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和产业政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政策论文,产业结构调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80年代初以来,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始终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基本任务。运用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逐步成为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去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今后15年经济建设的第一位任务是优化产业结构。今年八届四次人代会批准的《纲要》也把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优化作为“九五”和到2010年的奋斗目标之一,把切实加强农业,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振兴支柱产业和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任务;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国民经济素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途径。因此,大力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升级,是保证实现《纲要》的重要工作;做好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改革计划体制,转变工作方法的重要内容。
一、“八五”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就及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八五”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很大成绩,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特点是:国家调整产业结构的力度不断加大,产业政策向农业、林业、水利、基础设施、基础产业以及支柱产业倾斜;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效果,一些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矛盾有所缓解,能源交通通讯建设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产业结构升级出现好的势头,一批技术资金密集的产业快速发展,生产的经济规模不断提高。
产业结构调整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农业和水利建设得到加强,农业生产稳步增长。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万家寨等水利枢纽相继开工建设;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也有较大发展。农田灌溉面积结束10年徘徊局面,5 年净增200 万公顷, 林业资源扭转了消长失衡的局面。与1990年相比,“八五”期末,粮食增加1900万吨,肉类总产量增加2140 万吨;油料增加637万吨。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建设步伐加快, 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有所缓解。“八五”期间新增铁路营业里程3000 公里, 复线3848公里,电气化改造2973公里;新建和改造公路9.2万公里, 中级以上港口泊位170个,铺设长途光缆9.4万公里,新增发电装机7500万千瓦。支柱产业快速成长,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八五”期间机械工业产值年均递增24.6%,1995年底出口创汇275亿美元; 汽车产量150万辆,基本解决了汽车工业“缺重少轻”、轿车空白的局面 ;集成电路3.1亿块,程控数字交换机1500万线;乙烯产量235万吨。一些行业的企业组织结构得到调整,规模经济的作用开始发挥。进出口结构得到优化,改善了我国对外贸易增长的质量。第三产业稳步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产业技术进步较快,提高了国民经济增长的素质。
“八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的成绩是巨大的。但也要看到,产业结构调整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依然明显存在,产业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相当突出。主要表现在:
——农业仍是国民经济中最薄弱的环节,基础脆弱,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农业增长速度减慢,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六五”是8.2%,“七五”是4.2%,“八五”只达到4.1%。粮食、 棉花等主要农产品的增长不稳定,农业防灾、抗灾能力差。
——基础产业供求矛盾有所缓解,但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还未解除。从全国看,供电紧张状况有所缓解,但缺电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特别是经济发展较快的一些地区,居民生活和工商业用电需求还远不能得到满足。交通,“八五”期间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各种运输方式都还不能满足需要。通信业的发展也满足不了需要。
——轻纺产品结构的调整落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动,在质量、品种、性能等方面,优质产品比重不大,不适销对路的一般性产品甚至劣质产品还在大量生产。机电产品中高技术的产品难以满足市场需要,要依赖进口;大型成套设备国产化进展缓慢;基础机电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差。
——产业整体素质低,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依然较大。主要表现在,产业技术水平低,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慢。我国的产业技术水平大约比发达国家落后15~20年,尤以机电工业差距最大;工艺装备落后,重点企业关键设备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的仅占15%,三分之二的设备属中下水平;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专业化程度低,规模经济效益差;产品档次低、品种少、质量差、消耗大、成本高。
