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信息化对民主政治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主政治论文,政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政务信息化和政治民主化是当代社会民主政治发展的两大趋势。一方面,政务部门在处理各种政治事务中通过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来调整政务组织结构、重构政务流程、增强政务能力、提高政务效率。另一方面,民主政治体制代替威权主义政治体制正在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民主政治制度被西方学界广泛地看作是现代化的社会政治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已成为当前我国政治改革所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本文将政务信息化与政治民主化结合起来考虑,主要探讨政务信息化对民主政治的影响。
1 政务信息化能催化政治权力分散,为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民主政治不能凭空而立,需要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我们认为,权力分散是民主政治的基础,政务信息化能有效地促进政治权力分散,为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1.1 政治权力分散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政治学上的“权力”有两层含义:一是Authority,指法权、管辖权、统治权;二是Power,指实力、能力、势力。可以认为,政治权力就是指某一政治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或原则而在实际政治过程中体现出的对一定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或者说,政治权力是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政治权力包括权力主体、权力客体、目的性、强制力、权力作用方式、权力的大小和权力的格局等要素。根据其运动方式的不同,政治权力可分为强制性权力、功利性权力、操纵性权力、合法性权力和人格型权力。
民主一词的字面意思是“人民的统治或人民的权力”。 就其基本内涵而言,民主政治就是民治政治,即由人民来决定政府的形式,管理国家的事务,规定政治的方式。民主政治的标志应当是真正体现宪法所规定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精神,或者说,人民真正拥有当家作主的权利。在民主政治中,统治者的政治权力是人民所赋予。
政治权力的集中与分散程度直接影响着政治民主化的程度。没有政治权力分散,也就没有政治民主,就不能形成民主政治。如果政治权力集中在某个人或少数人手中,其他人就难以发表意见,或其他人发表的意见就不会产生作用,这样,就容易形成专制,权利的来源、授予、运作、更替、监督以及归宿就难以落实到人民的意志之上。在神权政治时代,民众愚昧无知,认为一切政治权力都是神或上帝的赐予。统治者除了公开剥夺公众的政治权力,用垄断的政治权力压迫公众服从外,往往都用“君权神授”的谎言来欺骗和愚弄公众,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集中在君王手里,所有的政治统治权和国家管理权都通过君王的指令来实现,不存在政治权力分散的问题。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议会制、普选制、政党制和三权分立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政治权力,形成了资本主义民主,从而否定了封建专制,使人们从独裁、神权中解放出来,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巨大进步。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选举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和民主集中制原则,在更大程度上分散了政治权力,形成了社会主义民主。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是截然不同的,二者之间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社会主义民主是大多数人参与的广泛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历史上最高阶段的民主。
1.2 政治权力分散是未来社会的大趋势
未来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社会,权力分散是大趋势。具体表现为:
(1)从一个国家来看,地方政府、非政府组织权力增大。近年来,许多国家中央政府的一些外交大权正在被非中央政府组织所掌握,美国有数十个州和地方政府在参加外交事务。同时,各国的非政府组织正在部分取代传统的政府职能,它们在国际经济政治等外交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目前,世界上非政府组织的数量正在急剧增加,它们起作用的领域也正在扩大。上述情况表明,中央政府主权独揽的传统正在被削弱,集权正在走向分权。
