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领导权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域论文,领导权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470(2014)04-0063-06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领导权包括对内对外两个方面。文化领导权的对内方面是指一个政党或国家维护和保持各个民族之间具有高度一致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以及意识形态认同的权力,其核心在于一个国家或政党在政治和文化认同以及意识形态认同基础上的自主选择权和独立发展权;文化领导权的对外方面是指一个政党或国家维护文化主权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的权力,是一个国家独立发展和维护本民族文化、自主进行文化交流和合作、扩大自己文化的影响、不受外来文化霸权的冲击的权力,其核心在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平等交往权。文化领导权的获得和巩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多个因素协调发挥作用才能达到既定的最佳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执政党维护和发展文化领导权的主要活动。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化领导权的功能 (一)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执政党获得文化领导权、获得执政地位合法性的重要途径 在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中,教育是统治阶级获得文化领导权的重要途径之一。执政党往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使民众接受、尊崇并信仰其主导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进而维护文化领导权,强化其执政地位的合法性。在当代世界,几乎所有的国家事实上都存在着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运动,只是这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名称不同而已,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治理国家、维护文化领导权的一种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和重视。美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是当今世界上最强大也是最发达的国家,“美国虽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但有相当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道德教育”①。美国不仅有思想政治教育,而且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特别是“‘9·11事件’后,美国更为重视思想道德教育”②。美国的公民教育是民主下的自治教育,即教育公民积极参与自我管理,根据美国公民教育中心制定的《公民和政府管理国家标准》,美国的公民教育主要指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和公民意向教育;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宣传和培养美国精神为主要内容,教育目标是培养美国人的美国精神;二战后的新品德教育主要内容是道德教育和价值观教育。除此之外,还有宗教教育、历史教育等。美国政府和执政党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而且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很有特色和成效,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强大的政治功能、极强的社会适应性、浓厚的学术性以及覆盖的广泛性等。在美国不管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都会通过公民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新品德运动来维护和发展文化领导权,其具体表现之一就是论证资产阶级政党统治的“合法性”,维护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秩序。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维护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培养合格公民和资产阶级接班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民众对执政者的心理认同、文化认同和信仰认同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任何一个阶级在其统治地位确立之后,在没有大的阶级冲突的背景下,主要面临的是权力控制问题。任何一个阶级要想成功实现对国家、社会的统治,都面临一个统治手段问题。“古今中外历史上凡是存在时间较长的国家中,除却强权威慑之外,统治阶级大都重视意识形态教化。”③“不但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是任何一个阶级在争取实现统治的过程中要努力强化的,而且强化意识形态控制力更是一个阶级在实现统治后,要牢牢把握并深化于实践之中的问题。利用意识形态来实现统治制度的合法化,具有一切国家机器所不具备的优势。”④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利用统治阶级作为社会领导的影响力,能够影响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实现对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心理、文化认同,于是人们乐于接受统治阶级的统治,维护和认同其代表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体系。无论是文化领导权建设能力,还是意识形态控制力的实现都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段和途径来完成。文化领导权的建立,首先必须经过心理认同的过程,使民众认同其价值理念、信仰追求、意识形态,这是文化领导权确立的首要步骤;第二,通过统治者政治强制的过程,使个人或集团的与统治者不相容的价值理念、信仰追求、意识形态被排除掉;最后,统治阶级所倡导的价值理念、信仰追求、意识形态会被塑造成独立于个人之外的一种典范,它是一种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并且为个人或集团的思想、行为建构起一种文化背景,个人或集团会不自觉地以它作为依据,从事价值判断或对社会事件、社会发展、社会环境进行认知、评估。正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在执政者的心理认同、文化认同和信仰认同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成为执政党维护和强化文化领导权的重要手段。 (三)强化文化领导权建设能力、维护文化安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 思想政治教育有凝聚人心、引导发展、稳定社会、巩固政权的功能,具有提升执政党文化领导权建设能力的作用。民族文化及其认同是维系民族和国家的重要纽带,是国家认同的基础,是国民凝聚力和民族、国家的“合法性”来源。思想政治教育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强化文化领导权建设能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历史使命。思想政治教育因与文化领导权之间的本质关联,而成为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渠道,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高低成为统治阶级文化领导权建设能力、意识形态控制力大小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在建设文化领导权的过程中,不能放弃思想政治教育这样一种直接影响民众认同的有效方式。因此,中国共产党怎样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文化领导权的建设能力,以提高文化领导权的掌控、运用的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维护和增强文化领导权的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从对外方面看,当前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受到的最大冲击就是文化霸权主义。“在全球化时代,文化霸权已经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现实。所谓文化霸权,就是一些西方强势国家,尤其是美国打着文化普遍主义的旗号,把自己的文化价值观肆意地渗透和入侵到其他民族文化当中,不考虑其他民族文化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甚至中断其他民族文化的发展,从而使整个世界的文化同质化,使全球文化朝着单一的向度发展。”