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与问题类型:2009年高考作文试题的实质性突破_理性与感性论文

成绩与问题类型:2009年高考作文试题的实质性突破_理性与感性论文

分值和题型:静悄悄的实质性突破——评2009年高考作文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题型论文,实质性论文,分值论文,作文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每年语文高考试卷一公布,最能引起热议的就是作文题目,报刊上、网站上立即充满了赞扬或者攻讦。但是,今年却不像往年,媒体对作文题的得失没有表现出太大兴趣。是不是今年的作文题实在没有什么新鲜内容,不值一谈呢?似乎很难遽然下这样的断语。多数作文题,沿着前几年开拓的思路,提供话题材料,启发学生自行立论。就对综合素质的调动而言,大抵重在感性的抒情。如,北京卷的“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对学生的想象应该说是具有冲击力的,但是,和1999年的全国卷“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相比,在推动抒情上异曲同工。我在去年就写过文章,指出中国高考作文命题与美国、欧洲的不同:中国重在感性抒情,而西方,主要是美国、英国,还有法国,则以哲学和人生的思辨为主,激发批判的、分析的理性反思。感性抒情和理性反思,从根本上来说,分属两种不同的思维类型。抒情就是情感的强化,而理性的冷静分析则要排除感情。理性分析以一分为二、对立统一为生命,抒情则以极端化、绝对化为特点。和北京卷的“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的诗情的想象异曲同工的还有全国Ⅱ卷:英国科学家道尔顿为妈妈买袜子,暴露了他的色盲,道尔顿却因此在研究视觉的这种缺陷方面作出了科学贡献。故事的结论,明显是单向性的:坏事变成好事,消极转化为积极。矛盾双方的转化几乎是无条件的,这种不加分析的绝对化,为中国式的励志所掩盖。励志价值,是社会的共识,但是作为命题,则要求学生自行立论,需要留下顺向和反向质疑的余地:真正的自主立意,意味着对材料的隐含价值作批判性的分析,也就是质疑,甚至是颠覆:色盲是一种不幸,一种人生的缺陷,并不是每一个色盲,在任何条件下,都能走向辉煌的成功;像道尔顿这样幸运的其实是凤毛麟角,绝对地以道尔顿作为未来的期许,必然导致对自身局限的盲目,恰恰不利于把局限转化为优越。如果不作这样的反思,很难说考生达到了当代大学生理性思维的水准。中国学生在课堂上虽然每天都在得到鼓励,对任何一个文本都要作多元解读,但是,在作文命题面前却往往被诱入一元顺向的、片面的抒情惯性。在反思能力的激发上,应该承认,西方命题有其优势,他们给出的材料绝对不会包含任何现成的结论,他们命题的原则就是鼓励对天经地义的、不言而喻的观念进行质疑和挑战。我在去年评论高考作文题的文章中说过,就诱导批判性思维方面而言,我们的命题局限性是明显的。①

当然,这是一种差距。但是,这种差距,不能片面地看待。换一个角度看,西方命题也存在不足,那就是对抒情和审美的扼杀。面对一个诗情洋溢的题目,在中国学生看来,可以轻而易举地落笔成文,而一个欧美考生可能觉得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例如,北京卷“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在一个英国人眼中,竟然引起了这样的自卑感:

这是我在中国经历的第一个高考,作文要求之宽泛与苛刻让人咋舌。我不知道英国高中生是否被要求做此类的事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20多年前我参加考试时肯定不是这样。这些题目只给几点提示,让考生自由发挥,展示自己的知识面和语言运用能力。北京的考题是“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是去年四川地震中类似“颂歌”的一首流行歌曲中的一句。我深深感到,英国许多名牌大学也证明了这一点:同不足以分清良莠的英国高中测试体系相比,中国的高考更具挑战性,也更能测试出学生的水平高低。我想,现在是英国效仿中国设立全国作文竞赛让人才脱颖而出的时候了。但我还要说一句,求知是件愉快的事,我将永远不会参加此类考试。②

实践证明,这样的题目,对中国考生,不但没有特别的难度,而且很有调动感情和智慧的功能,成为难易适中、受到广泛欢迎的命题。英国学生的困惑,是他们长期很少变动的考题模式造成的。他们并不要求抒情和想象,只要学生对现象作出评论。以2009年1月的“雅思”作文为例③:

1.有些人相信,对于个人来说,技术条件扩大了穷人与富人的差距,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效果恰恰相反。请讨论这些观点,并提出你的看法。

2.大学和中学学生和教师一起从课本上学到的远不如从其他方面(如互联网、电视)学到的更多。你在什么程度上同意这样的看法?

