有价值论的内容,那么人的问题在历史唯物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便是不言而喻的。至于“人是历史唯物论的中心”的说法,如果用它来强调人的问题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的地位,则是无可非议的。“人是(历史观的)中心”,无非是说,历史观研究的中心问题是人的世界。
5.哲学,尽管它千流百派,迂回曲折,但纵览哲学的历史,人的问题像一条红线,自古至今贯穿其中。从远古的时代起,人们就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人是什么?人为了什么?哲学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人的自我认识的历史。当代哲学或者未来的下一世纪的哲学应当是价值论哲学。价值论哲学也就是人的哲学。世界上只是由于有了人,才有了价值,有了真、善、美。人是一切价值的尺度、根据和创造者。一个没有人的世界也就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世界。当哲学研究价值的时候,它是以人为中心,归根到底是在研究人。它是把价值、把真善美当作对象化的人的本质来对待的。当代哲学应当成为真正的人学。
6.哲学作为人对世界的认识与反思向来就具有人学性质。当人探讨世界的本原时,同时也就在探索人的本质。人总是不断地提出自己是从何而来的问题。神本论说人是上帝创造的,心本论说人是某种世界理性或绝对精神外化的,物本论说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学思想在历史上是非常丰富的。马克思集以往人学思想之大成,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将人学理论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这就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之上,对人的本质和价值的深刻揭示。
7.若就马克思哲学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来说,不能不承认,对人的全面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是贯穿马克思一生各个时期哲学研究的中心线索。马克思早期的哲学革命,中期《资本论》所达到的新的制高点,晚期唯物史观的新升华,都是以深化对人的正确理解为契机而实现的。这三个阶段可以分别界定为理想的人,现实的人,科学观点和价值观点相统一的人。针对这一观点,有人认为,这种说法忽略了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内在逻辑结构,把马克思人学思想发展的动力和过程简单化了。事实上,在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贯穿着三种内在逻辑:面向现实的逻辑、面向理想的逻辑、面向革命的逻辑,这三种内在逻辑是不可分割的。这种统一贯穿在马克思人学思想早、中、晚期的各个历史阶段,马克思的思想始终达到了对其内含的三种逻辑的科学的统一。
8.哲学是世界观的学说,而世界就是人所生活的现实世界,哲学作为世界观理论是反省人存在和他的世界的现实关系的理论,它要获得对人所生活的现实世界的总体理解。所以,哲学是“人学”,是一种表达人文基础的世界观理论。生活,实践的观点,是人学世界观的哲学出发点。人学世界观的哲学作为一种实践论的哲学,实质上是一种“主体自觉”的哲学,也即是说,是一种“自由主体”的哲学。在当代,科学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这使得对科学的人学意义的理解日益成为人们理解自己生活的现实世界的方式之一。
综上所述,在哲学与人学的关系上,各家观点有着内在的融通之处,那就是哲学就是关于人的学说,哲学是人类的自我认识,哲学在一定意义说,就是人学,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实践的发展,人的问题在哲学中的位置越来越显著。当代哲学应当成为真正的人学,这是全部哲学发展合乎逻辑的结果。
人学研究方法
人学研究在当代成为热点问题之一,有其历史和现实的根源,而人学理论研究的千姿百态,理论纷争频仍,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归结为各家各派研究人的方法不同所致。
1.有人认为,人是从动物界衍生出来的,人自独立为人以后,就是一种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存在物,由人的这种双重属性所决定,就可以从人的生物因素和人的社会因素这两个方面来探讨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史上,人学的研究总是在这两条轨道之间来回摇动着。唯心主义历来把人的精神本原绝对化,无视人的生物属性,因而完全从精神发展的方向来研究人;自然主义则赋予人的自然本性以首要的意义,无视人的社会属性,试图从人的自然本性入手来揭示人的斯芬克斯之谜。这种把人的生物属性绝对化的自然主义人学观点的现代表现,就是社会生物主义。用这两种观点的研究人,其结果都只能得各歪曲的、单向度的人的画面。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在人学研究中,不应当把人的社会因素同生物因素绝对对立起来,而应当在坚持以社会因素为主导的前提下重视生物因素的作用。这就是我们在人学研究上所要坚持的方法论原则。