⑤冷战结束后,美国加紧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它凭借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和科技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在全世界推销他们的民主价值观,极力把西方自由、民主、价值观念变成全球国家的普遍文明。具体表现为:一是把美国的政治文化发展模式视为样板,在全世界推广,试图把一个意识形态多样化的世界用美国的价值标准统一起来,实现美国统治下的民主和平;二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十分重视文化产品的配套生产和市场占领,使美国的文化产品更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三是通过传播的绝对优势力量,美国和西方文化所隐含的意识形态内容、文化价值观在被输入国得到广泛传播和渗透,造成西方文化意识形态的殖民,不断侵蚀着被输入国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甚至阻断被输入国独立自主的文化发展过程;四是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有目的、有意识地充分利用其教育文化资源强势战略,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培养精英,网络人才,为其自身发展和战略目标服务。⑥西方发达国家正是凭借强大实力、利用各种手段,在全球范围内输出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这些被输入国的受众在接受的同时产生了对这种生活方式的认同、渴望、向往,这种来自民众的心理愿望在被输入国的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特别是在传统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必然会产生自上而下的冲击力,乃至于造成该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危机。”⑦文化全球化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各种渠道输出西方文化和民主价值观,影响、冲击乃至颠覆其他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的过程。也就是说,西方文化在全球传播的同时,不仅带给中国一些消极颓废腐朽思想,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等,也传播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文化,消解了中华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淡化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破坏、社会主义价值观遭到怀疑甚至否定,对维系国家、民族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念或主流意识形态造成重大冲击,对国家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威胁,实际上削弱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带来中国共产党政权的合法性危机。曾担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的布热津斯基认为,增强美国文化作为世界各国的“榜样”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力量,削弱其他民族国家的主权,是美国维护其霸权地位所必须实施的战略。当今时代,美国文化霸权对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已经产生强烈的冲击波,其主要对象指向青少年群体。20世纪50年代,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曾这样说:“如果我们教会苏联的年轻人唱我们的歌曲,跳我们的舞蹈,那么我们迟早会教会他们按照我们所需要他们采取的方式思考问题。”这个预言在苏联、东欧各国不幸被言中。中国当今现实的文化氛围,无时无刻不在诱导与催化、暗示和规范着中国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国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按照美国的方式思考中国问题和自身问题。如果对他们的思想文化选择不加以引领,他们势必会向往、盲目选择、认同和崇拜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进而认同和选择西方的生活方式,认同和膜拜西方价值观。 从对内方面看,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中国一直处在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整个社会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动。当代中国社会的社会转型,正处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双重背景下,正在经历着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剧烈的社会转型,影响民族政治和文化认同,淡化文化领导权力。社会的变革必然带来文化、意识形态等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些程度不等的变化势必影响文化和意识形态认同,进而影响执政党的文化领导权。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各种思想、思潮、学说纷然杂陈,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民族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通过经济交易、社会交往、文化交流、学术交流、课堂教学、大众传媒等途径在中国广泛传播。在多样化的政治思潮中,有的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有的宣扬封建迷信,有的传播消极、腐朽、颓废的思想观念,有的甚至夹杂错误、反动思想。这些政治思潮有些最初表现为是奉行“价值中立”的学术流派,但是这些思潮一旦被执政者采纳,用来解决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蒙蔽其上的温和面纱便被揭开,从而其潜在的政治性得以激活或张扬;更不用说那些从一出场就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的政治思潮,在中国的传播本身就带有明确的政治目的。这些思潮对中国的各个领域带来明显的负面后果:严重冲击中国的主导政治文化,动摇青年一代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削弱主导意识形态的政治整合功能,解构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剧烈变革的社会、经济、文化氛围中,出现了价值观念混乱、主导价值弱化、信念危机、道德滑坡、规范失灵、甚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合法性危机,使得文化领导权在一定程度上功能弱化,这是文化领导权整合功能的失调与危机,主要表现为意识形态危机、价值观危机、社会道德危机、生活方式危机和生态危机等。“我国的文化安全,包括价值观方面的冲击都已经严峻地摆到我们面前。”⑧我国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已经对原有的政治文化、意识形态认同产生广泛影响,在这一转型期,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也带来了严重的文化领导权淡化危机。激烈的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焦点问题的改变使观念和意识形态‘碎片化’”⑨。在剧烈的社会转型期,中国原有的价值体系与规范解体,新的价值体系和规范没有即刻建构起来,这种“价值真空”状况必然导致中国人的价值追求、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的非马克思主义化甚至反马克思主义化。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矛盾、排斥,威胁着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并使之解构,使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遭到侵蚀。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现实却是中国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教学还是科研、在整个力量对比还是在理论的整体性和学术系统性程度上,都无法与整个的以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教学与研究相抗衡”⑩。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能力不足、实效性不强,不能不断地成功地观察到社会的各种变化了的现象,落后于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免于威胁的、安全的需要。