根据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纲要》提出,“九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的奋斗目标是:到2000年,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主要农产品稳定增长;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矛盾进一步缓解;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和建筑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成为带动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支柱产业。
二、“九五”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加强第一产业,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使三次产业结构由1995年的19.7:49:31.3 转变为14:52:34。产业技术水平有较大提高。
——切实加强农业,全面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大江大河大湖的防洪能力,加强中小河流的治理,大力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九五”期间,全国供水能力增加400~500亿立方米,5年新增农田灌溉面积330万公顷,改造中低产田1400万公顷。保证粮棉油等基本农产品稳定增长,粮食生产能力达到一个新水平,因地制宜地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使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到2000年,粮食产量达到4.9~5亿吨,棉花450万吨,油料2200万吨, 肉类总产量5800万吨,水产品3250万吨。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使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矛盾基本缓解。
能源工业坚持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大力调整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提高能源生产效率,以电力为中心,以煤炭为基础,加强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和开发,积极发展新能源。到2000年,全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13.5亿吨,煤炭14万吨,发电量1.4万亿千瓦时, 石油1.55亿吨,天然气250亿立方米。
交通以增加铁路运输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公路、水运、空运、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加快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形成若干条通过能力强的东西向、南北向大通道。争取到2000年,交通运输能力紧张的状况有较大缓解。2000年,铁路营业里程达到6.8万公里, 复线率达到34%,电气化率达到27%,公路通车里程123万公里, 沿海港口吞吐量10亿吨,民航运输总周转量140亿吨公里。
邮电通信坚持高起点、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方针。2000年,长途光缆线路达到21万公里,长途自动交换机总容量600万路端。
原材料工业,重点是增加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消耗,搞好资源综合利用,提高竞争力。钢铁工业主要是加快现有大中型钢铁企业的改扩建,引进和开发当代先进技术,抓好铁路、汽车、造船、电力、石油等专用钢材生产。2000年,钢产量达到1.05亿吨。有色金属工业以现有企业改扩建为主,扩大生产能力,重点发展氧化铝, 建设新的铜基地。 2000年,10种有色金属产量达到520万吨。 化学工业要大力发展煤化工、天然气化工、支农化工和精细化工。到2000年,化肥产量达到2840万吨,氮肥基本自给,氮磷钾比例提高到1:0.33:0.02。
——振兴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使之尽快成为带动整个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支柱产业。调整、改造、提高轻纺工业,增强其适应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九五”期间,机械工业增加值年均增13%,出口创汇额年均增长10%以上,重点提高电力、化肥、乙烯等大型成套装备的开发和制造水平。开发超临界的联合循环机组。到2000年,大型水电设备生产能力达到500万千瓦, 具备制造单机立足70万千瓦特大型机组、20万千瓦抽水蓄能机组和4 万千瓦贯流式机组的能力。电子工业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计算机和通信设备,增强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信息化系统和装备的能力,到2000年集成电路芯片产量12亿只,封装产品25亿块,6英寸、0.8微米集成电路形成工业化大生产,建成8英寸,0.5 微米集成电路专项工程, 微型计算机300万部以上,数字程控交换机2500万线,彩色电视机2500万部。 发展新一代数字化消费类电子产品。“九五”期间,通过国际合作,开发我国拥有专利、并在我国进行整机组装的100座级客机。 通过改造和扩建,继续提高船舶制造能力,特别是大型船舶、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制造能力,增加出口。
石油化工,发展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重点发展合成纤维、合成树脂、合成橡胶。2000年,原油加工能力达到2.2亿吨, 轻质油收率提高到70%,基本停止含铅汽油的生产。乙烯产量420万吨, 轻质原料比重由目前的40%提高到80%,合成纤维主要原料生产能力增加到480 万吨。
汽车工业,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经济型轿车和重型汽车,建立自主的汽车技术开发体系和标准化。“九五”期间,汽车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出口创汇年均增长33%。到2000年,汽车产量达到270 万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90%以上,摩托车产量900万辆。
建筑业;重点建设城乡住房和公共工程,5年建设城市住宅10 亿平方米。到2000年,建筑业增加值按1995年价格计算达到5000亿元以上。适应建筑业的发展需要,建材工业要以调整结构、节能、节地、节水、减少污染为重点,加快老企业改造、扩建,提高单位生产线规模水平。2000年,水泥产量达到5.5亿吨。
——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加快轻纺工业调整步伐,大力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加工深度。以创名牌和出口创汇为重点,调整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调整布局结构,有步骤地把初级加工能力转到原料产地,把适宜就地加工的农牧产品加工能力转移到农村,把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能力从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加快企业的联合、改组、改造、兼并,扩大经营规模。
