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利尼科夫和俄罗斯美术的转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罗斯论文,美术论文,尼科夫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2年5月16日晨,俄罗斯卫国战争后的美术大家梅利尼科夫先生与世长辞,享年93岁。梅利尼科夫·安德列·安德列依维奇(Мы лъников Андрей Андрейвич)能否在世界现实主义美术中占有一席之地,需要以后的美术史做出客观评判。但他在苏联现实主义美术中的成就和地位则不容置疑。他的艺术生涯贯穿整个卫国战争后俄罗斯美术的转型期。是当时世界流行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术思潮中一个重要分支的代表人物。同时他还是杰出的俄罗斯美术教育家,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他对卫国战争后俄罗斯美术发展的影响,超越了同时期的许多优秀艺术家。因此,了解和研究梅利尼科夫,离不开卫国战争后俄罗斯美术转型的大背景。
梅利尼科夫《在和平的田野上》 1950年 布面油彩 200×400cm
梅利尼科夫《觉醒·争取和平与独立》 1957年 布面油彩 300×280cm
梅利尼科夫《觉醒·争取和平与独立》草图
俄罗斯这个世界上拥有最广阔领土的国度,在自己的千年历史进程中,没有任何阶段像20世纪这样具有戏剧性的转变。俄罗斯人民在20世纪遭受了太多的动荡和磨难。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沙皇俄国损失惨重。1917年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人民却没有迎来和平,又经历了3年多的国内革命战争。在20-30年代不到20年时光里,斯大林领导苏联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工业革命,却有几百万人在肃反运动中被无辜处决和流放。1939年刚刚经历了政治清洗的苏联社会又遭受德国法西斯的入侵,虽然苏联人民以顽强的毅力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却付出了2000万同胞的性命作为代价。直到1945年之后,苏联迎来了持久的和平,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十五个加盟共和国的联盟使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庞大的政治体,其影响辐射半个地球,然而苏联内部和外部的矛盾积蓄得越来越多,终于在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之后解体。一个巨人轰然倒下了。苏联用74年的历史做了一个乌托邦似的梦,这个梦“对有些人来说,是一场美好的梦,而对另一些人来说,是一场噩梦”。
政治的动荡并没有阻碍俄罗斯艺术的发展,20世纪的俄罗斯美术更是缤纷绚丽,令人眼花缭乱。当然,这里的主流还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的发展使这一学派达到了顶峰。
所谓美术的转型对于20世纪的俄罗斯来说是一个复杂概念,既有彻底的颠覆,又有缓慢的演变,还包含了兼容并蓄、包容与借鉴所产生的变化。20世纪初的20-30年,从“艺术世界”到“先锋派”,俄罗斯逐渐否定了批判现实主义的艺术观念和古典学院派的造型传统,完成了向现代艺术的转型。1934年之后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确立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后,苏联又通过整治与打压等政治手段彻底颠覆了俄罗斯现代主义艺术,重新回到现实主义传统上来,但此时的现实主义已贴上了明显的政治标签。40-50年代经历了战争洗礼的苏联美术界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手法上逐渐成熟,而较为宽松的环境使美术创作悄悄发生了变化,特别是赫鲁晓夫当政后对斯大林集权统治的彻底否定,西方许多近现代流派在俄罗斯逐渐解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向着非政治化和多元化悄然转型,直至60-70年代逐渐达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流派的艺术高峰期。