在一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还是生搬硬套、照本宣科,甚至有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一些青少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不感兴趣,对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缺乏应有的热情。中国共产党在文化上的领导权的实现,既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又需要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这是一个教师与学生有机统一的过程。但是,有些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借助单一的教育载体、刻板的教学模式直接生硬灌输教育教学内容,当我们面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寓教于乐”式的价值观和文化渗透时,单调、刻板、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说教显得极其苍白无力,极大地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维护和增强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的实效性。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是维护和增强文化领导权的必要手段 中国共产党只有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强化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力度,让中国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提高文化领导权建设能力,增强文化领导权,抵制西方文化霸权。 能否清醒、客观地全面考量思想政治教育在维护和增强文化领导权过程中面临的严峻挑战,对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巩固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其内容之真、面貌之新、形式之美、情感之诚、作用之实,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普及的重要载体。中国共产党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一是要对人民关心的现实和理论问题有“把切之准”。任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把切不准问题就抓不住人,分析不深刻就无法说服人。二是进行理论分析时,要有“导向之明”。当今时代,思想观念复杂多样、社会变革空前急剧,更加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同样更加需要鲜明、准确的价值导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其诞生之时起,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性,就是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弘扬主流文化的平台、澄清理论是非的阵地,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追求与精神实质,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归根到底,思想政治教育是价值教育,靠模棱两可、“价值中立”,与其本质规定性相去甚远,更无法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三是阐述道理时要有“话语之活”。在话语表述上,少用“一定要”、“必须”、“应该”等命令式的语言,要娓娓道来,循循善诱;避免使用空洞的大话、冰冷的套话,要情理交融、情真意切;杜绝使用拗口的词句、生僻的字眼,要使用质朴、言简意赅的文字;拒斥庸俗的比附、媚俗的逗乐,要雅俗共赏、“字正腔圆”;注重引导读者深入地思考、深入地研究,而不是简单地把现成的结论抛给读者。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创新话语风格和体系,使用大众的语言、饱含真诚的情感、保持平等的姿态、阐述纯正的道理,思想政治教育才有吸引力,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第二,树立载体意识,优化整合、创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各种载体。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总要借助于一定的载体才能正常进行,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必要因素之一。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借助于课堂教学、宗教、政党和政治活动等等多种载体协同进行,不仅有很强的隐性教育力量,而且有完善的教育理论基础和比较强的学科化背景。在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常用的载体有课程载体、活动载体、管理载体、校园文化载体、大众传媒载体等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工具,更是其发展程度的“测量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优化、整合与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是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更新,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促进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能力的提高。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多种多样的,要想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需要充分发挥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育人功能,即对其整合运用,使之形成一种教育整合力: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整合是指“将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进行系统整合,实现载体的相互合作,使之整体最优,最大限度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11)。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整合运用不是各种载体之间的简单互动,而是指以下内容:一是各载体形式的相互嫁接。可以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现代载体“嫁接”起来,比如课程载体与网络载体的“嫁接”。这两种载体的“嫁接”能孕育出一种新的“网络课程载体”,它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新兴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嫁接’的集大成表现”(12)。传统教育载体与现代教育载体一起发挥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高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能力。二是各载体自身目标的相互协调。思想政治教育各载体的具体功能和目标不同,但是最终总目标应该是共同的。为了达到目标,就要协调各种载体的具体目标,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来指导、规范和约束具体目标,使之不至于偏离总目标。三是各教育载体所承载内容的相互交融。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要避免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内容的相互冲突,从而达到最佳教育效果。四是各载体运作方式的相互协调。无论是载体的选择还是使用,不仅要有秩序,而且要分清主次,避免无序状态随意使用各种载体;同时要厘清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中有主导性载体和辅助性载体,避免运用时出现主导性载体和辅助性载体倒置的问题,使各种载体在时间上、空间上和内容上达到完美契合,增强教育实效。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优化整合运用现有的各种载体,还要“独辟蹊径不断翻新载体花样;要深入了解教育对象,确认合适的载体;要提供一定的物质支持,探索新载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13)。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大众传媒载体都有很大发展,“基于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和巨大优势,思想政治教育要特别重视大众传媒的载体作用”(14)。