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历史考察

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历史考察

纪中强[1]2016年在《中国共产党执政成效研究》文中提出执政成效是指执政党执掌政权后,在执政合法性的基础上,在党执政理念指导下,利用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执政资源,选取适当的执政方式,在一定时期内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执政成效是衡量一个政党执政科学化水平高低的标尺,是政党维持并巩固其执政地位的基础,是体现一个政党政治生活是否正常的关键所在。因而,一个执政党若想保持并巩固执政地位,必须重视执政成效。执政成效关涉党执政地位的巩固与民众对党执政合法性的认同,对党执政成效进行深入、全面地研究,有助于深化对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党的执政理论体系;有助于发现和解决党在执政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还有助于党政部门开展工作成效评估与测量;等等。论文坚持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分析方法,对党的执政成效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地探讨。本文共分为九个部分。绪论:论文的研究背景。分析了对党执政成效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考察了论文的研究现状,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同时,指出了论文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一章:党执政成效的内涵与基本特征。论文以党执政成效提出的必要性为切入点,以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为理论依据,分析了党执政成效问题提出的世情、国情和党情等背景,在此基础上,论析了党执政成效的内涵及特征。第二章:影响党执政成效的主要因素。党执政成效的取得是各方面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归纳起来,影响党执政成效的主要因素包括:执政基础与执政的合法性;执政成本与执政能力;执政体制与执政方式;执政理念与执政方略;执政环境与执政资源。第叁章:党执政成效的考量及评价体系。评价是为了做到心中有"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党的执政成效。党执政成效这一评价客体的特殊性,意味着对党执政成效的评价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评价,除了进行定量分析外,还需从政治的、伦理的向度进行价值评估。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关系到评价结果的信度与公正性,以评价主体、评价指标、评价原则等为主要内容的评价体系的构建,既是客观地评价党执政成效的必要前提,也为提高党的执政成效明确了方向。第四章:国外执政党执政成效的镜鉴与反思。执政成效关系到党的执政合法性,是任何一个执政党都无法回避也不容回避的问题。纵观17世纪以来世界政党政治的历史,执政党的兴衰成败,莫不与执政成效紧密相关。尽管各个国家政党执政的社会历史条件存在差异,不能简单比较,但只要是执政党都应遵循对任何类型的执政党都普遍适用的执政规律。认真总结国外执政党关于执政成效方面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党提高执政成效、化解执政风险大有裨益。第五章:中国共产党执政成效的历史考察。中国共产党早在局部执政时期就已经开始了执政成效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取得执政地位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党执政成效这一历史性课题进行了不懈探索和实践。考察这一历程,总结党提高执政成效的得与失,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对于新时期深化对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党的执政成效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第六章:改革开放以来党提高执政成效的成就及基本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仅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而且在政治、文化、社会和党自身的建设等方面同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执政成效。党执政成效的取得来自不易,党在提高执政成效方面积累的基本经验包括:坚持把改革作为党提高执政成效的根本动力;坚持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提高执政成效的基本价值取向;坚持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党提高执政成效的核心要素;坚持把遵循执政规律作为党提高执政成效的前提条件。第七章:中国共产党执政成效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在执政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党执政成效的进一步提高。例如党的执政体制还不够完善;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与党的执政使命不相适应;一些党员干部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还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等等。同时,我们党还须应对外部环境、能力不足、执政转型和来自现阶段国情等多个方面的挑战。第八章: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成效的路径选择。毋庸讳言,由于种种原因,还有诸多问题与现实挑战影响和制约着党的执政成效。当前,党提高执政成效就要切实做到:树立科学发展的执政理念;调适并发挥好党的执政功能;有效利用与整合党的执政资源;改革与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构建全面从严治党的执政新常态;等等。总之,执政成效是党取得执政地位以后必然要重视的现实课题,是党获得执政认同的根本途径。自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执政成效这一命题以来,已经过去十余个年头了,相关论题的研究无论从广度或是深度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并已有不少成果面世。处在新的历史方位条件下,我们党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思想,为党执政成效理论和实践的突破与创新明确了方向,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丰富与发展党的执政成效理论,是顺应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的现实需要,也是党建理论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甘守义[2]2016年在《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一个全新的政治理念,要求适应时代变化,构建科学完善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并善用之治理国家,从而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实现器物层面的硬实力的现代化转向非物质层面的制度、体制、机制的软实力的现代化。对我们国家而言,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治理的核心主体。国家治理现代化自提出之日,就给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特别是“关键少数”的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顺利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按照十八届四中全会所要求的“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在宏观层面上,依靠党的坚强领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微观层面上,通过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提升依法执政的能力水平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本文总体研究框架即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视角,以领导干部为主体,遵循“国家治理现代化对我们党的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是什么→目前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面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存在哪些不适应→如何加强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建设以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并实现二者良性互动”的研究进路。全文自国家治理现代化及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之理论阐释始,深入探寻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建设之历史实践、国外经验,至提出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建设之方略对策终。努力梳理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并使之体系化,力图建构从理论推进到实践创新的较为严密的逻辑体系,以期对我们党的执政实践起到一定的启示借鉴作用。全文整体上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章,阐述国家治理现代化与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问题的理论内涵与内在关联。在分别探讨国家治理现代化与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的科学内涵、背景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第二章,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和改革开放以来叁个阶段,剖析了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建设自局部执政到全面执政时期的历史发展。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归纳了关于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建设四个方面的深刻教训。第叁章,以某地部分领导干部为样本,采取实证方法,开展定性定量研究。着力发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下治理主体多元化、客体立体化、目标人本化、方式文明化、规则法治化等新要求对当前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的提出的诸多新诉求,发现现实困境,探究有效成因,设法破解难题。第四章,梳理并汲取苏联、东欧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关于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建设的经验教训,探析并借鉴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关于依法执政能力建设的成功经验,提炼出对我国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建设有用的启示。第五章,在前文阐释基础理论、梳理历史进程、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具体探讨在十八届叁中、四中全会提出的两大总目标交相辉映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如何进行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机契合、双向互动的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建构。提出要加强法治理念教育,培养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健全权力运行体系,增强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培育良好法治环境,强化领导干部法治应责能力;加大法治实绩考核,纳入领导干部评价指标体系等对策建议,形成从思想到行为、从权力到责任、从制度到能力的闭环可行路径。总结本文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问题置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宏大背景下理解分析,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二是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选取作为关键少数的领导干部依法参与国家治理、提升依法执政能力为研究对象,拓宽了研究领域;叁是在对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把法治建设成效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的要求,初步探索建立了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设计指标、注重实际运用,力图以实绩考核的准确性、公正性推动领导干部依法执政的科学性、权威性。

