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临济天童系名僧牧云通门行历考
申 婷
(南京大学 哲学系, 江苏 南京 210023)
摘要: 牧云通门是明末临济名僧密云圆悟的嗣法弟子之一,临济下三十一世弟子,也是临济天童系的名僧之一,咸称“古南和尚”。通门是江苏常熟籍禅僧,儿时受父亲影响颇深。后通门在常熟维摩寺结识破山洞闻法乘禅师,投其出家。洞闻和尚殁后,通门在游历江西博山寺等寺后,终在浙江金粟寺密云圆悟和尚处拜师得法。之后他主持过古南禅院、兴福禅寺、天童寺等禅寺,法嗣多达48人,其中以岫云行玮和天树行植最为得名。通门著述颇丰,有《牧云和尚四悉书》《牧云和尚懒斋语录》《牧云和尚懒斋后集》等行世。其中有些没有收入藏经,但具有很大的史料价值。考察牧云通门的行历,对把握他本人的禅学思想和研究明末清初江南临济宗的发展都不无助益。
关键词: 禅宗;牧云通门;密云圆悟;洞闻法乘;临济宗;天童系
牧云通门(以下简称“通门”)禅师,明末临济高僧密云圆悟的门下,临济下三十一世弟子。作为承明启清的禅僧,通门毕生深自韬晦,一艆烟水,门庭壁立,座下受付嘱、得法者多达48人①。而他本人著作也颇丰,有《牧云和尚懒斋别集》十四卷、《牧云和尚七会余录》六卷、《牧云和尚宗本投机颂》一卷、《牧云和尚懒斋后集》六卷、《牧云和尚语录》二十卷和《牧云和尚四悉书》十四卷等行世。此外,在明末清初新旧政权交替的形势下,有些僧人选择入世参政,依附新朝。而同样作为前朝遗民的通门,晚年则深居禅寺,寄禅于诗偈,一心弘扬禅法、点化门人,可谓是一位“清流”式的禅师。
遗憾的是,除了陈垣在著作中考证过通门的生年并讨论过其所作《牧云五论》、任宜敏扼要地介绍过“牧云通门一系”的人物资料外,目前尚未见到关于通门生平行历以及著述的详细介绍,更遑论对其作品的深度解析了。所以,笔者希望通过搜集关于通门禅师的所有史料记载,尽可能全面地讨论通门的生平事迹和作品。同时,其《牧云和尚语录》二十卷虽收录于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的《嘉兴藏》中,但在台湾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新文丰版的《嘉兴藏》中却未被收录。而关于孤本《牧云和尚懒斋后集》六卷本以及《牧云和尚四悉书》十四卷本(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更是不曾收入藏经中。有鉴于此,笔者也希望通过收集和分析通门的史料,引起学界对于《嘉兴藏》珍贵史料的关注以及对通门未收入藏经等孤本文献的发掘和研究。
肩关节是人体关节中活动度最大的关节,亦是脱位发生率最高的关节。创伤是导致肩关节首次脱位和再次脱位的重要致病因素[1-2],以肩关节前脱位最为常见,肩关节前脱位时肱骨头脱出关节盂损伤关节盂前下方正常的盂唇复合体结构,可产生微小骨折块,称为骨性Bankart损伤,Bankart重建术(盂唇关节囊韧带重建术)目前成为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较为公认的术式。
一、 生平事略
通门禅师,释名契门,后改通门,字牧云,号澹翁,又号樗叟。俗姓张,江苏常熟人(今江苏常熟市),生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卒于康熙十年(1671年)。关于其生卒年,《续指月录》卷十九仅记载了卒年,而无岁数。据陈垣先生《释氏疑年录》〔1〕考证,在《牧云和尚懒斋别集》卷三《灵岩戒雷法师传》一文中,通门提及戒雷(即灵岩)“法师少余二岁”②,灵岩法师万历二十九年生,则通门禅师当生于万历二十七年。
其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在进行设计阶段重视程度不足,将设计工作流于形式,同时没有对材料和内容进行完整的设计,和实际的情况不符合,有的甚至造假。第二,设计不够规范,没有进行事先的设计,而是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设计,过多的流于形式。第三,在进行设计之前应该进行科学的调查,一些设计单位的相关资质不够。