80年代,社会上涌动着否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暗流,而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各个流派重新粉墨登场,也在重新寻找着自己的位置,苏联的解体是颠覆式的,而此时美术的转型虽然缓慢,却也暗藏着很大的潜在力量。
梅利尼科夫作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流派的弄潮儿,他的艺术生涯与美术教育见证了卫国战争后俄罗斯美术转型的全过程。1919年梅利尼科夫出生在伏尔加河畔的小城——巴克罗夫斯克市,是一位遗腹子。父亲在梅利尼科夫出生前就被当时的布尔什维克射杀了。梅利尼科夫的母亲是位倔强的女性,她在1930年独自带领儿子辗转来到了列宁格勒,使梅利尼科夫获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并最终考入列宾美术学院。梅利尼科夫在列宾美术学院学习期间,经历了残酷的卫国战争。被迫撤退到后方城市萨玛尔干后,遇到了对他一生艺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苏联著名艺术家格拉巴里。在格拉巴里的指导下,在战争刚刚结束的1946年就完成了毕业创作《波罗的海海军军人的誓言》。
当时战争的巨大创伤使艺术家的真情实感和国家所要求的政治主题相一致,因此战争刚刚结束,就出现了一大批战争题材的现实主义作品。这些作品手法上非常写实,相对于20-30年代的作品,在形式语言的探索方面明显减弱,这一现象与30年代苏联政府对印象派和现代艺术的打压分不开,纯写实手法成为现实主义唯一的表现手段。当然由于美术家对战争的真切感悟,写实手法也可以真切地传达他们的战争经历和感受,从而被广大群众所接受,所以还是涌现出许多杰作,如:库克雷尼克塞的油画《法西斯逃离诺夫格勒德》(1946年)、拉克季奥诺夫的《前线来信》(1947年)、涅普林采夫的《战争后的休息》(1951年)、克利沃诺戈夫的《胜利》(1948年)等。
梅利尼科夫《夏天》 1969年 布面油彩200×250cm
梅利尼科夫《告别》 1975年 布面油彩250×250cm
梅利尼科夫的毕业创作《波罗的海海军军人的誓言》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有两个原因:首先这幅作品几乎是战后最早反映战争题材的力作,其二,它和上述这些作品相比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波罗的海海军军人的誓言》在表现手法上也属于写实的范畴,但梅利尼科夫大胆借鉴了纪念碑雕塑的形式手法,利用仰视的视角、剪影般的色块对比突出整体形象。这些大胆的形式语言的探索,使他在当时的苏联现实主义画家中独树一帜,仅仅27岁便获得了巨大荣誉。
卫国战争后,苏联人民需要逐渐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开始新的生活,全力从事社会主义建设,为适应这一社会需要,反映这一主题的画作也应运而生,亚布隆斯卡娅(1917-)的《粮食》(1949年)、普拉斯托夫(1893-1972)的《公社打麦场》(1949年)、《拖拉机手的晚餐》(1951年)、库加奇(1917-)的《工人小城的节日》(1949年)、风景画家尼斯基(1903-)的《白俄罗斯的风景》(1948年)都是反映这一主题的代表作。这些作品大多阳光明媚,朝气蓬勃。这些作者善于运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手法朴素大方、语言真切生动。
梅利尼科夫1950年创作了又一力作《在和平的田野上》,并于1951年第一次获最高国家奖——斯大林文学奖。此幅作品几乎用了和《波罗的海海军军人的誓言》同样的纪念碑中心式构图,但画面情绪却截然相反:明媚的阳光,遍地的鲜花,妇女们的笑脸,一派欢快和欣欣向荣的景象。梅利尼科夫又一次精准地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也许苏联人民并不一定完全走出了战争的阴影,修复了战争的创伤,但人们需要振作起来,迈开欢快的步伐面向美好的未来。了解苏联这段社会现状的人都深深理解,梅利尼科夫为什么选择一群妇女去表现这一主题。在卫国战争中牺牲的两千万人之中,几乎全部是青年男子,绝大多数妇女失去了自己的儿子、丈夫或恋人,但正是她们用坚韧的毅力和乐观的精神重建了家园。这幅作品是苏联战后妇女的赞歌,也是梅利尼科夫一系列妇女题材作品的开篇。
