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新生 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望江中学 723000
语文是一门积累的学问,靠短期强化往往毫无效果,况且现在的学生各科学业难度逐渐加深,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了提高课堂效率,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可以焕发课堂活力,这样老师爱讲学生爱听,让师生都能感受到课堂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通过这种氛围老师便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小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间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 “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试想:同一篇文章,同一位老师讲解,为什么有的学生觉得是一种享受,学得兴趣盎然,忽而眉飞色舞,忽而屏息凝神;而有的学生简直就是受罪,学得索然无味,忽而闭目养神,忽而惊觉欠伸,其奥妙在于二字——兴趣。孔子早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抓两个环节:
1.组织教学。
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对于初一的学生,每节课前让两名学生讲成语故事,并把成语名字写在黑板上,这样既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在有趣的故事中增长了见识,到了初二我就改为让学生读自己得意的日记,并让学生点评,且每周一次聚焦热点,评论时事,如畅谈伟大的中国梦、组织学生观看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我的2015等等。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培养了他们关心时事习惯,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因此课前五分钟,既紧张又兴奋,成为学生的最爱。下午上课学生精神不振时,就齐背一首诗歌或短小的古文,如《马说》、《孟子二章》、《陋室铭》等,这样集体铿锵有力地朗诵,既振作了士气,又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如此经过课前的组织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自然进入语文课堂。
2.设计导语。
“一部好戏往往从序幕开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好的导语不仅能激发兴趣,且使课堂有个良好的开端,如在讲解《鲁迅自传》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在我国近现代文化长空中闪烁着一颗璀璨的明星,他以犀利如匕首、投枪的文字令那些为反动的军阀卖命的无耻文人汗颜丧胆,他对社会的准确剖析令史学家们惊叹折服,他对青年的关心指引赢得革命者“同志”般的信任,请问他是谁?讲解《岁月在黄土地上流过》,一曲《黄土高坡》使学生产生强烈共鸣;讲《西湖游记》时,请学生课下搜集关于写西湖的诗文,课前五分钟朗读或背诵,并让各组组长将每位学生搜集的抄写或打印出来,贴在墙上,写上搜集人。这样经过自然导入,可以说好的导语如磁石,把学生的思维聚拢,又可以给学生以启迪,催其奋进。因此,我十分重视导语的设计,或用一则谜语,或用一段格言,或用一个故事……序幕过后,便是正剧开始。
二、创造情境,使学生产生愉悦感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能触景生情,情境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乐观的情境能产生愉悦的情感,悲戚的情境能产生痛苦的情感,因此语文课堂应努力挖掘语言的情感因素,根据题材、体裁、思路、风格表现手法而采取相应的手法,调动学生情感,使其忘情其中,欲罢不能,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如讲授《爱莲说》时,首先营造出一种古声古韵的氛围,在优雅的古筝背景曲中朗读短文,范读、集体读、个别读,在反复吟读中体会作者爱莲的原因,再通过简笔勾勒出一种洁白的莲花加深理解,最后让学生反复思考作者为何独爱莲?另外老师还应抓住时机,激发感情,引起学生共鸣,从而激发兴趣,产生好奇心与创造力,如《变色龙》气氛诙谐、幽默;《最后一课》感情悲愤;《梅岭三章》豪迈悲壮;《听潮》热情激昂;《石嚎吏》哀婉深沉……。通过创造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从而增添感情浓度,形成余音缭绕之势。
三、启发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巧妙设问,启发学生思考,这是一堂课的关键。这就需要老师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选好切入口,如《钓胜于鱼》重点是怎样通过叙事引申出一个人生哲理及构思立意的技巧。因此,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划出富有哲理的议论语言,整体感知课文,同时让学生思考,这是叙事散文,还是抒情散文、哲理散文?文章中写了哪些人的事例?(魏刚、爱因斯坦、劳伦斯)还有谁?(老教授),那么作者是从哪个人身上得到了启示,在那些人身上得到了验证?作者悟出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哲理?他的思维过程是怎样的?学生经过读书讨论,问题迎刃而解。讲析课文,老师经过巧妙设疑,使学生的思维钻头引向纵深,使其进入“一级”思维状态,火点燃后,不失时机地加柴助燃,充分激发调动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见解,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勇于创新的精神,尤其是培养学生在诸多问题中发现新的联系,寻找新的突破口的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老师充分发挥“导”的作用,老师巧妙引导,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稍有言对,便加以鼓励。壮其胆,鼓其志,励其学,让学生自己探索、自己思索,由好学到乐学,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论文作者:邓新生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3月总第2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2
标签:学生论文; 互动论文; 情境论文; 老师论文; 导语论文; 作者论文; 课堂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3月总第2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