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旅游资源结构及开发布局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陆桥论文,旅游资源论文,中国论文,布局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0-0690(2002)02-0176-08 中图分类号:F592.99文献标识码:A
中国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简称“本经济带”)是全国生产力布局的主轴线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都明确提出建设以新亚欧大陆桥为依托的经济带。新亚欧大陆桥在中国境内长达4100多km,直接贯通新疆、甘肃、陕西、河南,途经晋南、皖北、鲁南、苏北,通过包兰、兰青铁路辐射宁夏和青海。它从腰部完整穿越了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和三大地形阶梯,中部是华夏文明的摇篮;西部与古丝绸之路相汇;东部为海陆文化的结合地带。沿桥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多彩,且独具特色,其中分布有7处世界遗产、26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近20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2]。但是,长期以来,主要由于受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制约,加之缺乏科学规划等原因,致使本经济带大多数旅游资源至今未能得到较为充分的开发,表现在空间布局上,既很不平衡,也不尽合理。为此,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这一经济带旅游资源及其结构,并由此提出其开发思路、空间结构模式、时空组织系统以及战略措施,不仅有利于促进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1 旅游资源结构分析
1.1 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
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决定着旅游景区的功能,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旅游者的行为。因此,其分类问题一直成为对旅游资源结构进行研究的重要内容。
1.1.1 分类方法及步骤
旅游资源具有广域性、多样性和重叠性[3],类型极其庞杂,不但不同景区一般有着不同的构景要素,而且相同构景要素的不同组合也会形成性质各异的景区。传统的旅游资源分类,一般多以基本景点或资源单体为考察对象,采用定性描述方法,难免带有随意性。本文研究的区域范围广,景点多,类型复杂,拟以景区为单元(空间尺度为县或市),采用系统聚类方法,即把景区的多种构景要素视为多维空间的数轴,由其构成指标空间,每个景区都是一个向量,在多维空间中有一个数据点,“点”与“点”间的距离就是进行系统聚类的依据。其具体步骤[4]如下:
(1)数据标准化处理。为了克服变量的数量级、数值范围的影响,首先通过极差标准化处理,将变量转化为均值为零、级差为1的标准化变量:
(i=1,2,3,4……,n;j=1,2,3,4……,n)(1)
(2)景区间距离的测定。采用欧氏距离:
式中,d[,ij]为i景区与j景区在k构景要素上的距离。
(3)类间距离的测定。采用离差平方和法:
公式(3)和(4)中,S[,j]为G[,j]类中n[,j]个景区的离差平方和;S为全部景区类内离差平方和。
1.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遵循完备性和均衡性原则,以国家级旅游资源管理类别为主体,从本经济带中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意义和很高知名度的53个景区作为研究样本,参照郭来喜等新拟的中国旅游资源分类系统[3],通过对这53个景区资源属性的分析,筛选出22个构景要素作为聚类变量(表1)。
表1 中国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旅游资源构景要素
Table 1 The key elements of tourist landscape structure in the economic belt in the new Eurasian continental bridge in China
根据各构景要素在各景区中的重要性程度,以极重要、很重要、较重要、一般、不重要、无此景观加以区别,依次赋值为9、7、5、3、1、0;采用专家咨询法对每个景区进行量化赋分,构成一个景区测度数值矩阵X[,ij](i=22,j=53);按上述步骤,经SPSS软件依次进行数值标准化、景区间距离测定、类间距离测定处理后,得出树状聚类图,取前三轴进行分析,综合各类特征,得到本经济带53个景区的类型结构谱系。
分析结果表明,本经济带旅游资源的丰富性主要体现在历史文化遗产上,古城、文化遗址类景区系统包括了35个景区,占总数66%;名山胜迹、森林公园类景区系统包括了14个景区,它们主要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占26%;以“水”为主导的风景河湖类景区系统只有4个景区,占8%。