3.富国经常给予穷国以财政援助,但并没有解决贫穷问题,因而富国应该采取其他方式,代替财政援助。你在什么程度上同意这样的说法?

4.如今,技术进步导致了大量环境问题,一些人主张人们应该简朴地生活,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技术进步恰恰能够解决环境问题。讨论这两方面的观点,并提出你自己的见解。

这样的题目,虽然要求有相当的分析和思辨能力,但是,其题型已经是多年一贯了,对于英国学生来说,冷峻对待不相容的观念,排除个人情感,在分析中立论,可能是驾轻就熟的。而一个长于抒情的中国学生则可能惶惑起来,不知道如何在拿出主见的同时表现出自己的情彩和文彩。其实英国的题目,还不是欧洲高考或者中学会考中最典型的,法国的题型更以抽象分析为特点。如,2009年的题目④:

理科哲学作文题:

1.期盼得到不可能的事情是否荒谬?

2.世上是否存在任何科学都无法解释的问题?

3.评点法国哲学家亚历西斯·德·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中有关鼓励民众参与民主的一段文字:“因此,给民众以管理琐事的机会,比让他们参与管理国家大事更能激发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关心。”

经济社会科哲学作文题:

1.从交换中我们能得到什么?

2.技术进步是否改变人类?

3.评点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在《人类理智论》中有关人的道德不是与生俱来的一段文字:“我承认,在违法分子的社区内部,他们自己会遵守正义和平等的规则;但是循规蹈矩并不是他们的天性,只是因为他们的社区内需要实行必要的规矩。”

文科哲学作文题:

1.语言是否会背离思维(或:语言是否可以忠实地反映思维)?

2.历史的客观性是否意味着历史学家的公正性?

3.评点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的一段有关匮乏和欲望满足的论述:“欲望,也就是匮乏,是所有快感的前提条件……所以,所谓心满意足不过是相对于痛苦而言的某种需求的满足。”

显然,东西方在作文命题上的差异显示出了两种文化传统和教育理念之间的深刻差异。客观地说,双方都有优点和不足。如果说,西方的不足在超越实用理性的审美价值方面的话,我们的不足则在实用理性方面。当然,文化差异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人类智慧的考核毕竟还是有共同准则的。暂时撇开人家的弱点不谈,把审视的目光定格在自己的薄弱环节上,则不难看到,抒情和感性叙事命题长期占据霸权统治地位,理性命题长期被忽视,脱离“真知灼见”,盲目,甚至麻木地拘执于“真情实感”⑤,是不是会导致素质上多情而弱智?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抒情散文,既是语文课本的主导文类,也是绝大多数教师的理想范本,这正是当前高考作文抒情泛滥而思想肤浅、智性缺失的根源。拿这样的倾向和美国高考SAT的评分标准比较一下,可能获得深刻的启示。当我们把抒情叙事的审美“散文”几乎当作唯一期待的时候,美国的SAT评分标准却明确规定其文体是智性的随笔(“essay”)⑥。在早就进入后现代的美国学校生活中,罗曼蒂克的抒情不但没有任何用处,而且可能带着老古董的气息,显得可笑(傻气)。“ESSAY”要求明确一贯地驾驭观念(clear and consistent mastery),深刻有效地展开(effectively and insightfully develops a point of view)。最为重要的是,要表现出突出的批判性思维(outstanding critical thinking),用恰当的例证和理由(using appropriate samples,reasons)支持自己论点。⑦平心而论,这样的理性思维能力,并不是美国大学的特殊要求,而是全世界对大学新生的起码要求。不论是相对于高等学校课程科学理性的系统和严密来说,还是相对于迎接全球知识经济的战略来说,这样的要求应该是超越民族性的。对理性素质的长期忽视,会不会导致我们在人才的竞争中产生某种危机呢?这实在是不可不深长思之的。

