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剂量MSCT气管支气管树重建的动物实验研究

低剂量MSCT气管支气管树重建的动物实验研究

刘鑫[1]2003年在《低剂量MSCT气管支气管树重建的动物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前言 低剂量CT技术从出现至今有10余年的历史,已经在胸部体检方面展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检出率及检测结节直径上均具有明显优势,对于早期和Ⅰ期可切除期肺癌检出能力显着提高,而其辐射剂量仅为传统螺旋CT的1/10~1/6。文献中关于降低辐射剂量的研究较多地集中于降低管电流mAs,而对于螺距、管电压等扫描条件改变降低剂量的研究相对较少。 胸部气道疾病气管支气管树重建同样适合低剂量CT扫描,但到目前为止尚未见关于应用多层螺旋CT气道重建低剂量扫描的文献报道。为扩大低剂量CT的应用范围,我们尝试通过改变影响CT剂量的扫描参数进行气管支气管树重建,探讨低剂量多层螺旋CT气道重建的可行性。 目的 探讨低剂量CT与常规剂量CT比较对气管重建有无影响,评价低剂量多层螺旋CT气管重建图像能否提供足够的诊断信息。 材料和方法 选用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的健康成犬8只,体重范围:11-13Kg,麻醉后采用Philips Mx8000四层螺旋CT扫描,扫描时呼吸频率范围:18-24次/分。 根据CT剂量相关因素分组:毫安设置(150、100、50、20mAs),层厚(6.5、3.2mm),管球电压(90、120KVp),螺距(1.25、1.75),标准剂量组(3.2mm层厚、150mAs、120KVp、pitchl.25),各组参照标准组仅改变层厚、毫安秒、管球电压或螺距一项参数,每只犬分别进行7个序列的胸部扫描,各序列扫描时间范围:4.4-9.3秒。将横断面源图像输人 sgio。工作站进行 MPR、SSD和 VB重建,标准内插法重建,50%重迭间隔重建。 2名诊断医师在不预知扫描条件情况下盲法评价图像质量,采用改良 Zethere评分法门:极差;2:差;3:一般;4:佳;5:极佳X分另根据MPR、SSD和VB重建图像评价图像伪影、气管管壁光滑度和气管软骨环显示情况进行质量评分,与标准剂量组进行比较。记录各组0-4级支气管显示率,与标准剂量组比较。测量重建图像四点气管隆突上Zcm、左主支气管、左上叶支气管及左上叶尖段支气管管径,与相应解剖标本气管内径真实测值进行比较。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0.0软件,图像质量评估采用配对秩和检验,低剂量各组与标准剂量组间两组均数相差显着性采用配对t检验,P<o.05为差异显着性指标。 结 果 通过改变mAS、管球电压、层厚和螺距等因素均可以降低CT辐射剂量,辐射剂量与d S线性相关。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螺距或层厚并不引起放射剂量的显着改变。 图像质量评价:标准剂量组气管重建图像3级段支气管显示率为75%,图像质量评估5分78%/分22%,气管管壁光滑,气管软骨环细节显示清晰,可以提供足够的诊断信息。 MPR重建评价图像伪影:6.snun层厚组与标准组有显着差异瞩<0.001);20mAS组与标准组有差异N.of<P<0.05八其余10030mAS组、管电压90KVp和螺距1.75组各组与标准组无差异汐叩.05人D*B重建评价气管管壁光滑度、气管软骨环显示情况:层厚6.snnn组与标准剂量组质量评分存在显着性差异瞩<o.mO;二皿3OInA组气管重建图像质量与标准组无差异(P>0.05*20ed8组与标准组有差异O<0.05*管电压 90KVp和螺 ·2·距二.75组与标准组无差异瞩>o.05人 支气管显示率刃级*级各组无差异。2级叶支气管:6.snun层厚组与标准组有显着差异K<o.001人3级段支气管:6.snnn层厚组、20eds组与标准组有显着差异P<0.001入其余各组与标准组无差异。 气管管径测量刃J级支气管管径测值准确性不受剂量因素影响。随着剂量下降,SSD图像50InAS组3级支气管在 组2一3级支气管测量值与标本测值有统计学差异u<o.05入**R重建0-3级支气管管径测量不受剂量下降的影响,测值相对较准确。 结 论 与常规剂量条件比较,降低毫安设置至 50InAS,或降低管球电压至90KV及增加螺距至 1.75,对多层螺旋 CT气道重建图像质量无显着影响。低剂量MSCT气道重建图像可以提供足够的诊断信息而其辐射剂量大约是标准剂量组的20%-33%。

