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池一步仍难越:两会热谈国有股减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雷池论文,减持论文,国有股论文,两会论文,仍难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又闻“减持”
尽管中国证监会在答复政协九届五次会议有关提案时一再明确表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制定出系统性的、市场广泛接受的国有股减持的实施方案。但近日一位消息灵通人士透露,“新一轮国有股减持已经由国务院拍板通过”,但“具体的运作方案尚在考虑之中”。
此外国家信息中心一官员说,目前决策层正在对国有股减持问题作继续研究,虽不求一蹴而就,“但还是会一步一步进行减持的”。
国家经贸委有关负责人日前指出,在国有企业改组为股份公司时(含公开募股上市的股份公司),国家将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有选择地放弃控股地位,允许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控股。根据该负责人的说法,今后国有股流量上将先进行减持。
记者多方求证这一“减持”消息,得到的都是否定的判断。众多业内人士坚定地认为消息是“空穴来风”,“国有股减持根本不可能再次草率登场”。
政协会热点
对于2002年中国的证券市场来说,国有股减持无疑是最热门的话题。
2002年6月13日,国务院发布的《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国有股减持主要采取国有股存量发行的方式”。消息甫一公布,上证指数从2100点一路下跌。在勉强推行了4个月后,该办法于10月22日被暂停执行,并于2002年6月23日最终被停止。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证监会从社会各界提出的4000多件议案中归纳整理出了7类16种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的方案,但有关方案尚在征求意见中就都受到了市场的“否定”。
在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国有股减持这一话题再次引起政协委员们的高度关注,提案中有关国有股减持的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对于令人望而生畏的国有股减持来说,无疑是冷中见热。
据了解,有委员提出通过人大立法来规范国有股减持方式,也有委员认为应运用金融工程思路解决国有股减持等等。
证监会在答复此类有关国有股减持思路与方式的提案时,除了明确表示具有可操作性的减持方案暂时无法产生外,还一再重申:国有股减持是一项重要的改革举措,方向是正确的,但国有股减持是一项探索性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触及到很多改革深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创造较好条件,用较长时间方能解决。
不可否认,一方面不少企业对减持变现愿望强烈,另一方面股市对国有股减持的恐惧依然存在。
“虽然目前企业股票流通的愿望强烈,但国家对变现表现得并不迫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的一位研究人员分析,“由于受到机构改革过程中一直未能扯清的产权因素牵制,在现有条件下,国有股、法人股转让没有操作的现实可能。”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短时间内不会进行国有股减持的原因,还与“相关高层缺乏经验和胆识”有关,“毕竟,这是一块雷区,谁也不愿去碰它。”
叫停≠利好
既然股市、股民害怕国有股减持再度登场,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叫停这一举措就能给中国股市和股民带来长期利好呢?记者同样从业内人士那里得到了近乎否定的回答。
财政部财科所的一位研究员认为“与股民的盼望相背,国有股减持停止半年多来,并没有形成一个大牛市,一股独大格局、与民争利、虚假业债等中国股市的顽症依然存在。”
由于中国上市国有企业有60%的股份属于不能在市场上流通的国有股,在市场运作中相应地就表现为股市对政策的依赖性难以剔除。上证所副总经理方星海将之称为中国股市的“脆弱性”。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国刚分析,叫停措施未能带来大牛市,除了中国股市的“脆弱性”外,根深蒂固的“一股独大”格局因素颇深。
“叫停,只是通过强制手段暂时停住了一台不省油的车,但这台车还是要前进,回避阵痛和风险都不是解决之道。”美林证券一位人士认为,“最大的利好来自于主动出击,而不是害怕和回避。”
经济学家许小年在分析国有股减持停止后并不看好的行情时也分析,过去一年多股市低迷的最重要原因不是国有股减持本身,而是市场信心丧失。
事实上,无论是近日召开的政协会议上关于国有股减持的火爆提议,还是从证监会的相关答复中都不难嗅觉到:国有股减持并未成为历史事件,目前,政策层正在探究更加公平、合理的突围通道,使之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方式重新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