禹海霞[3]2012年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改革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党的产生在世界政治文明演进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正如英国着名历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所说,政党不仅是现代政治组织的独特形式,而且是它的中心。然而,政党要在现代政治中发挥应有功能,绝不能固步自封、僵化守旧,必须随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变革。如果政党尤其是执政党缺乏改革意识、贻误改革时机或者改革偏离正确方向,不仅会给所在民族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后果,也会给党自身的发展种下灾难的种子。历史所形成的基本结论是,任何一个政党,无论其性质如何,也无论其经历如何,只有通过自身改革,才能化解政党政治危机,只有实现政党现代化,才能赢得政党政治的健康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于1917年在具体的民族国家建立社会主义政权并开始长期执政。近百年以来,在世情、国情、党情不断变化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改革的道路上始终进行着不断的尝试和探索,既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成功经验,也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历史教训。对此加以认真总结,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改革在理论上的认识再深刻一点,在规律上的把握再全面一点,对于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改革的科学化水平有积极意义。本文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改革问题的宏观性、整体性研究。以苏联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和当代国外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为研究对象,探讨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基于自身生存、发展和发挥作用的需要,对自身的意识形态、执政基础、党内民主制度、执政方式等进行的调整和变革,旨在通过对它们自身改革理论与实践的梳理和相互比较,进一步总结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改革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改革的理论认识,以此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在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方面,论文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由分到总的思路展开论述。前四章以专题形式研究探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改革的四个重要内容:意识形态的革新、执政基础的巩固、党内民主制度的改革和执政方式的转变。在每个专题下采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先分别梳理总结苏联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和当代国外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改革状况,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和分析,总结其经验教训。整篇文章布局采用由分到总的结构,在前四章分而述之的基础上,第五章总结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改革的整体性经验,并形成若干理论认识。导言部分论述了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研究对象与研究现状,着重对政党改革这一核心概念进行了辨析和界定,在此基础上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改革的含义,继之概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框架结构和主要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一章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意识形态革新问题的比较研究。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灵魂。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意识形态是否具有解释力、号召力和凝聚力关系到党执政的稳定性和长期性。本文通过对比苏联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和当代国外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在意识形态革新问题上的探索历程并总结其经验教训,形成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应在坚持和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不断实现意识形态的发展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和时代化,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解答、应对发展变化了的现实,才能引导政党政治实践的正确发展。具体来说,自觉的革新意识是党的意识形态改革成功的前提;正确的推进策略是党的意识形态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正确处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关系是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中始终需要重视的问题;意识形态宣传方法的创新是党的意识形态改革的重要保证;而党的领导人是否具有革新的魄力和能力对于开启和控制党的意识形态改革进程作用重大。第二章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巩固执政基础(主要是指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问题的比较研究。执政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立身之本。阶级基础规定着党的阶级性或党性,群众基础彰显党的社会影响力和凝聚力,增强自身的阶级基础并扩大群众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苏联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和当代国外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执政基础建设的基本实践及其正反两个方面经验的研究,形成的基本观点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执政基础和依靠力量,但因经济社会发展历史阶段的不同尤其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其具体的内容构成和发展要求也会有所不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基本要求;正确处理知识分子问题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内容;重视新社会阶层力量的发展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新要求;治理官僚主义和贪污腐败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关键举措。第叁章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内民主制度改革完善问题的比较研究。党内民主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生命,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活力和实现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总结比较苏联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和当代国外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党内民主制度改革的实践,形成的主要认识是:改革完善党内民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改革的核心内容;党内民主制度改革要根据本国、本党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改革党内民主制度的核心是通过完善的制度保障和维护党员的主体地位;改革党内民主制度的重点是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尤其是加强民主制度建设;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关键是规范制度建设并保证制度得到贯彻落实。