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院校要转变哪些教育思想和观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观念论文,院校论文,思想论文,高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思想和观念是人们对于教育现象、本质、规律以及如何实施教育的理解、认识和看法。它渗透于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方方面面,在整个教育教学改革中处于先导的地位。师范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高师院校担负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重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办学质量,为国家培养大批“精于从事素质教育的师资”是高师院校的中心任务。本文试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角度,对高师本科院校的办学实践作一粗浅思考,算是对当前教育思想大讨论的一份答卷。
我们需要转变哪些教育思想和观念
1、在办学目标上,片面追求高层次
近年来,高师院校办学实践中出现了不顾自身实际,盲目追求“三高”的倾向:较高的硕士点、博士点数、较高的发展速度、较高的考研率。如一些师范院校为了多考几个研究生,不惜代价,另起炉灶,增加“营养”,研究对策,完全背离了高师院校的主旨和根本任务。究其实质,是几十年来反反复复、争论不休的“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的反映,是师范院校盲目向综合大学看齐的一种表现。
2、在办学方向上,“眼睛向上”
办学方向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办学的政治方向,一种是办学的服务方向。在办学的服务方向上,高师院校文科以培养文学家、哲学家以及××长为荣,理科的理想则是培养科学家,而两者都忘记了或者说是忽视了造就能够培养文学家、哲学家、科学家以及××长的教育家、学科教学专家这一根本目标。
3、在发展观上、看重规模,注重数量
高师院校一谈发展,往往理解为就是在校生规模的扩大,专业学科点的增加,基建规模的扩大,教学仪器设备以及图书资料的添置,如此等等。至于学校的内涵怎样、质量如何则较少有人去过问。这是一种“粗放式经营”。
4、在育人观上,视学生为“知识人”,按“教书匠”来培养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观念几十年来左右着高师院校教师学生的教学思维。教师把学生看作一个个仓库,把凡是将来在教学上用得着的知识一古脑儿地“填”给学生。而且,一旦得到基础教育领域的反馈,说高师毕业生某方面的素质、技能有所欠缺,则马上增设相应的课程,如班主任工作、三字一话课,等等。高师学生从参加高考到毕业从教,借用柯俊院士的话说,真的是“赶鸭子”、“填鸭子”、“烤鸭子”、“板鸭子”,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5、在教学改革上,零打碎敲,缺乏整体设计
高师院校一谈教学改革,要么只是拓宽专业面向,开设辅修专业;要么只是增加若干课程,以提高学生某方面能力;要么是大力倡导启发式教学,废除填鸭式教学;要么是认为运用了微格教学法,就是进行了教学改革;等等。由于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整体思路,致使教学改革进展不大,效果欠佳。
6、在管理工作中,力求“管住”
高师院校“管理”有余,服务不够,十分注重通过各种规章制度“管住”师生员工,强调学校一个声音、一个步调,追求一种风格、一种色彩。在教师管理中,片面强调干部是管理者,教师是被动的管理对象;在学生管理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的主体作用则重视不够。
7、在各种投入上,重“硬件”轻“软件”
在高校建设中,既包括硬件环境,如教工住宅、教室、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和教学手段等,也包括软件环境,像教育教学思想、办学方针、教学内容与方法、校园文化、校风学风等。高师院校无论是领导、教师精力的投入,还是资金经费的投入,都较为重视投入在硬件上,因为硬件建设可以立竿见影,尽快出政绩、出效果,而教育思想的转变、学术氛围的营造、校风的建设等软件建设相对说来“看不见”,见效慢,所以要么认为不是当务之急,要么认为不存在什么问题。
8、在办学职能上,固守职前培养
几十年来,我国高师院校主要承担中小学师资职前培养的任务,师资的职后培训、进修任务则由各级教育学院来承担。目前,我国有各级教育学院229所,已经形成网络和体系,其中虽不乏几所佼佼者, 但较为客观地说,在总体上与师范院校相比,无论是师资水平还是办学质量都有较大差距。加上其它种种原因,使得师资培训收效不大,质量不佳。而高师院校却生源不足,无法充分发挥其现有教育资源的潜能。
9、在精神状态上,安于现状
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高师院校的招生规模由上级部门核定,学生毕业由国家负责安排,不论有无特色,不看实际水平,毕业生人人都有工作,高师院校个个都照常“营业”。这样,高师院校无须使出“浑身解数”,也能生存下去。
教育思想和观念要转向哪里
1、在办学目标上,安于其位,办出特色
