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经济发展展望与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重点关注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
2000年以来,国民经济运行出现了止跌回升的良好势头。经济增长加速,出口、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长分别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生产资料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由负转正,供给结构有所改善,经济增长的协调稳定性增强,非国有企业发展步伐加快,国企脱困成效显著,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预计全年经济增长将达到8%左右, 增速比上年提高约1个百分点。从经济运行状况和支撑经济增长的因素看, 出现上述积极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1.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为内需扩张奠定了良好基础。1999年下半年以来,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引导、带动投资和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为内需扩张奠定了良好基础。对国有重点企业实施技改贴息贷款,促进了企业技术改造投资的增长;住房制度改革的政策效应开始显现,房地产投资、销售两旺的局面初步形成;加强中小企业信贷服务和设立贷款担保基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的矛盾,民间投资增长有所加快;开征利息税、实行实名制和提高中低收入阶层收入等政策,促进了有效需求的增长;延长节假日,假日经济、假日消费的活跃为消费注入了新的活力。
2.外部环境的好转和出口退税政策的推动,使外贸出口保持了强劲增长势头。2000年初以来,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经济复苏、美国经济持续扩张、欧洲经济稳定增长,为外贸出口增长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积极的出口退税政策作用下,一般贸易出口明显快于加工贸易。尽管前三季度进口增速高于出口、贸易顺差低于上年同期,但海外需求的增长对我国具有比较优势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增长带动作用明显,而原材料和机电设备进口的快速增长为弥补国内供给缺口起到了重要作用。国际市场提供的资源转换机制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3.供给结构改善,经济增长的协调稳定性增强。2000年初以来,高新技术产业和基础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既增加了有效供给,又较好地满足了投资、消费增长的需要。前三季度,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快速增长,拉动工业增长2.2个百分点。电力、 铁路运输等基础产业的发展改变了近年来相对缓慢的局面。其中,1-9月份,发电量增长10.1%,电力弹性系数达到1.23,为“八五”、“九五”时期的最高值。
4.非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年来,贯彻落实十五大关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各地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私营、个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如改善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放宽出口经营权的审批、取消投资调节税等,非国有企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投资扩张能力逐步提高。浙江、广东、江苏等民营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发展速度加快,经济活力增强。
5.国企脱困成效显著,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提高。2000年以来国有企业生产发展步伐加快,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前三季度,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8.2%,比上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 产成品存货下降0.2%;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160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倍。在国有企业的带动下,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改善。1-9月份,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13.7,比上年同期提高17.1点; 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284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倍。
上述分析表明,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和外部环境的改善,是投资、消费、出口增速加快的主要原因,构成了当前经济回升的需求基础;供给结构改善、非国有企业发展加快和国企脱困取得进展,是经济活力增强、运行质量和效益提高的重要原因,构成了经济回升的供给基础。
2001年经济发展展望
2001年是进入新世纪和实施“十五”计划的第一年,也是贯彻落实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一年,对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从目前的情况和发展趋势看,2001年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在于:一是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经过近年来的有益探索,积累和丰富了扩大需求、应对通货紧缩的经验,财政、货币政策的运用更加灵活,手段更丰富,驾驭宏观经济的能力增强。同时,十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结构调整的主线,使年度经济政策与中长期政策的衔接有了明确的方向。二是企业和居民的预期逐步稳定,内需自发扩张的良性循环机制正在形成。近年来,经济体制转轨步伐加快、经济增长速度和物价水平持续下降等影响企业和居民投资、消费预期的因素正在发生变化。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经济增长回升、物价止跌回稳、投资领域和融资渠道拓宽等,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的意愿增强。三是国企改革与三年脱困目标的顺利完成,为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1年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表现为内需持续扩张的基础尚不稳固和世界经济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在夏粮减产的同时,主要农副产品价格持续下降,农民收入增幅下降,农村市场萎缩;城市中低收入群体在上年收入基数提高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收入的难度加大;假日经济开始降温,利息税、实名制等政策效应已基本释放;下半年以来房地产业面临的市场约束比较突出,投资增幅开始下降;国债发行空间逐渐缩小,政府直接投资增长的难度逐渐加大。上述因素都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内需的持续扩张。
