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应用探究论文_王旭娥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应用探究论文_王旭娥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东江中心小学,甘肃省 陇南市 746000)

摘要:核心素养下强调和倡导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应知应会的知识内容,还要注重强化他们学习方法、学习意识、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小学阶段的知识内容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施能够助力小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幼儿综合素养能力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应用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开展的意义与价值

(一)开展生活化教学能够有效弥合小学生与数学课程内容之间的陌生感。生活化教学的特点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上需要以学生日常生活的实践片段为教学背景。借助这样的教学方式实施,能够拉近数学课程与小学生之间的距离,实现和谐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孩子们也能够轻松掌握数学知识内容。

(二)开展生活化的教学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生活化的数学教育意味着,在教学中营造出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其中也充盈着先进教学理念、趣味性教学实践以及数学教学思想方法。通过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方法,能够使孩子们在喜欢数学课堂的实践中有所收获,这种收获的可能是种愉快的心情,可能是种优秀的学习方法。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应用策略

(一)强化生活化故事化内容的精心设计

教师要以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充分做足准备,确保数学课堂的有序顺利完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提前准备数学运算所需的教学器材和道具,创新设计数学课程中的互动交流或者比赛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十以内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小学生平时常见的苹果、桃、梨等水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密切互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数学运算当中,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迅速地掌握所学知识内容,提高课堂效率。其次,要以学生实际学习状况以及每位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为依据,创新谋划生活化日常化的教学内容。再比如,有次我给学生讲了一个问题:有这样一个数,如果3个3个的数下去还余2,5个5个的数下去还余3,7个7个的数下去还余2,那么这个数是多少呢?我给同学们说,大家可能现在想不出来,课下好好的想一想。之后我告诉学生们,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很快就得出了问题的答案,这与他的天赋和勤奋好学是分不开的。在小学数学分数的加法相关内容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将“丢番图”的墓碑这一数学故事加入其中,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思考进行问题的有效探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当“引路人”,让学生更行之有效、更兴致勃发地进行数学知识内容学习。

(二)强化生活化趣味化元素的渗透融入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创新运用教学方法,开展生活化与趣味化相结合的教学。数学教学应以日常生活化的片段作为课堂背景,充分了解和把握学生们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不同的个性要求,开展充满生活化趣味化的数学教学实践。比如:在学习“二十以内的加减法”时,因为学生对加法的运算比较熟悉,而对减法的运用相对生疏一些。我给学生进行了一个趣味的数学知识运算。题目是这样的:在电线上站着15只麻雀,有个小孩用弹弓打中了2只燕子,问电线上还有多少只燕子?有的学生开始列起了算式:15-2=13(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与学生们互动:这位学生列的算式对不对?同学们都说:正确!然后我又引导学生们思考,假设我们班的学生全部出去打闹游戏,院子里的麻雀听到后会怎样?学生们说:会飞走。我笑着对同学们说,说的非常对。麻雀听到声音受到惊吓就会飞走的。那同样的道理,小孩虽然打死了2只麻雀,但树上其他的麻雀还会停在电线上不动吗?同学们也会心的笑了。他们在心里面有了答案,树上一只麻雀也不会剩下。虽然这是一个脑筋急转弯式的数学小运算,但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些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趣味题目,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孩子们也能够轻松掌握数学课堂知识内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强化生活化问题化问题的设置应用

小学阶段的孩子对各种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较感兴趣。基于此,教师应当强化对小学生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的把握,充分借助各类生活中的活动强化数学知识的传授和数学技能方法的引导,让小学生在生活化问题的探究中提升数学思维能力。比如,小兔子和小松鼠进行跳跃比赛,小兔子每次向前跳的距离为2.75米,而小松鼠每次向前跳的距离可以得到4.5米,他们跳跃的速度都是1次/秒,在比赛过程中,他们同时由起点出发,每隔12.375米便会有一个陷阱。当他们其中一个掉入到陷阱之中时,请问另一个跳跃的距离是多少?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认真分析,当小兔子或者小松鼠第一次掉入到陷阱时,它所跳跃的距离是每次所跳距离的整倍数,同时又是陷阱间隔距离的整倍数,也就是2.75米和12.375米的最小公倍数或者4.5米和12.375米的最小公倍数。这样就需要针对上述两种情况进行探究,确定先陷入陷阱的是谁,然后再计算另一个所跳跃的距离就可以。这样的教学过程实现实际的、复杂的数学问题向“最小公倍数”问题的转化,而这样的思想与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在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时先认真思考分析,再进行归纳汇总。再比如,某所学校三年级二班共有30位学生参加了诗歌朗诵小组和足球训练小组,其中21人参加了诗歌朗诵小组,17人参加了足球训练小组。问题是:既参加诗歌朗诵小组又参加足球训练小组的学生人数是多少?在这一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教师可以强化“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渗透,通过集合图的提供让小学对于其中的数量关系实现更加清晰、直观的认识。在进行集合图的观察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问题思考角度的发散与拓展,即:21+17-30=8人;21-(30-17)=8人;17-(30-21)=8人。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得正确答案,而且还能够实现学生思维的拓展与延伸。

(四)强化生活化游戏化手段的运用设施

小学阶段的孩子对游戏有着天生的兴趣,特别是小学中很多学生在一起,他们对游戏的兴趣就更加浓厚了。基于此,教师要强化对小学生特点的把握,在数学教学中以教材为依托,将一些游戏环节设置其中,在游戏过程中将数学知识充分渗透进来,特别是要注重将那些理解起来难度较大的理论性知识加入进去,让小学生在游戏活动过程中对其中的道理进行体验和感悟,对数学的本质进行亲身体验,强化小学生由感性认知向理性思维的升华。而且游戏活动过程中能够帮助和引导小学生对自身发现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究和解决,助力小学生数学推理能力和逻辑能力的培养。比如教师可以对“你说我猜"的游戏进行改造,让两个学生相向而站,每个题板上写有一道数学题目:比如“5+4=?”“3+7=?”等,然后让描述的同学根据算式的得数,用另外的数学公式表达出来,比如可以是“6+3=?”“5+5=?”等,在规定时间里,谁算对的次数多,谁就获胜。通过对传统游戏的创新,不仅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还让锻炼了学生的反应能力。

三、结语: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让学生在熟悉的内容、场景、手段、方法和游戏中进行知识内容的学习和掌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坚持强化生活化故事化内容的精心设计,强化生活化趣味化元素的渗透融入,强化生活化问题化问题的设置应用,强化生活化游戏化手段的运用设施,让生活化教学为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素养的培养插上理想的翅膀。

参考文献

[1]吕玲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运用探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2).

[2]梁裕.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应用实践探索[J].小学生(下旬刊),2018(2).

[3]乔国华.小学数学中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应用探究[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期刊数据库(教育),2016(11).

[4]赵利娟.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探讨[J].数学教学与研究,2018(6).

[5]孙宜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6(7).

论文作者:王旭娥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8

标签:;  ;  ;  ;  ;  ;  ;  ;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应用探究论文_王旭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