苏宇征, 陈春霞, 林开武, 周作福[2]2016年在《低剂量MSCT气道重建诊断儿童先天性气管性支气管53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低剂量MSCT气道重建对先天性气管性支气管(TB)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TB患儿的低剂量MSCT(管电压120kV或100kV,管电流30~50mA)扫描影像资料,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小密度投影(MinIP)、容积重建(VR)及仿真支气管内窥镜(VB),获得支气管树的叁维重建图像。结果根据TB是否移位和起始部位,将TB分为3型。本组53例Ⅰ型3例(5.7%),1例伴左主支气管狭窄;Ⅱa型16例(30.2%),伴TB管腔狭窄者5例,伴发先天性心脏病4例;Ⅱb型5例(9.4%),伴管腔狭窄者3例;Ⅲ型29例(54.7%),伴TB管腔狭窄者9例,伴食管闭锁2例,伴支气管肺发育不良1例。53例受检者平均所受辐射有效剂量为(1.02±0.29)mSv。结论对于儿童先天性气管性支气管畸形,低剂量MSCT扫描加气道叁维重建既降低了受检者的辐射剂量,又可以直观地帮助分型,显示管腔狭窄的位置及程度。

骆静[3]2011年在《1、肺隐球菌病动物实验研究 2、大气道形态改变及诊断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及骨髓移植等医疗手段的不断推广,肺真菌感染发病率日趋上升,其中是最常见的肺真菌病之一肺隐球菌病是一种由隐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肺部真菌病。其好发于免疫功能低下的宿主,如粒细胞减少、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肿瘤化疗、重度营养不良等患者。其临床体征缺乏特异性,而影像学表现亦复杂多样,常误诊为普通炎性反应、结核、肿瘤,导致延误治疗。近年来由于免疫缺陷患者的增多及对其认识的提高,该病亚急性或慢性临床病例报道有所增加,多为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急性肺隐球菌病由于发病急促,加之部分免疫缺陷患者易短期内发展为急性呼吸衰竭(ARF) ,临床确诊困难,影像学表现多样复杂,仅有数例尸检报道。【目的】建立兔隐球菌肺部感染模型,研究其影像学表现,观察该病急性期CT征象及演变规律,对比分析不同免疫状态组别之间的影像学差异,并与病理行对照研究,以提高对肺隐球菌病急性期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材料和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40只,体重2.0~2.5kg。实验兔随机分为2组,每组20只,分别为免疫抑制组和免疫正常组。免疫抑制组于接种前5日每日经耳缘静脉注射阿糖胞苷440 mg/ m~2,接种后隔日1次维持免疫抑制状态。所有实验兔于接种前叁天起每日应用抗生素预防细菌感染,予万古霉素15 mg/ kg、头孢他定150 mg/ kg静脉注射,每日1次;庆大霉素5 mg/ kg静脉注射,隔日1次。新生隐球菌H99A标准株,取自上海长征医院真菌实验室(中国医学真菌保藏管理中心隐球菌专业实验室)。制备沙堡氏培养基,菌种复苏并配成终浓度为5×10~8cfu /ml。第6日采用经皮气管穿刺法接种,所有实验兔麻醉后固定于操作台上,固定气管,用1ml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垂直刺入气管内分别注入上述隐球菌菌液0.2ml,立即将兔取头高脚低位,使菌液易进入下气道。接种后24小时内抽血行血培养,接种前两组兔均行胸部CT扫描,以筛除病兔,接种后隔日一次连续观察并记录,观察期为14天,兔自然死亡或处死后取病灶处肺组织、大脑、及肝脏组织行真菌培养,同时病灶处肺组织行病理检查(HE及PAS染色)。【结果】(一)兔不同免疫状态模型构建情况接种当天免疫抑制组粒细胞计数均值为0.21×10~9/L,免疫正常组为2.79×10~9/L,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47,p<0.05)。(二)兔肺隐球菌病模型构建情况免疫抑制组共建模成功16只,3只为真菌定植状态,1只接种麻醉时死亡。免疫正常组中共建模成功14只,3只为真菌定植状态。(叁)不同免疫状态兔肺隐球菌病模型胸部CT表现比较两组影像学表现均以斑片浸润型为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两组实验兔接种后行胸部CT检查,其阳性表现均以实变为主,其次为磨玻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抑制组急性期易出现结节,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变影多为两肺多发(72%)且以胸膜下为多见(80%),磨玻璃以及结节灶多为随机分布(68.7%、75%)。两组病灶肺叶及单双侧肺累及情况无统计学意义,免疫抑制组病灶多为多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实验观察期间,采用连续隔日CT扫描方法,动态观察每例模型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动态发展变化情况,免疫抑制组病灶范围多有扩大(68.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两组间首次出现病变时间及接种后生存时间比较免疫抑制组首次出现病灶时间为接种后第3.12±1.09天,免疫正常组为4.14±2.98天,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5>0.05)。免疫抑制组接种后生存时间为6.63±2.92天,免疫正常组为9.21±3.17天,免疫正常组接种后生存时间较长,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7<0.05 )。(五)兔肺隐球菌病肺外器官受累及血培养情况免疫抑制组中9例模型肝脏组织真菌培养阳性,免疫正常组中仅2例培养阳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组织真菌培养及血培养经统计分析无统计学差异。