1.2 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
旅游资源通常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即区域性。这种特性不仅可以直接引发旅游者的空间行为,而且对旅游资源开发的速度、规模、效益以及时空安排都有着重要影响。
本经济带自东向西穿越东部农业文化区与西部游牧文化区。黄河流域是中国文明的摇篮,而作为其核心地区的中原,则为中国文明的发祥地。中国自上古历秦汉隋唐而至北宋,文化中心始终囿于文化发祥的极核地区即中原一带,并且大致围绕着当时的政治中心西安-洛阳-开封这一轴心作徘徊式地东西方向移动[5]。因此,在这里一方面以西安-洛阳-开封为轴心,与分布在同一地域中的安阳、浚县、郑州、商丘、亳州、徐州、曲阜等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上共同形成了悠久而灿烂的文化长廊;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几个相对独立的地域文化,如从西向东分别为华夏文明的故乡——黄土文化、中国文化的缩影——中原文化、中国文化的支柱(儒家文化)——齐鲁文化的发源地。西部游牧文化以东、西方多民族文化融合为特征,古丝绸之路的开通使西域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早、最广泛进行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地区。繁荣千年之久的丝绸之路,为这里留下了众多文化遗产。
就古城、文化遗址类景区系统来分析,本经济带以帝王陵墓、文化遗址、古城类景区和古城、古建筑、文化遗址类景区为多,各占9个,其分布遍及全带;其次是石窟、古城、古建筑类景区和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民俗类景区,各5个,主要集中在古丝路沿线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另有4个礼制/宗教建筑群类景区和3个军事、纪念地类景区,前者分别位于山东和新疆、青海境内,后者则主要集中在陕北、陇西地区(图1)。
图1 中国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旅游资源类型结构谱系
Fig.1 The structure pedigree of tourist resources types in the economic belt of the now Eurasian continental bridge in China
本经济带东起黄海之滨,西至祖国边疆,横跨我国中部三大地形阶梯。在第三级阶梯上,沿海平原与低山丘陵交错分布;在第二级阶梯上,黄河中游峡谷、山地、高原与盆地相间分布;在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北部以及自河西走廊向西,高山、盆地并列,雪山、绿洲、草原、沙漠相映。从本经济带13处山岳景观的分布上看,除2处位于第三级阶梯外,其余11处均处在第二级阶梯中。诚然,这类景区中真正属于纯自然的极少,而绝大多数都是融自然风光和历史遗产于一体的,如泰山就有“东方历史文化缩影”之誉,中岳嵩山是我国著名的佛教禅宗胜地。
另外,本经济带大部分身居我国内陆,虽然水景为数不多,但也却极富特色:东段(大陆)桥与(黄)海相连,河、湖广布;中段桥与(黄)河形影不离,水库镶嵌其间;西段桥与湖(泊)相随,伴以时露时潜的季节性河流。
1.3 旅游资源的界值结构
景源价值对于以资源为导向的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决定性意义。旅游特色资源界值是描述景源价值的重要量化指标,它是指旅游资源的特色度及空间辐射影响范围的定量评估指标的总称。本文参考郭英之的研究[5],在特色度方面,选用珍稀度、古悠度、规模度、奇特度、保存度、审美度、组合度和知名度8项指标来评价,通过专家打分和层次分析方法进行处理,其权重依次为0.187、0.059、0.075、0.180、0.041、0.152、0.100、0.206;在空间辐射层次上,则把上面8项指标再划分出3种影响尺度,即世界极、中国级和省级,权重分别为1.0、0.6、0.3,并对本经济带3大类景区系统的53处景区以100分按权重赋予分值。其计算模型为:
式中,D[,i]为i景区的特色界值;S[,ij]是i景区在特色度j指标上的得分;W[,j]为j指标的权重;W[,k]为i景区在j指标上空间辐射层次的隶属权重。取60分、30分作为特色界值分段,划分出世界级、中国级、省级三个级别。经计算,得出本经济带旅游资源的特色界值结构(表2)。
1.4 旅游资源开发的层次结构
旅游者活动具有不同的行为层次,一般可以将其分为旅游地特征的认知、旅游行为的实施和旅游专题的解读三种。因此,客观要求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也应作出相应的设计和安排。这就是说,要以资源类型和景源价值为基础,以客源市场为导向,通过推介形象、突出特色吸引、强化体验等重要环节,来确定旅游资源开发的层次结构。根据本经济带旅游资源类型结构及其景源价值的特点,可以将其旅游资源开发的层次结构作出如图2所示构建。