2.多年来,人学问题的诸多争论,都同解决人的方法论原则有关,有人提出“劳动——社会——人”这样一种解决人的问题的方法论原则。这就是说,第一,要想揭示人的奥秘,就必须揭示社会的奥秘。从辩证的观点看,在现实的世界里,社会与人是不可分割的,二者通过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辩证地综合在一起。脱离现实的社会,人是抽象的;脱离现实的人及其活动,社会也是抽象的。因此,第二,要想揭示社会的本质,就必须从分析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特别是从分析劳动入手。劳动发展史既是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又是理解人的历史发展的锁钥。这个方法论原则是马克思解决人的问题的精髓,抓住了它,也就能够基本上站稳了人的问题上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
3.有人提出人学研究的新思路,主张在理论分析上,采用“主体活动——主体中介——为我关系”三维一体的研究方法,以同传统人学研究中“以物观人”方法和“以心观人”方法相区别。这种三维一体的系统综合研究方法,对人的“主体活动——主体中介——主体关系”作三维结构的综合考察,从而再现活生生的“具体人”、“系统人”。按照这种方法所建立的理论,主要有三大支点:主体活动论、主体中介论、主体关系论。在人学总体结构上,提出“一般主体论——现代主体论——社会主义新型主体论”的总体框架,体现了一条在人学领域中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从本质进到现象的基本思路。这既超越了只谈论“抽象人”的思辨人学,也超越了只注重“具体人”的经验认识的实证人学。
4.西方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方法,对我们今天探讨人学问题,具有借鉴意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人学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了不同的解决方法。直觉法,这是它们认识和理解人的存在及其根据时所使用的一种主要方法。现象学方法,这是它们在重建个人主体性问题上所采取的一种方法。微观——中介法,这是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分析人的存在状态的根源、解决种种关系以及使其超越二元论的局限,从而得以标新立异的情形下,所采取的一种主要方法。追本溯源法,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寻找人陷入困境的根源时所使用的一种主要方法。批判与建构并用的方法,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解决人摆脱困境的问题上所采取的一种方法。
5.对于马克思主义人学方法论,有人认为,马克思在批判传统方法论的基础上,用动态的方法对人的本质作了完整的规定,即人的本质并不是永恒不变的抽象物,而是随历史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个变化的原因,就在于人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另一方面,人又是被现实关系和历史关系制约的存在,人的本质就是包括这两方面的历史性。把人的“历史性”确立为人的本质,这是人学方法论发生转换的直接结果,也是建立新人学的基础。
6.一种观点指出,人既是有个性的存在,又是社会的存在和类存在;既是有生命的存在,又是活动的存在;既是能动的存在,又是受动的存在。在这些存在中,包含着价值因素和科学因素。人的本体中的价值因素和科学因素的统一,决定了我们对人的研究,既要采取价值认识方法,又要采取科学认识方法,这两种方法的统一则是人的问题研究中的一个方法论原则。正因为如此,在解决人的问题时,应该采取综合性的思维方法,处理好人的价值因素与科学因素,社会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关系。马克思主义人学既要注重客体的外部世界,又要注重人的内心世界,既不否定人的存在的客观制约性,也不肯定人的绝对自由和不受任何限制的独立性,其使命是帮助人确定自己在现实中的地位,揭示人的生活中的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价值因素与科学因素的辩证法。
7.有人认为,对人学应加强总体研究。近年来,我国人学研究方法有两大局限:一是对人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对人缺乏实证研究;二是对人的研究多停留在哲学层面上,没有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综合的角度对人进行综合研究。这种研究方式既不完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也不符合人这一研究对象的特性。因此,我们一方面应力图通过对人的现实研究带动对人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人进行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方位研究的联盟。
中西人学比较