通门禅师同族兄弟十余人,族居于常熟城内的密迩坊桥。其父生两人,通门排行第二。根据通门自述,他祖上无显贵,亦无失德之人。关于其家世,《生缘传》如是记载:
11月4日,是美国总统特朗普于5月8日宣布退出“伊核协议”(联合全面行动计划,JCPOA)的180天之后,恢复对伊朗第二批制裁的“大限之日”。不得不承认,美国依然是这个星球的唯一超级霸主,它一“任性”,其他国家或多或少都会遇到麻烦。由此,过去几个月,涉及伊朗石油的利益相关方都在全力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努力降低因恢复制裁对本企业本机构带来的战略被动和重大损失。
1655年 牧云通门五十七岁,谢事天童,归破山寺。
吾祖为顺亲公,吾父为澄宇公。自五世以来,无显贵,亦无败类,为里中清白之家。②
3.1.3 直肠指检 引入前列腺指检模型,模拟感受前列腺中央沟消失、肿瘤变硬。通过超声弹性成像图可显示前列腺内的硬度变化。
关于其母赵氏的家族,《生缘传》也有载: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2007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宋室南渡之后,吴山公生三人,长曰孟吴,仲曰少吴,季曰季吴。少吴公,即余外祖,余不及见。其亡时,吾母及吾舅俱未长,皆季吴公教育之。吾母长于吾舅,吾母归先君,乃季吴公纳采焉,故吾母事季吴公有父道。余兄弟见季吴公,称外祖。季吴公生一子,入邑痒,字君平,长余数岁。②
以上是关于通门父辈、母辈的记载。关于其家庭,据通门所言,“其父少时读书,及长事酒,早出暮归,必酣”②。但对于教育通门和兄长,则非常严格。通门七岁(1605年)时,随兄长入学堂,晚上归家后,父亲必问其所读,观其所写,时或表情严肃,责怪老师教之不力。通门从师两人,启蒙之师教之颇严,其父甚喜;后来之师教之稍宽,通门亦有童心,出学堂与孩童嬉戏,其父见之,必大加责打,祖父和母亲都不能劝解。自此之后,“余兄弟严惮先君,出入端步,不同里中儿,狎昵嬉笑”②。通门十岁(1608年)时,其祖去世,索逋盈门,家徒四壁,但其父依然“贫能立身,忘忧戚绝,撚须忘世,胸中泰然”②,此为通门所赞叹。其父在里中不与爱虚受高者亲,不与卑者疏,不苟交,因此“里中皆爱先君”②。
另在《陆葆翁》一文中,通门言及十三岁(1611年)时曾寄食于舅氏。但舅氏对通门甚为严苛,暑无苧,寒无絮,“驱叱使令,等于厮仆”③。通门亦不敢发声,后因病愤而返家。年十七(1615年)时,前往外叔祖季吴公家,在其家三年,安心肆志,如父母家。万历丁巳年(1616年),通门初发心出家时,担心父亲不同意,遂前往顶山寺。据通门所作《重过顶山寺(有序四首)》序言,“万历丁巳,余抱出尘志,畏家严不舍,乃直走此,自谓莫我知也”④。
通门的父亲知道此事后,唤他归家,告诫他说:“出家高尚事,能底于成,毋贻吾羞”②,并为他择师,亲自送他至维摩寺(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部)金粟堂,结识慈门法师,此年通门虚岁二十。戊午年(1618年),通门于维摩寺金粟堂见到洞闻法乘禅师,经洞闻法乘禅师剃度后正式出家,并多年跟随洞闻法乘禅师修行,谨记父训,不敢懈怠。偶尔归家,也会带洞闻法乘禅师语偈,其父见之,喜而诵读。通门出家四年后,其父闭门不出,逾年因病去世,得寿四十八岁。其父生于万历四年丙子三月初七,殁于天启三年癸亥四月廿六日。通门深为悲恸,后写《祭考澄宇公文》②和《又祭考文》②感怀其父。
通门的母亲在其父殁后,清心事佛,后因疾去世。据通门记述,其母生于万历三年乙亥八月初二,殁于崇祯十四年辛巳八月廿二日申刻。通门在其母逝世两周后,写《祭母文》②。
1624年 牧云通门二十六岁,前往江西上饶,欲参博山寺。
二、 参学历程