表2 中国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旅游资源特色界值结构
Table 2 The peculiar threshold structure of tourist resources in the economic belt of the new Eurasian continental bridge in China
类别 景区
吸引范围
古城、文化
西安、敦煌、曲阜 世界级
遗址类景区
平遥、洛阳、安阳、开封、郑州、银川、兰
系统(35个) 州、天水、吐鲁番、乌鲁木齐、延安 中国级
邹城、同仁、武威、张掖、咸阳、商丘、徐
州、韩城、新绛、南阳、嘉峪关、临汾、亳
州、汉中、榆林、浚县、伊梨、库尔勒、甘
南、西宁、喀什
省级
名山胜迹、
泰山、嵩山、华山 世界级
森林公园类
信阳(鸡公山)、永济(五老峰)、宝鸡(
景区系统(
天台山)、临潼(骊山)、平凉(崆峒山)
中国级
14个)连云港(云台山)、济源(王屋山)、太白(
太白山)、长安(终南山)、固原(六盘山)
、日照(滨海森林公园)
省级
风景河湖类
壶口瀑布 世界级
景区系统(
青海湖、天山天池 中国级
4个) 三门峡
省级
图2 中国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旅游资源开发层次结构
Fig.2 The structure of tourist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the economic belt of the new Eurasian continental bridge in China
2 旅游资源开发布局
2.1 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思路
围绕充分发挥本经济带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优势,遵循旅游资源开发的一般规律,可以将其旅游资源开发的总体目标确定为:2005年前后,使旅游资源开发成为本经济带乃至全国的产业经济和空间经济的增长点;2010年前后,将本经济带构筑成为在世界上具有强烈影响力的旅游带。根据上述目标,其开发的基本思路可以归纳为:以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中国文明的摇篮)和风情万种的西域文化(中西文化的融合)为特色,以雄伟壮观的自然风光为衬托,大力发展文化旅游、观光旅游、生态旅游、度假旅游以及考古、修学、体育健身等专题旅游;将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开发与新颖别致的旅游项目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三维文化(即以宏大自然背景为对象的生态文化,以价值观、国民性、宗教、民俗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以丝路遗踪为代表的中西融合文化)为主线,突出最能体现中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三大特征,构造出三维文化交融贯通的脉络,以激发旅游者沿现代丝绸之路旅游来体验文化认同(寻根、探源)和文化差异(现代与传统、中国与西方);同时,通过积极打造鲜明独特的旅游形象,充分利用各种传媒来扩大宣传,以提高感召力,强化吸引力,从而推动旅游资源的开发。
2.2 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结构模式
依据上述分析,考虑到资源管理的类别,结合各景区的开发现状和条件,我们认为,本经济带旅游资源开发布局应当把突出重点与加强协调有机结合起来。其空间结构模式可以概括为1个中心、4个增长极、5个节点;1条主轴、3条扩展轴、18条特色线路;5大分区(表3)。
表3 中国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结构模式
Table 3 The model of spatial structure of tourist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the economic belt of the new Eurasian continental bridge in China
项目 内容
1个中心西安
4个增长极
曲(阜)-泰(山)、卞(开封)-洛(阳)、
西安、敦煌
5个节点徐州、郑州、西安、兰州、乌鲁木齐
1条主轴陇海-兰新铁路沿线
3条扩展轴
兰青铁路沿线、包兰-宝中铁路沿线、南疆铁路沿
线
丝路之旅、异域风情游、华夏文化游、关中皇陵游
、中原古都游、儒家文化游、西夏秘境游、敦煌瑰
宝游、长城访古
18条特色线路 游、登岳探险游、沙湖生态游、冰雪历险游、黄河水上游、瀚海古
堡游、港城山海游、地景科考游、健身竞技游、窟寺
宗教游
5大分区黄淮-古迹名山旅游区、中原-名城遗址旅游区、黄
土-皇陵古都旅游区、西域-丝路风情旅游区、青海
-冰雪高原旅游区
2.3 旅游资源开发的时空组织系统
在旅游资源开发的时空组织上,必须坚持点、线、面相结合的系统开发方式,把点、轴开发与地域系统建设有机地统一起来。从本经济带实际出发,首先要以新亚欧大陆桥这一主轴为依托,重点开发那些资源特色鲜明、开发条件优越并对旅游资源开发全局产生重大影响的中心、增长极、节点;然后逐步开拓沿兰青铁路入青(青海湖、塔尔寺、唐蕃古道、冰雪高原)、沿包兰-宝中铁路入宁(西夏王陵、黄河、古长城等)、南疆铁路沿线( 瀚海古城、绿洲风情、丝路遗踪)3条扩展轴和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18条特色线路,并以此向次一级景点、景区拓展;同时不断整合5大分区功能,最终形成一个既突出重点又顾及全局,节点系统合理、网络关系紧密,有层次、有时序的巨型带状旅游资源开发时空组织系统。