我国的现代人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西方的人学研究则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回溯历史,可以看到,中西方古代哲学中都蕴藏着极丰富的人学思想,因此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的人学思想方法和研究成果,对于建立当代中国的人学理论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有人认为,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和自然作斗争,从自然中获得自己的生存条件,又继续创造出新的生存条件,从而使自己逐渐地从纯自然状态中走出来,并越来越得到独立发展的历史。人类对自己的全部认识,都是在这个过程中历史地形成和发展地来的。一切时代和民族的人学都无法回避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因此,天、人关系就成为所有人学理论的焦点之一。在古希腊,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彻底地脱离了自己的自然状态,因此希腊人认识自己的道路是从明确区分人与自然,把人与自然当作各自独立甚至相互对立的对象分别加以研究开始的。所以,在西方传统中,就有所谓自然学术和关于人本身的学术的区分。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生不是像古希腊那样比较彻底地摧毁了古老的氏族制度,以血缘宗法为基础的人伦关系控制了中国古代人们的生活,人被看作是“人伦”的派生物,而不是平等独立的个体。因此,在中国传统的文化学术中,像西方人那样的彼此独立的关于自然和人本身的知识学问就一直没有发展起来。
2.有人认为,中西文化有种种的不同,在所有这些不同中,最根本也是最核心的还是中西文化对人的看法的不同,其他种种不同,最终都是由对人的看法不同所决定的,因此,中西文化的不同,从根本上说是两种人学理论的不同。中西人学理论的巨大差异,源于中西方人们的实际生存状况和条件的差异。因此,中西人论的比较研究,就不应该只是从概念到概念的抽象理论的对比,而要着重揭示和说明隐藏在概念和理论背后、植根于人的实际生活中的现实基础。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才可能比较接近于对中西人论的客观认识,也才能比较真实地理解中西人论的发展及其内在线索和客观必然性。
3.有些论者认为,西方文化中对人的研究注重人的个性和独立性的一面,而中国文化注重人的共性和依存性的方面。一般来讲,西方人本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大都注重人的概念中的价值因素——即注重个人的应当性,超越性、个性和主体性等,忽视或否认个人的社会性和客观现实性。而中国古代哲学家和一些我国传统的哲学教科书大都注重人的概念中的科学因素——个人的社会现实性、客观性和受制约性,忽视人的价值因素。正是由于中西方对人的概念中的价值因素和科学因素的侧重不同,最终必然导致人们对人或个人的一系列问题的回答和解决不同。
4.人对客观世界的一切看法最初都来自于人对自身活动的看法,而人自身的活动作为一种主体生存活动,一开始就只能是能动的、辩证的。有人认为,西方哲学中的人学思想从古希腊开始,就体现为一种“生存突围”的努力,与古希腊相比,中国古代人学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轻视个体生存的倾向,使之消融于群体生存的氛围而无法突破出来。在这里,极少看到对个体生命冲动和内在能动性的积极表达,到处可见的都是对个体生命的化解和放弃。与中国古代没有产生“原子”概念相应,中国古代也没有产生自我封闭的个体人格概念,只有“二人关系”即“仁”的概念,这就是儒家“人”的观念。统一的个体人格分解为人与人的关系(仁),独立的个人淹没在族群的汪洋大海之中。
市场经济与人
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急速转型阶段,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社会的现代化,意味着对传统体制的全面超越,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迈进,就是这一超越的一部分。人的现代化,则标志着对现实的人的超越,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人的变革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活力和勃勃生机。人的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人的革命”,这一场革命将带来社会全方位的变化,同时也将人推入一个热浪翻滚的熔炉中,社会的每个人都将面临挑战和考验。
1.有专家指出,市场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对人类具有多重意义和作用。从人的生成和发展这一历史视野去看。市场经济的根本意义在于促进普遍的独立个人的生成。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个人的发展,而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才能获得独立的人格,形成具有自主性的独立个人。市场经济是个人独立活动的社会化交往形式:(1)它使人类原有的人身依赖关系变为对物的依赖关系,突破了血缘和地域纽带的历史局限性,在人们之间第一次建立起真正普遍的广泛社会联系;(2)它打破了社会关系对人的先天束缚,赋予人以更大的主动性和能动性;(3)它打破了人格从属的等级关系,把人们置于对等地位,因而使人获得了彼此平等的权利。
2.一种观点认为,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重建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已成为当代大部分中国人的共识。与这一大趋势相适应,中国人的主体性也必然有一个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将对整个社会和人们的各个生活层面产生深刻影响,对人们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起到重要作用。首先,它促进了人们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其次,它促进了人们主体意识的高涨。市场经济的大潮,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促进着整个社会的变革,也促使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发生巨大的变化。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既需要新的主体,又在改造和创造着新的主体,我们只能顺应这种趋势,自觉按照变化了的实际来塑造自己的主体性,完善主体性。