通门成年后,悲叹世事纷扰,决心出家,在洞闻法乘禅师度夏于维摩寺时,因缘际会,受其剃度,从此终生为僧。关于通门出家的时间,各地方志记载有所出入。《康熙常熟县志》云:“通门字牧云,年十六岁投洞闻和尚出家。”⑤《常熟破山兴福寺志》《同治苏州府志》《光绪重修常昭合志》也有如此记载。但在通门自叙中,则提到“年十七,从舅君平入泮”②以及“三年在其家,安心肆志,如父母家”②,可见通门十六岁时尚在家,并没有出家。通门在赋诗《壬戌岁习禅破山寺作》中也说到:“余自戊午脱俗,沾雪柏老人法益”④,破山寺即虞山兴福禅寺旧名。在通门的《舟中望维摩》诗序中,也曾言及“洞闻和尚晚年自号雪柏老人,戊午岁于维摩度夏,为余剃度”⑥。洞闻法乘禅师,别号雪柏,通门于戊午岁(1618年)拜于其门下时,虚岁二十。《五灯全书》卷六十七《临济宗南岳下三十四世天童悟禅师法嗣嘉兴府古南牧云通门禅师传》中记载其“廿岁,礼兴福洞闻老宿为师”⑦。《续指月录》卷十九《嘉兴古南牧云通门禅师》中也提到:通门“二十岁投破山洞闻和尚出家”⑧。据上,笔者认为,《康熙常熟县志》、《同治苏州府志》、《光绪重修常昭合志》和《常熟破山兴福寺志》的记载之所以有误,估计是录者未曾究疑或书写有误,互相参照而出此纰漏,当以通门所述为主要依据,即通门和尚应是在虚岁二十时遁入空门的。
为了取得一些准确数据,他们专门到北京、天津的有关单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成功地研制了用做防腐施工配套的吊管机。在防腐时,吊管机吊着管道在前面走,胶带缠绕机随后进行胶带缠绕,大大方便了施工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洞闻法乘禅师(1552~1623),吴江李氏子,少从华山剃度,之后参拜紫柏真可尊者,晚号雪柏。天启三年示寂,世寿七十二。通门因于维摩寺拜见禅师,受其剃度,遂又称其为维摩老人。这也可从通门的诗篇中窥见。通门禅师于万历庚申年刊录其语录十卷。通门初入维摩寺时,遇见洞闻法乘禅师于此度夏。洞闻法乘禅师见通门,告诉众人曰:“此子如珠在泥中。”⑨洞闻法乘禅师后问:“灯明能破暗,你对看。”⑨通门答:“法正足驱邪。”⑨洞闻法乘禅师面露喜色,赐通门名,谓之契门,字智如。然后晓示众人,言:“法界之门,非智莫入。”⑨后乃命通门侍奉左右。通门朝夕亲近,因知有宗门事,遂倾心力,翻阅《禅关策进》,暗自激励,经常夜半静坐参禅。洞闻法乘禅师看到后,在众人面前称赞通门“将来可成法器”⑨,于是为通门剃度。其时,通门仍在维摩寺金粟堂,后来洞闻法乘禅师回到破山寺,过了两月,牧云通门前往拜见,随侍六载。据通门《癸未八月朔日礼洞闻和尚塔有感》言:“余初投维摩老人,一日唤入方丈,示云:出家如桑间虫,则黄,在自知所向耳。”⑩通门遂锐志参禅。通门初在破山寺时,“雪柏老人年已高,发尽白,挥尘尾婆娑木座上,岁时任运佛祖之位,悠然忘怀,行同婴儿。或取凉中庭,足忘纳履;或就暄廊庑,手不揖人。木几左右,一炉一茗,咿唔之音弗辍也,而纸笔随之”。通门常站旁窥立,“老人歌,遂思歌;老人咏,遂思咏”。通门常侍奉维摩老人左右,相处日久,对禅语禅机的体悟越来越多,曾效仿其作偈语,云:“凡有感触亦必有语,语必呈老人眼”。老人看后点头认同,并言:“多年鸟子,壳中先老,其殆子欤?”由此可见,通门发心参禅、究心禅偈,与洞闻法乘禅师有莫大的因缘。在通门二十五岁时(1623年),洞闻法乘禅师示寂。通门常常忆念,作有序《壳音艸序》、诗偈《癸未八月朔日礼洞闻和尚塔有感(八首)》《侍雪柏老人饭钱履之文学幽吉堂布韵(二首)》《堂坐中感出家缘起忆雪柏老人(六首)》等,以及跋文《重刻洞闻和尚语录跋》等。
天启四年(1624)冬,通门发心参访博山寺(位于今江西省上饶市)。次年春,从江西返吴门(今苏州),途经杭州,闻天童和尚(即密云圆悟禅师)在天台通玄峰结茅蓬说法,意欲前往。但因缺路费,只能归苏州。其后在花山听一雨法师讲《华严经》,亦有所悟。后空林禅师到山,告知密云圆悟禅师在金粟山广慧寺开堂。通门于是问路前往。乙丑(1625年)春二月,通门在前往金粟山广慧寺的途中,在海盐舟中遇达澄禅师自天台来,于是同到金粟(位于今浙江省嘉兴市)拜谒密云圆悟禅师。
密云圆悟,字觉初,号密云,生于1566年,卒于1642年,世寿七十有七,明末清初临济宗著名禅僧。密云圆悟禅师主持过金粟山广慧寺(即进金粟寺)、阿育王广利禅寺、天童景德禅寺等禅院。七十岁建成天童祖席,创立临济宗天童系。密云圆悟门下嗣法者有十二人,分别是五峰如雪、汉月法藏、破山海明、费隐通容、石车通乘、朝宗通刃、万如通微、木陈道忞、石奇通云、牧云通门、浮石通贤、林野通奇。
通门在密云圆悟五十九岁任嘉兴金粟山广慧寺主持时前往投靠,后多年追随,得法于此。关于通门的悟道因缘,《牧云和尚语录》第二十卷有载:
以偈呈方丈,悟略阅两行,问:“即今事,作么生?”师拟议,悟以番菩提数珠便打。师礼拜,悟又向背筑一拳,曰:“你若作打会,入地狱如箭射!”异日,悟举“薰风自南来,殿角生微凉”验众。师呈三颂。第一颂云:诸佛出身处,繇来难告人,自知较一半,脚底最亲切。悟看至末首指云:不亲切。师曰:前二首聻?悟曰:此不亲切,和前都不亲切。师便问:如何是亲切处?悟便掌。师即竖一指曰:某甲也有。悟曰:你犹未知落处在。师便礼拜退,不将此语介意。后仔细看老人未知落处之语,觉透不过,隐隐怀疑。⑨
后上天童,题万松关偈,曰:古路松阴廿里长,过时谁觉骨清凉。悟曰:何不道“过时谁不骨清凉”?师于言下脱然有省。又作活眼泉偈。师作呈数遍,老人皆不惬意,乃归寮中思索,闷闷之际偶然停笔,右手将左臂一触,忽然触发,其时觅身相,了不可得,直下湛然。古人所谓“虚明自照,不劳心力”,密密相契。前所疑老人一掌落处,不言而喻。复两年,一日,师呈病中所记行由,曰:诣实供通。悟曰:者些都不是实消息,你再供通实消息看。师便上前展两手。悟曰:不是!不是!师曰:和尚如今瞒某甲不得也。悟曰:瞒即瞒不得,且惑乱你一上。⑨
通门由此悟道,获得密云圆悟禅师的认可,成为密云圆悟禅师的十二嗣法弟子之一。通门曾为密云圆悟禅师作《侍金粟老人赴闽黃檗山结夏(有序四首)》《天童老人七旬志喜》,像赞《天童本师密云老和尚(八首)》等,还编写了《密云禅师语录卷第十》。
在密云圆悟禅师的十二位嗣法弟子中,通门与木陈道忞、石奇通云交往尤为密切。
朋友圈有句话:不怕同学是学霸,就怕同学过暑假。因为高二结束进入高三的暑假太重要了,我希望每个人都对这两个月有很好的规划。于是在七月底,我们开始写《写给九月的自己》。
木陈道忞(1596~1674),字木陈,号山翁,赐号宏觉禅师,现在所见的关于木陈道忞的记载主要有其弟子显权等编的《天童弘觉禅师语录》二十卷,以及真朴等编的《天童弘觉禅师北游录》六卷。木陈道忞生平好静,自谓多誉多毁,晚号隐道人,卜居会稽。在通门作品集《牧云和尚懒斋别集》中,有《寄天童木陈和尚》《复广润木陈和尚》《复道峰木陈和尚》《复天童木陈和尚》《与广润木陈和尚》等,可见二人多有书信往来。此外,通门还为木陈道忞作《木陈忞公回粤省亲序》《柬木陈和尚》等文,以及《天童木和尚送被东谢(二首)》等诗偈,可见与木陈道忞所交匪浅。
石奇通云(1594~1663)因曾弘法于明州雪窦山资圣禅寺,又称雪窦石奇禅师,于南广寺剃度,后拜师密云圆悟禅师,于棒下顿脱疑滞。之后和通门同时辞别密云圆悟禅师,出山弘法。有《雪窦石奇禅师语录》十五卷行世。在通门的著述中,也有《寄雪窦石奇和尚》《复雪窦石奇和尚》《再复雪窦石奇和尚》等多通书启,还有通门为其所作的《寄怀天台寺雪窦石奇和尚(二首)》《雪窦石奇和尚(二首)》《怀雪窦石奇和尚》等诗偈,可见通门与石奇通云禅师交往甚深。
以上结果提示,乳腺癌细胞在对他莫昔芬产生耐药性时,PGRN的表达不论从转录水平还是翻译水平都明显升高。
三、 弘法经历
通门在乙丑(1625年)春于金粟山广慧寺(即金粟寺)拜见密云圆悟禅师,追随老人多年。后于丁丑年(1637年)十月初一和石奇通云一起辞别密云圆悟禅师,而后出山。这也是通门禅师离开其师密云圆悟独自弘法的开端,即始于庚辰年(1640年)端阳后十日。此日,通门在虞山兴福禅寺受请入嘉兴古南禅院;是年秋九月二十二日,通门入古南禅院;是年冬,开法于嘉兴梅里古南禅院,咸称“古南和尚”。弘法古南期间,与梅里镇上诸士大夫有交,留下诸多诗偈。癸未年(1643年),因钱塘江暂不能渡,通门暂住棲真禅寺(今位于浙江温州市文成县黄坦镇)。甲申年(1644年)春,通门因疾病复发,欲辞去古南主持之位。然禅院诸人挽留,未能辞任,之后在这一年又曾渡江住棲真禅寺。乙酉年(1645年),干戈纷作,唯有嘉兴梅里镇宴然无恙,故古南禅院朝梵夜禅,香火如昔。丙戌年(1646年)冬,通门于嘉兴梅溪禅院结冬。丁亥年(1647年)冬,通门归虞山兴福禅寺,主持破山一席,事繁责重,夙夜黾勉,于兹三年。辛卯年(1651年)上元后,通门为好事者留住鹤林寺;是年三月下浣,返古南旧院;是年除夕,归京口(今镇江)鹤林寺。壬辰年(1652年),住京口鹤林寺;是年秋,寓嘉兴梅溪禅院;是年冬,补住天童景德禅寺(即今宁波天童寺)。乙未年(1655年)秋日,谢事天童,归破山寺。通门自谢事天童,十余秋,隐遁无定居。在《牧云和尚语录》二十卷的序中,王庭言:“师印心于密云老人,先住梅里之古南,继居兴福、棲真、天童、兴化,退隐鹤林。”由此观之,通门谢事后,或以京口鹤林寺为主要隐居地。康熙辛亥年(1671年)四月望日,通门于懒斋之雨窗书写《大般若经纲要序》;六月下浣晦前三日,于破山般若轩书写《般若纲要后序》;是年冬十一月望日,付最后弟子天树植,嘱以大事,遂示寂。
