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集成的有效性判断_协同软件论文

管理集成的有效性判断_协同软件论文

管理综合集成有效性判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有效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管理综合集成通过整合创新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企业整体功能实现倍增。我们可以从集成对象的协同与管理模块的协调,以及系统能动和谐,人、组织、工作快乐耦合几方面对集成的有效性进行判断。

集成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自然和社会现象,集成经过有目的、有意识地比较、选择和优化,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集成要素的优势能充分发挥,使集成体的整体功能实现倍增。管理集成是整合企业环境,充分发挥企业已有系统价值的技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管理单元集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使管理功能、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人员等管理单元有机集合,提高系统整体功能,是现代管理的重要发展趋势。企业是众多的要素或子系统构成的开放系统,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内部条件千差万别,整合创新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必须通过综合集成来实现。在集成环境中,企业可以非常容易地实现或重构业务流程。企业作为各种生产要素和生产经营活动构成的系统,人们工作中的相互关系可以分为强制性、斗争性、竞争、竞赛、协调、协同、和谐与快乐等八个层次。[1]协调是协同的基础,和谐快乐是企业管理的理想境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管理综合集成的有效性进行判断:

一、集成对象协同

信息社会时代是协同管理时代,集成对象协同把企业内部以及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的业务看作是一个整体,要求各部门通力协作,共享信息管理、信息通信,形成多层次、多部门协同参与的生产、经营、研发的集成化立体战略管理体系。对产品开发过程中的时间、成本、质量、人力资源等进行协调和控制逐渐为企业所重视,制造资源计划、企业资源计划、企业战略联盟等都是将不同部门的人才、技术等资源有机集成,反映了复杂系统内部诸要素的自行主动的协同合作效应,成为企业实施高效管理所不可缺少。企业的业务活动涉及多个环节和多种资源,是一个多阶段、多目标、多因素、多人参与的过程,需要不断调整其组织模型与业务过程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这种动态性复杂特点要求采取协同的管理机制。系统的整体功能不等于各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它可能大于、小于、也可能等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将协同任务划分为不同层次,再采用相应的层次模型来完成协同任务,是保待工作计划一致性、完整性、科学性和计划顺利完成,在时间、成本、质量上取得优势的关键。实现管理集成必须处理好人的集成。人的集成在管理系统集成中影响最大,它不是企业内部人员之间的简单堆积,需要人与人之间全力配合与协调。人的集成实质就是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潜能的基础上,使人员在工作目标上保持一致、在行为方式上保持协同,从而更好地完成组织的目标。

系统协同根据对象的不同划分为企业之间的协同和企业内部的协同,其中企业之间的协同可分为纵向、横向协同以及纵横一体化协同,企业内部的协同分为部门之间的协同和个人之间的协同。在没有外部指令的条件下,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能够自动形成一定的结构或功能,产生协同效应,表现为一种新的有序状态。协同是系统自我完善的根本途径,它要求在动态多变、相互约束及相互促进的管理环境下,依据环境变化对资源进行分配,将企业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协同集成,将企业各个相互依赖的环节协调起来,体现企业经营的协调、均衡发展。系统协同运作主要包括协同形式与协同成员的评价与选择,利益与资源的调配,冲突消解,协同平台搭建,任务分解、分配等。企业在组织上将生产、设计、营销、财务等过程的财务资源和业务管理协调管理,在有限资源情况下取得最大的协同管理效应,实现采购、销售、人力资源管理的协同,有效地降低生产、库存、销售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实现从原材料到最终用户的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包括企业与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之间及企业与社会相关部门的协同。企业为了实现其发展目标,必须面向顾客、面向服务,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对人力、资金、产品、技术和管理等资源进行计划、协调与控制,对企业经营形成利益一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多功能开放型网络集成,以获得最大收益。