(2)从政府机关内部来看,基层部门的权力增大。传统的政府机构是呈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权利往往集中在上层,官僚作风严重。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这种政府组织结构已受到冲击,逐渐向扁平式组织结构转变,权力下放,基层部门的权力增大,从而结构灵活,效率大大提高。权力结构由控制型向分权型发展,决策结构由垂直式向交互式发展。
(3)从政府与公民方面来看,公民的权力增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公民在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的同时,民主意识也在逐渐增强,他们有意愿和能力参与国家管理和社会活动,表现为由被动参与转为主动参与,由少数参与转为多数参与,由部分参与转为全部参与。
(4)从官员与技术人员方面来看,知识专家和技术专家的权力增大。“知识就是力量”,这种力量在政治上就是以权力基础的身份出现。这里的知识专家不仅仅指掌握知识的多少,还指占有信息量的大小,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是权力的重要基础。技术因素也是影响政治权力的重要变量之一。丹尼尔·贝尔认为,在后工业社会里,专门技术是取得权力的基础,教育是取得权力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出现的人们是科学家。知识和信息的大量增加,会导致政治管理和政治决策的复杂性,也使知识和信息在政治管理和政治决策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政治活动对技术的依赖程度提高,这就进一步强化了知识专家和技术专家的治理地位。其结果是集中权威等级制被推向一定程度的分权,高层官员不可避免地要依赖知识专家和技术专家。
1.3 政务信息化是政治权力分散的催化剂
政务信息网络的建设与利用,从技术上成为政治权力分散加速实现的催生力量。政务信息化所引起的政务工作方式体现了一种分权与民主的特质,是权力分散的催化剂。
(1)在政务信息化建设中,政务内网、专网和外网逐步完善,国家、集团和个人在政务信息网络上的行为只能构成部分,而不是整体;国家、集团和个人在这种空间里都是平等的,有时候个人的影响可能超过集团,甚至超过国家;原有的金字塔式的权力模型被打破,平面化的权力结构将取而代之。所有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政治权力分散。
(2)政务信息化的实施将进一步促使技术的发展与专业分工的细化,政务信息化管理牵涉专门知识、技术的问题将越来越多,由于政务官员往往亦非专家,因此现代政府许多在线事务一经专家指出要做,政务首长必须参考他们的意见去探讨政策,而且政务信息化管理中很多事务的处理要靠专家来进行。因此,政务信息化的实施进一步强化了专家的政治地位,专家在政治事务中扮演着更多的角色,这就加速了政治权力向专家分散。
(3)政务信息化的实施提供了民主参与决策的快捷渠道,增加了民众参与决策的机会,而民众参与决策机会的增加,将进一步加剧权力扩散。民主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应当加强的环节。尽管各级政府机关也先后建立了一些决策民主化的规章制度,但往往流于形式,并未能贯彻实施。究其原因,有观念上的,也有手段上的。由于缺乏合适的手段,致使决策民主化往往难以落实。政务信息化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现代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务系统,使处于最基层的民众也可以了解国家高层权力机构的决策并与之对话。
2 政务信息化能培养人们的民主意识,为民主政治提供动力
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民主意识,公民和政务人员的民主意识是民主政治得以建立和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是民主政治的动力之一。公民没有民主意识,就缺乏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政务人员没有民主意识,也就缺乏让公民参政议政的主动性。只有公民和政务人员的民主意识强,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才高,政务人员给予公民参政议政的机会才多。政务信息化能培养公民和政务人员的民主意识,为民主政治提供思想动力。
2.1 政务信息化有效地刺激了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
考察现代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民主政治的发展和运行都依赖于公民的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是公民在政治运行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图和利益以影响国家政治决策和国家行为的活动,或者说,政治参与是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影响政治决策与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它是现代社会民主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是衡量民主的重要尺度之一。不同的公民有不同的政治参与意识,因此而产生不同的政治参与行为。民主意识强的公民会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政治参与,民主意识弱的公民可能是政治冷漠、政治参与少甚至厌恶政治参与。公民民主意识的强弱与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传统、政治思想教育、政治参与实践及其效果有关。政务信息化正是从政治参与实践及其效果方面强化了公民的民主参与意识。