从1953年斯大林去世到1955年赫鲁晓夫当政,苏联政治生活悄然发生着变化,特别是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次代表大会上的“秘密报告”彻底反思斯大林时期的专制极“左”路线,苏联迎来了“解冻”时期。文艺领域也迎来了解冻的春天。1956年,梅利尼科夫的导师、著名苏联画家、美术史学家、文艺评论家格拉巴里,发表《关于绘画的几点感想》,重新评价了苏联美术,提出苏联30年代的现实主义美术受到个人崇拜等政治因素的影响,是“伪现实主义”。同时格拉巴里还重新评价了20世纪初被称为形式主义的不同流派,认为他们有助于推动现实主义的多元化发展。格拉巴里文章的发表,成为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术的一个转折点。印象派的藏品悄悄地重新悬挂到博物馆,书店中开始半公开地出售介绍西方现代艺术的书籍。从此苏联美术逐渐走上了新的发展时代。在60-70年代,只要不反党反社会主义,只要美术作品的主题内容与当时苏联的意识形态不截然对立,题材几乎没有限制,形式语言的探索非常多样化,最大限度地拓宽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术的表现领域。
作为格拉巴里弟子的梅利尼科夫,当然感受到这种文艺环境的变化,也更能真切地领会导师的艺术理念。梅利尼科夫1957年创作的《觉醒》,几乎是二战后苏联美术中最早开始大胆尝试创新手法的主题性创作。《觉醒》的产生,又一次受到苏联美术界的高度评价,获得了苏联文化部颁发的银质奖章,使梅利尼科夫成为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解冻期绘画领域的领路人。卫国战争胜利十二年,苏联人民逐渐摆脱了战争阴影,经济建设又有了高速的发展,国家自信心高涨,同时冷战格局基本形成,苏联俨然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者,需要团结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的人民,需要塑造和平共融的世界形象,同时也要宣传自己的社会主义文化。梅利尼科夫的《觉醒》几乎是苏联这段历史文化的特定产物,正好吻合了国家的政治诉求,获得人们喜爱和被作为重要作品推向世界自是顺理成章。梅利尼科夫从《觉醒》开始把色块构图提到形式语言的重要位置上来,在《觉醒》小稿中能够看到,他的“先色块,后形象”的构图理论已经基本形成;他放弃了纯粹写实的表现手法,开始大胆尝试较写意的画风,这些大胆的探索无疑在当时是最超前的。
梅利尼科夫 《西班牙三联画——马德里的一场斗牛》 1977-1979年 布面油彩200×200cm
梅利尼科夫 《西班牙三联画——科尔多瓦的十字架》 1977-1979年 布面油彩250×200cm
此后解冻期的苏联美术逐渐走上了新的发展时代,作品虽然大部分还是以表现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为主要题材,但构图形式和表现语汇却做着大胆的尝试。如莫伊谢延科的(1916-1988)《红军来了》(1961年)、乌加罗夫(1922-1991)的《列宁格勒的姑娘》(1961年)、萨拉霍夫(1928-)的《工地归来》(1957年)、扎戈涅克的《早晨》(1960年)、特卡乔夫兄弟(1922-)的《战争间隙》(1960年)、科尔日夫(1925-)的《举起红旗者》(1960年)等;除此之外,大量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也被反映在主题性创作中,如伊万诺夫(1924-)的《打草季节的工棚中》(1962年)、特卡切夫兄弟的《孩子们》(1961年)、莫伊谢延科的《土地》(1964年)等。苏联美术界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蓬勃地发展,如井喷一般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千姿百态的作品。