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老工业基地实施循环经济研究_循环经济论文

东北老工业基地实施循环经济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研究论文,工业基地论文,东北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东北工业基地资源问题

1.1 东北地区资源情况

东北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东北资源非常丰富,全国已探明储量的160种矿藏中东北有140多种,其中40多种矿藏的储量居全国前三位(见表1)。“一五”时期国家重点项目156个中有37%在东三省。这些项目近一半属矿产资源开采及加工项目。石油、煤炭和森林是东三省最重要的资源产业,围绕这三大资源产业兴起了几百家大中型矿、林企业,以这些企业为基地形成了十几个资源型城市。

表1 东北地区主要矿产基础储量(2003年)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

辽宁省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个工业基地,是中国的工业摇篮,生产了中国的第一炉钢,制造了中国的第一架飞机、第一艘万吨轮、第一列内燃机车等。辽宁的铁矿、金刚石等7种矿石储量居全国首位。

吉林省是中国的汽车制造业基地,新中国的第一台国产汽车来自于吉林省,吉林省的光学、电学制造业,化学工业,集约农业也是发展的强项,其主要资源是煤炭和森林等,油母页岩储量占全国的1/2以上,硅藻土储量居第一位,资源型城市有吉林、辽源、延边、通化和白山等5个市(州),5市土地面积占全省的52%。

黑龙江省是我国大型发电设备、锅炉设备、机电设备、石油化工、煤炭能源、集约农业、生态林业的生产基地,与俄罗斯接壤,是欧亚大陆桥联运中国北部的出口,是东北亚经济圈的心脏地带。黑龙江的石油储量居全国前列,全省13个城市中有7个属资源型城市。7个城市的土地面积、总人口、GDP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占全省的40.3%、25.7%、43.6%和26%。

1.2 东北地区资源问题

东北地区的资源开采、重工业制造是经济的支柱(见表2)。但是煤炭等主要资源趋于枯竭,重工业比例大,技术、设备老化,产业工人失业率高。例如:中央下放到地方的国有大型煤矿共94个,东北就有28个。辽宁的本溪、北票煤矿已整体破产,抚顺、阜新、南票煤矿的部分矿井已经关闭。吉林的辽源、通化、舒兰、珲春等4个矿务局共20个煤矿中有14个已经或正在关闭破产。尚在开采的矿山中,富矿少、贫矿多,矿质差、产品售价低,生产经营十分困难。

表2 东北三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2003年)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

另一方面,污染物排放量也呈现同向增长的趋势(见表3),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远远高于环境的承载能力。如果继续保持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资源投入与污染排放将随经济同步增加。辽宁省矿山废渣累计堆放量已达42亿吨,废水每年排放量达7700万吨,瓦斯年排放量达3亿立方米,一些流经城市的河流水质远远超过V类标准,严重污染环境。吉林国有重点煤矿2002年人均年产量60吨,平均售价105元,销售收入只有6300元左右,基本上只够支付职工工资;吨煤亏损60元,在扣除国家亏损补贴后,全行业仍是超亏。黑龙江4个煤城的工业增加值中,煤炭企业的占56.4%,伊春市和大兴安岭地区的森林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总数的2/3以上。

表3 东北地区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及处理利用情况(2003年)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

综上所述,东北地区资源问题非常严重,反映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下岗失业工人的就业”这3个难点上。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核心是如何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施循环经济。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能源的总储量占世界的3.9%,人均水平仅及世界的19.4%。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但我国每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却为发达国家的3~7倍。目前,我国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53%,而发达国家在80%以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0多倍,矿产资源消耗却增长了40多倍,随着经济发展对各种资源需求的增长,如今我国的一些重要资源必须依赖进口;尤其是石油资源严重不足,这已经成为关系我国经济安全和长远发展的大问题。

1992~2000年,世界能耗总量轨迹一直是上升趋势,其中,美国能耗增长了15.48%,日本增长了13.74%,印度增长了45.46%,中国增长了24.87%。2003年11月4日,国际能源机构(IEA)发布了最新研究成果——《2003年世界能源投资展望》,对世界能源投资的走向和分配格局作了全面分析和预测,预测能源需求2010年为98亿吨油当量,2050年为181亿吨油当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61%,资源供需矛盾日益明显。

