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与肝功能的相关性研究论文_孟翠弟,刘学明,刘铁军

孟翠弟 刘学明 刘铁军

北京丰台医院 北京 100000

  【摘 要】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与肝功能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抽取患者肘静脉血2 ml,离心分离血清,-20℃冰箱保存备用。在血清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测出数值。结果:血清ALT、AST、TBIL浓度在肝胆湿热组的值最高,与湿邪困脾组、肝肾阴虚组、肝郁血瘀组、肝郁脾虚组、肝郁气滞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ALB浓度在湿邪困脾组明显低于其它五组,与肝肾阴虚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ALB浓度在肝郁气滞组最高,肝郁脾虚组较高,两组与肝胆湿热组、湿邪困脾组、肝郁血瘀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A/G在湿邪困脾组最低,明显低于其它五组。其中A/G肝郁气滞组与肝胆湿热组、湿邪困脾组、肝肾阴虚组、肝郁血瘀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A/G在肝郁脾虚组与湿邪困脾组、肝郁血瘀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ALT、 AST、 TBTL、 ALB浓度以及 A/G,可以作为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肝功能

【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64-8999(2015)7-0423-02

  慢性乙型肝炎(C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临床上常见传染病,主要是指肝脏的炎症、组织学、生物化学异常征象持续超过6个月,病情无好转或肝内有活动性炎症变化者。把中医辩证和现代检测指标相结合进行研究的报道还不多见。通过将二者结合起来研究使中医辨证增加了客观指标,为判断病情和治疗提供诊断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实验的研究对象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80例,患者血清均为2006年1月4日至2006年11月10日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病门诊收集,所有患者均符合2000年9月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会西安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的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其中男134例,女46例,年龄介于18岁至65岁之间,平均年龄41.06岁。30例健康者血清均采自健康志愿者,全部纳入正常对照组。参照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中药新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辨证分型,将这180例研究对象分六组,各组的人数均为30例。

1.2 检查方法 抽取患者肘静脉血2 ml,离心分离血清,-20℃冰箱保存备用。在血清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测出数值。

1.3 统计学处理

实验结果为计量资料的,用均数±标准差(_ x±S)表示,多个均数间两两比较采用方差齐性检验、方差分析及q检验;计数资料用行×列表资料的х2检验,多个均数间两两比较采用多个率的两两比较;以上操作均用SAS统计软件[版本号:SAS SYSTEM for windows V8进行统计。

2 结果

从表1、表2、表3中显示,患者血清ALT、AST、TBIL浓度在肝胆湿热组的值最高,与湿邪困脾组、肝肾阴虚组、肝郁血瘀组、肝郁脾虚组、肝郁气滞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从表4中显示,血清ALB浓度在湿邪困脾组明显低于其它五组,与肝肾阴虚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ALB浓度在肝郁气滞组最高,肝郁脾虚组较高,两组与肝胆湿热组、湿邪困脾组、肝郁血瘀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从表5显示,A/G在湿邪困脾组最低,明显低于其它五组。其中A/G肝郁气滞组与肝胆湿热组、湿邪困脾组、肝肾阴虚组、肝郁血瘀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A/G在肝郁脾虚组与湿邪困脾组、肝郁血瘀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与肝胆湿热组、湿邪困脾组、肝肾阴虚组、肝郁血瘀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湿邪困脾组、肝郁血瘀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脏疾患,它具有发病率高,危害性大,治愈率低等特点。主要是指肝脏的炎症、组织学、生物化学异常征象持续超过6个月,病情无好转或肝内有活动性炎症变化者。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表现有黄疸、肝区疼痛不适以及乏力、纳差、尿黄等病症,因而归属于中医学“胁痛”、“黄疸”、“肝郁”、“肝热”等范畴。“胁痛”一证,早在《内经》已有记载,并明确指出其发生主要是由于肝胆病变。如《灵枢.五邪》篇说“邪在肝,则两协中痛。”[1]中医文献对“黄疸”论述较多。如《素问.平人气象论篇》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2]汉代张仲景之《金匮要略》把黄疸分为五疸即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和黑疸;而元代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根据黄疸的症状,将黄疸分为阳黄和阴黄两大类。

本病外因是湿热疫毒,内因是郁怒伐肝、饮食不节导致脏腑功能失调,阴阳气血亏损引起,“湿、热、毒、郁、瘀、痰”是本病之原,脏腑功能失调是本病之象,阴阳气血虚弱是本病之本,肝郁络阻是病机中转环节。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水平也不断提高,但迄今为止,无论中医西医对本病的认识还不完善。在对慢性乙型肝炎相关资料的阅读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医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宏观辨证分型与治疗在不断成熟,而且对本病的疗效显著。西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的微观诊断方法在不断地多样化、细致化,但没有特效疗法。如果能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指导临床,其意义将是很大的。

本研究通过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宏观辨证分型的基础上,对其血清进行一些相关免疫学指标的检测,探究二者之间有无相关性,以期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找到客观的诊断依据。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于HBV的持续感染引起的。研究表明HBV本身不直接损害肝细胞,而是通过宿主对病毒抗原的免疫反应引起肝细胞的损伤和破坏,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因而机体的免疫状态对乙型肝炎的发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祖国医学则认为慢性乙型肝炎属“疫毒”范畴,多属本虚标实[3]。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长期肝功能异常,且辩证分型之间血清ALT、 AST、 TBTL、 ALB浓度以及 A/G高低明显差异。血清ALT、AST、TBIL浓度在肝胆湿热组的值最高,与湿邪困脾组、肝肾阴虚组、肝郁血瘀组、肝郁脾虚组、肝郁气滞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ALB浓度在湿邪困脾组明显低于其它五组,与肝肾阴虚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ALB浓度在肝郁气滞组最高,肝郁脾虚组较高,两组与肝胆湿热组、湿邪困脾组、肝郁血瘀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A/G在湿邪困脾组最低,明显低于其它五组。其中A/G肝郁气滞组与肝胆湿热组、湿邪困脾组、肝肾阴虚组、肝郁血瘀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A/G在肝郁脾虚组与湿邪困脾组、肝郁血瘀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血清ALT、 AST、 TBTL、 ALB浓度以及 A/G,可以作为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 在对慢性乙型肝炎实验室指标和辨证分型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利用中西医诊断方法上的优势互补, 创立一种既能从生物学角度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性, 又能从整体上把握反映病变实质的证的临床辨证方法是完全可行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将中医的宏观辨证与西医的微观检查结合起来, 真正做到二者相互渗透, 相互补充。

参考文献

[1] 史巧玲.浅析慢性肝炎的辨证论治.河南中医,2002,22(3):19

[2] 齐京.从络病理论探讨慢性肝炎的病机.北京中医,2004,23(1):16-17

[3] 张俊富.崔丽安.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和乙肝病毒复制的初步研究.中医杂志,1989,30(2)

作者简介:

孟翠弟 1974年-至今,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工作单位:北京丰台医院

论文作者:孟翠弟,刘学明,刘铁军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5年7月第30卷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6

标签:;  ;  ;  ;  ;  ;  ;  ;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与肝功能的相关性研究论文_孟翠弟,刘学明,刘铁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