第四章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转变执政方式问题的比较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有无科学的执政方式,能否因时代背景和历史任务的不同在执政方式上予以有效回应,关系到党的先进性能否保持和弘扬,关系到党的执政实践是否科学而高效,进而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能否巩固和加强。因此,转变执政方式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梳理比较苏联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和当代国外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执政方式改革的实践,形成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应顺应民主潮流,转变执政思维,根据执政环境的变化不断推动执政方式的科学化;实现党政职能的合理划分,消除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弊端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执政方式改革的首要问题;保持党的领导地位和政局稳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执政方式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保障;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执政方式实现历史性转变的目标指向。在上述专题性归纳比较的基础上,第五章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改革问题进行了整体性思考,并形成了若干规律性认识:(1)改革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永恒主题。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真正实现由“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要切实经受住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外部环境的各种考验,必须进行自身改革。(2)保持与发展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改革的价值指向。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之所以能够领导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并获得成功,最根本的经验在于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不断加强和推动党的先进性建设。(3)积极回应世情、国情与党情的变化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改革的根本动力。政党所处的执政环境的变化以及政党自身发展过程中的现实挑战推动和催发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开启或深化自身改革,外压内需成为改革的动力。(4)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改革的基本遵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自身改革目标与保持长期执政、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是相一致、相协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改革需要遵循这叁大规律,在正确认识、遵循和利用规律的前提下进行。(5)整体配套、重点突破、全面推进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改革的基本策略。改革要从整体上规划和安排,从自身内部矛盾和问题的根源入手,分析影响改革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准确选择核心环节作为改革突破口,然后带动各环节整体推进。(6)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世界其他政党的经验做法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改革的必然要求。应当说,本文所研究的问题涉及内容很多,把握难度较大。就研究对象来讲,除中国共产党外,还包括历史上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一个长期执政却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的苏联共产党,以及目前改革发展状况各异、党情十分复杂的当代国外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就研究内容来说,既要在纵向上对不同政党自身改革过程进行系统梳理,对其历史经验进行归纳总结,还要在横向上对不同政党自身改革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成效进行分析比较,由此形成关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改革的一些规律性思考。这样一个时间跨度大、涉及政党多、内容繁杂的课题,对作者的驾驭能力和理论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基于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改革进行整体性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本文就此做了艰难的尝试,期望在以下方面能有所作为:在研究对象上,突破学者多从单一政党进行研究的状况,通过综合考察苏联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和当代国外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自身改革实践,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进行整体性、宏观性的研究。在研究内容上,突破当下研究中多针对政党某一要素的改革进行研究的状况,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意识形态、执政基础、党内民主制度、执政方式四个方面的改革状况进行梳理、总结、归纳和比较,形成若干规律性认识。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比较分析法,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由分到总的思路,通过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系统分析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改革的成败得失,既有微观方面的剖析,又有宏观方面的论述。毫无疑问,受自己知识、能力所限,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对每一党在每一历史时期改革状况的微观考查有所欠缺,不够深入细致;二是没有探讨东欧八国共产党自身改革的状况,等。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李强[4]2015年在《中国共产党执政道路的历史考察》文中认为对中国共产党执政道路这一选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方面能进一步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为实现党的长期执政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有助于中国共产党科学全面的总结执政经验,更加正确的遵循执政规律,实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想。本文以中国共产党执政道路的历史选择和探索为线索。第一章,对执政道路的内涵、构成要素及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第二章,中国共产党执政道路的历史演进。本章从执政理念、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方略四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考察了改革开放前叁十年中国共产党执政道路的曲折探索:执政理念的变迁图式,执政体制的历史状貌,执政方式的基本样态,执政方略的主要内容。然后考察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执政道路的开拓创新:执政理念的不断创新,执政体制的深化改革,执政方式的改革完善,执政方略的与时俱进。第叁章,中国共产党执政道路的经验总结。必须不断创新党的执政理念,必须不断完善党的执政体制,必须不断改革党的执政方式,必须不断完善党的执政方略。

