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钻孔灌注桩施工种类繁多,技术含量高,影响因素多,一旦在施工当中稍有不甚或控制不严,很容易出现一些质量事故,使整个工程的基础受到影响,严重一点出现返工将带来较大的损失。常见的且危害性较大的事故主要有坍孔和断桩,此外还可能出现弯孔、斜孔、缩孔、梅花孔、卡钻、埋钻和掉钻等现象,为尽量减少事故,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做到分工明确,密切配合,操作规范,措施到位。
关键词:钻孔灌注桩;成孔质量;控制;
1钻孔灌注桩施工控制
1.1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1.2钻孔灌注桩施工准备工作主要有桩位测量放样、整平场地、布设便道,设置供电、供水系统、制作埋设护筒、泥浆备料、设置水头、根据地质情况选择钻机。根据桩径选择护筒的直径,高度满足要求,均采用钢护筒,埋设深度要根据需要按规定埋置并保证孔内水头高度。
1.2钻孔
1.2.1校核钻孔中心平面位置在允许误差范围内。
1.2.2钻孔过程中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岗位责任制,详细记录钻孔进尺及地质情况,入岩应报监理工程师。随时填写钻孔记录。
1.2.3终孔时必须检查孔深和孔径,孔深不小于设计要求。测绳宜采用质轻、拉力强、遇水不伸缩的尼龙测绳,并要经常用钢尺校核其长度。
1.3清孔
清孔后泥浆指标必须符合要求,并再次对孔位和孔深进行一次检查。
1.4安装钢筋笼
1.4.1钢筋的种类、型号应符合设计要求,钢筋笼的长度、钢筋根数、间距、焊接质量、焊条规格要符合要求,
1.4.2钢筋笼固定后固定后要核对顶部和底部的高程满足要求,要有防止钢筋笼下落或上浮的措施。
1.4.3当灌注完的混凝土开始初凝时割断钢筋的吊环,使钢筋骨架不影响混凝土收缩。
1.5 灌注混凝土
1.5.1灌注混凝土前测量孔深和检查泥浆指标。如沉渣厚度或泥浆指标达不到规范要求,必须二次清孔。
1.5.2灌注混凝土的搅拌能力和运输能力必须满足施工进度的要求,同时也要满足灌注时间不得长于首批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并要配备备用搅拌机和备用发电机。
1.5.3导管使用前应进行水密承压和接头抗拉试验。
1.5.4首批混凝土数量要满足导管埋置深度和填充导管底部的要求,灌注过程中导管埋置深度宜控制在2~6m。
1.5.5灌注混凝土开始后、灌注中间、灌注结束前要求检测混凝土的坍落度和做混凝土试块。发现和易性差、离析的混凝土随时测坍落度,不合格的混凝土不许使用。
1.6检查和检测
1.6.1 破桩头后检查:检查破桩头后有无残余松散和薄弱的混凝土层;钢筋保护层是否符合要求;桩位的偏差是否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1.6.2 混凝土强度检查:检查试件的强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6.3 质量检测:在监理工程师在场的情况下,采用监理工程师同意的无损检测方法对各钻孔灌注桩进行检测和评价。如果监理工程师对混凝土完整性检查有疑问或施工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说明桩的质量可能低于要求的标准,应钻取岩心试样进行检测,检查混凝土桩的质量。
1.7测量放样及定桩位
测量放样前,对施工图提供的导线点、水准点进行复测,桩位坐标进行复核。必要时要加密控制网,加密点同导线点一起复核测量,复核测量规范要求并经监理工程师认可签批后方可使用。
2桩基础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2.1成孔质量的控制措施①孔底沉渣控制。孔底沉渣是影响桩承载能力的重要因素,水下灌注桩桩底沉渣厚度对端承桩不得超过100mm、磨擦桩为300mm,但在施工过程中,常有不少桩的桩底沉渣仍满足不了此要求,其原因主要是泥浆性能不符合要求。影响桩身质量的泥浆性能指标主要是比重和粘度。泥浆比重和粘度应根据地下水位高度和地层稳定性确定。钻井完毕后,应进行二次清洗。建议采用泵抽吸和反向循环清除孔。钻完井后,必须对最终孔进行检查和验收,并根据钻杆的总长度、钻头或测量线及上半部分的剩余长度来检查最终孔深。②孔壁坍塌控制。孔壁坍塌一般是因预先未料到的复杂的不良地质情况、钢护筒未按规定埋设、泥浆粘度不够、护壁效果不佳、孔口周围排水不良或下钢筋笼及升降机具时碰撞孔壁等因素造成的,易造成埋、卡钻事故,应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解决。③扩径和缩径控制。扩径、缩径都是由于成孔直径不规则出现扩孔、缩孔及其它不良地质现象引起的,扩孔一般是由钻头振动过大、偏位或孔壁坍塌造成的,缩孔是由于钻头磨损过甚、焊接不及时或地层中有遇水膨胀的软土、粘土泥岩造成的。扩径会增加成本,而缩径会减少桩的竖向承载力,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予以控制。为避免扩径的出现,应检查钻机是否固定、平稳,要求减压钻进,防止钻头摆动或偏位,在成孔过程中还应要求徐徐钻进,以便形成良好的孔壁,要始终保持适当的泥浆比重和足够的孔内水位,确保孔内泥浆对孔壁有足够的压力,成孔尤其是清孔后应尽快灌注水下混凝土,尽可能减少孔壁在小比重泥浆中的浸泡时间。