学校类别本无高低贵贱,关键在于科学定位。在我国百年师范教育发展历程中,历史地形成了三类高师院校:第一类是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并重、教育科研和教育学科实力强的学校;第二类是以培养本科生为主的学校;第三类是培养大专生的师专。无论哪一类高师院校,都应该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使师范性与学术性得到辩证的统一,统一的基础是它们的基本职能和任务。高师院校的学术性不应是脱离师范专业特色的学术性,脱离了师范性就称不上是真正的师范院校;高师院校的师范性不应是没有学术性的师范性,没有学术性的师范性算不上是高等师范教育。高师院校的办学特色,其主要表现应当是:对内,有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科学的教育教学管理、较强的师资队伍、较高的教学水准、特别是较强的教育教学科研水平和成果;对外,能为基础教育及相关教育提供高水平师资、能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特别是中小学教学的改革提供有力的指导和服务。只有安于其位,苦练内功,高师院校才能够在各自层次上办出特色,为社会提供最好的服务。
2、在办学方向上,“眼睛向下”,以师为本
高师院校也确实培养了一些文学家、科学家甚至于若干政治家,高师院校的教师尽可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参与某些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但高师院校的主要服务面向是基础教育第一线,具体讲,高师院校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提供优质、高效服务:首先,要通过过硬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基础教育培养一批未来的教育家、学科教学专家和大批“精于从事素质教育的师资”。这是高师院校的本分。其次,要结合整个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结合中小学的教育实际,形成一种机制,使得高师院校的教师和科研人员“眼睛向下”,深入一线,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为基础教育教学提供科学指导和理论支持。这样,既为基础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提供服务,又提高了高师院校与科研人员的素质;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第三,建立包括附属中小学在内的中小学教育实践基地,加强高师院校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开展多种形式的改革实验。
3、在发展观上,积极充实内涵,紧紧扭住质量
高师院校在发展中保持一定发展速度,扩大规模,改变长期以来生师比例偏低、办学效益不高的状况,是必要的。但办学规模、在校学生数等并非越大越好,越多越好。办学规模的扩充往往与人、财、物等各种条件密切相关,绝不能离开现实可能去追求大规模、高速度,否则便会带来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受到教育规律的惩罚。以美国为例,它既有数万人的“巨型大学”,也有三五百人的“微型学院”,之所以都能生存,就在于它们内涵充实,各具特色。这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高校竞相扩大规模,一与国家导向有关,二是与高等教育按人头核定、下拨办学经费的政策有关。如何改革值得研究。再说质量,现在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教师体罚学生、学生厌学逃学乃至自杀等现象屡屡见诸报端,这个问题的造成,高师院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根源于高师院校质量意识淡漠,没有“精耕细作”。教育部周远清副部长一再讲:教学改革是核心,质量意识要升温!高师院校尤其要警醒,要反思。
4、在育人观上,要视学生为“教育人”,按照教育家、 学科教学专家目标培养
高师院校的育人观和培养目标要作根本性变革。“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始得其下。”要站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高度、迎接世界未来新科技革命挑战的高度、我国整个教育改革与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观照、审视高师院校的育人观和培养目标,给学生以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和培养,使他们成为一个个教育家、学科教学专家,成为“教育人”。结合我国高师院校实际,我们认为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重大变革:其一,要培养高素质教师,造就未来的教育家,学科教学专家,第一重要的是培养起学生对教师职业的崇高感、责任感,树立起科学的、富有时代精神的教育学理念。经过教育、培养,他们有把握教育规律、了解学校教育实际、洞察学生心理、特别是处理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二,强化终身教育思想,注重创新意识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与训练。要在学生心灵深处牢牢树起一种信念:学习是生命延续、事业进步的第一需要。有此信念,加上创新意识,加上科学的方法论教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就会大大增强。这才是真正的“授人以渔”。其三,要大力加强师范生的教育科研训练。科学研究是源,教学是流。要给学生一杯水,那么教师就应该是一条小溪,一条河流。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不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教师,不可能真正尝到当教师的乐趣并成为真正出色的教师。高师院校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培养师范生的教育科研意识、科研道德和科研能力,是培养“教育人”、培养创造型教师、培养未来教育家的迫切需要。