3.有人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主体性问题更加突出了。实践和主体性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理论依据:人的主体性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反过来,人的主体性使实践成为一种有方向的社会历史活动,实践是人的主体性活动的展开,二者相互促进着;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有的学者指出,与计划经济比较,市场经济更加有利于发挥人的主体性:第一,市场经济可以更合理地配置社会的资源,调整社会经济体制的各个环节,使之更趋合理,以利于人的主体性的发挥,这是集体的主体性;第二,市场经济可以调动个人的主体性,这就是个体的主体性,个体的创造天赋和潜能可以得到展示和发挥。
4.有人针对目前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经济人与道德人分离的状况,指出这一状况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和公民意识的提高,社会法制的健全而被克服。“经济人”活动的目的是获取利润,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道德人”活动的目的是有利于他人和社会,为他人、社会谋求利益。在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部分“经济人”与“道德人”呈分离态势,即某些“经济人”对个人或企业自身利益的追求是以损害他人或社会利益为代价的,这只是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出现的情况。从发展的眼光看,暂时的分离是不可避免的,他们的统一也将成为历史的必然归宿。要达到“经济人”到“道德人”的同一,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创造出必要的条件,它包括: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健全的法制和法规、高度的社会精神文明。
5.对于市场经济对人的发展的历史作用,有学者认为,它通过商品和货币这种物的交换方式,一方面摧毁了原来的自然共同体和人身依附的等级从属关系,同时也就把每一单个的人融进了世界历史的活动之中。人们面向市场,在这里就是面向整个社会。人们参与市场的竞争,就必须吸纳和运用社会创造的最高生产能力。正是在这种条件的培育和锻炼下,才使个人获得自立和自主的能力,逐渐成长为自己主宰自己的独立主体。
6.有人针对前一段时期我国学术界关于主体性研究大多注重概念性、原理性探讨的状况,提出应该从我国的实际现状出发,研究主体性问题。就人类主体意识的进化来看,起初人只能以群体方式发挥主体性,最先形成的是集群主体,随着个人走向独立才会形成个人主体,而作为最高统一性的类主体只能形成在这一切之后。就人类目前所处的时代来说,集群主体的意识已基本上属于历史的过去,以个人主体为本体的发展也已暴露出大量的矛盾,人们关注的是如何进一步发展类主体的问题。但是,回到我们的现状,情况则有些不同了,我们必须如实地承认我们的落后,这种落后不只是表现于经济和政治方面,更主要地是表现在人的发展的落后状态。长期的封建统治,使个人的主体特性遭禁锢,得不到自由发展。因此,培植独立的个人主体是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经过市场经济的培育和锻炼,个人一定会形成具有自主、自立、自律能力的独立主体。
7.有人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应运而生,从根本上开辟了一条崭新道路,为确立和发挥人的主体性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宏观保障。这条新路的内在机理和深层奥秘,就在于从人的主体性源泉——劳动实践活动、社会交往活动、语言符号活动入手,并且特别注重于从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中的生产方式和交往形式这两大环节的根本变革入手,去发掘、发挥人的主体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归根结底是通过两大途径促进了人的主体性:一是推动了人的劳动实践活动的发展,增强了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的主体性;二是推动了人的社会交往活动的发展,增强了人在物质交往活动和精神交往活动中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活动体系,主体能力体系的增强,最后回归人自身,必然结晶升华为一代社会主义新人的主体性。
综上所述,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社会处于大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人的问题突现出来,人学研究开始从自发走向自觉。然而回瞻人学研究的历程,可说是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几多感慨。
