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无止境的歌唱:“诗经”的简略教学方案与思想阐释_诗经论文

永无止境的歌唱:“诗经”的简略教学方案与思想阐释_诗经论文

不绝如缕的歌声——《〈诗经〉两首》教学简案及思路解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绝如缕论文,诗经论文,两首论文,歌声论文,思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1.体认《诗经》作为中国诗史源头的价值与意义。

2.体会《〈诗经〉两首》中来自生活现实的美丽而深刻的情感。

3.学习《〈诗经〉两首》赋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伟大的诗歌从来都是人类情感的结晶,把心中最深切的爱与愁交付于诗的歌吟,成就伟大的诗歌,也成就伟大的诗人。两位伟大的佚名诗人给我们后人留下的这两首诗流传千古,滋润着我们的心灵和文学,和《诗经》其他伟大的诗歌一道,深刻地影响了我们民族的文学和心灵,其动人的歌声,千载以下,不绝如缕!

难点:文言与白话似乎形成了语言的断裂,遥远年代的文字表述或成为学生进入文本的障碍。

【教学设想】

本课分两课时完成。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借助课本注释和字典读懂课文;查阅资料,了解《诗经》及其艺术成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关于《诗经》。预先安排学生在例行的“课前五分钟文学鉴赏演讲”环节以“我所知道的《诗经》”为主题进行演讲,在演讲后的答疑环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加深对《诗经》的认知、了解,并推荐安意如《思无邪》、深圳一石《美人如诗 草木如织》等作为语文阅读课的阅读书目。

二、互相检查课文预习情况

分学习小组,由组长组织组员把课文口译为白话文,以熟悉文本,弄懂课本注释文字,掌握重点字词。

三、诵读

1.学生个人诵读《氓》与《采薇》,注意体会诗歌韵脚和节奏;反复诵读,直至流畅。

2.小组集体诵读,教师注意倾听,检查诵读结果,纠正读音。

3.教师范读,巩固学生诵读效果,要求学生在注意正音的同时,关注教师诵读时情感的表达。

4.课文的写作年代大约是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至公元前600年左右,请学生在文本中找出至今依然充满活力、被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

明确:词语:夙兴夜寐,信誓旦旦,杨柳依依,雨雪霏霏,泣涕涟涟,等等。语词结构:载笑载言、载渴载饥等。二二式的诗歌节奏,和我们现代汉语双音节为主的语言形式相似。

教师点拨:3000多年过去了,中国和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沧海桑田,并不为过。可3000多年前写下的诗歌还被后人奉为经典,时时吟诵,处处传唱,正可谓不绝如缕的歌声!

为什么?除了我们刚刚讨论发现的语言血脉依然还在我们生活的血管里流淌,那么,诗歌传达的情感呢?美国当代诗人艾略特·温伯格说:“中国当代诗歌首先要重新解读自己原本的古典诗歌。中国诗人都不爱读古诗,忘记了自己的根。”我们可能不会成为诗人,但“人可以不作诗,但不可无诗心。此不仅与文学修养有关,与人格修养也有关系。”(《顾随诗词讲记》)让我们浸润在3000年多前先祖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中,体会他们的苦痛悲欢,体会我们民族的情感吧!

四、全班集体诵读

思考:这两首诗各自说的是怎样的故事?表现了诗歌主人公各自怎样的情感?

明确:《氓》:一首自诉婚姻悲剧的弃妇诗。以弃妇的沉痛口吻描述了曾经有过的爱情甜蜜、如今被丈夫虐待遗弃的感情苦痛和今后决意离开的自尊和坚决。

《采薇》: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作。诗歌描述了战士转战边疆的艰苦生活,表达了诗人爱国思家、忧时伤事的情感。

五、作业

1.吟诵《〈诗经〉两首》。

2.课后自习《诗经》赋比兴的创作手法在《〈诗经〉两首》中的运用。

第二课时

一、品读《氓》

(一)张爱玲说,爱情有时就像五彩缤纷的气球,却经不起一根刺的考验。那么诗中女主人公曾经拥有过那五彩缤纷的爱情气球吗?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一、二两章。不难看出,故事讲述的应当是一见钟情的一对男女,显然男子已经心仪很久,“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虽然看出男子的心机,但也不能否认男子的心仪;而女子则迅速坠入这个蚩蚩模样的男子的情网,“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从人称的变化,到依依难舍的行为表现,更有相思心苦的“泣涕涟涟”,重逢喜极的“载笑载言”,“不见则忧,既见则喜,夫情之所不容己者,女使痴于情者耳!”(《诗经原始》)。

点拨:一、二章采用赋的手法,具体描写了“氓”求婚以及女子恋爱、结婚的过程,细节的刻画非常成功。

(二)女主人公的爱情为什么成为不堪一刺的“气球”?