2 解决资源问题的途径是实施循环经济模式

老工业基地的资源枯竭,是相对资源转换的可利用程度上的局限而言的。从资源的利用角度看,解决资源矛盾可以从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寻找出路。

循环经济最重要的操作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这三个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具体说来,减量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并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排放;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并减少一次用品的污染;再循环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循环经济不仅是对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和节省化,而且是保持生态平衡的综合性可持续发展经济形态。对于资源枯竭型生产形态来讲,实施循环经济更是资源合理挖潜、利用以及保护的现实方法。

循环经济一般包括3个不同而又有序衔接的层面:一是企业层面上的小循环,即企业按照清洁生产的要求,采用新的设计和技术,将单位产品的各项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量限定在先进标准许可的范围之内;二是区域层面上的中循环,即工业园区按照生态产业链发展的要求,将一系列彼此关联的生态产业链组合在一起,通过企业和产业间的废物交换、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减少或杜绝废弃物的排放;三是社会层面上的大循环,即整个社会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制定相关法律、规则,实现清洁生产、干净消费、资源循环、环境净化。

2002年5月,国家环保总局正式批复辽宁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建设,现在从省级政府到市级政府都制定了循环经济的工作或建设实施方案,辽宁省循环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在2003年7月公布了全省133个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建设的重点起步项目。

在企业层面,辽宁省结合技术改造,推行清洁生产方式并创建“零排放”企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全省已有350多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共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方案6000多个,年实现经济效益12亿元。

在区域层面,辽宁省结合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经济开发区整合提升和老工业区高速改造,建设了生态工业园区,提升区域经济运行质量。重点组织了抚顺矿业集团、大连开发区、沈阳铁西新区等3个试点单位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在编制规划的同时,启动实施了一批重点项目,如抚顺矿业集团的煤矸石烧结砖、煤层气开发利用工程,大连开发区的中水回用、废工业介质综合利用等生态链接项目以及沈阳铁西新区的搬迁改造等。除了煤矸石和粉煤灰得到综合利用以外,锦州金峰公司、兴城中兴公司、沈阳牧昌公司等企业正在进行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利用项目。

在社会层面,辽宁省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大力开展城市中水回用和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提高社会可再生资源利用率。以沈阳市和大连市为重点,积极建设住宅小区、学校、医院、宾馆等中水回用工程。以垃圾分类回收为主题的创建“绿色社区”活动也已在全省展开。资源再生产业方面,辽宁省以粉煤灰和煤矸石为重点,开展资源再生利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全省陆续建成铁煤集团、朝阳华龙集团等一批粉煤灰、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辽宁省已建成63个高标准“四位一体”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45万亩有机食品基地,并建成秸秆气化工程39处,促进了农村能源调整。

老工业基地在振兴资源枯竭型企业和资源枯竭型城市方面,需要大力发展“接续产业”、开辟新的“支柱产业”,以及改变“资源利用方式”。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意味着当地经济和社会的自我新生,这种新生式的振兴所需要的资金支持来自哪里呢?除了政府支持外,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充分利用原有的基础和条件,在开发新的资源或兴建新的产业时,合理地利用现有资源,使对其转换成为新的资源利用方式,至少为新生式的振兴提供一部分资金支持和就业机会。

3 东北老工业基地实施循环经济的对策措施

3.1 出台发展循环经济的法规

发达国家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做法,首先是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可以参照德国的《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和日本的《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特定家庭用机械再商品化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食品循环资源再生利用促进法》、《建筑工程资材再资源化法》、《容器包装循环法》、《绿色采购法》、《废弃物处理法》、《化学物质排出管理促进法》等,制定涉及回收再利用的系列法律和制度。通过立法,让政府各项政令和措施有法可依,生产者和消费者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虽然我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已经实施,但配套的细则和技术规范还很不完善,需要加快建设步伐。

