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党建思想体系的理论特征_理论体系论文

陈云党建思想体系的理论特征_理论体系论文

陈云党建思想体系的理论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建论文,特征论文,理论论文,思想体系论文,陈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陈云同志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陈云党建思想体系表现出鲜明的理论特征。

唯实性

党建理论中任何一个重大原则的提出和解决,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本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前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我们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时,曾使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几乎陷于绝境。我们党在同这种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经验教训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陈云所作出的“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的精辟概括,不仅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针对性鲜明地表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使党的思想路线更为具体、明确、可操作。

“不唯上”,是强调党的干部和组织在执行上级的指示、决议时,必须结合实际,要从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历史实际和革命与建设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设计出行之有效的具体实施方案,独立负责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一般来说,执行上级指示、决议和从实际出发是一致的。因为上级的指示、决议也是建立在对客观情况的全面了解、把握的基础之上的。但由于各单位、各部门的情况错综复杂、千变万化,这些指示、决议不能代替对各单位、各部门的各种情况的具体分析,也不能等同于解决各单位、各部门的各种实际问题的具体措施和办法。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对政治路线的正确了解,对具体情况的切实了解,避免“只谈路线,不了解具体情况”或“只知道具体情况,不了解路线”的“空谈”和“盲目”的现象①。毫无疑问,这样的“不唯上”,与目无党的组织纪律的自由主义有着根本区别,与一切自以为是、自行其是的作法毫无共同之处。

“不唯书”,是反对那种“公式主义和生搬硬套书本上的概念”②的做法,不顾客观实际,只从本本出发的教条主义,而“不是不读书”③。恰恰相反,陈云非常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反复强调,“学习是做好工作的一个条件”,是“党员对党应尽的责任”。④领导干部更应注意学习,努力“学理论,学正确的思想方法”,“理论上、思想方法上搞好了,对党对革命是有很大好处的。”⑤但陈云强调指出,“学习理论一定要联系实际”。⑥掌握马列主义原理和思想方法,要“同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把具体经验提高到一般理论,再拿这种一般理论去指导实际工作”,⑦一个好的党员干部,必须既有丰富的经验,又掌握了真正的理论,并能在实践中自觉运用理论,正确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要唯实”,这是关键和落脚点。陈云认为,党的一切工作都要着眼于客观实际,“适合于客观实际情况”。⑧保证党的事业不遭受重大挫折,就必须“认识中国社会的许多具体特点,并根据这些具体特点来制定正确的方针和政策”⑨。党只有了解自己所处的历史和环境,熟悉党内外的各种具体情况,把一切方针、政策都建立在客观可能的基础上”⑩,才有可能作出正确而适当的领导,使党的事业顺利发展并取得胜利。陈云尤其强调,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出发点的实际情况,除了有其客观性外,还有“万分复杂”和“变化多端”的特点,党的各级组织“必须善于去了解各种环境的不同”,(11)并随着环境和任务的经常变更,改革党的组织形式和策略,“采取适合于当时当地环境的工作方法”(12)。这样做了,才能正确地把握事物的现状。陈云还要求:“看问题要全面,要看本质,不要只看局部、看现象”(13)。而要达到此目的,应当坚持“全面、比较、反复”的求实方法。

人民性

陈云认为,党的工作千头万绪,都应该从调动和提高群众的积极性做起。一定“要善于找到提高群众积极性的环子”(14),抓住这个环子来推动党的全盘工作。

最能调动和提高人民群众积极性的“环子”是什么呢?陈云多次指出,是群众的“切身利益”,是群众“最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反映的是群众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直接关系到调动他们积极性的问题。所以,“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这是我党工作的出发点,是发动群众的关键”(15)。在战争年代,陈云反复谈到,只有改善群众的经济地位,才能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革命积极性,愈是多注意群众各方面生活之尽可能的改善,他们参加革命的积极性就愈会提高。

新中国成立后,陈云说:“现在我们面临着如何把革命成果巩固和发展下去的问题,关键就在于要安排好六亿多人民的生活,真正为人民谋福利。”(16)在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全面展开后,陈云反对那种只关心建设规模、速度的做法,提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必须兼顾,必须平衡”(17)。他认为“蔬菜和其他副食品的供应问题,其意义绝不在建设工厂之下,应该放在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18)。

