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高考语文试卷考题解读及2006年考试前培训建议_高考论文

2005年高考语文试卷考题解读及2006年考试前培训建议_高考论文

200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解读及2006年考前训练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考前论文,试题论文,语文论文,全国卷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选择题比重再一次大幅度降低,这是对2005年高考《考试大纲》取消了对题型分值的限定所作的诠释。大幅度降低选择题比重是从2002年开始的。2002年,第Ⅰ卷(选择题)由往年的60分(占整份试卷分数的40%)降为45分(占整份试卷分数的30%);2003年,第Ⅰ卷(选择题)仍为45分;2004年,第Ⅰ卷(选择题)降为42分(占整份试卷分数的28%);2005年,第Ⅰ卷(选择题)降为30分(占整份试卷分数的20%)。经过几年的调整,形成了第Ⅰ卷(选择题)占整份试卷分数的20%,第Ⅱ卷(其他题型)占整份试卷分数的80%,形成了主观性试题占绝对优势的试题结构。这样做,无论对高考命题改革还是语文教学改革都将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由试题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其他变化,诸如考点的选取和组合,设题样式和角度,试题难易度的调整,试题分值的再分配等等,也值得认真解读。

解读2005年试题以及设计2006年考前训练时还需要注意这样一个背景:2005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规定,去掉考试内容项目前最后的3个星号,即“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中的“识记中外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识记文学体裁常识”,以及“古代诗文阅读”中的“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也就是说,高考命题可以涉及“考试内容”规定的所有考点了,命题范围扩大到该考查的内容都可以设题考查的程度。然而,2005年高考全国卷试题总量在2004年减为25道题的基础上再减为21道题,命题范围扩大了,考点减少了,这也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举措。

下面,我以200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卷Ⅰ(河北、河南、安徽、山西、海南)为蓝本,兼顾卷Ⅱ(广西、黑龙江、吉林)卷Ⅲ(四川、云南、陕西、甘肃),按试卷中题群的排布顺序,就2005年试题的解读以及2006年考前训练的问题谈谈看法和建议,供老师们和同学们参考。

一、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一)

全国卷三份试题中,这个题群都从多年来一直坚持的6道题减为4道题,卷Ⅰ的4道题依次考查汉字书写、成语使用、语病辨析、语意明确与否辨析。4道题,一道考字,一道考词语(成语),两道考句子,构思是比较新颖的。第1题考查汉字书写,命题坚持把考点设在词语关键部位,坚持从正确理解词语意义的角度考查常用汉字的书写能力。第2题考查成语使用,坚持了近年来逐渐形成的命题原则,即把考点设在成语基本义的理解与运用上,理解了这个成语的意义,就为判定选项的正误打下了基础,这个命题思路体现了重视语言材料积累的语文教学观念。第3题考查语病辨析,A句“已经有100多万人次参与了影片的观摩”,与“累计超过100万人次参与了影片的观摩”两种说法杂糅;B句“生活用品”和“床上用品”不能并列;C句犯了常见的两面与一面不搭配的错误,删去“能否”就通了。用涉及多种常见语病的方式考查辨析能力,是近年来坚持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的作法。遗憾的是,规定为正确选项的D句也有语病:“电力供需紧张”是个莫名其妙的说法,其实要表达的意思是“电力供应紧张”或干脆说“电力紧张”更好。第4题考查语意明确与否辨析。语意明确,是对表达提出的更高要求,不仅要把话说通顺、正确,还要把意思说明确,不产生歧义,读来不费解。近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中加强了这类辨析能力的考查,是很有意义的。C句有两处语意不明确,一处是“关于饮食习惯与健康的文章”,这个“关于……”没有说清楚,是谈“关于”饮食习惯对健康的影响呢,还是先谈饮食习惯再谈健康呢?另一处是“批评的人很多”,是批评他这篇文章的人很多呢,还是他这篇文章中批评了很多人呢?