首先,政务信息化能提供新颖的政治参与方式,满足人们求新心理,从而激发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人们普遍存在着求新心理,喜欢利用新的方法、新的设备和设施,从新设备、新方法的使用中得到乐趣。计算机网络是一种新型的信息基础设施,政务信息化能提供多种新颖的参政议政方式,公民在对传统的民主参与形式兴趣不大时,会尝试着利用新颖的电子参与和网络民主方式,能从中体会到电子参政议政的乐趣,同时,也能从中领会民主政治和民主参与的意义,从而激发出高度的政治参与热情。
其次,政务信息化给公民提供了更多的政治参与的实践机会,提高公民参政议政能力,有利于调动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在互联网和政务信息化出现之前,尽管也有多种公民参与政治的形式和渠道,但传统的公民参政渠道不畅,有些参政形式形同虚设,公民参政范围狭小,参政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较大,参政议政的机会不多,也无法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因而难以形成积极主动参政议政的民主意识。互联网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政务信息化的发展与应用不仅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一条便捷、顺畅的通道,而且提供了多种参政议政形式和更多的参政议政机会。公民可以在形式多样、范围广泛的电子参政的实践中,提高自己参政议政的能力,从而增强民主意识。
第三,政务信息化给公民提供了直接、透明的参政的途径,能强化公民政治参与的效果,从而增强公民的民主参与意识。传统的民主参与以间接参与为主,政务部门对公民意见的处理大部分是暗箱操作,公民不知道自己的意见是否起作用,从而挫伤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政务信息化能使公民与政府官员直接对话,社会公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问题,提出建议,而且社会公众的意见可以直接传递给政府相关当事人。政务信息化也能使政府信息公开化、透明化,为民主政治的发展创造一个真实、公开的信息环境,让政治参与者知道自己意见的接收和处理情况,让公众看到民意在政府运作中的份量,这样必然使得公众参与的热情大大提高。
2.2 政务信息化有助于政务人员树立民主观念
政务人员的民主观念也是构成民主政治动力的重要方面。如果只有公民政治参与和积极性,而政务人员不给公民政治参与的机会,或不接受公民的意见,不采纳公民的建议,民主政治也是一句空话。政务信息化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帮助政务人员树立民主观念。
一方面,政务信息化要求政务人员改变观念,增强民主意识。政务信息化使政治事务电子化、数字化和公开化,使政治管理由间接转为直接,要求政务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有更多的平等精神,坦诚、平等地与公民对话,克服居高临下、高高在上的陈旧观念,要敢于通过政务信息网拉近同百姓的距离,在网上与百姓共商国事,听取施政意见和接受公众监督。公开行政是民主治理的本质特征,通过公开行政,公民可以了解国家和政府的机构设置、权力结构、职能范围、运行机制和决策程度,公民可以根据自身的利益和权益对政府运行进行价值判断和效果检验。基于信息化的电子政务是一种开放的政务,要求政务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否则,就达不到电子政务应有的效果。为了通过政务信息化搞好公开行政,要求政务人员树立民主观念,鼓励公民通过因特网或政务信息网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国家政治生活的重大问题进行广泛的公开的讨论,政务机关也要勇于针对政务工作中的缺点和失误,通过因特网或政务信息网进行公开检讨。
另一方面,政务信息化能使政务人员从网络民主中得到好处,从而主动转变观念,树立民主意识。在政务信息化应用中,互联网将各终端用户都发展为潜在的行政决策信息源,他们的意愿和要求可以随时向网络上发送。由于网络终端交互联系,其意愿表达又往往会牵发网上信息的集聚,从而能逐步实现在恰当的时候,把恰当的信息提供给恰当的决策者,避免信息不完全产生的有限理性,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政务人员通过政务信息化应用得到政治民主的好处后,不仅会对越来越多的公民的政治参与给予理解和支持,从而会增加对政治民主的依赖,积极主动与公民进行沟通,倾听公民的意见。
3 政务信息化能改善公民参政渠道,为民主政治提供保障
公民和领导有了民主意识,树立了民主政治观念,若公民参政渠道少,或公民参政渠道不畅,或公民参政成本高,民主政治就难以真正实现。可以说,多样、便捷、互动、经济的参政渠道,是民主政治的重要保证。政务信息化能改善公民参政渠道,为民主政治提供有力保障。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政务信息化能为公民提供多样的参政渠道
