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的过程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论论文,过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在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2期的《过程论》一文中,试图以自己多年学习研究的心得,阐释马克思主义的过程论思想。在《过程论》中我强调,只有把世界看成是过程的集合体,把事物和过程联系起来,把矛盾和过程结合起来,才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因而,物质性和实践性是区分马克思主义过程论和唯心主义过程论的唯一标尺,而联系性和矛盾性则是区分马克思主义过程论和形而上学不变论的唯一准则。我阐明了一切事物总是作为过程而向前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矛盾即过程,过程的根源在于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过程的本质则在于矛盾的特殊性或相对性,而矛盾的两重性又决定着过程的两重性。我还进一步阐述了历史即过程、真理即过程的道理。
在学习、研究和写作《过程论》的过程中及其后,我头脑中逐渐萌生了一个念头,写作一篇《〈资本论〉的过程论》。这是因为,世界上迄今没有一本书像《资本论》这样把过程论表述得如此科学、深刻、丰富、具体和多方面,如果能写出《资本论》的过程论,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过程论的一点体会。这个念头浮动了多年,但一直未能成文。《经济过程论》一书的主编王永锡同志约我作序,我想,那就借此机会,实现多年来的愿望,写出《〈资本论〉的过程论》作为这本书的代序吧。
过程是一切事物运动在时间上的持续和在空间上的延伸。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而运动即过程;事物运动的根源在于事物内在的矛盾性,因而矛盾即过程。从物质到运动再到过程,这才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本质的完整认识。过程范畴也就与物质、矛盾、运动等范畴一样,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
任何事物都处于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中,都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事物运动的时空历程即“历史”,也不过是“过程”的同义语。具体事物及其关系是运动变化着的,所以具体事物及其关系的范畴也必然是历史的范畴。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历史即过程,过程即历史。这也是辩证法的一个重要侧面。
在《资本论》中,任何经济范畴都是被看作过程而得到科学阐明的。经济范畴是经济关系的理论概括,经济关系是历史地形成的,任何经济关系范畴当然也是“过程”。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三卷序言》中,在批判当时的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者对马克思《资本论》思想的歪曲时,写下了如下一段话:“不言而喻,在事物及其相互关系不是被看作固定的东西,而是被看作可变的东西的时候,它们在思想上的反映,概念,会同样发生变化和变形;我们不能把它们限定在僵硬的定义中,而是要在它们的历史的或逻辑的形成过程中来加以阐明”。(《资本论》第3卷,第17页)
毫无疑问,这是对《资本论》的这一显著的科学特征所作出的最明确的揭示和表述。
《资本论》是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社会科学家们可以分别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诸如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文学、语言学、军事学等多方面研究《资本论》,同样,人们也可以对《资本论》所体现的某些思想,诸如系统思想、均衡思想等进行专门研究。探究《资本论》的过程论即属于后者。
整部《资本论》所体现的过程论思想是十分丰富而深刻的。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笔者)的经济运动规律”。(《资本论》第1卷,第11页。)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马克思全面系统地考察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过程。社会经济运动总过程包含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子过程,只有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总过程中各个子过程的研究分析,才能够全面揭示资本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资本论》第一卷考察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探讨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则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进行研究,在第三卷的论述中论及了资本主义社会分配过程和消费过程的基本问题。《资本论》的体系结构已充分展现着并不断深入地揭示了丰富的过程论思想。
通览《资本论》可知,《资本论》体现的过程论思想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其一是把经济运动直接表述为“过程”,如第一卷以“资本的生产过程”作为标题,第二卷以“资本的流通过程”作为标题,而“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则是第三卷的标题。在各卷的章节内容中,也有若干明确指出“过程”的,如第一卷中的“交换过程”、“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资本的积累过程”,第二卷中的“资本循环过程”,以及把资本循环看作“周期性的过程”即资本周转,第三卷中的资本运动过程、资本的积累和积聚“表现为不断的过程”、“产业资本再生产过程”等等。
其二是虽未明确表述为“过程”,但却使用了一些表达了过程意思的术语和句子,仅举第一卷为例,就有商品的二重性“价值形式的变化”、“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发展关系”、“从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的过渡”、“货币转化为资本”、“工场手工业的二重起源”、“工业资本家的产生”、“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等(以上着重号由笔者所加)。
其三是通过对社会经济形态、经济关系、经济形式等作历史考察和现实分析,揭示其发生、发展、演变或衰亡的客观过程及其运动规律。在考察分析中可能并未明言“过程”,但确实是对各种经济“过程”进行科学研究。这在《资本论》中是最为普遍的。譬如关于商品产生、发展的过程,关于价值形式的产生、发展过程,关于货币的产生及演变过程、货币职能的发展过程,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社会形成过程,关于劳动力成为商品的过程,关于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关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过程,关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关于个别资本的运动过程,关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过程,关于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关于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等等,真是不胜枚举。
上述说明,学习研究《资本论》的过程论,不能局限于马克思是否明确说过“过程”,而应把握准马克思主义过程论的精神实质,看《资本论》中对经济事物、经济关系的分析考察是不是历史的、动态的,是不是把经济事物、经济关系作为一个形成、发展的客观过程来看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资本论》的过程论。
《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分析研究,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本思想上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资本论》第1卷,第12页。)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怎样在封建社会的母腹中萌芽,又怎样成长起来,经过资产阶级革命最终取代封建经济形态,并由于其内在矛盾的发展,由原来适应生产力发展而逐渐变为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从而敲响了自身的丧钟。《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研究,是马克思把社会经济运动看作自然历史的过程这一深刻思想的具体体现。