关于通门示寂的地点以及入塔何处,《续指月录》卷十九载其“怡然坐脱于吴门之观渎恤庐中”⑧,而《五灯全书》卷六十七则载“示寂于石湖静室”⑦。至于这是指代一个地方还是两个地方,还有待考证。随后,岫云行玮等弟子请命于弘觉禅师,遂奉通门全身入塔于京口黄鹤山,这是《续指月录》的记载。《五灯全书》则载其“门人请命于弘觉禅师,全身入塔于鹤林祖塔右”⑦。关于这其中的地点是指代一处还是指代不同地方,也需要考证。关于塔的记载,也有所出入,《续指月录》卷十九载:“未几而塔示斜侧,门人启圹茶(荼)毗,获五色舍利无算。”⑧《五灯全书》卷六十七记载为:“不一载塔石迸裂,其法嗣秀峰玮,拉诸同门,启塔示之,洪水涌龛而出,遂依法闍维,获舍利千余颗。光莹如菽,门人分归。营塔于西华、西资、鹤林诸处。”⑦关于塔是倾斜还是迸裂的记载,也有待商榷。因为目前只有这两本古籍有载,未见其他资料,所以不能据此断言。现代学者任宜敏先生《中国佛教史(清代)》一书中记载通门时,引用了《续指月录》的材料,可见他赞同前者的史料,但对《五灯全书》的记载并未给予评判,不知他对《五灯全书》所载史料的看法。笔者赞成《续指月录》的说法,主要是因为《续指月录》中“嘉兴古南牧云通门禅师”篇关于通门的生平大事记载较《五灯全书》的更为完整详实,如关于其悟道的记载,《续指月录》记载了通门与密云圆悟的完整对话,而《五灯全书》只是粗略提及。上已列出,此不赘述。另,《五灯全书》更侧重于记载通门“上堂、小参、示众”等开法内容,而《续指月录》则偏重于通门生平的记述。以故,关于通门的生平,笔者更倾向于《续指月录》的记载,也颇为认可任宜敏先生的引用。
通门自弘法以来,受众极广,座下受付嘱、称嗣法者多达48人,即商予启、识得纯、道被宜、达本元、湛虚微、完白璧、印象诠、圆明显、忍可持、可生慈、十洲瀛、二胜修、桂昌锐、止澜涟、自峰新、善意林、石隐贞、破笠懋、雪田耜、省庵由、釆若起、圣仪葑、迁如泰、还一韬、弘文著、与么时、智宇彬、什鉴照、墨浪文、若无能、石宗奇、古鉴圆、远瞻幖、闻极定暠、中朴行如、悬崖行筏、野朴维、慈开得、古云杰、尼僧圆鉴元、南音言、崇巳峻、岫云行玮、天息行乾、雪长道白、天树行植、平岩行定以及方为戒居士。其中以岫云行玮和天树行植最为知名。
岫云行玮(1610~1676),俗姓顾,江苏吴县人。十二岁出家,礼虎丘西隐房本如上人披剃,赐名“法恒”。二十五岁跟随牧云通门,拜谒天童悟禅师。天童悟禅师命他和众人一起洗涤器物。岫云行玮每次去方丈处参禅询问,都会遭受痛棒。通门呼之曰:“尔涤食器多时,摸着碗底否?”岫云行玮听后疑惑不解,遂猛力参究。有一日卷帘,洞然大彻,急切去见天童悟禅师,禅师问:“作么?”岫云行玮便展开坐具,礼拜曰:“谢和尚不通一线之恩。”禅师微笑点头。之后通门开法古南禅寺,任命岫云行玮为第一座。一日晚参,通门禅师问曰:“心中大欢喜,自知当作,只是下面一个字,山僧续不来,请大众续看。”岫云行玮曰:“贼”。通门点头认可,将其纳为法嗣,并赐偈一首:“太白寮中曾九拜,荷担大事许英灵;只今致嘱无他语,大器由来必晚成。”岫云行玮之后在苏州西华秀峰寺开法,发志肇兴祖庭。康熙十五年(1676年)六月身体感觉不适,到二十一日,沐浴更衣后,留偈曰:“吾年六十七,世缘今已毕,长歌归去来,扶桑日初出。”然后示寂。他的嗣法弟子有苏州秀峰寺汉峰顶禅师、戴耘野居士以及宣州奉圣古韶音禅师。通门禅师的《牧云和尚七会余录》六卷即由岫云行玮等人所录。关于岫云行玮的生平,可参见《正元略集》卷六、《五灯全书》卷七十六和卷九十五。