从这样的战略来观察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则应该有相当不同的视角。

与去年相比,今年的作文命题,在我看来,有极其可喜的突破。如江西卷的以圆明园兽首文物在法国被拍卖为材料要求写议论文。这个题目本来是很容易写成抒情散文的,但是,命题者却义无反顾地要求写议论文,其中高瞻远瞩的良苦用心,很值得跟着习惯和现状盲目奔波的同行思考。⑧ 湖南卷以“踮起脚尖”为题写议论文或者记叙文的命题,虽然没有江西卷那么坚决,却也足以提醒许多教师和学生:智性的反思和审美抒情,作为素质的组成部分,二者缺一不可。天津卷“我说90后”和广东卷的谈与“常识”有关的经历和看法,海南卷和宁夏卷的“诚信与善良”,虽然不如欧美的题目那样明确提示批判理性,但至少也为议论文的发挥网开一面。

令人振奋的突破还在某些知识性考题中,大量题型,超越了知识性,转化为抽象的概括力的考核,而概括的全面和深刻,属于议论文写作的最基础的素养。山东卷要求概括东盟10国财长会议联合公报,成立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中国、日本各占百分之三十二,韩国占百分之十六,东盟10国占百分之二十)。还有山东省的考题,提供一幅漫画,要求以几十字说明漫画寓意。题面是“说明”“寓意”,顾名思义,是潜在的意义,就要求深刻,不能肤浅,应该是深度概括。广东卷阅读题要求回答托尔斯泰一生在“哪些方面”和土地须臾不可分离?这就涉及概括复杂现象时不可缺少的分类。下面一题是阅读《黄侃先生二三事》,并要求概括黄侃先生所追求的中国学问有什么特点,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治学态度,应当作出什么样的贡献。不但要求概括,还有语言的运用,原文是书面语和文言,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话”表述。这样的题型,比之流行的阅读题中那些“下列诸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的模式无疑要聪明得多。至少没有那种为设置干扰项而透露出来的捉襟见肘的窘态。

当然,在所有这些突破中,福建省迈出的步子更大一些。

因为福建卷的“语言文字运用”题,从表面上看,是“语言文字运用”,但实际上是作文,类似于于上世纪80年代曾经出现过的所谓“小作文”。这就是说,作文已经悄悄地增加了10分,由70分变成了80分。不过,这不是简单的重复旧题,而是创造了新的题型。比如,语言文字运用第15题要求根据材料给心理咨询“下定义”。这里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第一,不像以往的小作文,仅仅要求描写和抒情,而是智性的概括,这是一种抽象能力,这种能力的关键在于将感性的具体归结为抽象的普遍;第二,感性是纷纭的,而概括的要求是全面的,要把纷纭的感性话语(如“帮助、启发和教育”“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等)完全涵盖进去,不得有所遗漏。这就得把心理咨询的对象、问题、知识内涵和方法,有序地组合,这既是对语言文字驾驭能力的考验,又是对考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检测,无疑大大超越了感性描写和抒情的功能。第三,这种题型还隐含着一个突破,不仅仅是对中学语文具体教学效果的检测,而且是抽象能力的定位,贯彻的显然是高等学校选拔学生的准则。大学课程与中学最大的不同就是系统理论性。理论不同于常识,首先就在于基本概念(范畴)的内涵确定、深邃和全面。有些教师把这理解为“说明文”的技巧。可能是太狭隘了。下定义是智性议论的基本修养。议论文的严密是和定义的严密联系在一起的。定义可分为外延、内涵和功能等几种。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属于功能性的定义,是《师说》立论的前提。定义的深邃决定着逻辑的精致。

再比如福建卷第16题,提供了关于清明节祭奠的两种相反的现象,要求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这个要求更高一些,前一题提供的是并列的感性现象,而这一题提供的是相反的现象。这样的条理化,对于抽象力的要求更高一些:第一,在不同的感性现象中看出抽象的相反的东西,也就是从矛盾中看出联系;第二,看到消极现象如何在另一种条件下转化为积极,冲突如何转化为和谐;第三,在语言上,简明扼要,只能用一句话,也就是要求考生直截了当地抓住要害,这是进行第一手立论的基本要求。