《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经济过程的研究,既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怎样从前资本主义的经济形态中产生出来,又考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现实运动过程及其必然发展趋势,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幅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完整的历史画卷。围绕着这一总过程进行考察研究,《资本论》层层分析了诸多经济过程,譬如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源,《资本论》从理论上研究了从商品到货币、由货币到资本的历史过程。《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是从商品和货币开始的,首先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商品,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接着分析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的发展过程,由原始公社中后期出现的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到相对价值形式,向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过渡,这经历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过程。由货币转化为资本,这要经过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是在十六世纪揭开了资本的近代生活史。”(《资本论》第1卷,第167页)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早在原始公社后期和奴隶社会初期就已经出现,经过了奴隶社会直到封建社会后期具备一定的条件之后,才能不断地由货币转化为资本。马克思提出:“有了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决不是就具备了资本存在的历史条件。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而单是这一历史条件就包含着一部世界史。”马克思着重强调说:“因此,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资本论》第1卷,第193页。)(着重点为引者所加)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分析了资本的出现和剩余价值的产生及其形态后,具体地分析了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即由简单协作到分工和工场手工业,再到大机器工业,大机器工业体系的建立使资本主义方式得以确立,并使资本得以日益众多地剥削着无产阶级的剩余价值,因而使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就是,一方面是资产阶级的资本和社会财产的积累,另方面是无产阶级的贫困化,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来越大,导致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所代替。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之后,接着就论述资本主义经济的“所谓原始积累”。马克思说:“创造资本关系的过程,只能是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他强调说:“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所以表现为‘原始的’,因为它形成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的前史。”(《资本论》第3卷,第782-783页,着重点为引者所加)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四章中,详尽地论述了资本家如何用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及采用血腥之法,使广大的破产农民失去土地,背井离乡沦为无产者,人口越来越多地集中在大城市成为无产阶级的后备军,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同时还论述了资本家民族如何残酷地掠夺落后民族,以积累财富,取得廉价的材料和劳动力等。真是触目惊心,令人发指。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论》第3卷,第829页。)我们实现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绝不能采用西方国家资本原始积累的办法。我们不是使广大农民贫困破产沦为无产者,而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多种经营,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建设小城镇和卫星城市,使大多数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建设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八十年代中后期,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乡镇企业出现突飞猛进的高速度的发展,近一二年也有一些乡镇企业出现了高科技产品或科技含量高的产品的一些企业,其财政收入,利税率都比较高,对中国资金积累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这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和优点,这完全是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不可同日而语的,甚至是迥然不同的。同时,我们不是残酷掠夺杀戮国内少数民族,而是大力扶植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实现中华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繁荣。我们更不是对外进行侵略扩张,而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平等互利的对外经济贸易和合作。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中,论述了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即货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商品资本的循环,论述了资本周转,包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预付资本的总周转等。马克思强调说:“要研究周转对生产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影响。”(《资本论》第2卷,第175页,着重点为引者所加)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中,论述了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中各种收入及其源泉等。这样,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中,由于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个工业部门,工业资本家同商业资本家、金融资本家以及土地所有者,通过利润、利息、地租等形式来瓜分无产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从而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过程,即对资本主义再生产总过程进行了透辟的分析,使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生动地、具体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更清楚地看到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及其为社会主义经济所代替的客观必然性。
在《资本论》中,矛盾即过程的思想也非常突出。对经济过程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经济过程内在矛盾的科学分析。如对资本主义经济形态运动的考察,始终未离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矛盾的分析;而对价值形态发展过程的探究,也是从商品内在矛盾的分析入手的。《资本论》还表明了这一思想:矛盾的二重性决定着过程的二重性。如生产商品的劳动内在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决定了简单商品生产过程既是使用价值生产过程,又是价值形成过程;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过程则是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论》还明确区分了经济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譬如研究价值形态变化过程时,在依次分别考察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的基础上,马克思指出:“在第一种形式过渡到第二种形式,第二种形式过渡到第三种形式的时候,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而第四种形式与第三种形式的唯一区别,只是金代替麻布取得了一般等价形式。金在第四种形式中同麻布在第三种形式中一样,都是一般等价物。”(《资本论》第1卷,第86页)即是说,由金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即由一般价值形式过渡到货币形式并未发生质变。又如,《资本论》在考察货币职能时,在指出货币是“作为价值尺度并因而以自身或通过代表作为流通手段来执行职能的商品”(《资本论》第1卷,第149页)以后,又相继分析了贮藏货币、支付手段及世界货币职能的产生。虽然货币的职能增加了,但货币本质不变。紧接着在考察货币转化为资本时,《资本论》又深刻地揭示出,当着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成为资本的存在形式时,所发生的已经是本质的变化,货币作为货币和货币作为资本所体现的经济关系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同样是《资本论》明确区分经济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的生动例子。