牛余庆[5]2005年在《政党政治视角下中国党政关系研究》文中认为党政关系问题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问题,也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是从政党政治的视角,将党政关系问题放在现代民主政治的大视野里研究的。 我国传统的党政关系发端于根据地局部执政时期,形成于全国执政之后,主要特征是“以党代政、党政不分”,主要表现是“权力过分集中”,主要由主观上的革命党思维、客观上计划经济基础,以及苏联模式影响和“一元化”领导的延续造成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党政关系问题成为政治体制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实践中,我们也采取了“党政分工”、“党政分开”、“党政合一”等做法,但都没有跳出就党政关系处理党政关系的思路,即没有将党政关系放在现代民主政治的视野里研究。概括其主要原因:一是主观上长期受革命党思维的影响而认识不到,二是客观上一直以计划经济为模式而没有认识的基础。 随着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革命党思维向执政党思维的转变,党政关系的研究逐渐纳入了现代民主政治研究的视野。 现代民主政治处理党政关系的一般性要求是:从政党政治的视角看,政党、公共权力与民众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叁大要素,党政关系就是政党与公共权力的关系。党政关系的安排,必须要考虑“民众”这个要素。一方面,政党是连结民众与公共权力的桥梁,政党既不能偏离公共权力,也不能偏离民众,党政关系是叁者之间关系协调的结果。另一方面,政党代表民众控制公共权力,是民众控制公共权力之手的延伸,因此党政关系的起点在党与民众的关系。 综观世界政党政治国家的党政关系,按照政党、公共权力与民众的不同安排,大体分为党政合一型、党政分开型和党政统一型等类型。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在执政党与政权产生的逻辑顺序和依赖程度、执政党与非执政党的关系、政治文化基础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决定了我国的党政关系不能照搬照抄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模式。 将政党政治的一般原理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构建新型党政关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尝试提出了新型党政关系的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构建思路。 新型党政关系,是指以政党、公共权力与民众为主要框架,执政党以政府体制有效运转为基础,将民众的意见和支持进行整合形成政策,将经过民众认同的党员作为政府官员的候选人,通过合法程序输入政府体制,从而掌控政府,实现政党目标和民众利益的党政关系模式。