党的干部要想做到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抓住提高群众积极性的“环子”,首先,应当克服官僚主义,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陈云认为,不深入群众,不做调查研究,“只会打官话”(19),提出一般的、不切实际的、笼统的要求。这样做的结果,不仅群众的愿望不能实现,就是“一般”的要求也不可能实现,最后只会损害群众的积极性。其次,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绝不等于共产党员代替群众自己起来争取自己的利益,更不是对群众实行“恩赐”。而是必须深入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在群众中进行讨论,寻找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的办法。“如果我们定下了改善民生的方针,那末,这个方针的实现也要依靠群众自己起来奋斗”(20)。第三,要把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列入党组织议事日程。“群众的情绪如何,有些什么困难,有些什么要求,如何解决,都是地方党部,尤其是区委和支部,应该严重注意的。”(21)这样做会不会成为事务主义呢?陈云说:“现实需要的革命家”,就是要会解决吃饭穿衣问题,“现在需要办事,事务是革命的事务,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办革命事务,不会成事务主义。”(22)

在抓住提高人民群众积极性这个“环子”的基础上,陈云又进一步指出:“把党、政、军、民、学各方面的工作联系起来,使各方面工作都能进步、都能发展,都能健全,基本环子就是开展群众工作”(23)。“充分发动群众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关键”(24)。工作的好坏,是测量党组织的巩固程度的标准之一”(25)。这又一个环子,乃是我们党的建设宝贵经验的总结。”

这样两个“环子”,一环扣一环,构成了党群关系和党的任务的因果链。就是说,我们党只有在关心人民群众的利益尤其是切身利益,使他们看到党是他们利益的真正代表的前提下,党才能真正成为千百万人民群众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从而充分地宣传和动员群众,通过群众,通过群众工作,使党的事业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的事业,进而实现党组织的巩固和发展,最终实现党的奋斗目标。

战略性

着眼于全局,着眼于未来,具有宏观战略性,是陈云党建思想体系的又一特征。

陈云是一位实干家,更是一位战略家。他关于党的建设的全部主张,意见和建议都是从大局而言的,深蕴着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计议和思路。比如他一直十分关注人民群众吃饭穿衣这样的生活问题,他认为这不是一般的经济问题,而是“国家大事”,是“政治问题”。他是从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巩固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能否保持的角度来认识这个问题的。

联系我们党的时代使命和发展未来,陈云从党的组织建设上,提出了远见卓识而又具体可行的战略性见解。他一直把知识分子视为我们党重要的依靠力量,把吸纳知识分子看作体现我们党工人阶级性质的重要内容。在战争年代,陈云就指出:“知识分子是革命的力量,并且是重要的力量。”“没有知识分子,革命就不能胜利。”(26)他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知识分子大多数有较多的革命积极性,许多革命是靠知识分子来领导的。他说:“如果把广大知识分子都争取到我们这里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那末,我们虽不能说天下是我们的,但是至少也有三分之一是我们的了”(27)。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又一次郑重提出:“没有大批知识分子参加到我们党的干部队伍中来,也决不能建成现代化新中国”(28)。为此,他建议“党应该重新作出大量吸收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入党的决定”(29),并建议中央组织部成立了技术干部局。