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苏联美术界迅速从30年代偏于概念化和粉饰太平的现实主义转型到多元化和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道路上来,这似乎不可理解。不过仔细研究20世纪上半叶俄罗斯美术就不难发现,还在世纪初崛起的现代艺术已经给俄罗斯美术带来了新时代的气息,抽象美感已经影响到大众的审美品位,只是被30年代狭隘的意识形态所压制,在美术界处于边缘位置。苏联人民虽然还不能接受诸多流行于西方的前卫艺术形式,但已经不满足纯粹写实的表现手法。而这时十月革命后许多艺术家已经完成了将现代艺术的形式语言运用到现实主义创作中的语言转换,像涅斯捷罗夫(1862-1942)、彼得罗夫—沃德金(1878-1939)、萨莫赫瓦洛夫(1894-1971)、杰伊涅卡(1899-1969)等画家都已经在30年代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形式语言。所以50、60年代出现的许多优秀作品,是世纪初俄罗斯现代艺术对形式语言的探索,结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和前人总结的艺术经验共同作用的产物。
60-70年代,卫国战争后苏联美术的第一个转型期继续向纵深发展,出现了更多的流派和更多样的风格,也涌现出更多有才能的艺术家。上文提到的这些年轻艺术家,也进入到他们的成熟期和高产期。此时苏联现实主义美术大体可以概括为三个方向:第一类画家坚持以生活为原型,创作形象比较尊重对象,手法更多延续了传统写实主义的画法,如特卡切夫兄弟、马克西莫夫(1913-1993)、库克雷尼克赛、库加奇和风景画家格里查依(1919-1997)、福明(1919-1996)等等。这些画家非常重视写生,像特卡切夫兄弟每年夏天在乡间住所画几百张写生,许多作品都是根据写生的直接灵感创作出来的。另一类画家,在基本遵守现实主义原则的基础上,受到印象派、现代艺术等多方影响,大胆尝试不同类型的手法,探索更多形式美感的表现语言。比如梅利尼科夫、莫伊谢延科、萨拉霍夫、伊万诺夫和波普科夫、西多洛夫(1928-)、白俄罗斯画家萨维斯基(1928-)、乌克兰的雅勃伦斯卡雅等等,这些在早年比较尊重写实手法的画家,在60年代后开始大胆探索形式语言,创作了大量中小型作品,像梅利尼科夫的《夏天》、《姐妹》就一改他之前的写实风格,采用带有装饰性的手法。有些画家甚至尝试用装饰手法创作含义深沉的主题性创作,比如梅利尼科夫的《告别》、莫伊谢延科的《胜利》等。第三类艺术家在造型上采用写实手法,但在构图方面大胆吸收了抽象艺术的形式语言,绘画语言既有写实主义的细腻、厚实与真实性,在画面结构上又利用了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感,比如被称为“照相写实风格”的日林斯基、被称为“古典风格”的库卡奇,和被称为“严肃风格”的科尔日夫(1925-)等等。
1975年,在卫国战争胜利30周年之际,在《觉醒》创作18年之后,梅利尼科夫的又一幅大型主题性绘画诞生了,这就是《告别》。《告别》像一把手术刀,再一次掀开了已渐渐愈合的伤疤。《告别》在梅利尼科夫的艺术道路上又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因为它超越了俄罗斯民族意识和苏联国家精神,开始关注和表现人类的共性,即从人性的角度揭示人类共有的内在情感,达到了现实主义艺术的更高层次。在《告别》中梅利尼科夫有意让人物脱掉了的军帽,弱化了红军的形象,却着力表现母亲那期待的眼神。这深深触动人内心的眼神,不再只属于俄罗斯,她是人类母亲的化身,她的母爱是永恒的,她的伤痛是人类的伤痛,她呼唤全世界永远和平。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苏联社会再次涌动着变革的暗潮,美术界也出现了新的变化,预示着新的转型期的到来。梅利尼科夫此时创作的《西班牙三联画》、科尔日夫的《交谈》等老一代画家的作品带有深刻的寓意和隐秘的批判性。1979年经过四年的创作,梅利尼科夫突然拿出了一组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西班牙三联画》,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既使人耳目一新,又使人产生疑问:一个过去完全表现苏联和俄罗斯精神意志的艺术家,一个深爱着祖国文化的艺术家,为什么突然选择一个外国题材?