天树行植(1632~1680),俗姓刘,江苏常熟人。15岁投本邑破山寺(即虞山兴福禅寺),拜见迈庵德上人。19岁落发。翌年秋,在惟实居拜牧云通门禅师,跪求开示“如何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清世祖顺治十三年(1656年)冬,在费隐通容禅师处受具足戒。后来参拜石奇通云禅师,屡次咨问参禅要诀,均遭到痛棒。一日磨麦,天树行植却站立不动,有僧推他的手说:“何不大家着力。”于是和大家一起推磨,忽然大悟,信口成偈:“千椎百拶枉劳神,一拨轻轻便转身,粉碎虚空扑落地,依然把柄属当人。”之后天树行植拜在费隐通容、木陈道忞二老之门,甚受器重。继又遍历诸方,在通门禅师处最久,并且受到通门禅师的爱重。清圣祖康熙八年(1669年),在通门禅师的任命下,天树行植于嘉兴古南禅院掌管记室,之后得到师尊自题真像并嘱语以付。康熙十年(1671年)冬,天树行植被通门授予法衣,并膺通门禅师最后之嘱,继席江苏镇江鹤林寺,击大法鼓,主持十载。康熙十九年(1680年)十月抱恙,预定逝期,留下文字,趺坐而寂。天树行植的嗣法弟子,根据记载,只有天孚湛佑一人。关于天树行植的生平,可参见《宗鉴法林》卷三十四、《五灯全书》卷七十六以及《鹤林天树植和尚语录选》。
1652年 牧云通门五十四岁,先住鹤林寺,后请住天童景德禅寺(天童禅寺),共三年。
【附】牧云通门简明年谱
1599年 明万历二十七年 牧云通门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市,俗姓张,字牧云,号澹翁。
1605年 牧云通门七岁,随兄入学堂。
1623年 牧云通门二十五岁,其父殁,得寿四十八岁;洞闻法乘禅师示寂,世寿七十二。
1611年 牧云通门十三岁,寄食于舅家,舅家对其苛刻。
1615年 牧云通门十七岁,住外叔祖季吴公家,三年在其家,安心肆志,如父母家。
1616年 牧云通门十八岁,初发心出家,担心父亲不允,乃往顶山寺。
1618年 牧云通门二十岁,于维摩寺金粟堂结识破山寺洞闻法乘禅师,投其出家,后多年追随。
1608年 牧云通门十岁,其祖父殁。
关于其兄长,通门在《葬兄祭文》中曾言:“兄之终身,慕其亲也,言孝可以称纯,此兄生平之至行”②。
1625年 牧云通门二十七岁,前往浙江嘉兴,于金粟寺参密云圆悟禅师。
1631年 牧云通门三十三岁,其师密云圆悟进天童,牧云病辞回常熟。
1632年 牧云通门三十四岁,上天童,题万松关,之后悟道。
1637年 牧云通门三十九岁,辞密云圆悟出山,得老人付柄。
1641年 牧云通门四十三岁,其母殁,得寿六十七岁。
1640年 牧云通门四十二岁,开法嘉兴古南梅里禅院,咸称“古南和尚”。
1642年 牧云通门四十四岁,其师密云圆悟殁,世寿七十有七。
1644年 牧云通门四十六岁,渡江住棲真禅寺。
1646年 牧云通门四十八岁,是年夏归古南禅院,是年冬住嘉兴梅溪禅院。
我的身体太摇晃了,除了尽力躲开他我什么都做不了,在场上允许的范围里,能躲多远就多远。他冲了过来,狠狠踢向我的腹部,这一脚把我肺里的空气都逼了出来,很疼。也许是太疼了,也许是因为被踢了一脚,我感到无法呼吸,到底是什么原因说不清,只是倒在地上。
1648年 牧云通门五十岁,归常熟,住兴福禅寺(即破山寺)。
1651年 牧云通门五十三岁,住京口鹤林寺。
综上所述,通门是承明启清的临济宗僧,早年出家于常熟虞山兴福寺(即破山寺),后于金粟密云圆悟和尚处得法。他主持过古南禅院、兴福禅寺、鹤林寺等禅寺,并与当时的士大夫、文人多有交往,颇善禅诗、禅偈。法嗣多达48人。通门本人著述亦颇丰。《宗教律诸家演派》载有“临济下三十一世嘉兴古南牧云通门禅师演派三十二字”,谓禅师“通诠遵化,博审竺文,慎嗣英彦,演畅崇深,行至福圆,知明道兴,正法眼藏,永载传灯”。而《宗统编年》作者纪荫(号祥符荫)作为三峰派法孙,在评价通门时亦言:“宗师设化,因时而已。出处权宜,无有定法。当天童、三峰振羽之后,诸方教化盛行,未免有末流之弊。鹤林门和尚身矫其偏,以挽滔滔之变态。可谓救时之尊宿也”。评价不可谓不高。考证通门的行历,能更好地把握其思想,对研究明末清初江南临济宗的发展亦有助益,故不无学术价值。
所闻高祖,居海虞之钱家仓,曾祖迁于城,祖遂居城中密迩坊桥。吾祖所生,惟先君,先君生二人,余其次也。初曾祖生三人,伯仲季,季即吾祖也。伯祖生三人,仲祖生一人。伯祖所生三人者,一为伯,二、三为叔。仲祖所生一人者,亦为伯,先亡,余不及识。先亡之伯生二人,长伯生二人,二叔始无所生立,三叔所生第二人后,二叔又生一人,三叔生四人,皆兄弟也。是则伯叔有三,而兄弟共十一人焉,皆居坊桥左右。②