政务信息化实施后,人们通过访问政府网站,“官民”之间建立起一座电子桥;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电子选举、电子投票、电子民意调查;公民可以通过BBS发表政务论谈,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电子邮件加强与决策者的政治沟通,公民可与政府官员直接对话;公民们还可以参加“网络听证会”监督政府的施政方针;政府可以在政务信息化网站上开通领导机关信箱或领导人员个人信箱,接收群众来信,包括投诉。美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在俄亥俄州的哥伦比亚市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电子市政厅”。居民通过电子设备参加当地计划委员会的会议。他们在家只要按动一下室内电钮,就能即刻对当地的城市规划、住房条例、公路建设等问题的提案进行表决投票。
3.2 政务信息化能为公民提供便捷的参政渠道
当今人类已经进入信息社会,以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把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和地区联为一体,形成“地球村”,政务信息化将政务工作搬到了网上,使得公民的民主参与变得十分便捷,人们甚至足不出户,在家里按几个键,点几下鼠标就能对国家和地方事务发表自己的看法。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首次推出了互联网提交提案,在具体操作上每位委员都有一个密码,进入政协电子认证系统后,经过CA认证,即可安全发送提案。邱国义、杨性凯委员的“关于发展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案”成为登上互联网的第一个提案。在2003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人民网向每位代表委员赠送一个人民网信箱,使两会上电子会务、电子提案成为可能。
3.3 政务信息化能为公民提供互动的参政渠道
网络信息交流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交互性强。公民和政务人员可通过计算机信息网络对某些重大问题或热点问题进行互动式交流和讨论。例如,上海人大信息网首开入代会网上互动交流之先河。“网议人代会”栏目通过网上座谈会形式,每天中午请一部分代表与市民进行一个小时的直接交流。2005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人民网开设“互动专区”,专区中有“嘉宾网谈”、“网友信箱”、“两会调查”、“两会留言板”等栏,每天有众多嘉宾和网友参与讨论。
3.4 政务信息化能为公民提供经济的参政渠道
过去,由于受落后的交通、通讯手段的限制以及信息传播数量和传播速度的影响,公民意志的体现需要很高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直接阻碍子民主参与的实现。随着计算机性能的提高和价格的不断降低,家用电脑会越来越普及,网络越来越简便,费用越来越低廉。实施政务信息化后,公民参与政治,可以减少旅途时间和费用,大大降低公民政治参与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
3.5 政务信息化能为公民提供高效的参政渠道
计算机信息网络能够传递多媒体信息,实施政务信息化后,政务机关可以综合运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发布信息,实行网上办公,公民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方式与政务机关和政务人员进行交流,从而达到生动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效果。此外,信息网络使民意表达和人民政治参与更加直接,减少了中间环节及层层过滤造成的信息失真,从而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效果。
4 政务信息化会引发一些新的问题,给民主政治带来挑战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政务信息化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同时,也会给民主政治带来多方面的挑战,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4.1 政务信息化会促进信息自由,有可能引发民主政治危机
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虚拟”空间。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人们可以自由发布自己的意见,可以以任何身份在网上自由操作,不存在现实社会诸多人伦关系的束缚。同时,网络由于缺乏传统媒体所具备的“信息过滤”机制和信息审查制度,极易出现大量“黑色”信息。
制造社会政治经济混乱的“黑色”信息对民主政治的危害更大。本来,政务信息化在人们与政府之间搭起了一座电子桥梁,但一些人利用网络散布政治谣言,进行政治煽动,混淆视听。例如煽动种族主义的“电子纳粹”在网上频频出现;右翼势力和民族主义分裂者也在试图纷纷占据网络这一第四媒体来扩充他们的战线联盟。在这场无硝烟的战场上,政府网站首先成为这些人的攻击目标。中国“法轮功”组织的头目李洪志不仅在国外申请域名,设立“明慧网”大肆传播“法轮大法”的歪理邪说,还唆使那些掌握网络技术却误人歧途的“弟子”攻击中国政府网站,更改政府网站的主页,影响极其恶劣。所以,如果任网上“自由”、“民主”泛滥,社会将处于无序状态,影响经济发展效率,甚至会导致政府失灵,引发社会矛盾。