李正军[6]2009年在《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执政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基本范畴,是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一个长期执政的大党,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发展与创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丰富,也是对我国党建学说的完善;既是时代发展的理论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的理论需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做出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为党在执政条件下加强自身建设指明了方向。对于执政党来说,科学的执政方式是巩固其执政地位,加强其执政能力的重要因素。改进党的执政方式,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求党必须在执政实践中始终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党是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民族复兴,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增强党的执政效率,以巩固其执政地位。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建设基本理论,紧密联系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与现实,分现代政党执政方式的科学理论分析、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历史考察、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现实启示叁章,对党的执政方式问题进行了研究。第一章:现代政党执政方式的科学理论分析。本章着重阐释现代政党执政方式基本理论,将分为执政方式的内涵、执政方式的类型及其模式和影响现代政党执政方式的制约因素叁个部分。本章通过对现代政党的基本理论研究,为研究党的执政方式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第二章: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历史考察。本章沿着时间顺序将党的执政方式划分为土地革命时期党的初步执政探索、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局部执政探索、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执政探索、建国后党的执政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执政方式的改革与完善和十六大以来党执政方式的重大理论创新六个部分。本章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的研究,清晰地把党的执政方式的历史阐释出来。以史为鉴,通过对党的执政方式历史研究,寻找出实现执政方式现现代化的根本出路。第叁章: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启示。本章通过对历史演变的考察,分析其现实启示。笔者认为,实现党的执政能力的现代化,必须转换现有执政方式,实现党的执政方式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党执政方式的历史是不断完善的过程,努力吸取历史经验,寻找出其现代启示,借此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论文通过进行全景式的、动态的研究,对党的执政方式进行了历史性的分析,通过对党的执政方式的历史研究,得出启示,并对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范春英[7]2008年在《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历史演变与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执政方式是加强执政党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执政能力的实现形式和实践依托。判断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党的执政方式是否科学、合理、高效。对执政方式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拓宽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探寻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历史演进的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新时期执政方式的转变和构建新的执政方式提供理论依据。加强对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也是现实的需要。本文基于对改革党的执政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联系等研究方法,在借鉴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以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为背景,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演变的历史,着重探讨新时期变革和创新中共执政方式的有效路径,以期使中共建立起科学、合理、高效的执政方式体系。本文主要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围绕历史发展的主线,系统梳理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历史沿革。依据中共执政区域的不同以及中共与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中共的领导与国家法律之间的关系、中共与社会的关系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将党的执政方式分成四个历史时期:即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1949年建国前、1949年建国后—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文化大革命”期间、改革开放一现在,以期从历史的线索中找到中共执政方式发展的正确方向。最后,本部分指出:中共在执政方式探索中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但也有不少教训。第二部分:对中国共产党传统执政方式的分析。在前一部分梳理中共执政方式演变过程的基础上,指出目前党的执政方式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执政方式中的民主不足;权力过分集中现象依然存在;权力腐败现象突出,使党有脱离群众的危险;缺乏有效的权力监督机制。并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与中国共产党产生的方式和获取执政地位的途径密切相关;我国传统政治文化残余的影响;经济因素的影响;法治观念淡薄和法律制度不健全也是中共执政方式中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第叁部分:在对执政方式的现状进行探究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当前变革和创新中共执政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随后从进一步理顺党政党法党群关系、建立和完善民主监督体系、发展民主、坚持依法执政等方面提出了新时期变革和创新党的执政方式的对策和建议,试图为中共执政方式的创新找到一些有效途径。