《资本论》中关于流通过程中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但在现象形态上却似乎是货币流通决定商品流通的论述,关于工资假象和本质的论述,关于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进一步转化为平均利润所造成的假象的论述等,则又确凿地证明马克思十分重视透过经济过程中的现象形态揭示其本质。这无疑也是《资本论》的过程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这也是商品拜物教的假象根据,也是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产物,它是拜金主义的根据,乃至在特定情况下又是腐败的温床,而且在一定情况下,乃至一些学者也鼓吹起所谓“一切向钱看”、“金钱万能论”等的错误思想,致使一些青年误入歧途,盲目“下海”,甚至一段时间产生过脱离党的路线政策违反价值规律的“舆论导向”等错误,这个历史的经验教训是非常深刻的。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由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代替封建主义社会制度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历史过程,由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同样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历史过程。然而,不论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会出现多次曲折、甚至反复,新的社会制度终究要代替旧的社会制度,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新事物终究要代替腐朽的旧事物,这是任何人也不可能抵抗的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当前世界社会主义事业虽然在欧洲许多国家遭到严重挫折甚至失败,但是在亚洲、在约占世界人口1/5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得到蓬蓬勃勃的发展。列宁早在1913年5月就发表过著名的论文--《落后的欧洲和先进的亚洲》:明确地指出:“技术十分发达、文化丰富、宪法完备的文明先进的欧洲,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时期,这时当权的资产阶级由于惧怕日益成长的无产阶级而支持一切落后的、垂死的、中世纪的东西。……在亚洲,到处都有强大的民主运动在增长、扩大和加强。”“整个年轻的亚洲,即亚洲数亿劳动者,有各文明国家里的无产阶级做他们的可靠同盟者。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止无产阶级的胜利,他们一定能把欧洲各国人民和亚洲各国人民都解放出来。”(《列宁选集》第2卷,第449-450页)列宁当年所说的是,进入帝国主义时代的20世纪初期,欧洲资产阶级成为各种腐朽力量的支持者,欧洲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运动落后于亚洲的民族民主革命和社会革命运动。在二十世纪的后期,前面的一种情况并没有改变,欧洲的社会主义事业落后于亚洲的社会主义事业,则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进入九十年代以来,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的经济一直不景气,回升乏力;前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陷于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动乱之中;非洲许多国家仍为战乱、饥荒所困扰。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主要在亚洲、东南亚、特别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确形成了“风景这边独好”的局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总结了我国及国际社会主义事业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果断地实行“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尤其是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讲话以来,更是加快了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步伐,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每隔几年上一个新的台阶,使我国的沿海和内地都得到了发展。当然,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许多因素,内地的广大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步伐,长期落后于沿海地区,沿海内地的经济差距出现越来越大的趋势,这也是必然的发展过程。同时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并须着重致力才能有效解决的重大问题。
从92年南巡讲话,党的十四大实行全方位大开放的重要举措,使内地省、自治区得到了加快发展的新的契机。四川是一个具有一亿多人口的内陆大省,具有资源优势、科技优势和劳力优势。特别是四川省攀西地区,水能、矿产、农业资源高度富集,开采条件良好,是举世罕见的“聚宝盆”,邓小平早在1965年就有称赞攀西地区的科学的英明的论断:“这里得天独厚。”
我们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加快攀西地区经济开发,推动四川和西南的经济发展,缩小内地同沿海的经济差距,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这是我们研究《资本论》过程论时,应当联系实际着重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资本论》的过程论思想非常丰富,以上不过窥豹一斑。好在《经济过程论》一书的作者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过程论思想的论述多以《资本论》为蓝本,其中援引了不少《资本论》的论述,因此读一读《经济过程论》一书,从中既能够了解到马克思主义经济过程论的各个基本方面的内容,又可以感受到《资本论》中极其丰富的过程论思想确实是无与伦比的。期望本文和《经济过程论》一书能成为引玉之砖,引起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经济过程论与《资本论》的过程论研究的重视。
马克思主义过程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不容忽视的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应当研究和阐释科学的过程论思想。《经济过程论》的作者们认真地作出了自己的努力,他们严肃地对待这一项理论工作,不仅整理、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过程论思想,而且通过自己的研究,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过程论思想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改革的重大现实意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战线上的一名老战士,我感谢《经济过程论》的作者们所作的这一有价值的工作,并期待着作者们,以及全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把对马克思主义过程论的研究进一步向前推进。
标签:资本论论文; 货币职能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商品价值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商品货币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资本积累率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历史论文; 货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