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增加。由于油价大幅上涨并持续在高位运行,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将逐步显示出来。生产成本上升和通货膨胀对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受此影响,一些国际组织和预测机构调低了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增长预测值。在油价上涨、网络股神话破灭和美联储加息以后,美国经济“硬着陆”的可能性增大。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恢复,基础很脆弱,仍有出现反复的可能。世界经济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将在相当程度上影响我国外贸出口的增长和外需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如果继续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方向和力度,在国际经济环境大体保持稳定,国内不出现大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预计2001年国民经济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增幅略低于2000年。
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在经济运行出现重大转机的情况下,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要妥善处理积极财政政策的运用与深化改革之间的关系。近年来增发国债、增加政府投资的积极财政政策对于扩大需求、缓解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和抑制经济滑坡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财政投资具有相应减少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财政赤字持续扩大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安全,也需要增加税收来偿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企业的投资意愿。因此,长期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必然会带来某些负面影响。从2000年以来的经济运行状况可以看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扶持非国有企业发展等政策收到了良好效果,企业活力增强,民间投资增加,经济自发扩张的良性循环机制正在形成。在这种情况下,继续贯彻十五大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和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的进行国有资本布局战略性调整的方向,进一步推进非国有企业的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这乃是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长期经济繁荣的根本道路。
现阶段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农民收入如何能够切实提高。过去常讲“手里有粮,心中不慌”,近年来粮食多了,供过于求,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人们心中并不踏实。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现阶段占人口多数的农民收入进一步较快增长主要靠什么?毫无疑问,农业的基础地位不能动摇,农业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在此基础上,根据有关的经济理论、国际经验和我国已有的初步实践,在人均收入达到800美元左右的发展阶段, 农民收入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向非农产业转移,依赖于城镇化速度的加快。仅仅依靠农业,不可能解决大多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问题,或者说,如果现在的大多数农民依然从事农业生产的话,收入的持续增长将难以实现。这里要将加强农业和提高农民收入作为有联系的两个问题区分开来,要将提高农民收入放到国民经济整个流程、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背景下来认识和对待。当然,非农化、城镇化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在我国目前情况下,要防止某些倾向性问题的发生。但是,现阶段的主要问题,是非农化、城镇化的进度慢了而不是快了。在非农化、城镇化的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正确的方针是积极创造条件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而不是遇到困难和问题走回头路。短期内要继续抓好农民减负、国家转移支付、农业结构调整等,同时要下大气力理清和排除农村人口非农化、城镇化过程中的诸多阻力和障碍。
第二,国企改革和解困的阶段性目标实现后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2000年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好转,效益显著提高,三年改革和解困的目标可望实现。但是,国有经济的布局调整还没有到位,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还没有到位,国有企业特有的历史包袱解除还没有到位。总体上说,国有企业改革还处在攻坚阶段。在改革和解困的阶段性目标实现后,必须把重点放在进一步深化改革上,集中力量解决一系列难点问题,包括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国有股减持和企业产权多元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非经营性资产的剥离与处置、劣势和衰退企业的退出等。当前应当引起重视的是国有大企业的改制、改组问题。近年来国有小企业改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改革的难点越来越集中于国有大企业。对可以股权多元化的国有大企业来说,其资产通常有几亿、十几亿、几十亿,中小企业改制中使用的股份合作制、民间资本收购等方式并不适合。另一个同样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不少大企业全球分工程度较高,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改制既要求解决新的大投资者进入问题,也同时要求解决企业的技术来源、市场定位和管理升级问题。所以,国有大企业的改制、改组要比中小企业复杂的多。要积极探索通过企业上市、控股公司持股、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等方式,推动大企业的改制、改组。同时,对企业分类排队,制定规划,不撒胡椒面,不零敲碎打,集中资金一次性地支付“改革成本”,解除企业的历史包袱,为企业改制创造条件。