在去掉星号和取消对题型分值限定的背景下,全国卷卷Ⅰ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一)的考点设计,仅仅是“抽样”考查的一种样式,卷Ⅱ和卷Ⅲ也分别是“抽样”考查的一种样式。卷Ⅰ的这个题群4道题依次考查汉字读音、近义词辨析、成语使用、语意明确与否辨析,卷Ⅲ的这个题群4道题依次考查汉字书写、近义词辨析、成语使用、语病辨析。归纳三份试卷,这个题群涉及汉字读音、汉字书写、近义词辨析、成语使用、语病辨析、语意明确与否辨析共6个考点,与往年一样,坚持考查以词语、句子的理解和运用为核心的语言表达能力。这6个考点,当然是我们设计2006年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一)备考训练时要关注的内容;除此之外,《考试大纲》“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部分规定的其他内容如“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等也不能忽略。

二、科技文阅读

科技文阅读由4道题减为3道题,由12分减为9分,但考查内容、设题难度均没有变化。卷Ⅰ的三个考点依次为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根据文中的内容进行推断;卷Ⅱ的三个考点依次为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卷Ⅲ的三个考点依次为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从两个角度设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综合全国卷三份试题,科技文阅读考点设置与前几年相同,没有什么变化。同时,每个考点的难度都不高。卷Ⅰ第5题A项谈的是山势和缓的特点,与画线句“在地理位置上,中条山正处在中国文明起源的黄金地段”的意义风马牛不相及,这道题涉及文本中的文字也很少,只要读懂“中国在古代习称‘华夏’,而‘华’与‘夏’都同中条山有关。‘华’字得自华山。‘夫中条之山者,盖华岳之体也’,古人把中条山与华山看作一体,只是被黄河割开。华夏的‘夏’,得自‘大夏’、夏朝。在考古学上,代表夏朝的‘二里头文化’地兼中条山的两面”这几句话,就能够顺利作答。第6题设计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选项时,全采用“曲解”原文中某个说法的形式:A项是对原文中“历史地理学家关于河流哺育古代文明的论述已经很多,而山脉如何对文明做出贡献尚缺乏讨论”的曲解;B项是对文本中“不过,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山脉的意义则多在于阻隔或护卫”的曲解;D项是对文本中“史书所记尧舜的传说多在中条以北,这或许暗示着夏族的渊源所在。因为夏朝的影响力的强大,汾运盆地便成为法统观念上的崇高区域。商人灭夏,定要翻越中条占有汾运盆地,意义不仅是获得这片肥田沃土,还要在法统观念上最后征服夏人。从动态地理格局上观察,垣曲商城可能是商朝势力翻越中条的一个进退据点”的曲解。从考查目的着眼,这样的设计形式,既有利于保证准确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又有利于控制试题难度,这样的命题思路是值得称道的。第7题考查推断能力,错项都采取抓住文中某个材料妄加臆断的设计形式:A项的荒谬显而易见,篡改了文本内容;C项是依据文本中“春秋时代的晋国走的就是这样一条强国之路”所做的臆断;D项也是没有根据的臆断,由历史文献中关于“夏墟”和“有夏之居”的记载,无法得出“说明夏族发祥于汾运盆地”的结论;B项是由“历史地理学家关于河流哺育古代文明的论述已经很多,而山脉如何对文明做出贡献尚缺乏讨论”做出的推断,通过“关于河流哺育古代文明的论述已经很多”与“山脉如何对文明做出贡献尚缺乏讨论”的比较,推断出“对‘人河关系’的研究较为深入,取得了一定成果”是正确的。卷Ⅱ、卷Ⅲ科技文阅读试题的难度与卷Ⅰ相仿。

可见,用尽可能低的难度保证信息阅读考查的质量,是命题者有意为之的。尽管对试题难度作了尽可能的控制,考生作答的正确率并不令人满意。科技文阅读能力的核心是对文本中各种重要信息的准确把握与辨析,因此,科技文阅读训练要在读懂、读准文本上面下大功夫。例如:读准“历史地理学家关于河流哺育古代文明的论述已经很多,而山脉如何对文明做出贡献尚缺乏讨论”这个说法中的“尚缺乏讨论”,就能够判定“关于中条山脉如何对中国文明做出贡献的研究,至今仍然是一片空白”这个说法的错误在于“至今仍然是一片空白”;读准“从中条北面翻越到南面与从南面翻越到北面,意义是不一样的”这个论述的意思,就不难看出“晋人向南翻越中条,不仅具有改朝换代的政治意义,也是了不起的社会巨变”是毫无根据的臆断。科技文阅读训练的过程是“精读”的过程,需要分析文本中的概念、判断、推理并借以形成严谨的逻辑思维习惯,需要咬文嚼字式地审视每一种说法,需要辨析各种形态信息的异同。读科技文,满足于大体了解文本思路,会说几句所谓“个性化感受”是不够的。很可惜,不少考生没有经历过这种严格的以读懂、读准文本为目的的训练,因此没有真正形成以筛选为基础、以辨析为核心的处理文本信息的能力。