2.4 五大旅游区的资源开发
本经济带旅游资源开发应以西安为中心,以曲阜-泰山、开封-洛阳、西安、敦煌为增长极,充分发挥徐州、郑州、西安、兰州、乌鲁木齐5大节点的集散效应,通过近期的集中开发,尽快形成景点密集、主题各异、形象鲜明、功能协调的五大旅游热区,并为最终构筑一条世界性的黄金旅游带创造有利条件。
1)黄淮-名山古迹旅游区。主要包括鲁中南、苏北和皖北。以2处世界文化遗产——泰山、“三孔”和5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曲阜、邹城、徐州、亳州、淮安为主体,荟萃了齐鲁文化的精华,是中国传统文化支柱——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拥有本经济带仅有的2处滨海旅游景区(日照、连云港);缩影了中国古近代战事(从楚汉相争到淮海战役)。所以,该区的旅游资源开发要突出名山(泰山、花果山)、大海(黄海之滨)、圣人(孔子、孟子)三个主题,重点发展文化观光旅游、滨海度假旅游以及生态旅游等。同时,由于这里地处四省交界,因此,必须突破行政区划束缚,加强联合与协作,以促进旅游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开发。
2)中原-名城古文化旅游区。包括河南省和晋南地区。这里是中原文化的核心区,以古都、古遗址、名山交织为特点;在卞(开封)-洛(阳)轴线两侧,集中分布了10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我国7大古都中的3个——安阳(殷墟,中国第一古都)、洛阳(九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为我国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文化、商文化的发祥地;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鸡公山、龙门石窟、中岳嵩山等。该区旅游资源开发要围绕“一个中心”、“两个龙头”、“三大品牌”、“四大特色”。具体来说,以卞-洛一带的中原文化核心区为中心,以龙门石窟、嵩山少林寺为龙头,以古都游、功夫游、寻根游为品牌,以安阳、濮阳的殷商文化旅游、许昌、南阳的三国事迹旅游、平遥、新绛的古城镇、古宅院旅游、小浪底、鸡公山、三门峡、王屋山的生态、度假旅游为特色,进一步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并使其集中外显、物化于旅游产品中,以充分体现中原文化的深邃底蕴。
3)黄土-皇陵古都旅游区。主要包括陕西省,是本经济带中旅游资源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宏伟的旅游区。这里以千沟万壑黄土高原为背景,以十二朝古都西安为中心,气势宏大的皇家陵墓展现了周、秦、汉、唐四朝文化,其中尤以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最负盛名;拥有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西岳华山、临潼骊山、宝鸡天台山和2个国家森林公园——太白山、终南山。该区是人文与自然景观并蓄的黄金旅游区,其资源开发应以精品化、国际化为主攻方向。首先应对秦始皇兵马俑、汉阳陵等世界级旅游资源实施全面包装,使其成为顶级旅游精品。同时,须对西安古城进行以保护性为主的开发,如对三学衙-书院门-湘子庙街-西大街-北院门历史街道进行修复,对丰镐、阿房宫、汉城、大明宫四大遗址进行深度开发,以进一步强化西安作为周、秦、汉、唐都城的形象和作为世界文明古都在全世界的影响[7]。
4)西域-丝路风情旅游区。包括甘肃、宁夏、新疆。这里自然景观以沙漠、绿洲、雪山和草原、森林为特色;以“丝绸之路”为主线所形成的石窟、寺院、古城、关隘等古迹珍藏着辉煌灿烂的中西方文化交融;众多的民族展现出独特的异域风情。著名景点有天山天池、敦煌莫高窟、嘉峪关古长城、西夏王陵、天水麦积山千佛洞、火洲吐鲁蕃等。该区旅游资源开发价值高、特色鲜明,但比较分散,应依托大中城市进行集中开发。宁夏旅游资源开发要围绕四大主题——大漠黄河、西夏文化、回族风情、黄土高原绿岛(六盘山);甘肃旅游资源开发应集中体现为“一圈一线”,即充分发挥兰州的旅游集散中心的作用,带动兰州城市旅游及其周边的天水、甘南等地的石窟、宗教文化和藏族风情旅游,着力开发兰州经嘉峪关至敦煌的河西走廊一线的石窟、古城堡、古关隘、古长城等旅游资源,构造出一条“丝路画廊”和富有强烈吸引力的旅游热线;新疆旅游资源开发应紧密围绕“一山、两线、三重点”,即以天山为主打旅游产品(天山南北好风光),以乌鲁木齐-天池-吐鲁番一线以及“丝绸之路”南线沙漠公路为黄金旅游线,以西域风光、民俗风情、考古探险为热点[7]。
5)青海-冰雪高原旅游区。指青海省。这里高原雄居、雪峰万仞、湖沼众多,人文景观以宗教建筑和民俗风情为特色,且资源保护相对完好。代表性景点有青海湖、塔尔寺、唐蕃古道、两河源头等。由于该区交通相对闭塞,景点又相当分散。因此,应当优先选择那些优势明显、交通便利的景点(如青海湖、西宁、格尔木等)加以集中开发,重点发展观光度假旅游,并利用其风光的独特性、文化的相对封闭性来大力开发专项旅游。
