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内镜下鼓室成形术用于治疗慢性中耳炎患者的有效性。方法 本次选择的50例研究对象均来自于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中耳炎患者,采用双盲法将50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25例患者采用常规的中耳炎手术治疗,为常规组,另外25例行内镜下鼓室成形术治疗,为内镜组,分析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内镜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内镜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内镜下鼓室成形术在慢性中耳炎患者中的应用,可以提升患者听力水平,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耳炎手术;内镜下鼓室成形术;慢性中耳炎
慢性中耳炎是临床上常见的耳鼻咽喉科疾病,该疾病会引发多种并发症,严重者容易导致患者听力的损失,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有研究者指出,手术治疗是临床治疗慢性中耳炎的主要手段,手术治疗可以彻底清除病灶,改善中耳生理结构和外耳道生理结构。随着内镜的广泛应用,内镜下鼓室成形术被广泛应用于中耳炎的治疗中[1]。本文分析内镜下鼓室成形术用于治疗慢性中耳炎患者的有效性,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次选择的50例研究对象均来自于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中耳炎患者,采用双盲法将50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25例患者采用常规的中耳炎手术治疗,为常规组,另外25例行内镜下鼓室成形术治疗,为内镜组。常规组25例患者中包含14例男性,11例女性,平均年龄为(47.68±6.25)岁,病程为(3.42±0.67)y。内镜组25例患者中包含15例男性,10例女性,平均年龄为(48.12±6.55)岁,病程为(3.76±0.73)y。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程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P>0.05,可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
1.2方法
两组患者都做好术前准备,行全麻气管内插管。常规组行常规的中耳炎手术治疗,内镜组给予内镜下鼓室成形术治疗,具体方式如下:
患者进行气管内插管全麻,取仰卧侧头位,在常规消毒、铺巾后,在患者而后切一个弧形切口,将切口向上分离,去除颞筋膜备用,在上臂、后壁和下壁皮肤相关部位行外耳道内外切口[2]。在此基础上,充分暴露手术视野,在外耳道后上三角的位置采用电钻开放鼓窦,同时磨除其周围骨质,在乳突的轮廓完成后,于显微镜下,彻底清除病变组织,进而利用内镜协助鼓室形成术的开展。具体措施为:切开皮肤,分离皮下和肌肉组织,做一蒂在后方的肌肉筋膜瓣,充分暴露乳突骨皮质,应前达颧弓根并后达侧窦前壁与乳突尖,上至颞线,采用双极电凝止血。在止血完成后,利用高速电钻磨开鼓窦、乳突、上鼓室和乳突尖,从而完成乳突轮廓化。在磨骨的过程中,要保留部分清洁骨粉作备用。
完成以上步骤后,利用显微镜,对术腔病变组织进行彻底清理,翻起患者耳道后壁皮瓣,翻起后在此皮瓣上,做两端距离约为15mm的辅助切口。切切口时,应该注意:两端辅助切口应分别位于12点方向和6点方向,在12点位置向内至鼓环切开,充分暴露鼓室。在显微镜下,清理乳突腔鼓室内较为明显的病变组织,清理之后,再用耳内窥镜针对患者咽鼓管鼓口、上鼓室、鼓窦入口、面神经隐窝和乳突尖、窦脑膜角等部位分别进行仔细清理[3]。清理时时可以磨低鼓室下壁。
手术过程中,还要根据患者病变位置,选择不同中耳钳、刮匙并吸引器进行吸刮清理,并在此后对术腔进行冲洗和浸泡,根据听骨链及鼓膜残存的情况下进行各型鼓室成形术治疗。治疗过程中,针对单纯性中耳炎患者,要在检查耳道内鼓室后,做耳道皮瓣筋膜移植,同时应于内镜下进行操作,做鼓膜修补术。如果患者为胆脂瘤型或骨疡型中耳炎,则需于内镜指导下对患者术腔及中耳残留胆脂瘤皮质彻底清除清洁之后重建听骨链,并用备用颞筋膜修复鼓膜。
最后,要用备用骨粉和带蒂肌肉筋膜瓣充填缩小乳突腔,可即邦止血纱布覆盖创面,碘仿纱条填塞术腔;间断缝合而后切口,进行局部加压包扎。
1.3评价方法
分析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其中对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的判定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个等级。治疗后,患者500、1000、2000和4000Hz的听阈都无骨导听阈下降至少有2个频率的骨导听阈提高10dB以上,判定为显效;治疗后,患者4个频率中,有1-2个频率存在骨导听阈下降或者有1个频率的骨导听阈显著提高,判定为有效;治疗后,患者4个频率都存在骨导听阈下降甚至严重化,判定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对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判定主要包括耳鸣、面瘫、眩晕等症状,并发症发生率越低表示治疗效果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19软件实现统计学分析,计数数据使用(n)、(%)表示,计量数据使用( ±s)表示,检验后,若的各项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
2.结果
2.1对比两组临床总有效率
内镜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n)%]
3.讨论
慢性中耳炎主要是因为骨膜穿孔、中耳持续性感染所导致,其林庄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道流脓、咽喉疼痛等。改疾病对患者的听力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有研究指出,对患者的病灶彻底清除,对中耳部、外耳道等部位的结构进行修补,以此改善患者的病情,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并有效控制疾病复发率[4]。
对于慢性中耳炎患者而言,若不给于及时治疗,会逐渐产生感音神经性耳聋,这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在传统的临床中,常使用抗生素治疗慢性中耳炎,但是抗生素的长期使用,患者产生耐药性,逐渐失去治疗效果,疾病容易复发。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手术治疗被广泛应用与慢性中耳炎的治疗中,手术治疗可以有效清楚病灶,但是传统的中耳炎手术治疗,容易引发耳鸣、面瘫、眩晕等并发症,治疗效果不佳[5]。随着医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内镜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内镜下鼓室成形术已经成为慢性中耳炎治疗首选的手术方式。该手术不仅可以有效清楚病灶,吧中耳传音的相应体系充钱,且可以根除耳炎病灶,改善患者听力情况。鼓室成形术属于显微手术,采用该治疗方式可以有效清除中二病灶,重塑中耳功能,对慢性中耳炎患者应用该手术,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加入是单纯性中耳炎患者,可采取鼓膜修补治疗手术,加入是胆脂瘤或骨疡型中耳炎,则需要采用骨链重建手术。该手术可以利用内镜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患者的耳道,这有助于医务人员检查患者耳道中鼓室前隐窝、鼓室窦、中鼓室、鼓窦入口等位置的病变情况,可以有效解决一般显微镜下手术无法窥视完整病区的问题。从这一点来看,内镜下鼓室成形术的病灶清除率更高,治疗效果更显著。
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内镜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内镜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与董柏涛等[7]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内镜下鼓室成形术在慢性中耳炎患者中的应用,可以提升患者听力水平,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孙雅萍.内镜下鼓室成形术治疗慢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24):46.
[2]宋柏龙.内镜下鼓室成形术在治疗慢性中耳炎54例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21):90.
论文作者:唐臣忠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1
标签:鼓室论文; 中耳炎论文; 患者论文; 听阈论文; 并发症论文; 常规论文; 成形术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