科技文,包括自然科学类文章和社会科学类文章,2005年全国卷三份试题中,卷Ⅰ用社会科学类文本,卷Ⅱ和卷Ⅲ用自然科学类文本,是很正常的现象,总复习训练中,两类文本应兼顾。

三、文言文阅读

同往年一样,2005年全国卷三份文言文阅读试题仍然采用史传类文本,选择题试题数量由4道减为3道,所占分数也随之减少,旨在增大Ⅱ卷中文言文阅读主观题的比重。全国卷三份文言文阅读试题中,卷Ⅰ设置了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三个考点;卷Ⅱ设置了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三个考点;卷Ⅲ设置了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三个考点。与往年相比,考点设置没有什么变化。

2005年文言文阅读试题引人关注的变化有以下两点:其一、卷Ⅰ第8题引文本中的语句,比较、辨析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个设计值得重视。这样设计,强化了理解文本内容能力的考查,不仅加大了虚词考查的难度,也加大了文言语句理解能力考查的难度。是不是意味着这个设计将取代近年来一直坚持的设题样式?不是的,卷Ⅲ第8题用的仍然是文本中的虚词与课文语句中虚词比较、辨析的传统命题样式。总复习训练中,实词、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训练要加强,要结合语句理解把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练扎实,要充分发挥课内文言词语积累对提高阅读浅近文言文能力的作用。其二、卷Ⅰ第9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试题设计为:“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侠‘不以私废公’和‘对奸吏起镇慑作用’的一组是”,卷Ⅱ采用近年来传统命题样式,即“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孟优‘以谈笑讽谏’的一组是”,两种命题样式比较,卷Ⅰ扩大了筛选范围,卷Ⅱ保持了较高的整合信息的难度。

文言句子翻译,2002年、2003年占5分,2004年占8分,2005年则占10分,文言文阅读能力测试第一次形成了以主观性试题为主的格局,表明了以真正考查读懂文本的能力为宗旨的命题方向。用做试题的句子,都是文本中重要的句子,分别从正面和侧面表现裴侠的品格,考生应当能够准确直译这两个句子。命题者没有刻意从文言句式的角度设置考点,而是着眼于在正确把握句意基础上准确把握重要词语含义。(1)句强调了“役人”、“罢之”两个词语,(2)句强调了“危笃”、“不废”、“佑”三个词语,强调得恰到好处。

2006年文言文备考训练中,要坚持“以文言课文为本”的原则,把文言课文读通、读熟、读出语感,才有可能顺利完成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要加强翻译训练,在直译上下功夫,把直译落实到词语、句式、句子的语气上,要勤动笔,练出简洁、明快的直译语言。用作训练材料的课外文言文,选材范围应当广泛一些,叙事类、阐释类、说理类的文章都应当涉及。

四、古诗鉴赏

古诗鉴赏,2002年、2003年、2004年占6分,2005年占8分。卷Ⅰ(1)题要求具体说明《春行即兴》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从语言理解的角度设题,既抓住了这首诗语言的特点,又考查了概括诗中几个主要意象的能力,尽管难度不大,这样考查还是很有意义的。(2)题“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题干表述大而无当,是那类回答什么都切题,回答多少也不完整的题目,蹩脚的教辅资料中常见,怎么会跑到高考题中来了呢?卷Ⅲ(2)题“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也属这类题目。不过,三份试卷古诗鉴赏的多数试题还是好的,较为准确地考查了《考试大纲》规定的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古诗鉴赏训练有两件事情是不能马虎的,一件事情是梳理必要的知识,一件事情是安排好训练的程序。古诗鉴赏是以足够的积累为前提,以清晰而完备的知识为先导的认知活动,中学语文教学从来没有对学生进行过系统的诗歌知识教育,考生大多仅仅靠学过几十首古诗所获得的感受去“面对”古诗鉴赏试题,当然会感到力不从心,总复习阶段十分有必要帮助学生把那些最重要的知识梳理清楚。例如,梳理古诗中常用意象,“长亭”指送别之处,“梧桐”含凄苦之音,“梅花”写品格高洁,“吴钩”指宝刀利剑,“南冠”代指囚徒,“杜鹃”写乡愁乡思,“双鲤”代指书信,“采薇”指隐居生活……这样梳理,既增加了知识,又增加了积累,很实用。其他如怎样判定诗眼,古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古诗常用的修辞方法等等知识,都用举例解说的方法梳理。举例,要包括课本学过的,把梳理知识与积累知识结合起来,防止用大讲诗歌鉴赏理论挤占学生宝贵的时间。安排古诗鉴赏训练的程序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训练中要有意识地从“理解”切入,由浅渐深,使鉴赏过程与学生阅读古诗的认知过程相协调,那种深一脚浅一脚的“训练”不可取;二是训练题的设计要突出以语言鉴赏为中介,全面训练鉴赏古诗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那种亦步亦趋模仿高考试题的做法不可取;三是要加强比较鉴赏训练,相同题材不同作者,同一作者同一题材,同一题材不同体裁,同一体裁不同题材,都应当会比较鉴赏;四是要拓宽古诗鉴赏训练的范围,名家的散文诗也可以适当选一些设题训练。