大众传媒是传播信息的主要载体,正在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渠道。大众传媒载体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感染力、吸引力。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充分利用传统传媒的力量,更要科学运用现代传媒的力量。新兴媒体在鞭挞假恶丑、讴歌真善美方面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重要选择。面对世界格局的变化、国内社会环境和中国共产党历史方位的变化,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和选择更有效的载体,事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得失成败,更关系到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能力的提高。 第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一是生活化教育模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15)真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的教育,即利用生活中的积极因素,引导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思考社会热点问题、生活的意义、爱情观、真善美标准、人生的价值等等,使教育活动生活化、即时化、日常化,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与择业的关系、成人与成才的关系、自身成才与国家进步等生活中遇到的一系列现实问题。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生活是教育的沃土,这种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把学校、家庭、社会有机链接在一起,让学生在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同时,真实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潜移默化地内化在学生的价值选择中、理想和信念追求中,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才有实效性。二是实践化的教育模式。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偏向理论教育,忽视实践性教育。事实上,意识形态认同、价值选择、信仰追求最终要通过社会实践达成,正是社会实践,孕育着价值观念,催生着心理认同。社会“实践活动在根本意义上建构了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的认同品格,成为中共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现实途径”(16)。从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看,教育必然要走向社会。社会实践在教育过程中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形成;社会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社会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7)社会实践教育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教育形式,能促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体验生命的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锻炼意志。社会实践可以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自我教育于一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培养、意志锻炼,是有效的教育载体、手段和方式。因此,首先要求把社会实践教育教学纳入教学计划,规定并提高具体学时、学分比例,使之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其次要更新社会实践教育理念,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的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知识竞赛、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科技创新、专业实习、志愿者服务、支教活动、环境保护、文化宣传、红色旅游等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先进文化。最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创新社会实践教育教学模式。网络作为新兴媒体,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生活、特别是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中具有支配性的力量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失去网络世界,就失去未来的文化影响力,失去青年一代,失去中国的形象。”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世界的缺失与网络文化的极度活跃,已经成为当下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极大反差。探讨和研究社会实践教育教学的网络化也是我们今天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 总之,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的建立、维护与提升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通过文化领导权建设能力的战略性提升可以全面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所以,在当今文化软实力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中国共产党维护、提升文化领导权建设能力的关键,也是维护中国文化安全的必要手段。 收稿日期:2014-06-17 注释: ①②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8,55. ③④李合亮.意识形态领导权与思想政治教育[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6). ⑤⑦金民卿.文化全球化与中国大众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4,135. ⑥参见张骥等.中国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2-33. ⑧李江梅.全球化进程给社会主义价值观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社会主义论丛(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7(1). ⑨李培林等.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8. ⑩(18)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213,231. (11)张园园,卢黎歌.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整合运用[J].铜仁学院学报,2011(1). (12)张园园.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整合运用的理路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 (13)(14)胡飒,刘建军.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点与基本经验[J].思想政治教育,2011(10). (15)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150. (16)上官酒瑞.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历时探索与现实重构[J].中央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8(2). (17)王为正.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素质[J].继续教育研究,2005(1).标签: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政治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文化价值观论文; 文化论文; 美国政治论文; 社会价值观论文; 美国教育论文; 安全文化论文; 社会认同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政治学论文; 大众传媒论文;