曹伟华[8]2008年在《和谐社会视野下党的执政方式变革研究》文中指出执政方式是执政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执政方式是否科学、有效,直接反映出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高低,关系着党执政地位能否巩固和国家能否长治久安。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面临着新的执政环境和执政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党的执政方式进行改革和完善,以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本文首先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理解,分析执政方式以及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执政方式的基本思想;其次,对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执政方式进行历史考察,总结其执政规律;再次,分析党的执政方式的现状和变革的必要性;最后,指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党的执政方式变革的路径:要完善和创新党的领导机制,正确处理党与人大、政府、政协之间的关系及完善党内的领导机制;要坚持科学执政,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用科学理论作指导,用科学的制度作保证,用科学的方法来落实;要坚持民主执政,促进党的执政方式民主化,完善民主集中制,发展基层民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提高执政的法治化水平,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党依法进入国家政权组织,掌握和控制国家权力,依法加强权力制约和监督。

曾宁[9]2017年在《改革开放以来党政分开的历史考察及新型党政关系展望》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短暂实行过的党政分开是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有关党政分开及党政关系理论,紧密结合当时中国国情及党政关系具体实际,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处理党政关系、加强党的建设及实现党的领导的党政关系模式。中国共产党对党政关系的探索在认识上和实践上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改革开放前,党政关系主要表现为“以党代政”、“党政不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党政分开进行初步探索。党的十叁大正式确立党政分开,并逐步实现对党政分开的深入探索。党的十叁届四中全会后,党政分开向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转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推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本文以党政分开为切入点,主要考察.改革开放以来党政分开从提出、形成到转换的历史过程,为构建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的新型党政关系提供借鉴。本文主要按照中共党史分期的方法和不同时期党政关系特点进行阶段性划分,以时间为序,在对改革开放前党政分开的历史进行简要考察基础上,将改革开放以来党政分开的转变过程划分为1978至1987年、1987至1989年、1989至2012年、2012年至今四个时段。围绕这四个时段,在内容上,以党政分开的历史转换为序,在对党政分开实践过程和基本特点予以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理性思考党政分开,对新型党政关系进行前景展望。本文主要包括引言部分、主体部分和结语叁大部分。引言主要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党政分开的历史考察及新型党政关系展望”的背景与意义,界定了相关概念,综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阐述了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一章主要探索了改革开放以来党政分开历史考察的理论基础。这一部分内容是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党政分开历史考察的理论前提和客观依据。改革开放以来党政分开历史考察的理论基础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政关系的初步设想和列宁关于党政分开的基本观点,在此基础上形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党政关系的核心要义。第二章主要考察了改革开放前党政分开思想与实践的历史。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党政关系大致经历了以党建政时期、党政相对分离时期和“以党代政”、“党政不分”时期。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党政分开思想与实践的历史考察,党政不分的弊端日益显露,客观上要求对党政关系进行及时、合理地调整。第叁章主要论述了中共改革开放初期党政分开的初步探索。针对改革开放前党政关系主要暴露出的党政不分的弊端,我国对党政关系进行了积极调整,初步探索了党政分开。通过对党政分开的探索,初步实现党的集体领导,改善党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恢复和增强政府职能,使党政关系得到进一步完善。第四章主要阐发了中共十叁大前后党政分开的形成与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党政分开进行了初步探索后,党政分开逐步形成。党政分开成为我国当时历史条件下处理党政关系的必然选择。通过对党政分开基本特征和内在实质的把握,对党政分开文件部署的解析,对党政分开具体实施的考究,进一步明确党政分开形成与发展的意义,即初步克服了党原有领导体制的弊端,推动了政治体制改革进程,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巩固了党的领导作用。第五章主要揭示了中共十叁届四中全会后党政分开向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的路径转换。党政分开向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的路径转换,大致经历了两大阶段,一个是集中对党领导水平的改善阶段,一个是集中对党执政能力的提高阶段。在这一路径转换的历史进程中,转换内容主要围绕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方面逐步展开,实现了党政关系的及时调整与完善。第六章主要强调了中共十八大以来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的深入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推进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大致经历了党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提高阶段、党坚持依法执政的贯彻落实阶段和政府职能加快转变的调整阶段叁个时期。通过对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深入推进的历史考察与内容探析,明晰了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的深入推进,具有能够更好地践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深远价值目标、提高治国理政能力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现实意义。第七章主要对改革开放以来党政分开考察的理性思考及新型党政关系展望。这一部分形成对党政分开的理性思考,指出要客观审视党政关系,适时改善党政关系,以党政关系为切入点推动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党的建设,是党政关系改善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在未来党政关系的探索过程中,积极构建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的新型党政关系成为大势所趋。本文的结语部分,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以来党政分开对于党政关系探索的历史价值,开启了我国对党政关系进行思考和探索的良好开端。这部分强调指出党政关系处于动态发展中,是一个需要逐步变革和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要在现有党政关系的发展基础上,把握党政关系的发展趋势,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积极探索新型党政关系,为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奠定基础。