五、散文阅读

散文阅读题群,以往一直由三道简答题、一道多项选择题组成,一直占18分,2005年打破了这个格局,改由四道简答题组成,占22分。在降低科技文阅读试题的比重的同时,提高散文阅读试题的比重;在减少科技文阅读测试中选择题的同时,增加散文阅读测试中简答题的数量;这样做,使阅读能力测试更加符合高中生阅读能力结构的特点,使阅读能力测试更加接近高中阅读教学的实际,为高考命题改革做了有意义的探索。

2005年卷Ⅰ散文阅读设置了这样几个考点:14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和表达作用的能力;15题要求分析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评析“反复”这一表达技巧的作用;16题考查根据要求概括文中内容要点的能力;17题两道小题,要求从不同角度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较为全面地体现了《考试大纲》规定的对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要求。卷Ⅱ卷Ⅲ散文阅读的考点设置与卷Ⅰ相仿而又各有侧重,卷Ⅱ14题要求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思路,卷Ⅲ17题要求分析文中大段描写篝火燃烧的作用,都是既符合文本固有特点又紧扣《考试大纲》规定的考点设计。

客观地说,至少是近三五年来,高考散文阅读试题的难度已经和课文后习题的难度大体相当,而考生答题的质量不高,总复习训练的效果也不理想,这是为什么呢?主要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平时就没有在真正读懂文章上面下工夫,粗粗读一遍课文,分组议论议论,就文章中感触最深的字、词、句谈谈感受,文章是否真的读懂了却不了了之——不改变时下依然流行的阅读教学“新模式”,要读懂文本,进而进入深层阅读的目标是难以达到的。

另一个原因是训练没有针对性,因而效率不高。高考散文阅读考查的一条主线是非常清晰的,即从多个角度考查理解文本的能力,很少涉及真正意义上的鉴赏能力考查。从考查的内容看,年年设题考“是什么”,年年设题考“为什么”,有时也设题考“怎么办”,2005年三份试卷散文阅读试题都在考“是什么”和“为什么”,假如考前让学生了解每种试题的特点和解答要领,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结果当然会相当乐观。解答散文阅读试题大体有两种思维过程,一种可以表示为:筛选一整合一表述,例如解答卷Ⅰ的16题,“‘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请简要概括作者深爱海棠花的原因”,首先要根据试题要求筛选文本中相关文字(定向筛选),之后则要把筛选出的文字整合成能够准确说明“深爱海棠花的原因”的形式,形成符合试题要求的表述。另一种可以表示为:筛选一理解一阐释,例如解答卷Ⅰ的14题,“‘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吞咽’的含义是什么?作者说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很明显,这类试题的答案不能直接从文本中摘取,也不能用整合文本中有关内容的方法解答,因为试题考查的是阅读者对文本内容及作者情感的理解与判定,这种难度的试题在高考中占相当比重。不过,解答这类试题的第一步仍然是筛选,筛选出试题所指部位,之后则是在理解文本有关内容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认识,并清晰简明地把自己的认识阐释出来。“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在文章开篇,因此要关照全文才能理解“吞咽”的含义和作者抒发的感情。卷Ⅰ的15题,卷Ⅱ的14题、17题,卷Ⅲ的14题、17题(1),都是这类试题。总复习训练中,要强化这两种思维过程的训练,形成较强的解题能力,就能够从容应对高考散文阅读试题了。

六、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二)