协同工作是企业能否快速适应变化并将这种应变能力转变成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和协作,通过子系统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对系统中各方面的力量之和进行高度放大。现代商业市场竞争的加剧,迫使企业从大规模生产模式转向关注客户需求的规模定制模式,以现代通信技术为手段,充分利用Web技术增强企业在产品、资源、市场方面的全方位协作,增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快速提供客户满意的服务。在企业内有各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以及各种资源约束的协同,而在企业之间则通过供需匹配达到协同的目的。任务协同是企业协同的焦点,任务由企业内部或合作者甚至竞争者之间的协同产生。基于互联网的异地协同产品开发,充分利用分散的企业资源进行新产品开发,为企业实现跨平台的信息系统集成和信息共享,实时协调工作流过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集成工作流与软件代理技术的协同管理,充分体现了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和人员集成的特征,使企业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好的质量和更低的产品开发成本赢得市场。企业组织的结构依据不同的业务领域和过程而有所不同,为了有效地协作,协同系统必须包括组织信息以及灵活的结构,根据核心竞争力进行作业的动态分配和组合,得到最优的整体工作效率,从而实现低投入、高产出的目标。

二、管理模块协调

管理集成系统一般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管理模块。企业组织内部各要素决定了部门组合、再组合的方式,在管理模块的设计中,要求针对不同的环境能够灵活地改变管理模块内部参数,实现管理的柔性和敏捷性。管理控制就是要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完成,所以,应该尽量将单元划分为责任中心,将战略目标分解成具体各单元的共同工作,以实现这些战略目标。与此同时,积极做出调整,通过管理模块的接口技术,从管理集成平台上获取内在的管理和协调信息,降低管理协调工作量,减少管理信息的传递时间和信息失真程度。为了实现管理集成,有必要建立管理集成平台,从企业整体最大效益出发,通过统一规划,在各个部门中分工协调地配置信息、人才和技术设备,达到系统整体功能最佳。管理集成平台实施管理集成的基础支撑体系,为管理集成提供运作的载体。管理模块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工作机制是集成平台成功运行的关键。各管理模块之间关系的协调包括各并行单元之间管理信息的传输、沟通和系统的总体协调。企业作为复杂的有机系统,必须及时察觉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通过信息沟通、调整关系,分析系统相互作用的机理、机制,采取新的经营模式。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使企业的经营活动面临着一个动态环境,其管理流程呈现出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必须对自己的流程不断地调整和优化,根据需求变化动态重构或修改管理模块,及时跟踪和预测市场的变化,保证企业的业务流程和企业管理模块因环境变化而作的调整与市场变化相适应。

企业功能系统包括企业域、业务流程和企业行为等层次结构,同类企业模型结构仅在业务流程模块的参数、属性上有差别,参照同行业企业的模块体系,对系统整体目标和局部系统目标进行控制,能够快速形成本企业的流程模型框架。采用不同的协调机制,将会产生不同的组织形式。管理模块结合方式和结构的不同及协调程度的差异,其整体效应力量的发挥有本质的差别。对同类企业的业务功能的深入调查分析,通过子系统的扩展实现集成,构造遵循国际建模标准并反映同类企业共同特点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单元组件,需对这些组件重新组合。这对于企业组织结构的组成起着关键性的支配作用,是维系组织结构正常运转,实现企业目标和任务协调推进的保证。集成的关键是系统自主地调节和协调地互动,最优化资源配置:在动态环境条件下通过对各子系统的协调优化与有效集成,在包括生产、销售、研发在内的各个环节上建立能满足企业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整体竞争优势,通过一定的调控手段,合理配置资源要素,使系统逐渐形成良性循环。有效的集成不仅是信息的共享,也是系统本身资源的共享,企业的营销、生产、技术、财务等各项活动互相联系、互相影响,要求企业的经营战略、营销组合、售后服务衔接一致,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协调成为有机的整体,将企业的各种信息和应用系统集成起来,使企业内孤立的子系统成为综合集成的一部分。