我们看看这位西班牙诗人洛尔迦被枪杀的时间1936年,也正是苏联肃反扩大化的高潮,看来斯大林时期的肃反给包括梅利尼科夫在内的苏联人民造成的巨大心理阴影很难抹去。更何况梅利尼科夫的父亲就是在十月革命前倒在布尔什维克的枪口之下的,那被枪杀的洛尔迦是不是萦绕他心中60年前的父亲的形象?而中心十字架下的母子是不是画家早年和母亲相依为命的悲惨经历的写照呢?三联画中《马德里的一场斗牛》更蕴含了深刻的内涵。众所周知,红色在整个社会主义阵营,是党和人民政权的象征,梅利尼科夫用整个红色做背景,除了追求形式感之外,应该更有其内在的象征性,梅利尼科夫是不是想说虽然在苏联红色的社会主义政权的帷幕下,化了妆的看似正当的杀戮同样是杀戮,同样是残忍的和灭绝人性的。看来在1979年,梅利尼科夫在《西班牙三联画》中是用象征性的表现手法隐喻着深刻的批判主题。
梅利尼科夫 《西班牙三联画——洛尔加之死》 1977-1979年 布面油彩200×200cm
格拉祖诺夫《伟大的实践》 1990年 布面油彩300×600cm
80年代勃列日涅夫时代结束时,苏联的社会矛盾全面暴露,军备竞赛、对外扩张严重拖累苏联经济,轻工业、农业的落后,使人民生活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戈尔巴乔夫时代,苏联不加思考地迅速开放,同时西方的社会生活方式逐渐影响到苏联年轻人,整个苏联社会涌动着全面否定社会主义的暗流。在文艺界,由于意识形态彻底被颠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丧失了原有的精神支柱,除个别老艺术家继续坚持着自己的艺术轨迹外,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实际已名存实亡。1995年,梅利尼科夫通过痛苦的思考,创作完成了《耶稣受难的十字架》,作品充满了痛苦的呻吟和无奈的叹息,也许一生顺利的梅利尼科夫此时在民族国家痛苦的转型之际,才深刻地体会到悲剧艺术的本质力量。他在努力寻找社会、宗教、人性与艺术的交汇点,他在通过这一情节将深沉的思索释放出来,这种抒发像一把利剑刺痛了俄罗斯人民隐秘心灵深处的伤痛。而对这种痛苦,俄罗斯人无法抗争,只有忍耐。
转型期的思想异常混乱,现实主义艺术家、各个现实主义艺术团体都在寻找着自己的精神归宿,因此整个俄罗斯现实主义流派进入到调整期。不过,70年的苏联美术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这个体系一直是维护现实主义美术发展的强有力保障。这个体制在苏联解体后仍在正常地运转着,因此作为现实主义最核心的传统——写实传统还保留着旺盛的生命力。
圣彼得堡的列宾美术学院,在梅利尼科夫等老一辈艺术家的领导下,学院一直保持非常严谨的教学体制和写实教学传统。梅利尼科夫不仅是20世纪后半叶杰出的俄罗斯现实主义艺术家,同时还是俄罗斯学院派美术教育家。梅利尼科夫1949年毕业后就成为列宾美术学院的正式教员,1953年破格担任绘画和创作教研室主任,这是学院最重要的学术职务,自此之后列宾美术学院绘画系的整个教育系统基本由梅利尼科夫掌控。直到2009年梅利尼科夫90岁,执教60载的他才放下了教鞭。梅利尼科夫为苏联-俄罗斯的美术教育贡献了一生,他的教学是卫国战争后俄罗斯学院教育体系的一面镜子,并辐射到彼得堡美术流派的形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俄罗斯20世纪至21世纪美术的发展与转型。
梅利尼科夫在60年代以后大胆探索新的教学理念,注重画面构成的形式美,成为梅利尼科夫现实主义学派的特色。这个学派的绘画或壁画作品,普遍注重画面的装饰美感,把黑白明暗和色块构图相结合,用剪影对比连贯内容与造型,用色块衬托寻找均衡,在画面形式上形成了学派特有的语言。而这种形式语言和现实主义艺术方向相结合,为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注入了新的血液,在俄罗斯转型期,现实主义绘画普遍低迷的时代,梅利尼科夫学派异军突起,又为现实主义绘画的新发展打开了一扇门。虽然20世纪至21世纪之交,俄罗斯美术体系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由于这个流派的存在,营造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院派环境,就像列宾美术学院辉煌的建筑一样,屹立在涅瓦河畔,拥有持久存在的价值。