另外,还必须从产业发展、消费政策、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提出有关法规和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加大对现有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实行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制度、环境标志制度、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度及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等;制定并落实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使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有利可图,使企业和个人对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对现行与循环经济发展相悖的制度、政策加以调整和修正,取消对环境存在危害的经济活动的补贴,采取不同的税率规定,对能源、可再生资源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实行税收优惠;明确对节能和可再生资源的鼓励政策,对污染严重的生产企业和产品征收额外税收以用于保护环境和恢复生态环境;开征环境税,开征高硫煤使用费,提高水资源费,促使企业通过选择合适的产业、产品和加强管理来减少或消除污染。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使得失业人员能享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德国鲁尔工业区由于资源枯竭使得一大批工人失业,为了保障失业者能够安定地生活,德国政府为他们建起了必要的“社会保障”。在这里,完善的保险制度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德国保险业的基本险种分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补贴)、以及公职人员退休金和职工病假工资等。在这个福利网中开销最大的项目是养老金,年支出额达750亿欧元左右,占直接支出总额的1/3;第二位的是医疗保险,占支出总额的1/5。目前德国国民中大约有88%都处在法定的医疗保险系统之中。占支出份额较大的其他开支项目依次为失业补贴的劳动就业促进、公职人员退休金以及职工病假工资等,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3.2 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老企业的改造首先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步完善。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改造起始于1968年,政府首先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对传统的老矿区进行清理整顿,对那些生产成本高、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效率差的煤矿企业施行关、停、并、转,并将采煤业集中到盈利多和机械化水平高的大型企业中去,调整产品结构和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对其他大型企业改革也采取了基本稳定的政策,尽量实行渐进的方式。对于大企业的破产相当慎重,以免引起社会震荡。对产业结构调整则重点实行绿色能源战略,开展传统企业、传统产业及行业的生态化改造,采取污染预防技术与管理措施,并且与生态工业园建设结合起来,在更大的范围内实施循环经济的法则。

通过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淘汰浪费能源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降低能源消耗;延伸产业链,使上游排放物成为下游的生产原料,避免热源重复建设,提高整个热力系统效率,使上游工艺热源介质成为下游工艺预热介质,实施热电联产工程和企业系统节能等措施;大力推行工业企业节能降耗,推广高新节电技术如变频调速技术、中央空调节能技术等;推行能源的梯级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实施清洁能源计划,改变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利用率;充分利用硫铁矿、煤层气、高岭石粘土岩、钛精矿等共生、伴生资源;实施垃圾发电工程,反复回收利用废钢铁(及其制造品)、废纸、废塑料、各种家用电器等再生资源。通过采取以上一系列措施,实施清洁生产,合理利用资源。

构建循环经济的产业体系,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可以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先在一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内部建立生态链,然后建立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建立企业间的生态联系。在搞好试点的同时,进行大范围推广。这种循环经济的生态链条还可以扩大到包括工业、农业和畜牧业。在这样的生产循环中,输入生产系统的物质在生产第一种产品后,它的剩余物将是生产第二种产品的原料;如果仍有剩余物,则它将成为生产第三种产品的原料,直到全部用完或循环使用;最后,不可避免的剩余物以对生命和环境无害的方式排放,这样,在产业及工业园区层面,促进了企业在原料系统中使用循环产生的物料。此外,还要建立、完善废弃物资源化和危险废物的无害化的回收再利用与安全处置系统,实现废物的合理处置。在构建循环共生网络方面,要通过各个工艺过程的横向藕合和纵向闭合,实现物料的闭路循环;通过对资源的反复循环利用,形成工业生态链网,促使各企业采用清洁生产;并通过环保型链接,使各企业产生的废物得到有效利用,提升整体经济运行质量。