5、在教学改革上,要讲究策略,整体推进
高师院校教学改革,包括教育教学思想、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改革,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复杂性、艰巨性使得任何想通过简单省事、急功近利的改革措施就取得成效的方案都归于空想,想在某一方面单兵突进也不可能最终取得成效。要深化教学改革,必须仔细审视各个环节,运用正确的教改策略,全局把握,整体推进。近几年高校教改的实践表明:教学改革必须有正确的教育教学理论作指导;必须重视教师教育教学思想的转变更新;教学改革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实行目标管理;教学改革必须有完善、健全的政策、措施保障;等等。
6、在管理工作中,要重视“激活”
高师院校的管理,要管而不死,疏而不堵,开放而不封闭,自由而不放纵。在强调典范、表率和纪律、秩序的同时,要重视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激活”教师、学生去创造、去创新。学校要为教师出创造性成果多提供服务,多创造条件,为学生形成健康、鲜明的个性特点去营造氛围、去优化环境,从而使高师成为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的天地。
7、在各种投入上,要“软硬兼施”
办好高校,硬件投入不可或缺,特别是高师院校多年来欠帐太多,办学上困难重重,花大力气改善办学条件是无可厚非的。但绝不能因此而忽视软件的建设与投入,更不能因为要建设硬件而冲击、损害软件建设。实际上,二是关系处理得好,可以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硬件投入可以为软件优化改善条件,软件建设可以使硬件发挥更大作用。高等学校尤其是高师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教学科研水平、学校综合实力的高低,在根本的意义上受制于软件环境的优劣。为此,高师院校的各种投入要综合平衡,软硬兼施,促进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
8、在办学职能上,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要结合
随着基础教育师资学历达标任务的逐步完成,其职后培训和进修提高的高潮即将到来;随着高教体制的逐步深化、高教资源进一步优化组合,高师院校开展中小学师资职后培训的职能必将得到大大扩展。因此,高师院校要更新观念,创造条件,提高师资水平,强化培训能力,为中小学师资的知识更新、专题研究、高级研修等层次的培训富有成效地开展做好充分准备。
9、在精神状态上,要积极竞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化,中小学选聘师资的人事权将不断扩大,而选聘教师的唯一尺度便是教育教学水平。同时,随着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落实、教师社会地位的逐步提高,非师范院校毕业生也来谋取教师职位。这样,缺乏竞争意识,不去想方设法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毕业生不受社会欢迎的高师院校在激烈的竞争中将无法生存。高师院校树立起竞争意识,刻不容缓。
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关系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成败,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的兴衰。高师院校要想在实施科教兴国、提高全民族素质的进程中有所作为,必须高度重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用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指导办学实践。
在高师院校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高瞻远瞩,胸怀全局。不能就教育论教育、就师范论师范,要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为根本指导方针,面向世界,着眼未来,规划设计高师改革思路和蓝图;第二,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一个长期的、甚至是痛苦的过程,不可存毕其功于一役的幻想;第三,任何教育改革,最终都必须落实在教师身上。高师院校必须注意把广大教师吸纳到教育思想大讨论的行列中来;最后,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不能叶公好龙,停留在口号上、文章中,重要的是付诸实践。有些高师院校的校长谈教育思想是一套一套的,但不愿去抓落实。真正的教育家绝不是空头理论家,而是运用先进、正确的教育思想作武器,积极投身教改实践并取得丰硕成果的实践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