培养和提拔成千上万的中青年干部,是陈云提出的另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根本措施,这对于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意义至深且远。“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陈云针对党的干部队伍长时间以来存在程度不同的老化和青黄不接的问题,指出“这个问题现在不解决,或者解决得不好,共产主义事业在中国就有可能出现曲折。”(30)“解决好干部队伍交接班问题,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31)他提出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老干部要陆续从领导班子中退出,给退居二、三线的老干部从政治待遇、物质待遇上予以照顾和优待。与此同时,提拔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进入各级领导班子。陈云要求中央组织部成立青年干部局,各级组织部门也要成立专管中青年干部的机构,自上而下、上下对口地设立辅助工作机构和辅助人员,并形成制度。陈云的上述思路和努力,为新时期党的干部队伍实现新老交替起了关键性作用。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这是陈云在新时期关于党的建设的经典性论断,言简意赅,独具深刻性,从战略的高度第一次尖锐地提出和认识这一问题。陈云认为,对新时期党风建设的意义必须有足够的认识,绝不可掉以轻心。第一,党风好坏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陈云在1983年指出,对于以权谋私的歪风如果不加制止,或制止不力,就会使党丧失民心。如果群众不满,失去民心,在阶级斗争形势激烈的情况下,党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还会为敌对势力所利用,最终导致失败,直至亡党亡国。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用血的事实证明这个论断的正确性。第二,党风好坏关系到改革成败。陈云认为“没有好的党风,改革是搞不好的”(32),如果不抓党风党纪,听任以权谋私的腐败现象在改革开放自由泛滥,其结果必然是贪污受贿、走私贩私、偷税漏税盛行,那样,连正常的经济秩序都维持不了,还谈得上什么改革开放,第三,党风好坏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陈云一向非常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认为这是关系到我国能否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大问题。而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是执政党要有好的党风。”(33)他说只要我们党内形成是非分明的风气,整个社会风气才会跟着好转,才会使正气上升,邪气不降。对于端正党风的办法,他提出了带有宏观战略性的意见。首先,全党上下要对执政和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问题保持清醒的认识,高度重视党内建设。“抓党风的好转,仍是全党的一件大事”(34)。其次,各级领导干部和老干部要在端正党风中起模范带头作用,作出榜样。“在以身作则、关心党风党纪、发挥监督作用上,没有退居二线和离休、退休的问题。只要是党员,活着就永远处在第一线”(35)。第三,从严治党,常抓不懈。“党风问题必须抓紧搞,永远搞”(36)。

系统性

陈云是我们党的领导人之一,长期负责过党的多方面的工作,对于党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善于作出深刻而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在陈云文选中,大量篇幅是有关党的理论和实际工作的论著,涵盖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在思想建设上,陈云着重论述了全党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唯实,注重调查研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对党员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和党性教育等方面,解决党的思想路线和党员的世界观、方法论问题。在政治建设上,陈云根据不同时期党的中心任务,真知灼见地提出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党的行动方案。

陈云为指导和推进全党实现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伟大转折,按照中国情况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有深远影响的重要意见。这主要反映在他对中国国情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改革的性质、目的、速度、意义的正确认识和把握上。在组织建设上,陈云精当地论述了党员队伍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强民主集中制和严明党的纪律,尤其突出强调了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在作风建设上,陈云以求真务实的党性风范,指出要“使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两者结合起来”(37),关心群众疾苦,坚持群众路线,保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反对居功自傲、高高在上,妒贤嫉能的不良风气与倾向,提出执政党的党风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著名论断。此外,还论述了坚持党的领导和领导的科学方法,提出了党的领导方式和领导艺术的科学命题。

陈云党建思想的系统性不仅表现在从各大方面的相互联系中作系统研究和全方位论述,还表现于对党的建设每一个具体方面的深入研究和充分论述上。如在组织建设方面,陈云周详地涉及了党员队伍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党的纪律和纪律检查、民主集中制等诸多问题。而在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上,陈云论述了党的干部的作用、选拔干部的标准、培养干部的途径、党的干部政策、正确地看待使用干部和善于爱护干部、建立健全干部管理组织、新老干部的团结、选拔中青年干部、建立党的干部梯队、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以及与之相关的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对非党干部的态度和方针。

陈云的党的建设思想,是对党的建设基本内容和基本规律的清晰而深刻的总结,唯实性是它的思想基础,人民性反映了出发点和归宿,战略性体现了宏观高度,系统性说明了内在的整体联系。我们有理由认为,陈云党建思想是一个有机的全面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注释:

①⑧⑨⑩《陈云文选》(1926-1949)第153页。

②④(13)(14)(15)(19)(20)(21)(22)(23)(24)(25)(26)(27)(37) 《陈云文选》(1926-1949),第168、121、17、106、23、22、100、101、108、98、96、90、114、115、183页。

③⑤《陈云文选》(1926-1949),第193页。

⑥⑦《陈云文选》(1926-1949),第123页。

(11)(12)《陈云文选》(1926-1949),第32页。

(16)(17)(18)(32)(33)(34)(35)(36)《陈云文选》(1956-1985)第201、30、55、247、302、305、306、245页。

(28)(29)《陈云文选》(1956-1985),第266页。

(30)(31)《陈云文选》(1956-1985),第281页。

标签:;  ;  ;  ;  

陈云党建思想体系的理论特征_理论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