图3 中国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旅游资源开发总体布局
Fig.3 The overall allocation of tourist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the economic belt of the new Eurasian continental bridge in China
3 旅游资源开发的战略措施
3.1 政府主导,联合赶超,共同发展
本经济带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其开发尚处于初期阶段,对整个经济带建设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因此迫切需要确立并实施赶超开发战略。否则,在纯粹市场竞争下,只会对其开发产生进一步的机会不等和不公平。实施赶超战略关键是要制定优惠政策,即对旅游产业采取政策倾斜,这需要借助于政府作用。同时,由于本经济带旅游资源开发涉及到许多相关部门和行政区域的利益,只有突破其利益分割的壁垒,才能实现协调开发。为此,今后在本经济带旅游资源开发中,应当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树立全局观念,建立协作制度,通过制定统一的开发规划来规范各部门、各地区的行为,以避免开发初期在观光产品层次上的过度竞争和重复建设。建议在国家主持下,联合沿桥各省、区制定本经济带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纲要,明确其开发的目标、任务、重点、措施和区域分工,为其联合开发和协调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2 坚持保护性开发,寓开发于保护之中
本经济带、特别是西部生态环境恶劣。据有关资料分析,中国段丝路沿线生态环境质量为良好以上的地区占26.1%,主要分布于东部;环境质量为中等的地区占15.3%,多分布于中部;而环境质量状况在差以下的则占58.6%,并集中分布于西部的沙漠边缘和黄土丘陵区。沙漠化、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已构成本经济带旅游资源开发的三大障碍。因此,当务之急必须建立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这里的人文景观损坏也十分严重,如历史遗产年久失修相当普遍,文物被盗时有发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众所周知,历史文化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其开发应当慎之又慎。鉴于本经济带历史文化名城甚多,在城市建设中,尤其要注重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以开发来促保护。
3.3 形象驱动,名品带动
旅游活动的软化性和旅游产品的不可移动、不可储存特点,使得旅游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在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中占据着越来越突出的位置,十分需要将其为一个整体的旅游吸引物而非若干分散独立的景点积极推向市场。同时,这个形象还必须是综合的,要有鲜明特色、强烈招揽性和巨大吸引力,并能够成为旅游吸引的动力源。初步研究认为,本经济带整体旅游形象可以定位在“五千年历史画卷,四千里壮丽山河”、“现代丝绸之路,中华特色之旅”、“中国文化第一长廊”等。为此,应当积极组织举办各种高质量的旅游节庆活动,以扩大对本经济带旅游形象的宣传。建议组建中国新亚欧大陆桥旅游信息中心,通过各种媒体对其旅游形象进行立体化包装和多渠道宣传。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加快由产品开发模式向品牌导向模式的跨越,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一是应围绕“黄河文化”、“西域文化”和“丝路文化”三大品牌,深化其产品开发,引导其品牌内生机制的生成,从而增强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二是要以为数众多的古文化遗址、古城、古墓等为基础,不断拓展大众文化旅游,并重视服务、管理等软环境的配套,以形成对历史文化资源内涵与底蕴集中挖掘的主体性和区域性的观光产品;三是以名山、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为主题加以综合开发,并辅以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提升旅游消费档次;四是以丝路沿线的特色资源(沙、雪、窟、堡、湖等)为重点,面向个性化的旅游消费,开发各种专项旅游项目,如探险、体育、健身、科考等,形成系列化产品,以强化其在旅游市场中的垄断地位;五是通过对旅游路线的合理设计,将各地的旅游产品优化组合起来,进行整体推出、分工开发,从而形成互补性的旅游产品体系。
收稿日期:2001-06-15;;修订日期:2001-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