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质量问题令人怵目惊心——由三次图书质量检查引发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怵目惊心论文,图书论文,质量问题论文,质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图书质量出现的严重问题近年来已成为我国出版界及广大读者越来越关注的焦点话题。1992年11月,新闻出版署向全国出版社下发了《图书质量管理规定(试行)》。该《规定》制定了衡量图书质量的具体标准,对保证、提高图书质量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同时明确规定了图书质量优劣者的奖罚措施。新闻出版署这一《规定》的下发无疑对保证和提高图书质量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图书的总体质量有所提高。尽管如此,近两年来图书质量仍是出版界的一个突出问题,并在社会上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读者反映强烈,说:“无错不成书,百错是好书。”
1994年是我国图书出版业的“质量年”。为此,1994年新闻出版署连续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图书质量检查,聘请了十几位经验丰富的校对专家组成了图书质量检查小组,制定了一套比较科学的检查标准。考虑到目前我国图书出版业的现状,在选择检查对象时,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采取了随机抽样的办法;在具体操作中,在检查标准的掌握上采取了适当放宽的原则;不仅如此,为了慎重,对检查出的每一个错误都经过质量检查小组全体讨论、认定、确保检查工作的认真、严肃,避免出现疏漏。
第一次检查是对在京的20家中央部委出版社出版的23种图书编校质量的检查。检查的结果是:没有一种图书达到优良品和良好品的标准。23种书中只有3种勉强合格品,占被检查图书的13%。其余20种图书均为不合格品(根据新闻出版署《图书质量管理规定(试行)》,差错率在万分之一以下的为合格品),最高的达万分之五点三。
第二次是对古籍今译图书的质量检查。这次检查主要是针对古籍图书今译的译文质量(即明显翻译错误及漏译、多译的字、词、段等)以及明显的编校差错。对有学术争议或基本符合原意的一般性错字、错误的标点符号等均不计算在内。这次共检查了10家出版社(包括3家地方出版社)出版的9种图书(有一种图书是两家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检查的结果更是令人吃惊:9种图书没有一种是合格的,更不用说良好品和优良品了。而且差错率高的超过了万分之十,最低的也在万分之三以上,平均差错率达到了万分之六点三。
在第一、二次图书质量检查之后,新闻出版署对检查出来的不合格图书及其出版社进行了公开的批评和处罚。这在社会各界尤其是在出版系统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为了使图书质量的检查工作更具有权威性、公平性,新闻出版署又进行了第三次图书质量的检查。这次检查的对象是新闻出版署的16家直属出版社(包括副牌出版社)1992年和1993年出版的图书,每家出版社两种,共计32种图书。检查的结果虽然较前两次略好一些,但仍然是令人失望的:32种被检查的图书只有三联书店出版的《奇特的精神漫游—〈西游记〉新说》一书为优良品,差错率仅为万分之零点一,属编校质量优秀图书;有两种图书为良好品,加上一种优良品图书,占32种被检查图书总数的9%;另有7种图书为合格品,占被查图书总数的22%;其余22种图书均为不合格品,占被查图书总数的69%,差错率最高的达到万分之四点七。
三次图书质量检查共涉及46家出版社、64种图书,其中只有3种图书达到优良品和良好品,占全部被查图书的4.7%;10种图书达到合格,占全部被查图书的15.6%;其余51种图书均为不合格品,占全部被查图书的79.7%。也就是说,按照新闻出版署《图书质量管理规定(试行)》的标准,这三次图书质量检查的图书几乎80%都是不合格的!多么怵目惊心。
三次图书质量检查的问题比较一致的是编校差错多,错误率高,主要是错字、漏字、别字、多字、颠倒、标点符号错误、知识性和语法逻辑错误等,例如将毛泽东错为“毛泽车”,周恩来错为“周思来”,戎马一生错为“成马一生”等等。对于古籍合译图书,除了有这种类似的编校差错问题外,还有不少其他方面的问题:一是译文不准确,错译或误释较多。一些译者不明古文的字义,误解古文,译文背离古文原意,造成常识性错误;二是在翻译中,多译(衍文)和漏译(奇文)也较严重,有的译者不顾原文和史实,或在翻译时另起炉灶,随意发挥,添油加醋,画蛇添足,或者有意回避难点,造成原文中一些关键性的字、词、段、漏译,使史实不连贯,文句不连接;三是有的书在古籍整理方法上不规范,体例不统一:有的书原文与篇目的分合不严格依照底本,又未作校语,造成混乱;有的书违背校勘常识,随意删改文字;还有的图书译文正文与引文不一致,前后所引书名不一致,注音的体例不一致,封面、护封、内封、版权页的字体不一致等等。
造成图书质量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编者、作者的原因,有排版、印制、装订的原因等等,但更主要的是我们出版社的原因。第一,由于近些年讲求经济效益,搞经济承包、搞责任制,有的出版社尽量减少或忽视不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的部门、人员,如校对工作,在一些出版社里无论是在部门的设置、人员的安排,经济待遇和地位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忽视,有的甚至干脆取消了校对部门,不设专职校对人员,或请外校、或由编辑自己干等,把校对工作放在一个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位置,从而导致了许多校对人员人心浮动,不安心本职工作,对工作采取不负责态度,缺乏起码的责任心。在这种情况下,图书的编校质量如何能得到保证。第二,正是由于不重视校对工作,一些出版社虽有一套完整的编校制度,但却不认真执行,或干脆使其形同虚设。第三,近些年出版业的迅速发展,许多新人进入这个行业,由于缺乏必要的培训,加之经验不足,这些人员的素质无法适应工作的需要,而老同志又都大量退下岗位,这就造成了专业人员青黄不接的局面,严重影响了图书的质量。第四,协作出版、买卖书号的问题比较突出,而大多这些方式出版的图书质量都不高,甚至非常糟糕。原因很简单,这些书都不是由出版社来做的,而是所谓书商们制作的产品。第五,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这几年许多出版社都淡化了图书质量的意识。大家更看重的是经营,至于图书的质量,许多出版社似乎已经认同了“无错不出书”这个错误观念。
可见,要想根本解决图书质量的问题,关键还在我们出版社自己,要在整个出版界树立起图书的质量意识。令人高兴的是,新闻出版署的几次图书质量检查在出版界已经引起了很大的震动,许多出版社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并积极的采取措施、制定办法来提高图书的质量。我国图书质量问题已经到了怵目惊心的程度,成为我国出版业繁荣发展的严重障碍。国家新闻出版署决心在1995年花大力气抓这个问题,但从根本上解决还需要在整个出版界普遍树立图书质量意识,需要整个社会力量的支持,需要“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舆论支持,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个问题会得到彻底解决。
标签:读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