企业管理模块各节点不一定能同时满足各自满意度最大的愿望,因而产生冲突竞争,需要共同协作,通过各种方法使各节点采用最有效的目标优化方法,减少冲突竞争及内耗,更好地分工合作。协调企业关系是发挥管理整体功能,提高企业效益的关键,协调的实质正是有效解决企业内部的冲突,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内外资源,对企业活动的不确定性进行控制。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有效而协调的控制与管理,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增强竞争力,组成企业管理整体的功能结构模式,达成企业的共同目标。企业为适应变化的现代经营环境,要求不断改善绩效目标,而目标的实现最终还依赖于企业动态协调的适应性变化,要求企业管理者不是简单的监督和控制,而是营造组织和谐的润滑剂,使管理系统形成良性循环和综合的目标管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强调多种资源、多个业务环节的集成,企业总体目标统率着分解后的中层和基层目标,各层次组织、人员依照合理的生产和工作程序,形成利益一致、优势互补的多功能网络。层级结构较多往往因缺少沟通而导致协调难度较大,削弱组织的适应能力,必须实行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减少管理层次,增加管理幅度,以跨越职能的任务团队代替按职能划分的部门,增强组织的灵活性。在当前复杂和多元化的信息网络时代,任何企业都是由相互依赖的单元所组成的,协调不同承担任务主体之间的活动是组织顺畅运行的核心要素。

三、系统能动和谐

和谐指系统外部客观世界之间及其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处于协调、平等的状态,表现为量的适度扩张、环境适应能力的增强以及协同力的强化。和谐是企业健康运行的润滑剂,其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不和谐到和谐再到不和谐的矛盾循环,使企业各运行要素在互动过程中产生深层次的稳定整合,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最佳条件。现代企业系统具有复杂性的特点,系统只有从构成、内外部联系等方面形成总的和谐体,系统才能运行平稳且充满活力,有效使用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系统功能,朝着协调和谐方向发展。企业系统的和谐性强调系统要素与要素之间、要素与环境之间、环境与环境之间必须有较强的自适应机制,合理发挥系统功能,合理配置资源,实现综合效益最优,使整个系统达到和谐的状态。企业环境中包括竞争对手、客户、供应商以及其他与企业经营有关的要素,企业要成功运行,必须和外部环境保持和谐,系统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但与环境和谐相处,而且系统内部也保持和谐,各个子系统处于有序状态。企业内部领导愿景、组织架构、企业文化、及控制系统等各个要素之间保持和谐的广度和深度是评价和谐关系真假优劣的重要指标。和谐包括自我管理的和谐、沟通管理的和谐、冲突管理的和谐。管理过程诸要素之间总是处于相互配合和相互适应的变化之中。

和谐管理的核心是充分调动和利用各子系统成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促进各子系统协同发展。子系统的和谐是整体和谐的基础,系统成员和子系统活动的总体协调性具体表现在系统构成、组织管理、内部环境等系统内外部因素的相互适应程度。系统和谐是管理的直接目的,管理目标的实现通过系统和谐的达成而实现,它以组织各种软硬资源为基础,在互利互动中实现系统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及企业管理过程各个环节、各种因素以及各种机制之间的协调。事物都遵循一定的规律不断地运动、变化,共处于和谐的统一体中,由此构成事物变化、发展的和谐秩序。和谐是企业系统内部各个要素协调有序的表现,和谐关系的质量高低必须从和谐关系的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去考察,判断被观察对象除直接客体外,在多大的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上与其他相关因素达成了优化重组和动态平衡。系统的和谐要通过引导来优化和创设外部环境,从复杂的个体控制转向环境的引导和协调,使系统在整体环境协调下自我发展,相互激励,在和谐运行中共享资源,最大程度地减少内耗,实现组织目标。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企业整体效能的发挥和管理系统的系统构成、运行流程的和谐程度。企业环境的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工作效率,是企业管理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企业活动是由人来完成的,员工的行为对企业有直接影响,人们之间关系是否和谐对企业的发展极为重要。现代管理本质上是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管理,人的潜能在相互理解、信任、关心的和谐氛围中会得到激发。[2]和谐管理既肯定多样性和对立性,也追求统一性与平衡状态。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形成不同的和谐主题,企业要根据自身状态和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当调整。