(六)组织病理学与CT表现对照分析结果大体标本肉眼观,CT表现为结节团块型及弥漫混合病变型的模型肺部的实性病灶为胶样病变。CT表现为斑片浸润型的模型病变为多发散在灰白色或肉红色半透明病变。胸部CT阳性表现中共出现结节5例,团块影2例,其中A20号兔左下肺团块影镜下观察为较大脓肿形成,中心为不定形坏死物,周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外周可见新生肉芽组织形成。局灶性实变及磨玻璃病变大多数镜下表现为肺泡壁增厚、炎性细胞浸润、肺泡腔内渗出、间质充血及出血性坏死。【结论】(一)采用隐球菌标准株通过呼吸道途径感染不同免疫状态新西兰大白兔,能成功建立肺隐球菌病模型。(二)不同免疫状态下肺隐球菌病感染急性期影像学表现均以实变为主,其次为磨玻璃,实变影多为两肺多发且以胸膜下为多见,磨玻璃以及结节灶多为随机分布,免疫抑制组急性期易出现结节灶,且病灶范围多有扩大。(叁)免疫正常组实验兔接种后生存时间较长,免疫抑制组急性期易出现肝脏隐球菌继发感染。(四)将胸部CT表现与组织病理对照发现,结节团块镜下常为较大脓肿形成,中心为不定形坏死物,周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外周可见新生肉芽组织形成,而局灶性实变及磨玻璃病变大多数镜下表现为肺泡壁增厚、炎性细胞浸润、肺泡腔内渗出、间质充血及出血性坏死。第二部分大气道形态改变及诊断价值研究【研究背景】大气道疾病系指发生于气管及中央支气管的良恶性疾病,其中气管良恶性肿瘤发病率较低,由于病程隐伏,肿瘤较小时往往无特异性的症状及体征,常易被漏诊或延误诊断。中央支气管病变是指发生于段以上支气管的病变,发生于中央支气管的良性肿瘤亦较为少见,最常见的是中央型肺癌,肺癌是当前癌症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已成为各种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而中央型肺癌约占所有肺癌的60%~70% ,且近年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如果能早期发现并诊断中央型肺癌,无疑会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而其早期往往症状不明显,影像学上仅仅表现为支气管壁的轻微增厚、或腔内的丘状隆起。目前的MSCT基本可以实现各项同性成像,从而有助于显示早期中央型肺癌的诊断。由于其它气道病变如支气管结核等亦可引起类似于肺癌的支气管改变,因此评价中央气道病变的支气管改变有助于中央型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目的】回顾性分析气管及中央支气管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并行良、恶性疾病影像学征象的对照研究,以提高对其影像学表现的认识,为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材料和方法】2008年9月至2011年1月期间,收集我院临床资料完整并行MSCT检查的气管疾病17例,其中恶性肿瘤7例,均经支气管镜活检或手术证实。气管良性病变12例,其中支气管镜活检证实2例,其余均为影像诊断。所有气管疾病病例中男性11例,女性6例;年龄32~75岁,平均47岁。共搜集中央支气管恶性肿瘤中央型肺癌81例,均经支气管镜活检或手术证实,其中男性52例,女性29例;年龄28~85岁,平均59岁。中央支气管良性肿瘤3例,支气管囊肿1例,支气管内膜结核5例,支气管异物2例。所有病例均使用GE LightSpeed VCT 64排螺旋CT或TOSHIBA Acquilion 16排螺旋CT扫描仪,自肺尖至肺底扫描。常规扫描后对病灶肺叶进行靶重建,将上述重建图像传至Vitrea 1或AW 02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将靶重建图像传至工作站后进行多种后处理重建,重点显示气管、支气管管腔、管壁,以及病灶与气管、支气管的关系。用SPSS16.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相对数采用率、比表示,组间比较用χ~2分析。【结果】(一)MSCT后处理技术与原始轴位图像对大气道显示情况比较原始轴位图像与MSCT后处理图像对病变形态、病变累及范围、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及管腔狭窄形态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始轴位图像读片中,叁例病变漏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气管良恶性疾病管壁情况对比分析气管良恶性疾病诊断中,管壁局限性增厚,病灶呈宽基底表现及管腔内外软组织肿块形成支持恶性诊断,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气管良恶性疾病均可出现管腔狭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叁)中央型肺癌与支气管内膜结核影像表现对比分析中央型肺癌多表现为支气管管壁局限性增厚,其管壁内缘多为清晰光整,而支气管内膜结核管壁内缘多较模糊,且病变范围较广,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中央型肺癌及支气管内膜结核管腔多有狭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一)在原始轴位图像的基础上,MSCT后处理技术的应用能够更准确地评价气管及中央支气管病变的范围及形态,以及管壁有无增厚、管腔狭窄及狭窄处管腔形态,为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更多信息。(二)气管良恶性疾病诊断过程中,管壁局限性增厚,病灶呈宽基底表现及管腔内外软组织肿块形成常为重要恶性征象。(叁)中央型肺癌支气管累及局限,管壁以局限性增厚为主、腔内表面较光整;支气管内膜结核往往病变范围较广,管壁广泛增厚、管壁内缘多较模糊、毛糙。