1671年 牧云通门七十三岁,是年冬十一月望日,付最后弟子天树植以大事,遂示寂。
注释:
①在任宜敏所著《中国佛教史(清代)》一书第二章“临济法脉:天童系”中有《牧云通门灯系》一节,介绍了牧云通门的47位嗣法弟子。但笔者考察了《五灯全书》卷七十六(《卍新续藏》第82册)以及《正源略集》卷六(《卍新续藏》第85册)的记载后发现,牧云通门禅师有48位嗣法弟子,其中方为戒居士在任宜敏书中没有提及;《五灯全书》所载虽也有47位弟子,但包括方为戒居士,而法嗣古鉴圆只出现在《正源略集》卷六的牧云通门法嗣记载中,而未出现在《五灯全书》卷七十六的法嗣列表中。可见,任宜敏先生可能是参考了这两种文献史料后,加入了古鉴圆,但考虑到方为戒是居士,故未将其列入法嗣之中。
②通明撰、毛晋编《牧云和尚懒斋别集》第3卷,《嘉兴藏》第31册(台湾新文丰版)。
③通明撰、毛晋编《牧云和尚懒斋别集》第6卷,《嘉兴藏》第31册(台湾新文丰版)。
④通明撰《牧云和尚病游初草》,附于《牧云和尚宗本投机颂》第1卷,《嘉兴藏》第31册(台湾新文丰版)。
⑤(清)钱陆灿等纂《康熙常熟县志》第22卷。
⑥通明撰、毛晋编《牧云和尚懒斋别集》第11卷,《嘉兴藏》第31册(台湾新文丰版)。
⑦(清)超永编辑《五灯全书》第67卷,《卍新续藏》第82册。
⑧(清)聂先编辑《续指月录》第19卷,《卍新续藏》第84册。
在共享西江建设方面,一是逐步实现与交通、航道、水利、环保、渔政、气象等涉水单位数据共享,建立平安西江大数据应用中心。二是深化政企合作共建,提升源头管理水平。三是持续开展水上安全知识“七进”(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渔村、进渡口、进机关、进船舶)活动。
⑨通门说、行玮等编《牧云和尚语录》第20卷,《嘉兴藏》总第284函,第9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此20卷语录,台湾新文丰版《嘉兴大藏经》缺失。“法器”,此处指具有学佛、弘法善根的人。
数学运算是贯穿整个学业生涯乃至人一生的素养,在高考中强化对数学运算素养的考查,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运算求解、有效借助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因此对数学运算的准确性要求非常高,不容许有任何的差错,在某种程度上,这也决定了对学生的要求,要求他们养成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以及规范化思考问题的品质.
⑩通明撰、毛晋编《牧云和尚懒斋别集》第8卷,《嘉兴藏》第31册(台湾新文丰版)。
通明撰、毛晋编《牧云和尚懒斋别集》第1卷,《嘉兴藏》第31册(台湾新文丰版)。“尘尾”,汉传佛教法器,“拂尘尾”象征扫去烦恼。
通门说、行玮等编《牧云和尚语录》序,《嘉兴藏》总第284函,第6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本文基于林承璋和刘世平提出的英语构词法体系和任学良提出的汉语构词法体系,对近十年韦氏在线词典及中国语言文字网公布的英汉新词的构词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揭示了英汉构词法之间的异同,并且从中西文化、社会、历史等方面讨论了差异的原因。
格雷马斯认为,在没有任何语义投入的情况下,若“一个意义S在初次被人把握的水平上以语义轴的形式显现”,那么必然存在它的对立面若我们同意S“在内容层形式的层面上串联着两个相反的义素:S1和S2,那这两个义素就必然会有与它们各自相矛盾的对立项:和”[10]。由此,一个意义的基本结构便能表达如图1。
(清)守一重编《宗教律诸宗演派》第1卷,《卍新续藏》第88册。
(清)纪荫《宗统编年》第32卷,《卍新续藏》第86册。
参考文献:
〔1〕陈 垣.释氏疑年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8:407-408.
The Exploration of a Linji Monk Muyun Tongmen ’s Lifetime
