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视角下海绵城市创新浓度的提升路径论文_高玲

共享视角下海绵城市创新浓度的提升路径论文_高玲

江苏城乡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江苏扬州 225000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是解决水污染、缺水、频繁发生的慢性城市疾病的关键,提高海绵城市的创新集中度对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界定了海绵城市创新集中度的内涵。通过对我国海绵城市创新集中度低的原因分析,发现海绵城市创新集中度低的关键因素是人才匮乏、技术落后、资金不足和政府支持不足。本文从共享发展的概念出发,提出了提高海绵城市创新集中度的途径,如人才共享、技术共享、信息共享和领导共享,为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海绵城市;创新浓度;提升路径

1 海绵城市的创新浓度

江苏创新浓度发展前期基础较好,总体水平较高。但受外部因素干扰、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影响以及经济发展阶段性所致,创新浓度增速近年间有所放缓。在四个影响创新浓度的要素中,创新投入值增速慢,呈现逐渐收敛态势。同时,江苏核心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50%,远高于世界创新型国家或地区30%的标准,创新投入先于其它因素进入瓶颈期,成为影响创新浓度持续快速提升的“短板”。此外,江苏高校众多,但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家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尚不够高,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建设起步较晚。大部分科技基础设施分布在传统优势产业领域,在新兴产业领域,如太阳能光伏、新型显示等领域缺少支撑和重大研发机构,尤其缺乏站在科技前沿引领创新、作出开创性贡献的科技领军人才。同时,从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来看,大部分产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研发设计和工艺技术主要来自国外,主要行业关键设备大多依赖进口,知识产权创造能力还不强,创新要素高端化水平有待提高。省内各创新主体间缺乏有效的创新主体协作机制,尚未形成高效的创新主体协同发展模式。而且苏南、苏北、苏中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沿海和苏北地区铁路网络建设水平有待提高,地区间基础设施分布不均衡,要素自由流动不够,导致创新要素流动在企业、人才、技术、中介和金融等层面存在一定障碍,创新溢出效应受阻,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耐力和动力尚显不足。需着力从以下几方面打造创新生态系统、提升创新浓度。

引导创新要素自由流动,推动创新浓度的局部聚合。一是推行企业自由迁移。支持企业按照市场规则在苏南、苏中、苏北区域内自由迁移,保持企业原有的各类资质、资格,为支持双创开拓“绿色通道”。二是实施人才自由通行。以统一的人才标准和政策实现江苏13市“人才绿卡”互认,消除户籍限制,降低地区准入门槛,破解束缚人才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三是做好技术自由转让,建立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绿色通道,推进区域知识产权证券化。四是鼓励中介自由发展,系统清理限制性地方保护政策,打破市场壁垒,鼓励各类第三方科技服务机构开拓跨区域市场。五是金融自由支持。统筹支持科技金融政策,实现地区担保、融资租赁、科技保险等金融业务的互通有无,从消费金融、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四个方面深化改革。

加快“放管服”改革,打造“苏式”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一是继续做好“放”的文章。厘清政府和市场边界,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来市场活力的“加法”,继续取消、下放、调整一批“含金量”高的审批事项,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加快公共服务事项进驻政务大厅,将部门分设的办事窗口从“多头受理”变为“一口受理”。二是切实提升“管”的质量。通过在承接能力、制度建设、监管体制、监管手段等方面的完善,推动高效执法,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进营商环境市场化和法治便利化。三是不断增强“服”的效能。为项目建设、创新创业等提供优质服务,积极推行一站式办理、上门办理、预约办理、自助办理、同城通办、委托代办服务,推进权责清单全覆盖、标准化,加快建立“互隘网+政务服务”体系,加快推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打造政务服务“一张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海绵城市建设创新

2.1 将海绵城市建设融入到城市整体规划中

建设海绵城市的首要任务是推动城市水资源规划、水系规划以及绿地系统等各个环节得到更加科学的衔接和整合,从而提升城市水系统运转的科学性,加大水资源利用率,为实现城市的长期稳定运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现阶段,要想提升海绵城市建设效率,必须确保其建设目标能够同城市不同规划体系进行紧密的结合,确保城市水系、园林绿地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中都能够发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先进性,最终将城市建设中各个专业的功能充分激发出来”。

2.2 结合城市发展现状展开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加大对污染源、雨污水管网以及垫面条件等的研究力度,是科学建设海绵城市的基础”。现阶段,各个城市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面对不同的城市发展现状,如高密度建筑区域、设施陈旧的老城区以及空间相对开敞的新城区等,根据这些城市建设与发展现状,应使用不同的技术路线方法。

因此,现阶段海绵城市建设中,应首先对地下水、地表水以及自然降水等系统进行统计,加大对给水、排水等循环利用各个环节的协调力度,即充分做好水力系统系统性规划力度,从空间、时间等多个方面分配海绵城市的各项建设指标,应用科学全面的水力规划布局,对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目标、布局以及规模等进行科学的指导,最终更好的实现海绵城市总体目标。

3 海绵城市管理创新

3.1 全过程管理的有效实施

首先,加强源头治理力度。源头削减消纳过程中,可以加大道路绿化带、绿地广场等工程的建设力度,从而有效控制区域产流,并有效将雨水径流污染进行去除,为加大回收利用雨水资源力度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加强过程治理力度。在改造排水系统和城市道路的过程中,有助于双重排涝网络的形成,即地上、地下同时展开排涝工作,提升排涝效率。对雨水泵站进行建立,提升疏浚河道的效率。在这一过程中,能够促使海绵城市运行中,在空间上加大雨水收集利用的综合调控力度。

再次,加强末端治理力度。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加大污水处理力度,提升处理标准,环节水污染对城市水系的威胁。要想实现以上目标,海绵城市管理中必须实施全过程管理,由于水生态、水安全以及水质量拥有较强的系统性,因此,要想提升海绵城市管理效率和质量,应实施分割管理,即针对源头、过程和末端分别采用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提升海绵城市建设以及运行可行性。

3.2 区域检测系统的有效应用

首先,积极构建流量监测体系,从城市雨水管网和河道的关键节点人手,积极安装监控设施,实现实时检测城市河道雨水口上下游流量的目标。从根本上对城市水资源整体数量等进行了解,为提升水资源利用率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构建水质监测体系。从COD、ss以及TP等水质指标人手,对河道雨水口上下游水体以及排水管网关键节点中水质情况展开实时的监测和充分把握,从而更加科学合理地把握水资源利用途径和方法。

再次,构建液位监测体系。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在年径流控制总量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构建水安全目标体系。液位监测点应当设置于常见积水点关键节点位置,从而实时监测常见积水点排水管网液位。

4 结语

总之,在中国城市尤其是城市在暴雨天气普遍出现内涝现象。为应对这一问题,“海绵城市”概念应运而生。海绵城市是旨在保证城市工程设施安全的前提下利用自身的海绵体使雨水在城市内就地吸收、利用的雨水管理模式。此文基于共享视角下,主要从城市地面铺装、雨水花园、城市排水系统三方面对海绵体建设进行研究。对建设中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并对海绵城市未来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参考文献:

[1]高雷;倪秋莉;海绵城市视角下对城市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科学;2018年13期

[2]冯肇远;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进入“攻坚期”[J];住宅产业;2017年09期

论文作者:高玲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8

标签:;  ;  ;  ;  ;  ;  ;  ;  

共享视角下海绵城市创新浓度的提升路径论文_高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