何丽, 刘斋, 任庆云[4]2016年在《健康者低剂量多层螺旋CT呼吸双相段支气管管径的定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定量研究健康者低剂量多层螺旋CT(MSCT)呼吸双相段支气管管径,为支气管镜检查及介入治疗、支气管疾病诊断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选取2015年3—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体检中心行健康体检者68例,其中男42例,女26例。采用低剂量MSCT扫描受试者全肺的呼吸双相,并将MSCT数据导入FUJIFILM Corporation SYNAPSE 3D软件进行后处理,选取双肺下叶段支气管走行平直段进行测量。观察所有受试者低剂量MSCT扫描结果,并比较不同性别受试者呼吸双相双肺下叶段支气管管径的长径(Din-L)及短径(Din-S)。结果 68例受试者低剂量MSCT扫描共显示双肺下叶段(右肺下叶背段、前基底段、内基底段、后基底段、外基底段及左肺下叶背段、前内基底段、外基底段及后基底段)支气管612支,其中男性378支,女性234支。男性受试者呼吸双相双肺下叶段支气管Din-L和Din-S均大于女性(P<0.05);男性与女性吸气相双肺下叶段支气管Din-L、Din-S均大于呼气相(P<0.05)。结论低剂量MSCT可以准确扫描出呼吸双相双肺下叶段支气管,且吸气相双肺下叶段支气管管径大于呼气相,男性呼吸双相支气管径大于女性。