讨论,各种角度的解读:

1.男主人公道德低下。由“将子无怒”见其喜怒无常,由“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见其道德之低下,反复无常。

2.女子年长色衰而遭人遗弃。从“桑之未落”到“桑之落矣”是时间无情流逝的自然印记,却也正是一个青春女子走向衰老的隐喻。

3.古代社会女子的经济、社会地位卑微。关于爱情的沉沦,“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正反映了女子的卑微与无奈;而“兄弟不知,咥其笑矣”让我们看到那个为了爱情而直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的女子在饱受夫权的蹂躏之后,也许因为她对爱情的主动、大胆还受到了族权或家族的压力。

(三)《氓》抒写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经历?

明确:由对爱情的一片痴情到被丈夫抛弃后的怨恨沉痛,再到痛定思痛后的清醒、刚烈、决绝!由爱而恨,爱恨交织,一个女子对于爱情的渴望、绝望和悲痛源于生活现实,这浓烈而深沉的吟叹源自人生难以消弭的苦难。

二、品读《采薇》

伟大的诗歌是人类心灵的表达。那么《采薇》中的爱与愁又是怎样的?

明确:故乡的小道,门前的杨柳,家中的亲人,在一年年流逝着的时光河流的倒影里不仅没有模糊,反而越来越清晰;那念家思归的情感不会在战争的消磨中淡漠,反而越发强烈。

这份人类永恒的故土之情、故土之思因为战争的阻碍而成为难以排遣的愁苦。在前三章,诗人以重章叠唱的方式,叙述着有家难回的“忧心烈烈”。从“岁亦莫止”到“岁亦阳止”,时间一天天流逝,在“不遑启居”“载饥载渴”的征戍路上,“曰归曰归”成为戍边战士嘴里心中不断念叨盘桓的心结,而“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则是忧心烈烈下的无奈、惆怅,“我行不来”使诗人“忧心孔疚”,归家无望。

但第四、五章却在怒放的棠棣之花前突现元帅高大雄壮的战车,“四牡翼翼”“象弭鱼服”的战士和在战车掩护下的严密的训练有素的战阵,那“一月三捷”的战斗生活既有战事频繁的疲累、战斗残酷的血腥,更有男人的血性、战士的英武和抵御敌寇、卫国保家的英勇豪放!

当喋血的战士面对强敌怒目叱咤、冲锋向前时,“杨柳依依”是他内心最柔软的记忆,是历经数千年而永不消减的家园之爱;而“雨雪霏霏”是年华流逝的惆怅、亲人难在的恐惧,却也有人生在世家国难以周全的无奈!

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一个处在社会多重网格中有着不同角色身份的男人!复杂多重的家国之爱、之愁在并不悠长的诗行里得以淋漓尽致地刻画和表现。

三、轻声诵读

学生轻声诵读《〈诗经〉两首》,在沉吟间细细体会诗人的情与爱、哀与愁。

四、小结

这是两首直面人生的诗歌,“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果人生本身包含那么多的大爱大痛,伟大的诗人便以直面的勇气去把人生的苦痛观察仔细、品尝透彻!诗人叙述事实、刻画人物、揭示苦难、抒写内心的爱恋与愁苦,这是诚实的有力量的文字,因为它不是来自矫饰而是源于真实的人生,因为它不是为诗歌而写作而是因为心灵需要歌吟!这是诗歌写作的本来意义。

《诗经》是一首首歌。“据说这些诗歌都曾由孔子在音乐的伴奏下歌唱过。这个传说显示了文学价值与更稳定的价值——音乐发生联系的过程。”(吉昌幸次郎《中国诗史》)今天当我们代代学子在课堂吟诵起《诗经》,千年之前的歌声不绝如缕,犹在耳畔。不仅如此,千载以下,《诗经》作为现实主义诗歌源头,滋养着代代伟大的诗歌作者。诗人将小我化而为大我,有着博大的对广大的人世的关怀,将人生的苦难化而为诗的结晶,成为永不休止的音符,在我们的心灵里奏响,成为我们民族乃至世界文化的财富,养育了我们的灵魂。

如本单元的《孔雀东南飞》,如伟大诗人杜甫的史诗篇章,如南明抗清将领、诗人在其诗集《奇零草》自序所言“余于丙戌始浮海,经今十有七年矣。其间忧国思家,悲穷悯乱,无时无事不足以响动心脾。或提师北伐,慷慨长歌;或避虏南征,寂寥短唱。即当风雨飘摇,波涛震荡,愈能令孤臣恋主,游子怀亲”,都是这种传统或精神的伟大的遗响。