这是高考试卷中最为活跃的一个题群,几乎年年有创新。2005年全国卷Ⅰ设计的三个考点是:18题,用提取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的形式考压缩语段的能力;19题,用为主题班会写两个字数相等、结构一致的句子的形式考扩展语句的能力;20题,用写请柬的形式考用语简明、得体的能力。卷Ⅱ设计的三个考点是:18题,用把句子归入语段的形式考用语连贯的能力;19题,用根据具体语境写出敬辞谦语的形式考用语得体的能力;20题,用填写高中语文课文推荐表的形式考用语简明连贯的能力。卷Ⅲ设计的三个考点是:18题,用把若干句子组成前后衔接、意思完整的一段话的形式,考用语连贯的能力;19题,用根据具体语境写出敬辞谦语的形式考用语得体的能力;20题,用为主题班会写两个字数相等、结构一致的句子的形式考扩展语句的能力。可以这样说,贴近生活,贴近语言交际实际,强调实用,是2005年高考语言表达主观性试题的特点,也是今后语言表达能力试题的方向。

总复习训练中,应当密切结合语言交际实际训练扩展、压缩、仿写、改写、组写等基本技能。

七、作文

回顾一下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的脉络,是一件很有意义而又有趣的事情。我们可以把1999年到2005年全国卷话题作文命题划分为三个阶段。

1999~2000是第一阶段,可以称之为“极力强调开放”的阶段。“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写作时可以大胆想象,内容只要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关就符合要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个话题的范围是很宽泛的,只要与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都符合要求,命题者借“注意”一栏强调了前所未有的大开放。实事求是地说,这给了当时沉闷甚至僵化的中学作文教学振聋发聩的一击,它所激起的作文教学改革的热情和实践,其影响至今仍是积极的。但是,人们却没能及时察觉这种大开放的负面影响。写“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不必分清奇思妙想与胡思乱想的界限,都可以得高分,而且似乎越离奇越容易得高分:立足于现代高科技假想的记忆移植,写移植几百年前上千年前古人的记忆,可以得高分;写移植道德品质,也可以得高分。写“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可以不考虑“丰富多彩”必须建立在“正确”的前提之上,把“丰富多彩”偷换为“多种多样”甚至“纷繁芜杂”,把“丰富多彩”演绎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都被看做符合话题要求。请查一查当年到处可见的高考优秀作文选,便可证明笔者言之不谬。这种夸大的开放传递给考生和语文教师的信息是:高考作文,写什么都行,只要与话题沾点边;怎么写都行,考虑体裁似乎成了过时的要求。其直接影响一是削弱甚至取消了审题能力考查,二是为宿构、抄袭之风的泛滥大开方便之门。

2001~2002是第二阶段,命题者开始借“注意”一栏扭转夸大的开放所形成的不大好收拾的局面了,连续两年强调“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2002年“心灵的选择”还进一步强调了话题范围的“内圈”和“外圈”,只有进了“内圈”才算真正符合话题要求。应当说,看到并开始强调话题作文必须对考生有所限制,这是不小的进步。令人遗憾的是,宿构、抄袭之风日益严重,命题者所规定的“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一点也没有影响宿构、抄袭之风的泛滥。

面对这种情况,命题者惟独忽略(也许是拒绝)了一个角度,即研究命题本身与宿构、抄袭之风泛滥的关系。1999~2002这4年,前两年命题鼓励考生近乎无边无际地“大胆想象”,胡编乱造难道不是必然么?后两年命题从云端飘落地上了,然而却要十几岁的中学生面对“心灵的选择”这样沉重得类似“灵魂深处爆发革命”的话题,不说套话说什么?

2003年起,命题者终于把功夫下在命题本身了,对话题作文的内容做了认真的反思与改进,由此全国卷话题作文命题进入了成功与成熟的阶段。“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话题涉及的内容是每一个中学生熟悉的,不空不飘却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用不着编假话说套话,有一肚子的话可说,还有必要去借用宿构和套作么?2004年全国卷4个作文题总结了上一年的成功经验,全用关系型话题,内容都是中学生关心和熟知的,能够激发考生的写作热情乃至冲动,获得了广大师生的赞扬;2005年全国卷3个作文题仍然全用关系型话题,内容与上一年一脉相承。

结论是:话题作文命题的方向是正确的,“三自”方针是有积极作用的,话题作文命题必须正确处理开放与限制的关系,话题涉及的内容必须符合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

标签:;  ;  ;  ;  

2005年高考语文试卷考题解读及2006年考试前培训建议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