接着,这一题第二问进一步要求,针对如此矛盾的现象,拿出自己的看法、观点来,并且要作“简要阐述”,就是要对内涵作展开和分析,而不是举一些感性的例子。中学议论文教学中流行的(误人子弟的)先有论点再选择与论点一致的例子的所谓“证明”的方法,在这种抽象的智性的领域里,无可施其技。⑨ 很明显,这一题里包含着:定义、概括、阐释和分析,这些正是议论文写作中基本的抽象能力。

福建的高考理论家,早在几年前,就反复指出中国高考的作文命题太过倾向于感性,要在实践中力矫此弊。虽然他们碰到的是一个对主观题评分病态地不信任的语境,但他们没有退缩,也没有鲁莽地另立新题,为议论文单独加分,而是采取了低调的、隐蔽的形式,悄悄地为议论文的基础能力考核加了10分。对这一深邃的改革,热爱炒作的记者以及各省名师居然熟视无睹,并未大惊小怪,证明了策略的成功。

当然,这种暗度陈仓的办法,固然回避了社会情绪的动荡,但也局限了改革的力度。其实,这样的题型,这样的进展,从某种意义上并非绝对新异。至少从思维的模式来说,与西方,尤其是SAT、雅思作文,多少有某些相似之处,创新度还不是很大,还没有达到把议论文作为单独的文体来要求的程度。从改革的进度来看,也难说是独领风骚。其实,在中考语文试卷中,早就普遍出现了类似题型:比如文学名著阅读题中,主观性评论题比比皆是,好像有点不约而同。如,2008年南通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试题:

请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个谈谈你的评价。(结合作品内容,50字左右)(4分)

宋江 祥子 格列佛 汤姆·索亚

又如2008年苏州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试卷名著阅读:

《水浒传》里的许多故事充满了智慧,“智取生辰纲”就策划得极其巧妙。请你说说吴用等人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智取”生辰纲的。(5分)

这类中考命题的特点都是,主观的,抽象的,理性的,而不是抒情的。类似的题型还出现在古典诗歌赏析题中。可能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普遍存在的基础,福建卷对于议论文的分值的增加,才并没有造成惊世骇俗的印象。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渐进性的改革还存在着更大的空间,这是很值得我们谨慎地乐观地期待的。

注释:

① 孙绍振《高考作文题:中国与西方之差距——评2008高考作文题》,《语文学习》,2008年7-8月合刊。

② 《英国人眼里的中国高考》,原载英国《每日电讯报》2009年6月9日,又见英文版《环球时报》6月11日,第14版。

③ http://edu.sina.com.cn/yyks/2009-03-02/1506189477.shtml

④ http://edu.sina.com.cn/a2009-06-19/0950173159.shtml

⑤ 关于对“真情实感”的批评,参阅孙绍振《世纪视野中的当代散文》,载《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第1期,又见新华文摘2009年第9期.特别请参阅其中“真情实感还是虚实相生”一节。

⑥ 在英语国家的百科全书中,并没有独立的作为文体的“散文”条目,只有和prose有关的文体,例如:alliterative prose(押头韵的散文),prose poem(散文诗),nonfiction prose(非小说类/非虚构写实散文),heroic prose(史诗散文),polyphonic prose(自由韵律散文)。和我们所理解散文比较接近的并不是prose而是essay和belles lettres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随笔(小品)和美文。按西方的理解,随笔是一种分析、思索、解释、评论性质的具有一定文学性的作品;较之论文,篇幅短得多,不太正式,也不太系统;它往往从一个有限的,经常是个人的角度来讨论一个观点。很显然,它是以议论为主,和我们所习惯的抒情叙事散文有很大的不同。

⑦ SAT评分标准:美国大学网(collegeboard)SATCENTER。

⑧ 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讲,这样的命题似乎也并非十全十美,为什么只能写议论文呢?对长于写抒情性散文的考生是不是不够公平呢?这是可以讨论的。

⑨ 关于先有论点,再举与之一致的例子加以证明的所谓议论文的“理论”的荒谬,还有所谓观点与材料的统一的“理论”在“理论”上的漏洞,当另文论述。

标签:;  ;  ;  ;  ;  

成绩与问题类型:2009年高考作文试题的实质性突破_理性与感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