第三,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条件与边界。由于市场在我国经济生活中越来越显著地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而市场经济是以需求约束为特征的,由于我国是大国经济,有必要也有可能以自循环为主谋求发展,特别是由于结构性、体制性障碍,我国巨大的需求潜力尚未发挥出来,扩大内需将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的任务。扩大内需既包括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也包括通过深化改革和调整政策,形成社会消费和投资持续增长的内在机制,是“两条腿走路”。二者之间互为促进、互为补充,从一定意义上说,后者更具有基础性意义。积极的财政政策何时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继续实施,将取决于社会消费和投资增长内在机制所带动的需求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弥补需求不足的缺口。近年来积极财政政策对稳定经济增长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社会消费和投资增长机制的培育也有一定进展,如住房制度改革带动的住房消费和投资快速增长,但总的看步子还不够快。在这种情况下,积极的财政政策就不能不继续实施。在实施这一政策时,要看到随着国债的累计增长,进一步发行的空间日趋缩小;要改进和完善政策内容,除支出政策外,还应考虑适宜的税收政策;要调整和优化国债使用结构,提高国债使用效率和对社会投资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要把着力点更多地放到培育社会消费和投资增长的内在机制上,为扩大内需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为积极财政政策向中性的财政政策转变创造条件。
第四,结构调整从何处入手。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十五计划的主线。按照中央这一要求,2001年结构调整应当迈出实质性步伐。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件事情入手:一是加快培育一批新经济增长点。要真正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以消费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形成一批消费、投资和生产的新增长点。这些新增长点包括住宅、汽车、电子通讯、旅游、教育以及一批相关产业,其中既有传统产业,也有新技术产业,既有工业,也有服务业。这些新增长点的培育和发挥作用,将能够集中体现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在发展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的指导思想。二是抓紧一批国有经济比重高、传统计划经济影响深、具有自然垄断和公用事业特点的行业、如电信、电力、铁路、民航等行业的改革和重组,要点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转变企业体制和政府管理方式。这件事情做好了,将会大大增强我国基础产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同时对国有经济改革和发展全局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三是推动一批市场竞争较为充分、平均利润水平已经较低的行业内企业的购并重组。这方面最为典型的是家电行业。经过多年以价格竞争为主的市场竞争后,这些行业发生了显著的两极分化,少数领先企业占有大部分市场份额,同时行业平均利润率也降到了较低水平。应当说,这些行业较大规模的重组,特别是“强强联合”的条件正在趋于成熟。政府政策应当对此予以鼓励,引导企业将精力更多地放到提高技术含量、附加价值和服务质量上。四是促进一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受冲击较大行业的改革和调整。以具有典型意义的汽车行业为例,要从调整消费政策入手,扩大市场容量,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同时积极推进企业重组,以降低生产成本,带动价格下降,逐步进入良性循环,提高加入世贸组织后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第五,重视石油涨价对经济的短期和中长期影响。近期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很可能在高位持续较长时间。短期看,石油涨价增加了石油生产部门的盈利,这也是2000年国企效益好转的重要原因之一。中长期看,负面影响将日趋显著。首先,石油属于初级产品,石油生产部门由于涨价而形成的盈利将会转化为后续产业的生产成本,导致其效益下滑,这将在今后一个时期表现出来;其次,我国是石油净进口国,2000年1-8月就进口原油4525万吨,增长98.3%,由于入大于出,国际石油涨价总体上对我国是不利的;再次,石油涨价对世界经济的不利影响也将逐步显示出来。按IMF的研究,国际原油价格每高于基准价5美元/桶,将使世界经济增长率下降0.2个百分点。IMF预测2001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4.2%,低于2000年4.7%的水平,世界贸易增长率也将从2000年的10.7%下降到7.7%,其他机构的预测值更不乐观。 世界经济减速将直接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加大国内需求不足的压力。所以,对石油涨价对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要有足够估计,并尽早采取对策。另一方面,石油及其他基础性、战略性资源对国家经济稳定与安全的影响是需要高度关注和应对的问题。就石油而言,要考虑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替代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更为合理的利用,如何进行战略性储备,提高供给的安全性等。
标签:国企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投资结构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消费投资论文; 石油资源论文; 石油投资论文; 石油美元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