SHEN Ting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China )
Abstract : Muyun Tongmen was one of the twelve disciples of Miyun Yuanwu, who was a distinguished monk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Thus, Tongmen was the disciple of the 31st generation of the Linji School. Muyun Tongmen, who was born in Changshu city, was greatly influenced by his father in his early times. In his early twenties, he went to Weimo Temple in Changshu city and met Monk Dongwen Facheng. He then took Facheng as his teacher and was given a tonsure. After Monk Facheng died, he went to some other temples, such as Boshan Temple in Jiangxi province. Ultimately, he went to Jinli Temple in Zhejiang province and formally acknowledged Miyun Yuanwu as his master and finally realized his true mind. Afterwards, Muyun Tongmen presided over Gunan Temple, Xingfu Temple, Tiantong Temple and so on. During those hosting years, he accepted forty-eight people as his disciples. Among them, Xiuyun Xingwei and Tianshu Xingzhi were the most well-known. Besides, he had plenty of works compared to other Chan monks in the same times. His works included Muyun Monk Dialogues, Muyun Monk Qihui Dialogues, Muyun Monk Lanzhai Bieji, Muyun Monk Lanzhai Houji, Muyun Monk Sixi Book, and so on. The research on Muyun Tongmen’s lifetime can help the scholars comprehend Tongmen’s though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inji School in Jiangnan area.
Key words : the Chan Sect; Muyun Tongmen, Miyun Yuanwu, Dongwen Facheng, Linji School, Tiantong Branch
收稿日期: 2018-10-16
作者简介: 申 婷(1992-),女,湖北襄阳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佛学研究。E-mail:609177496@qq.com。
中图分类号: B946.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 4474( 2019) 04- 0111- 08
(责任编辑:武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