一些发达国家利用其信息优势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其价值观念与政治观点,破坏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独立性和文化独立性。霸权国利用其在信息领域的主宰地位,通过互联网络上的电子邮件、电子报刊等展开宣传战、心理战,实行政策、文化和心理侵略,威胁着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文化安全。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试图通过网络,将其意志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每一个网络的终端,利用网络的超国界性,达到打破疆域限制进行政治渗透的目的。事实上,目前有些西方国家的政治团体,甚至政府已经开始利用计算机网络对我国进行政治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宣传,甚至对我国政府进行攻击和颠覆。对此,中国政府应给予足够的警惕。
4.2 政务信息化难以消除数字鸿沟,妨碍公民平等参与政治
在一个国家里,人们使用信息网络系统的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是存在很大差别的,拥有和充分掌握信息系统的人会成为“信息富人”,那些贫困而无能力购买计算机的人就沦为“信息穷人”。“信息富人”与“信息穷人”之间的这种差距就是数字鸿沟。数字鸿沟问题普遍存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中国,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地区之间的软硬条件差异使得数字鸿沟问题显得更为明显。美国著名学者霍罗威茨指出:“国民中的一小部分尖端人物有能力掌握新的信息系统,从而成为民主社会的权势集团,而对新技术仍然感到神秘的其他所有阶层的人,则降为电子计算机文化中的庶民。硬件和软件的分配不均会给民主社会造成特殊问题”。“信息富人”掌握和控制大量的信息,可以有效地参与和影响政治,“信息穷人”由于获取信息能力低,很可能陷入信息隔离或半隔离状态,他们表达自己政治意愿的机会较少,他们的声音也很容易被忽略。
尽管政务信息化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便捷的渠道,然而,要进行电子投票和电子选举,要参与政府部门组织的网上民意调查和电子论坛,必须购置相关设备并上网,且有利用计算机及网络的能力。没有经济实力购置计算机及网络设备并支付上网费用的人、没有能力应付复杂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甚至不会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的人就无法成为网络时代的网络公民,就不能通过政务信息化网络来参政议政,现实存在的这种数字鸿沟会形成民主政治参与的两极分化,会导致公民政治参与的不平等。此外,政务信息化中技术决策(包括借助于技术进行决策和对技术问题进行决策)的比重加大,技术决策鼓励和助长了专家参政,而排斥大多数公民,这就变相地剥夺了大多数人的权力,甚至在实际中侵害到了他们的合法权益,这与民主政治中的决策民主化精神背道而驰。
4.3 政务信息化在虚拟空间进行,有可能导致民主政治的虚假性
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世界。在网络上开展活动,一般活动主体不直接见面,容易出现假冒、伪造、发布虚假信息等网络诈骗行为。实现政务信息化后,绝大多数的政务活动是在计算机网络这个虚拟世界进行的,很难避免网络诈骗行为,从而会导致民主政治的虚假性。
公民可能假冒别人的身份参与政事。一些不法分子可能会通过窃取合法用户的口令或使用别人的访问代码进入政务信息系统,窃取所需的数据或保密的政务信息。
立法者和政府可以通过电子投票而获悉公众态度的信息,并日益能预测公众的希望和各种反应,这就有可能为其做“手脚”大开方便之门。这些都会影响到公民对权力的分享。
一些政务人员可能出于个人目的或局部利益而发布虚假政务信息。政务机关在通过电子方式征求公众意见时,公众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都是由现有的权力结构所决定的,且公众意见的反馈条件也是由权力结构所支配的,公民会担心官方的调查和提问是否出于某种意图而具有某种选择性和倾向性?个人的反馈意见是否被认真对待?
电子选举也隐含着一些弊端:选票统计人员可能伪造和篡改统计数据,使选票对某些候选人有利;在网上将每位候选人的票数列表显示出来,很可能对未来选票的数目和分布产生影响;也许当获胜者被计算机所宣布时,还有许多地方的人们仍在投票。这些行为和现象必然会削弱选举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动摇选民在选举中分享权力的真实地位。
收稿日期:2005-05-13
标签:政治论文; 政治参与论文; 政府信息公开论文; 公民权利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政府信息化论文; 政治社会学论文; 社会网络论文; 决策能力论文; 时政论文; 参政议政论文; 权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