——以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为基础,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使之形成合理的规模和结构。继续发展商业和生活服务等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旅游、信息、咨询、技术、法律和会计服务等新兴产业。规范和发展金融、保险业、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引导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域,促进全国经济合理布局。指导各地区选择适合本地条件的发展重点和优势产业,避免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化,积极推动地区间的优势互补、合理交换和经济联合。
三、“九五”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措施
“九五”期间,要完成以加强农业、水利、能源、交通、通信为重点,振兴支柱产业,调整提高轻纺工业,积极开拓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任务。主要政策措施是:
(一)正确运用计划手段和产业政策, 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和生产力合理布局,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支持重点建设和重大技术研究开发项目,实行合理的技术结构政策,通过资金、技术、劳动力在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和企业之间的合理组合,多层次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二)按照社会化大生产与合理经济规模的要求,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打破地区、部门和行业界限,通过联合投资、联合生产,以及专业化分工协作,发展规模经济。充分发挥现有基础的潜力,提高投入产出效益。“九五”期间,除新建一些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的重点建设项目外,能够依靠现有企业改造扩建的,就不要铺新摊子。必要的新建项目要提高技术起点,达到经济规模。现有企业的改造和扩建,要把着眼点放在增加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消耗、提高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上,避免简单扩大原有产品的生产能力。
(三)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必须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已经确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把农业作为特殊产业加以保护和扶持。努力缩小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切实保障农业和农民的利益,研究建立保护农业的基本制度。要建立以政府收购为主的粮食收购制度,国家订购价要有利于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建立健全粮食储备体系和粮食风险基金。
继续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改革。在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鼓励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发展联结农户与市场的中介组织,大力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进一步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九五”期间农业投资比重要比“八五”有一个大的提高。在稳定现有农业投资渠道的基础上,“九五”期间要建立国家农业建设资金。对农业利用外资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加大农业利用外资的数量和范围。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增加农村集体、个人以及社会各方面对农业的投入。研究制定多渠道筹集水利建设资金的办法,实现水利投入机制的良性循环。依法保护耕地,开垦宜农荒地,提高复种指数,保持粮食播种面积长期稳定。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片增产潜力大、商品率高的地区,集中建设大的国家储备粮生产基地。强化科教兴农,突出抓好“种子工程”。加强遗传育种、作物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等重大科研项目攻关。稳定壮大农业技术队伍和推广体系。完善优良品种的繁育、引进、加工、推广体系,“九五”期间使主要粮食和棉花的用种全面更换一次。大力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四)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将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建立明确的各级政府责任分工制度;制定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专项规划,建立和完善政策性长期投融资体制,向国家鼓励发展的建设项目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继续实行铁路、电力等建设基金;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建设;股票和债券的发行要优先考虑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建设需要;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和领域,鼓励外商直接投资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进一步理顺价格体系,发挥价格机制的重要调节作用。
能源工业,重点扶持加快“三西”煤炭基地的建设,积极开发建设一批用人少、效率高、效益好的骨干矿井,在有条件的矿区进行煤电联建。国有矿区要努力提高经济效益,转换经营机制,依靠技术进步增加产量和提高效益,要结合矿区的资源条件,发展多种经营,搞好综合开发。对乡镇煤矿采取扶持、改造、整顿、联合、提高的方针,实现正规合理开发,走上有序健康发展的轨道。提高投入比重,鼓励多家办电,特别是要鼓励缺能省份按照国家电力布局规划到有能源资源的地区办电;政策性贷款向中西部倾斜,并要集中使用,重点用于大型水电基地、大型坑口电站、大型超高压输变电设施及电力新技术的开发利用;实行“以核养核”、“以水养水”的政策,核电按省,水电按流域,用老电站做基础,滚动发展。加快电价改革,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电价形成机制,既保证电力企业的合理利润率,又使企业具有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机制。继续扩大利用外资,加强电网建设,促进大区电网联网。加快技术进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今后新建机组原则上都要采用高参数、高效率、调节性能好、大容量机组,淘汰或改造中低压小机组,发展热电联产,引进、研制经济实用的煤炭脱硫技术及其他洁净煤技术。从体制上理顺石油工业上下游之间的关系,逐步实现一体化经营,优化资源配置,减少浪费。进一步理顺油气价格,与国际接轨,促进石油企业进入市场。建立国家油气勘查基金,增加勘探投入,扩大后备储量。进一步搞好老油田产业替代规划工作,发展综合利用和多种经营,解决油田开采后期的出路问题。