由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所直接启动的80年代初期波及全国的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大讨论,带有较为浓重的政治启蒙色彩和思想解放的性质,就人学研究本身来说,它只能算是一个自发的阶段。这场大讨论直接导源于人们对中国社会当时人性遭贬低、个性受压抑状况的反思。西方人道主义思潮的传人为中国理论界大开了眼界,为这场讨论提供了理论参照系,人们在西方文化中找到了些许共鸣。人性、人道主义、异化、人的价值、个人与社会、个体与群体、小我与大我等问题开始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这场讨论只是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反省,对人学理论问题还没有做深入细致的讨论,加上外在因素的干扰,有些问题未能展开研讨,已展开讨论的理论问题本身的也比较分散和浅显,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研究方法、课题、成果。80年代中期,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巨大成功和城市改革的开始,改革开放的实践全方位铺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由此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些剧变要求全社会的成员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同时,对外开放的深入,东西方文明冲突加剧,中国文化面临西方文化的强有力挑战,在这个时候,中国的学术界开始站在更高的角度上,开始反思传统文化与人的现代化问题,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问题,等等。人学理论的许多问题开始得到深入探讨,人学研究进入自觉阶段。90年代以来,在以往已取得的人学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一部分学者开始构思建立当代中国的人学理论。学术界在一系列问题,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学,人的本质,人的主体性和主体性原则,人的价值,人的现代化等问题上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但是,这些研究虽是自觉的,成果都还是初步的,当代中国人学理论体系的建构还有赖于全国学术界的共同努力和开拓。在以往已经取得的学术成果的基础之上,还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深化与展开。
我们认为,在未来的讨论中,以下六大问题将备受关注:第一,人学学科性质和体系的研究目前还是个薄弱环节,人们在学术著作和文章中经常运用“人学”一词,但在论及这一问题时总是晦莫如深。随着讨论的深入,人学学科的性质与体系终究要得到澄清与论证。第二,人学研究的方法将进一步丰富和多样化、实证化,多方位、综合系统的研究方法将得到运用,对人的现实研究将深化对人的理论研究,对人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将取代单一的研究。第三,对中西方人学思想的挖掘将为我们的人学研究提供重要思想素材和理论借鉴。西方人学思想极为丰富,特别是西方近代,许多思想家都系统论述和研究过人学问题,中国古代也有较丰富的人学思想,全面挖掘和清理中西方人学思想财富,进行中西人学的比较研究,将成为我国学术界的重大课题之一。第四,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发掘仍将是今后我国人学研究重要课题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将得到系统的展示。第五,现代西方人学理论中的积极成果,为我们进行人学研究提供了前鉴。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然而人的生存却面临困境,科学危机和人的价值危机等全球性问题日益严重,一些哲学大家,如海德格尔等人提出了“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口号,这对于刚开始进入市场经济的中国来说,不能不说是一副清醒剂。这些思想是有深刻的人学意蕴的,值得我们认真咀嚼和吸收。第六,市场经济体系是一种全新的经济体制,它将引起深刻的社会变化,人学研究将走出理论圈子,面向社会实践,面向市场经济,回答市场经济中提出的一系列人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人的本质的现代展现(科学因素与价值因素的统一),市场经济与人的主体性建设,人的自由,人格,人的价值,人的个性,科技发展与人的发展,等等。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回答,将促进人学学科的建构,为建立当代中国的人学做出贡献,同时也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为世界人学思想宝库增添光彩的一章。
标签:哲学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主体性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个人价值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西方世界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