王歆[10]2009年在《新时期党的执政方式的历史考察》文中认为本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力求在全面系统考察新时期党的执政方式的发展演进历程的基础上,总结其基本经验,寻求在新世纪新阶段党面对新的国内外形势转变执政方式的历史成因和历史根据,为新世纪创新发展党的执政方式提供借鉴。新时期党在深入总结执政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不断开拓创新,在执政方式上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突破。其一是从党的十一届叁中全会到党的十叁大,党的执政方式突破了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一元化领导,实现了党政职能分开,使党从具体、琐碎的事务中摆脱出来,从而能驾驭矛盾,总揽全局;其二是从十叁届四中全会至今,党的第叁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继续深入进行探索,总结提炼一系列重要成果,提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理念,为进一步改革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指明了方向,标志着党的执政方式的第二次历史性突破。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党的执政方式融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与中国实际于一体,集世界共产党与其它执政党经验之大成,开历史之先河,具有极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完善,是贯穿党执政的一条主线;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让人民执政是党执政的最终目标;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是党执政、执好政的坚实基础。新时期党的执政方式历史进程深刻揭示:坚持党的领导是发展创新党的执政方式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发展创新党的执政方式的根本目标,注重制度建设是发展创新党的执政方式的关键,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发展创新党的执政方式的有力保障,学习借鉴国外执政经验是发展创新党的执政方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执政成效研究[D]. 纪中强. 辽宁师范大学. 2016

[2]. 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建设研究[D]. 甘守义. 中共中央党校. 2016

[3].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改革比较研究[D]. 禹海霞. 山东大学. 2012

[4]. 中国共产党执政道路的历史考察[D]. 李强. 湖南师范大学. 2015

[5]. 政党政治视角下中国党政关系研究[D]. 牛余庆. 中共中央党校. 2005

[6]. 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D]. 李正军. 辽宁师范大学. 2009

[7]. 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历史演变与思考[D]. 范春英. 曲阜师范大学. 2008

[8]. 和谐社会视野下党的执政方式变革研究[D]. 曹伟华. 南昌大学. 2008

[9]. 改革开放以来党政分开的历史考察及新型党政关系展望[D]. 曾宁. 辽宁师范大学. 2017

[10]. 新时期党的执政方式的历史考察[D]. 王歆. 南开大学. 2009

标签:;  ;  ;  ;  ;  ;  ;  ;  ;  ;  ;  ;  ;  ;  ;  ;  ;  

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历史考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