李一鸣[5]2005年在《多层螺旋CT低剂量动态扫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进展,与肺部对有害气体和有害颗粒的异常反应有关。COPD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在世界范围内,COPD居当前死亡原因的第4位,据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至2020年COPD将成为世界疾病经济负担的第5位。目前,COPD的影像学研究大多集中在双相CT/HRCT计算像素指数(pixel index,PI),即一定阈值内的像素占总面积的百分比,并与肺功能检查对比方面,方法上为选择数个代表层面,故容易有误差。目前,无症状吸烟者及早期COPD的CT表现正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以往只注意到COPD的小气道改变,而近年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GOLD)中指出,在COPD中央气道(包括气管、支气管和内径大于2~4mm的细支气管)的各种病理改变是慢性咳嗽和咯痰的原因,并且持续存在于此病的整个过程中。因此,对于COPD中央气道病变的诊断、治疗与随访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国外已经有一些文献报道了CT对于支气管径线及面积的定量测量。但是尚未见到用于COPD分级的影像学改变及支气管动态变化定量研究的报道。本研究分为叁个部分: 第一部分 多层螺旋CT低剂量容积扫描对COPD检查参数的研究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COPD病人的合理剂量参数。 对象与方法:采用GE公司LightSpeed 16型多层螺旋CT机(multislice CT,MSCT),分别用280mA和50mA对模体进行扫描,测量吸收剂量;对20例病人分别用200mA、100mA、50mA和25mA对右肺上叶10mm范围进行扫描,其它参

李树平[6]2005年在《肺部肿瘤首过期CT灌注成像及其临床应用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建立肺实质CT首过期灌注成像的最佳技术参数,测量健康国人屏气状态下肺实质首过期的灌注值;通过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首过期灌注值和强化峰值来描述周围型肺癌、中央型肺癌和肺部转移瘤的肿块灌注特征,比较叁类肿瘤瘤周肺组织与健侧肺组织灌注值差异,揭示肿瘤周边肺组织的灌注特征。 材料和方法 (1)共收集健康国人志愿者60例,按注射对比剂速度不同平均分为3组,首先行肺部常规平扫,之后选择Perfusion序列对肺门层面进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对比剂采用优维显300(Ultravist 300,碘含量300mg/ml),注射速度3ml/s、4ml/s和5ml/s,总注入量为40ml。通过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团注,单次扫描时间为0.5s,扫描间隔时间亦为0.5s,即扫描周期为1.0s,曝光同时注入对比剂(即延迟时间为0s),共扫描30个周期,每个病例共获得30幅选定层面首过期的动态增强图像。应用DynEva软件通过感兴趣区域分析法获得双侧肺实质及肺动脉的时间密度曲线,根据公式计算正常肺实质首过期的灌注值及强化率。(2)92例肺部肿瘤患者(包括48例周围型肺癌,31例中央型肺癌,13例单侧肺转移瘤)接受检查。注射对比剂后屏气,在固定层面连续扫描30层(1层/秒)。分别以整个肿瘤、肿瘤富强化区、肿瘤少强化区取感兴趣区来评价其时间密度曲线。通过Miles最大斜率

参考文献:

[1]. 低剂量MSCT气管支气管树重建的动物实验研究[D]. 刘鑫. 中国医科大学. 2003

[2]. 低剂量MSCT气道重建诊断儿童先天性气管性支气管53例[J]. 苏宇征, 陈春霞, 林开武, 周作福. 福建医药杂志. 2016

[3]. 1、肺隐球菌病动物实验研究 2、大气道形态改变及诊断价值研究[D]. 骆静. 第二军医大学. 2011

[4]. 健康者低剂量多层螺旋CT呼吸双相段支气管管径的定量研究[J]. 何丽, 刘斋, 任庆云. 中国全科医学. 2016

[5]. 多层螺旋CT低剂量动态扫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D]. 李一鸣. 天津医科大学. 2005

[6]. 肺部肿瘤首过期CT灌注成像及其临床应用价值研究[D]. 李树平. 第二军医大学. 2005

标签:;  ;  ;  ;  ;  ;  ;  ;  ;  ;  ;  ;  

低剂量MSCT气管支气管树重建的动物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