五、作业

(一)课后吟诵、背诵《〈诗经〉两首》

(二)研究性课题

1.后人评价说,“杜甫之名‘诗史’,一方面是因为他善陈时事,在诗中记叙了乱离的史事,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则在于他的诗唱出了广大人民的心声,故而成为‘诗史’”。请以“遥远的回声”为专题,研读杜甫的“史诗”,追寻由《诗经》到杜甫的“诗史”印迹。

2.你阅读当代诗歌吗?你周围的亲人或同学朋友阅读当代诗歌吗?在当代诗歌里你是否听见了《诗经》精神的歌吟?请以此为专题作调研,了解当代诗歌写作和生存状况。

思路解说

真正意义的文学和诗是对一个民族语言文化、心智和精神的提升。

本单元在我看来更多具有的是文学史的意义,《诗经》《离骚》《孔雀东南飞》《古诗十九首》以及魏晋诗歌,大致勾勒出中国诗歌高峰以前的诗歌脉络,为今后学习唐宋诗词作了文学知识积淀的准备。因此我在设计《〈诗经〉两首》教学方案时也就试图从文学传承的角度,从现实主义诗歌源流关系的视野来领读这两首《诗经》经典。

江若水先生说:“我们的国文教育有这样一个倾向,‘赋、比、兴’三者,我们总是抬高‘比’‘兴’而贬低‘赋’。”而“杜诗是从赋来的”(见《读书》2010年第3期,江若水《咫尺波涛:读杜甫〈观打渔歌〉与〈又观打渔〉》)。直面人生、观照现实的苦难是古今中外伟大的作品的共同特征,也是每一个有着伟大人格的生命个体拥有的崇高情怀,脱离了现实的文学游戏不会具备震撼人心的文学力量,而“小我”的自恋自怜也不能超越苦难成就人生的价值与意义。选择观照现实、直面人生这个角度来鉴赏《〈诗经〉两首》也许不仅具有文学意义,还有人生教育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典恰恰属于现在,虽然它来自过去。也可以说经典是一出现就‘永在’的东西”(王家新《为凤凰找寻栖所》)。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意不把这节课上成人生教育课,虽然我认为语文教育的所用教材的文本案例大都是人生的阅历、经验和思想的结晶的描述或记录,语文教师无法回避解读文本时与语言文字血肉相连的人生教育的话题,而学生饥渴的灵魂其实也需要生动、深刻的人生启迪。问题在于,诗本不是教训人的,诗是感动人,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化”育。所以凌驾于诗歌文本之上的道德或人生说教是我们应当摒弃的。

从这个思路出发,我试图在教学中强化诗歌所表达的人生意蕴的发掘,着力解读两位诗歌主人公面临的人生困境和由此而来的人生感伤,从而突出诗歌写作的生命体验和现实意义,并以列举《孔雀东南飞》、杜甫诗章、南明诗人张煌言的《奇零草》自序说明现实主义诗歌精神的传承和延续。

“波兰哲学家英珈登认为文学作品有四个基本层次。第一是语音及其组合层次,第二是意义层次,第三是再现的客体层次,第四是图式化观相层次(即读者凭借文本的许多未定点加以具体化所还原的内心真实)。在此之外,伟大作品还必须有一个层次,就是玄学品质,也就是‘崇高、悲剧、恐惧、动人、丑恶、神圣、悲悯’的品质,通常在复杂而又往往根本不同的情境或事件中显露出来,作为一种氛围弥漫于该情境中的人与物之上,并以其光芒穿透万物而使之显现。只有它能揭示‘生命和存在的更深的意义。’”(见《读书》2010年第3期,江若水《咫尺波涛:读杜甫〈观打渔歌〉与〈又观打渔〉》)《驼庵诗话》亦云:读文学作品,应先心有戥秤,体认。体认是感觉上的问题,此为第一步功夫。第二步为体会,“会”是以心会。“会”除了解及能会意之外,当作会合解。第三步要体验,必须亲自体验,非人云亦云。体认是识,体会是学,体验是行。

本课的鉴赏试图以“体认是识,体会是学,体验是行”为诗歌教学的思路,也许从文字解读到内容的品读是我对“体认”和“体会”的肤浅的实践,而真正的“体验”当然是超越课堂需要用人生探究和人生经验去完成的内容,但在本节课的课后练习里,我还是希望学生作一点研究性的学习,试图让他们的视野能够从课堂扩展到历史和现实中去,从而深刻理解伟大的诗歌是从真实的人生中发掘而来!

标签:;  ;  ;  ;  ;  ;  ;  ;  

永无止境的歌唱:“诗经”的简略教学方案与思想阐释_诗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