2.2灌注过程主要环节质量控制
①混凝土坍落度控制。混凝土桩质量的下滑直接影响,衰退的混凝土应合理的混合均匀性,良好的可加工性和初凝时间长,良好的润滑性和良好的触变性能,混凝土坍落度合理的混凝土可以有效地保证,连续性和密实度,一般应控制在18 ~ 22厘米。使混凝土原材料必须符合要求,尤其是必须保证水泥的质量,粗骨料粒径分布合理,材料的使用二次审查可以投入使用,混凝土的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做好现场混凝土搅拌的质量控制。②导管埋深控制。导管底端在混凝土面以下的深度是否合理关系到成桩质量,必须予以严格控制。在浇注过程中,要经常探测混凝土面实际标高、计算混凝土面上升高度、导管下口与混凝土面相对位置,及时拆卸导管,保持导管合理埋深,严禁将导管拨出混凝土面,导管埋深一般应控制在1~6m,过大或过小都会在不同外界条件下出现不同形式的质量问题,直接影响桩的质量。③钢筋笼上浮控制。在灌注混凝土前,钢筋笼自重与悬吊力形成平衡状态,在混凝土灌注过程中,由于下列原因引起钢筋笼上浮:a.钢筋笼在孔口固定不牢固或提升导管用力过猛,将钢筋笼钩挂;b.混凝土面到达钢筋笼底面时,导管埋深过浅,灌注量过大或混凝土面超过钢筋笼底一定高度时,导管埋深过大;c.混凝土质量差,对于易离析、坍落度损失大的混凝土,都易使钢筋笼上浮,解决的办法是操作要正确、确保混凝土质量及加快混凝土灌注。④桩头质量控制。当凿除桩顶浮浆层后,应保证设计的桩顶标高及桩身混凝土质量。在钻孔灌注桩施工中,要想保证桩头的质量,必须控制好最后一次灌注量,凿出浮浆高度后必须保证暴露的桩顶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值,这就要求灌注混凝土的高度要超过桩顶标高。必须重视影响桩头质量的因素,要求采取如下控制措施:a.严格成孔工艺,清孔彻底,采用正确的水下混凝土灌注工艺,使钻渣、泥皮被顶起至桩顶,在桩头形成较厚的浮浆层;b.施工中应测准混凝土上升面标高;c.应确定合理的超灌量,根据浮浆层厚度及桩顶标高附近的工程地质情况,宜取0.5~1.0m的超灌高度;d.清孔泥浆要满足要求,灌注混凝土前,要进行孔底泥浆取样;e.在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尽量少上下活动导管,导管埋深要在1~6m范围。
2.3 质量控制目标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控制必须达到以下几个目标:①成桩过程各项指标,包括桩位、桩长、桩径、孔底沉渣、终孔垂直度及成桩材料质量等能满足设计要求;②预留混凝土试块强度满足规范要求;③桩身完整、匀质,连续性好,无夹泥、断桩等缺陷。
结束语
为了保证钻孔灌注桩的成孔与成桩施工的安全、顺利进行,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要求进行施工,做到精心、精准施工,并加强监管和控制施工质量,从而确保提高整个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宋志宏.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分析[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6(06).
[2]沈斌.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控制技术研究[J].科学之友,2017(02).
[3]黄忆彬. 钻孔灌注桩在桥梁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措施[J].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7(01)
论文作者:张邵升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30
标签:混凝土论文; 钻孔论文; 导管论文; 钢筋论文; 泥浆论文; 质量论文; 桩头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