3.3 建立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是链接技术的开发。这也是发展资源再生产业的薄弱环节,根本原因是该产业的利润低,大多数企业对投资该产业“不感兴趣”。所以,政府在税收、贷款等政策上要予以扶持和疏导,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的氛围;还要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基础,以开发经济体系生态链接技术为关键,开发和建立包括环境工程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废弃物利用技术和污染治理等系列环保经济适用技术和“绿色技术”体系,并使其得到及时推广和应用。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政策和法规的支持,更需要技术和知识的支撑。我们不能简单地处理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不能想当然地或表面化地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通过加强科学研究,寻找事物的自有规律,建立工业生态链,并在试点的基础上推广循环经济模式。在企业内部,可参照杜邦化学公司模式,其方式是组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实现原料的最合理利用,实现企业自身的循环经济。在企业间,可参照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模式,把不同的工厂联结起来,形成资源共享和副产品互换的产业共生组合,使得一家工厂的废气、废热、废水、废渣等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实现企业之间的循环经济。

为了有效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应当增加资金投入。除设立专项基金,加大政府资金扶持外,还要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建立必要的基金(如循环经济发展基金),支持和鼓励民间资金、国外资金、市外资金更多地投入到绿色技术产业;还应该采取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如贷款支持、减免税、奖励等方面的,吸引国内外循环经济产业和企业,以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也可以灵活运用市场价格杠杆,激活企业参与循环经济实践的积极性。

3.4 构筑城乡循环产业发展桥梁

东北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加速工业化进程,提高工业化水平,实现大城市带大农村、大工业带大农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市共同富裕。循环经济的主体在工业,但是工业和农业、第三产业之间也有畅通的经济循环通道。鲁尔工业区在处理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时把环境修复与国土整治结合起来,在企业原址上建设城市居民住宅小区、娱乐中心、栽树种草等,使得优美的环境和秀丽的景色以及优惠的政策成为吸引外资主要因素。东北老工业区的改造应该吸取鲁尔工业区的这一有益经验,将国土整治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尽力修补已经和正在遭受破坏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来吸引外商投资,同时还要抽出一部分精力,办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东北由较为发达的大型中心城市工业经济和落后的山区农村经济组成,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形成了两个自成系统的内循环,表现在:中心城市以资本、知识、技术型产业为主,形成较为高级的内循环;乡村以传统部门、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为主,形成了十分低级的内循环。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和培育城乡体系,强化功能,着力优化小城镇经济结构,推动城乡产业循环等措施,在城乡之间、工农产业之间构筑通道和桥梁,从而在区域内发展循环经济。

3.5 鼓励资源的绿色终端消费

消费者的需求是最终需求,这种需求对企业生产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消费者资源环境意识的提高,绿色需求的扩大,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作用下必然要调整投资方向和数量,研究开发绿色产品,开发并使用节能和环保技术。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投票权将间接促进市场资源配置的流向,从而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

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要求各级政府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以及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的产品;鼓励节约使用和重复利用办公用品,逐步制订鼓励绿色消费的办法和措施;鼓励购买环保、节能产品(如节能灯、节水型洗衣机、无磷洗衣粉等);掌握节水、节电、节约纸张等科学方法;减少或避免使用一次性产品;树立适度消费理念,购买包装简单便利的商品,自觉抵制企业对商品过度包装的现象,这不仅可以减轻消费者个人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减少了因过度包装而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损害;让每个人积极行使舆论监督权利,维护自身生存权益,为循环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要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市场和资源回收产业。只有实行绿色消费和资源回收,在整个社会的范围内才可形成“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环路。德国早从1973年起就3600种产品试行环境标志,目前已形成了非常成熟的绿色消费市场。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欧盟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以及我国都开始实施绿色标签制度,发起了消费领域的循环经济运动。回收利用产业,作为循环经济甚至是无废少废经济的守门人,目前已被发达国家看作21世纪的支柱产业之一来发展。在未来的垃圾经济时代,企业家将以很大的努力从消费者手中回采资源,而回收利用产业将在这一新经济活动中承担起同今天的采掘业一样的重任。

标签:;  ;  ;  ;  ;  ;  ;  ;  ;  ;  ;  ;  ;  ;  

东北老工业基地实施循环经济研究_循环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