在苏联至俄罗斯的转型期,另一所学院的兴起不容忽视,那就是莫斯科的格拉祖诺夫美术学院。格拉祖诺夫(1930-)50年代毕业于列宾美术学院,他在80-90年代创作的《20世纪之谜》和《伟大的实验》有很大的政治影响。虽然其作品的艺术水平可以讨论,但在转型期的俄罗斯,他为现实主义艺术找到了一种新的精神理念,反映了作者对整个俄罗斯历史的思考,包含有一定的批判反思。80年代他创立了格拉祖诺夫美术学院,不属于美术院领导,只招收来自俄罗斯的学生,在创作理念中提倡表现俄罗斯精神、俄罗斯文化,也是希望从民族精神中为现实主义找到时代的归宿。在格拉祖诺夫的精神理念和旺盛的工作热情感召下,学院吸引了一大批俄罗斯年轻艺术人才。在莫斯科、彼得堡的几次学院创作大展中,其大型历史题材的震撼力,现实主义手法的表现力,在转型期的俄罗斯美术中令人刮目相看。俄罗斯21世纪初的美术仍处在转型期,各种美术流派都自由平等地在各自的舞台上展示自己,没有政治的干预和打压,但有文化方向的争辩,以美术院为主体的现实主义美术仍然是美术界的主流,正像邵大箴先生对今天俄罗斯现实主义美术的评价:“土地犹在,大树犹存。”
在30年代之后的苏联美术中,有一个比较奇特的现象,即一直有公开和隐秘两条线在发展。公开的当然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术,而被打压的先锋派艺术始终没有完全灭亡。一些先锋派艺术家在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和政治环境中,仍然顽强坚持自己的艺术探索。虽然他们的境遇非常惨烈,但他们的艺术火种还是被保留下来。比如先锋派画家菲罗诺夫(1883-1941)在30年代后一直在苏联坚持自己的现代艺术追求。他得不到任何支持和认可,生活极度贫困。在列宁格勒被围困时,苏联的文化精英大都保留了下来,而菲罗诺夫却在围困中冻饿而死。50年代末,苏联解冻时期,现代艺术重新萌生,一批激进的青年人,在半秘密的状态下进行着艺术的探索。60、70年代这股力量越来越强,并且有转出地下之势,经常在某个公园、广场突然出现一个露天展览,引来观众围观,可在很短的时间内又被查封。这些前卫艺术家大多没有固定工作,由于不能加入美术家协会,也得不到政府分配的画室和住房,更没有国家订件,但他们能生存下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能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来自西方基金会的支持。1997年,笔者随中央电视台在俄罗斯采访彼得堡前卫艺术家别尔金时,当问及他俄罗斯解体后前卫艺术家生活水准是否大大提高了时,他的回答令人惊讶。他说:在70-80年代他们的日子更好过,因为苏联政府给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家的支持越多,他们获得西方的支持也越多,今天苏联垮台了,他们的支持也就没有了。可见在当时特殊的年代,本来应该是单纯的两个艺术方向,都被打上了政治的烙印。当然在这些“地下”前卫艺术家中也出现了西方美术界推崇的代表人物,如1988年后移居美国的装置艺术家卡巴科夫。但不少艺术家或者成了政治的试验品,或者一直停留在探索阶段。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苏联的意识形态进一步开放,美术家协会也悄悄吸纳了一些优秀的年轻前卫艺术家成为美协会员,有的甚至进入领导理事会,比如雅赫宁(1945-)、米哈伊罗夫(1945-)、萨仁(1948-)、多敏诺夫(1946-)和奥夫钦尼科夫(1941-)等,今天他们之中的许多人,作品已被挂在俄罗斯博物馆,可见他们的艺术活动已被写入了俄罗斯美术史。
俄罗斯是世界上重要的文化大国。苏联时期是俄罗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卫国战争后俄罗斯经历了社会主义时期的高峰和转型,但无论政治体制发生何种变化,文化和艺术创作都是社会精神生活的真实写照,卫国战争后俄罗斯为人类文明留下的艺术瑰宝不容忽视,而梅利尼科夫作为卫国战争后俄罗斯美术的重要大家,其功绩和成就是不言而喻的,相信他也将是一位重要的承前启后的大家,俄罗斯人民将会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加辉煌、更多元的文化与艺术,仍然以文化大国的形象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