交通运输业,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层次、多渠道增加交通运输的投入。建立和完善交通建设专项基金制度,逐步实行有偿使用、滚动发展。允许外商以不同方式参与交通运输设施的建设,合资建设国家骨干交通设施,中方要控股或拥有调控权。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加快老旧车船飞机的更新,积极发展节能型运输设备,提高运输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积极推进交通运输价格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运价形成机制。
邮电通信业,要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大邮电建设投入,改革邮电资费和设计全网的最高限价,竞争性业务的资费,逐步放开。加强通信技术体制、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保证国家通信网的统一性、完整性和先进性。提高通信网的技术装备水平,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相结合。要发挥国家公用通信网的主导作用和专用通信网的能力,形成全国统一的通信网络体系。采用目前数字系列等先进的通信技术,完善网络管理体制。国家重点建设国际通信、省际干线和中心城市的邮政电信枢纽,地方投资主要用于省内干线等的投资。
(五)振兴和发展支柱产业,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制定和发布的有关产业政策,逐步建立有利于促进支柱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从财力物力上支持支柱产业中某些重要领域的技术开发。按照国际惯例和有关协定条款,将支柱产业的部分产品作为幼稚产业,采取适当的、有时限的保护。同时,为了换取关键技术和设备,允许有条件地开放部分国内市场。
机械工业,国家投资集中用于建设共性技术及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机构,推进重大机械产品和生产装备的研究开发。强化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尽量采用数控、精密、高效、专用及自动化技术装备,尤其是关系到产品技术性能的关键部件和关键工序,必须采用先进适用的把关装备和测试手段。尽快制定并颁布主要产品经济规模标准,今后所有建设改造项目的立项审批都应把经济规模标准作为重要依据之一。鼓励机电工业企业以资产为纽带,跨部门、跨地区组建企业集团,提高生产的集中度。充分重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工作,尽快建立多种类型的研究开发机构,并限期提高零部件、配件产品的国内自制率。
电子工业,通过促进综合性大集团的形成和发展,到2000年,电子工业前100家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达到50%,年销售额超过20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3~5家。进一步扩大与国外技术雄厚的跨国公司合作的领域和范围,共同开发和研究新技术、新产品,让出部分国内市场换取先进技术。对集成电路的发展实行优惠政策,实施集成电路专项工程。
汽车工业,要实行规模经营。加大投资力度和集中度,逐步实现企业集团化。建立新的投资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实现向国家重点项目大规模集中投入。国家支持2~3家汽车集团向40万辆及以上的能力发展,使同类汽车产品产量居国内前三位企业的销售量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促进8~10 家摩托车重点企业达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规模。要认真研究轿车的消费政策,改变目前以公费购车为主,价格和收费过高,难以进入家庭的状况,促进轿车产、销的良性循环。
石油化工业,以现有企业为主进行改建、扩建,逐步达到合理的经济规模。结合国内外两种石油资源,搞好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原料的合理利用,沿海企业尽量加工进口原油,腾出国内原油供应内地企业,充分发挥现有生产能力的潜力。
建筑业,通过改革,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鼓励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水平较高的企业技术发展中心。加大技术改造的力度,加快技术进步步伐。将城市住宅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立规范的住宅建设资金渠道,完善由国家、单位、个人三者合理负担的住宅建设投资体制;推行建设监理制,实行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专业化和社会化。大力开拓国际建筑市场,鼓励和支持对外承包公司与生产、外贸、金融等企业间的联合,扩大经营范围和经营区域,向集团化、多元化、跨国公司方向发展。
(六)原材料和建材工业通过加强企业技术改造,调整结构,逐步实现经济规模。加快技术进步步伐,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支持和鼓励对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推进标准化、系列化进程,提倡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以及更为严格的企业内部标准。
钢铁工业,要加快淘汰化铁炼钢、平炉炼钢、横列式轧机等落后工艺设备,推广高炉喷煤、连铸连轧技术。鼓励现有企业优化组合,改善企业组织结构,逐步实现规模经营和资源合理配置。
有色金属,采用大型预焙电解铝、铜富氧熔炼、铜铝连铸连轧等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成材率,降低物耗能耗。加强矿山建设,增加地质勘探投入,鼓励引进外资和技术,联合勘探开发矿山。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建立大型联合企业集团。
化肥工业,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老厂改扩建为重点,抓好一批大中型氮肥、磷复肥装置的改造和扩建。根据资源条件,合理选择和确定化肥工业的原料路线,实行矿肥结合,建设大型化肥基地。充分利用海南天然气和新疆油田伴生气及山西晋城优质无烟煤为原料,建设大型氮肥基地。积极发展磷复肥和钾肥,调整产品结构。
(七)根据国家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有关政策的要求,统一规划,逐步将一些新兴第三产业行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第三产业发展规划。做好第三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工作。研究制定发展第三产业的财政税收政策,保证公益性第三产业行业必要的投入,保证并逐步增加对竞争性、基础性第三产业行业的贷款。允许在国家赋予的权限范围内,制定地区性规划和政策,调节和促进本地区第三产业发展。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工业生产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三农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