四、人、组织、工作快乐耦合

人是管理集成系统设计、实施和运行的主体,管理集成的有效性有赖于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心理学实验证明,愉快会使感知敏锐、想象力活跃,机体活动能力增强。营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依靠人力资本的优势,使员工与组织保持高度的认同感,在心境自然、开朗的环境下,自觉而快乐地工作。高度适应性的组织形式不是依靠权力影响力,而是依赖于有效利用企业资源,提高经营能力,根据企业环境的变化,适时进行战略调整,在员工内心深处激发出完成企业经营目标的内在潜力和创造精神,使个体的行为更加符合企业目标。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的总和,也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以企业文化与价值观为导向,制定管理制度,是一个由表及内的过程。共同的价值观、企业文化和精神氛围具有内在驱动性和影响的持久性,能够在员工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价值观及认识因素、情感因素等,最终都是通过制定和落实体现企业价值观的共同行为标准表现出来,对员工利益进行合理调节和引导。快乐管理作为全新的管理思想,把快乐作为管理追求的目标,高度重视并充分挖掘每一项工作所特有的乐趣,使整个工作过程充满欢乐、愉悦的情感和气氛。人、组织、工作快乐耦合要求在重视个人价值的同时重视群体和组织的作用,科学组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增强企业环境适应性,协调企业内外关系,把人看作是管理的起点和终点,提升企业人员自身素质,在研究人的心理和和精神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才能的全面发挥。

快乐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快感或成功感,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在快乐的情绪状态下工作,员工更易于适应企业的工作压力、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4]在快乐中求得发展是人、组织、工作快乐耦合的精髓。在和谐、尊重和信赖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创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气氛,激发员工的工作愿望和快乐的工作体验,消除员工在集成过程中的思想障碍,充分考虑每个员工技能、技术,合理地分配任务,可以使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有一种满足感、成就感。运用沟通、协调的手段最大限度地引导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时、快速地调整生产,根据员工各自贡献大小获得相应的收益,使各种生产要素具有相同的分配地位,并作适当的合理调节,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员工的个人利益必须由企业共同利益来决定,而企业每个成员又应是由组织信任所选择的结果,所以,要强调企业与员工利益共享的价值理念,通过构建与员工的利益共同体,强化员工的企业意识,激发员工的归属感和参与意识。在竞争和按贡献分配并进行合理调节的管理模式下,人起了更关键的作用。当人们的社会和精神需要得到满足,引起积极的情感反映时,才能满腔热忱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在重组生产的过程中,必须整合各部门职能,使员工的潜能和素质不断开发和提高,依据信息共享、虚拟整合、差异性互补,提升部门整体协调能力,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同时,以对人的管理为核心,整合情感要素、组织要素、生产要素、服务要素为一体,全方位系统化管理,注重感情投资,推行民主管理,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把组织的意志转化为个人行为,创造企业竞争优势。通过价值观整合和行为规范约束,把企业的宗旨和理念转化为员工共有的价值观念和对企业发展的共识,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形成和谐协调的管理科学体系和管理运作机制。

企业之间的竞争是知识、科技的竞争,企业成败取决于人才,人才资源的合理组织与有效利用,关系到整个企业系统的有机运行及其效能,对企业生产经营有着重要影响。快乐管理的特殊效应在于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在热情,充分启动人的内在积极性,这是目标管理所不能替代的。以人为本的管理,要求在组织的目标管理中纳入个人的发展目标,要求每个成员制定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计划和目标,使员工自觉地把自己与企业联系起来,尽可能创造各种机会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需求。同时,将人际关系的处理放在首位,创建一个宽松、愉悦的工作环境,在企业管理中把满足人的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目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企业与社会的共同进步。企业的资本增值决定于企业的物流过程的效率,在人与物的关系中,人是居于主导地位的,企业管理必须将人与物的关系和谐地统一起来,重视员工的利益需求和个体特征,开辟非正式组织沟通渠道,注重软环境建设,加强企业团队精神,以企业文化营造人性化的工作环境,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将员工与企业的目标、利益协调一致。人、组织、工作的相互协调要求企业成员具有全局性的自发和自觉的协调观念,具有与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相统一的思想,步调一致共同合作实现企业的总体目标。在管理过程诸要素中,人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要根据市场变化的要求组织和协调员工,使员工进行动态的多方位的协作。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和组织最重要的资源,遵循员工心理发展的规律,从工作的特点出发充分挖掘工作乐趣,通过组织目标的实现使人获得超越生存的更为全面的自由发展,是管理本质的内在要求。

标签:;  ;  ;  ;  ;  ;  

管理集成的有效性判断_协同软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